經方科普:病毒中醫怎麼治?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臨床中每個疾病背後的病因都是確切的,比如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肆虐,很明確病因就是新型冠狀病毒,只是因為其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歸屬於疫病範疇,但中醫也沒有針對這個病毒去抗病毒治療。


經方科普:病毒中醫怎麼治?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中醫並沒有像現代醫學千方百計找到病原、核酸,而是從人體發病後的症狀反應入手,觀察人體生病後的症狀,根據症狀來反推、探求在中醫理論體系下的病因。

不利於人體健康的如致病因素叫做邪氣,維持生命活動的功能叫正氣。

正氣、邪氣,看似抽象,其實是對病因和人體生命活動功能的高度凝練與概括。

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正氣與邪氣的鬥爭貫穿於疾病始終。

清代醫家錢潢曰:“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

病因的判斷依據症狀表現,即審證以求因。外感學說的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乃至於疫癘邪氣,無論是哪一種,我們肉眼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是通過患者的外在症狀表現,去反推出來感受了何種邪氣,比如表現為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脈浮緊的,我們說感受了風寒邪氣,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寒微汗出脈浮數的,我們說他感受到風熱邪氣,都是從症狀去反推病因病機,審證求因。


經方科普:病毒中醫怎麼治?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邪氣我們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就連老百姓說的“上火”,這個火也是抽象的。

上火可以看成一個不太完整的診斷,也是基於具體症狀的,有了口乾口苦、咽乾咽痛、牙齦疼痛、口腔潰瘍、目赤、頭痛等,就說“上火”,實際上都是根據症狀去反推內在的“火性炎上”。

根據腹涼腹痛、下利清谷,用暖水袋捂一捂能夠緩解,反推內在的“虛寒”,都是建立在對人體症狀規律把握的基礎上。

再如我們去買西瓜,瞧一瞧、拍一拍,根據色澤、拍打的聲音能夠反推出西瓜是否成熟,又何必去切開看看呢?

這就是中醫的科學、中醫的體系,不要拿現代醫學認識來評價中醫,不要認為中醫是猜、不科學。中醫的理論體系比較樸素,不代表不科學,科學不科學,要看能不能解決臨床問題。


經方科普:病毒中醫怎麼治?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溫疫是疫病,中醫認為感受的是疫邪,致病性更大的一種邪氣,治療同樣離不開中醫的辨證論治。

經方強調的是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方。推測到病因,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疾病,但治療依然要落在辨證論治上面。

就像經方並不太去關注一個外感到底是感受風寒還是風熱邪氣,經方辨別的是六經,也就是六大類綜合徵,凡是符合“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即可辨證為太陽病。

凡是符合胃家實的,都是陽明病。符合麻黃湯證,就用麻黃湯去治療,符合桂枝湯證的就用桂枝湯去治療,並不過多去看是傷寒還是中風。


經方科普:病毒中醫怎麼治?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即使是吳又可治療疫病,除了達原飲,更加重視的白虎湯和承氣湯,也是通過汗吐下的治法來祛除邪氣,還是離不開中醫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八法範疇。

雖然藉助於現代技術,我們通過顯微鏡、電鏡能夠看到病原,但病原不等於邪氣,因為能不能成為邪氣,還要看這個病原侵襲人體之後的症狀反應。

根據症狀反應,有裡證就攻下,有熱就清熱,這就是中醫的辨證論治的思路,辨的證離不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


經方科普:病毒中醫怎麼治?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醫學心悟》說:病有總要,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則辨證之法亦不出此。這就是《醫宗金鑑》說的“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無論什麼疾病,症狀反應離不開六經八綱範疇,治療同樣離不開六經八綱範疇,治療普通雜病如此,治療溫疫同樣如此,治療其它病毒所致的疾病,同樣可以用六經八綱體系論治。

這就是中醫的高明之處,本次COVID-19如此治療,其它病毒感染同樣如此治療。跟著病毒走,每年病毒變異,無窮盡也,你的疫苗根本跟不上病毒變異的腳步,但從症狀反應入手,辨證論治,就很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