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二人應該算是蜀漢的罪人還是功臣?

大侃歷史


劉備創業未成便中途去世,為繼承劉備復興漢室的遺志,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北伐之戰並未平定中原,但連年征戰已使得蜀漢國力耗盡,饑民遍野。

孔明與姜維率領蜀漢走向的是救贖還是自我毀滅,他們又是功還是過呢?

古往今來,窮兵黷武為人不齒,但是身處無奈之地的絕地反擊卻令人欽佩。赤壁一戰後,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但曹魏政權也只是被暫時壓制,局勢並不太平。人們過多關注於蜀漢的主動出擊,卻忽視了曹魏的虎視眈眈。曹操南下受挫後,便向西北進軍,已收復隴西一帶,勢力愈發強大。曹丕繼位後,又掌控了西域地區,雖然三次伐吳無功而返,但是也足以看出曹丕的野心勃勃。在這種情形下,並非蜀漢安居一隅就能高枕無憂的。孔明必須主動出擊,以攻為守,才能保得蜀漢平安。

論及綜合國力,蜀漢對戰曹魏無異於是以卵擊石,畢竟當初蜀吳合力才使魏元氣大傷。孔明與姜維皆非鼠目寸光之輩,他們的鋌而走險是為形勢所逼,不光為收復漢室,還為了使蜀漢局勢更加穩定。

兩人雖然都選擇對外作戰,但是已經儘可能在作戰中減少損失。魏延曾向諸葛亮獻上子午谷奇謀,即魏延率人從險峻的子午谷中率先到達長安與潼關,攻其不備,諸葛亮再率大軍與其會合。魏延此計若成,不僅蜀漢能扭轉劣勢,北定中原都指日可待。子午谷奇謀十分兇險,其中若出現一點偏差,魏延與五千士兵都有可能屍骨無存。富貴險中求的道理,諸葛亮自然明白,但他不願以魏延和五千將士的性命作為賭注。魏延多次獻上此計,諸葛亮都不予採納,魏延曾為此斥責諸葛亮怯弱,但是諸葛亮身為漢軍統帥,已是極為盡職盡責。

姜維所用的關門打狗策略雖然最終將蜀國引向失敗,但在姜維近十次的北伐戰役中,勝負幾乎相當,這已經是了不得的戰績了。蜀漢的實力處於劣勢,朝堂之上又有政敵調走手下將士,其實姜維手中可以憑藉的並不多,能做到勝負相當,已經無可指摘。

就現在來看,孔明姜維之舉勞民傷財,自然有待商榷,但在當時卻值得肯定。劉備在討伐東吳失敗之時死去,臨死前對諸葛亮寄予復興漢室的厚望,說他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劉備作為落魄的皇室分支,能被百姓推崇,所憑藉的只有劉皇叔的身份。他既然以此為旗幟,那麼所追隨他的百姓和臣子多半都是想興復漢室的。古代正統觀念比較濃厚,幾乎歷朝歷代都有心念故朝之人,諸葛亮姜維之舉,雖然勞民傷財,卻是蜀漢的眾心所向。既然順應民心,也就談不上是一國之罪人。

孔明與姜維在北定中原一事上算得是鞠躬盡瘁,但是蜀漢國力太弱,註定氣數將盡,即使這兩人拼盡全力也難以迴天。一國運勢之衰微不能歸結於其中的某些人身上,孔明姜維就算不是功臣,也絕不能說是蜀漢的罪人。


鄧海春


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二人應該算是蜀漢的罪人還是功臣?

東漢末年的三國鼎立之勢形成不久,匡扶漢室大業未竟的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了,把自己的兒子劉禪和蜀漢託付給了丞相諸葛亮。為了完成完成匡扶漢室這一偉業,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可惜還是沒能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作為諸葛亮的學生和事業的繼承者,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扛起了匡扶漢室的旗幟,九伐中原,可惜直到蜀漢被曹魏滅亡都沒有能夠成功。

有人說諸葛亮六出岐山,姜維九伐中原,前後歷經三十多年,不但沒有能夠成功,反而導致蜀漢在連年的征戰中勞民傷財,空耗國力,使得民不聊生,這才是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諸葛亮和姜維應該是蜀漢的罪人。但也有人說就因為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中原才延緩了蜀漢的滅亡,兩人應該是蜀漢的功臣。那麼對於諸葛亮和姜維堅持北伐中原這件事來說,兩人究竟是罪人還是功臣呢?

諸葛亮和姜維為什麼要堅持北伐中原

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終於結束了到處流浪的日子,佔領益州,據有漢中和荊州,建立蜀漢政權,完成了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設想藍圖,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雖說荊州在關羽大意之下丟失了,可蜀漢還有益州和漢中。夷陵之戰雖說大敗,可也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就在劉備準備繼續振奮精神,勵精圖治匡扶漢室大業的時候卻病逝了。

受到託孤重任的諸葛亮穩定了蜀漢南方之後就開始了北伐,知道五丈原病逝。作為繼任者的姜維繼續北伐中原直到蜀漢滅亡。諸葛亮和姜維為什麼如此熱衷被罰呢?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蜀漢以正統自居,如果偏安一隅,那麼怎麼能說自己是正統呢?蜀漢的建立就是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既然自認為是漢室正統,就要統一天下,所以北伐是保持自己正統的最好證明。

二是完成劉備的遺志。這和上面第一點差不多。劉備從起家開始就到處喧嚷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自己之所以敗了戰,戰了敗,矢志不渝的堅持戰鬥,就是為了匡扶漢室,建立的國家也是以“漢”為國名來彰顯自己匡扶漢室的決心。作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劉備諸葛亮也是深知其意,重情重義的諸葛亮肯定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劉備的遺願。

三是為了拓展生存空間,為蜀漢的發展贏得時間可空間。看看蜀漢鼎力的地圖就因該知道,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是條件最差地盤最小的一方,東吳擁有江東和江南大片土地,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水路交通發達,經濟和社會發展是最好的。曹魏擁有江北和關中等大片平原地區,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糧食產區,而且是地盤和人口最多的一方。反觀蜀漢,僅僅擁有益州和漢中,大部分是山地和蠻荒之地,只有少量的開發成熟的地方,地盤小,人口少,屬於最弱的一方。如果偏安一隅不向外拓展,遲早是要滅亡的。為了避免這種趨勢,打出去才是上策。

北伐不僅僅是為了一統天下匡扶漢室,更是為了以攻代守穩定鼎立之勢

諸葛亮和姜維的多次北伐在有些人看來就是窮兵黷武,但這是諸葛亮和姜維的本意嗎?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九伐中原,前後三十多年,看他們每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好像真的是有點窮兵黷武,為了北伐浪費了國力人力。可是仔細分析,兩人的北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面對曹魏的強大,再看看蜀漢,跟隨劉備打天下的關羽沒了,張飛沒了,接著好多將領過世,可以說蜀漢已經是人才凋零了,蜀漢已經出現了後繼無人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改怎麼辦?休養生息?可是強大的曹魏會給蜀漢修養生息的時間麼?不能!以諸葛亮和姜維的才智肯定看出了這一點,為了給蜀漢以時間發展和喘息,北伐只能是無奈之中的選擇。

那麼蜀漢為什麼不向東攻打東吳,偏偏要向北攻打勢力強大的曹魏呢?這就是蜀漢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只能向北,不能向東。因為向東只有水路,而東吳的水軍是強大的,向東註定了失敗,向北陸戰還有勝利的可能。所以北伐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北伐一統天下肯定時蜀漢的一個願望,但並不是主要的,因為隨著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改變不了,匡扶漢室也只能作為一個理想了。作為聰明無比的諸葛亮和姜維肯定明白當時的形式。之所以還要堅持北伐,除了上面所說的繼承遺志,拓展生存空間外,就是要以守為攻,以攻代守,來穩定蜀漢和曹魏的鼎力之勢,只有這樣匡扶漢室才有希望。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有在無奈的情況下才會轉入防守。姜維和諸葛亮都不是一般人,肯定比普通人看的明白。蜀漢在防守方面是有優勢的,可是一味的防守,遲早有一天是會被攻破的,只有進攻才會減輕防守壓力,把壓力轉移到敵方,自己才是最安全的。面對強大的曹魏,蜀漢這個實力弱小的一方更是要給予曹魏以壓力,使其不能發起進攻,這樣才能保證蜀漢的穩定。

另外,諸葛亮和姜維也明白,曹魏的野心就是一統天下,遲早是要進攻蜀漢的,當時曹魏已經佔領了漢中一帶,並接著掌控了西域,並且攻打張魯,三次伐吳,可以看的出來,曹魏進攻蜀漢是早晚的事,守是守不住的,遲早要面對曹魏的進攻,與其坐等進攻,不如主動出擊,這樣還可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勝負在自己的控制之下。這從諸葛亮和姜維的歷次北伐,雖說都沒有成功,但都從容撤退,敗多勝少就可以看的出來。

諸葛亮和姜維究竟是蜀漢的功臣還是罪人

評價一個人是功臣還是罪人,要根據其所處的時代來分析其所做所謂,才能判斷出這個人究竟是功臣還是罪人。對與諸葛亮和姜維來說,對於蜀漢這兩個人究竟是功臣還是罪人呢?

首先說諸葛亮,諸葛亮為蜀漢奮鬥了一生,就拿北伐這件事來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什麼?從歷史上看諸葛亮北伐就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和避免蜀漢的滅亡。在當時的情況下,偏安是不可能的,也不是長久之計,只有打出去才能獲得希望。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發動了北伐,在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為了穩定蜀漢,不使蜀漢負擔過大的情況下保證北伐,在祁山學曹操屯田,既減輕了蜀漢百姓的負擔也保證了北伐的部分所需,雖說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畢竟保持了蜀漢的穩定,為蜀漢的發展贏得了時間。而且諸葛亮的北伐大多數都是因為後勤不足才最終主動撤退的,並沒有給蜀漢造成大的什麼損失,反而是曹魏一方損失慘重。可以說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蜀漢的生存,從這一方面來說諸葛亮是蜀漢的忠臣一點沒錯。

姜維北伐的原因和諸葛亮的差不多,也是為了蜀漢的生存,用以攻代守的方法來保證蜀漢的穩定。但姜維沒有很好的學諸葛亮的策略,確實有點窮兵黷武,給蜀漢的國力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這也是當時的形式決定的,姜維也是有點迫不得已。姜維的時候蜀漢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很多人都沒有姜維的眼光,加上姜維的威望不比諸葛亮,很多人並不支持姜維的北伐。最終蜀漢滅亡,也不是姜維的原因,而是劉禪聽信宦官之言,放棄了一些地方的防守,最終被鄧艾偷襲成功,劉禪自己投降所致。姜維直到蜀漢滅亡後還在為蜀漢的復興努力著,盅惑鍾會反叛,可見姜維也是一心為了蜀漢,說是蜀漢的忠臣並沒錯。

總之,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北伐的原因都是一心為了蜀漢的生存,分析當時的形式,蜀漢要生存下來,要獲得發展,只有北伐以攻代守這一條路,如果不發動北伐對曹魏的戰爭。蜀漢滅亡的一會更快。反而是兩人的北伐延緩了蜀漢的滅亡,因此,矜持北伐的諸葛亮和姜維並不是蜀漢的罪人,而是蜀漢的功臣。


老王春秋觀史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致使蜀國勞民傷財死傷無數。蜀國國小民少,在綜合實力方面遠遜於曹魏,也不如孫吳。

由於總人口有限,蜀漢的常備軍人數一般只有10萬人左右,即使臨時加大徵兵力度,總兵力也不會超過15萬。

其中駐紮在荊州地帶的總兵力大概是4萬到5萬人左右。公元220年,關羽發動了襄樊大戰,但很快兵敗,幾乎全軍覆沒。所以劉備稱帝之後蜀漢國力的總兵力預計就在10萬人左右。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關羽的仇一意孤行發動了夷陵之戰,一共調集了4萬精兵到東線,當時軍隊的武器裝備也相當精良。但也很快兵敗,國之精銳盡於夷陵。經此一戰,蜀國徹底丟掉了荊州,偏居蜀中山險。再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是他的本意,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關羽劉備安穩的守住荊州,替蜀國保留這份實力。蜀漢中後期的戰爭能夠形成漢中和荊州兩地的遙相呼應,那麼諸葛亮姜維的北伐就不會那麼辛苦。



關羽的貿然劉備的輕率兵力損失之大,讓蜀國“勞民傷財死傷無數”,讓整個國家無法承受,蜀國的形勢,是很難維持的。既無退守的餘地,就只得進攻,至少以攻為守。諸葛亮姜維的不斷進攻,也是如此。所以關羽劉備才是當之無愧蜀國的罪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秉權執政,勸民農桑,與吳國和好,使百姓休養生息,此後蜀國才基本安定。《讀通鑑論》記載:“蜀漢之祚,武侯延之矣,非先主之所克勝也。”蜀漢的國祚是諸葛亮延續了它,諸葛亮是蜀國功臣。



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的命運。這二十九中,前十二年總統國事的是蔣琬,接著七年是費禕,而後十年才是姜維。蔣婉費禕都不甚伐魏,姜維屢次想大舉,費禕總是裁製他,不肯多給他兵馬。費禕死後,姜維做事才得放手些。我們再看看從魏齊王芳即位,至高貴鄉被弒,其間共計二十一年,正是魏國多事之秋,蜀國若要北伐,其機會就在此時,而機會又是愈早愈好,因為愈早則魏國的局勢愈不安定。可與此同時蜀國掌權的卻是蔣婉費禕,到姜維說了算已經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國的滅亡,歸咎到姜維,實在是冤枉的。倒是蔣婉費禕應當負較大的責任。



蜀國投降時兵力如何呢?《資治通鑑》記載,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時,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可見兵力也是在10萬之多。可見諸葛亮姜維的北伐並沒有給蜀國帶來多少損失。



所以諸葛亮姜維不是蜀國的罪人而是功臣。


閒將西話


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點目標理想,整日漫無目的的生活,人的一生就會渾渾噩噩,國家就會毫無生氣,可貴的生命就此譭棄,國家就會沉沉不振,走向滅亡。

三國時期劉璋做益州牧,國富民豐,但因其闇弱無能,當時誰都沒把他放到眼裡,受欺於張魯,受辱於曹操,難守成業,終為劉備所滅。我國兩宋時期,對外只想苟安妥協,對內重視經濟發展,重文抑武,雖生產發展,生活富足,但總是受制於鄰國,窩窩囊囊,受欺受辱,北宋靖康之恥為金國所滅,南宋涯山海戰,為蒙元所絕。活得體面有尊嚴,比富有卻窩囊受辱地活著要強得多。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姜維之所以九伐中原,都因為他們身處三國亂世,都有一個共同的志向理想,那就是克復漢室,一統天下。為了這一理想志向,他們自然要興師動眾,北伐曹魏,但他們北伐曹魏,也是在一定國力基礎上的。要知道諸葛亮是善於治國的,他治國公平公正公道,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路不拾遺,陳壽稱其為“識治之良才”。如此懂治國之人,他難道不懂得珍惜民力?不懂得調和征伐與休養生息的關係?遍觀《三國志》,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有勞民傷財,死傷無數的記載。姜維後來的九伐中原,雖疲憊國力,但也在國家可承受的範圍內。正是因為諸葛亮、姜維深深知道,蜀漢作為偏僻小國,安心守土,發展生產,人心就會趨向安逸,軍心就會不振,這樣用不了幾年,國家就會毫無生氣,軟弱可欺,只有被曹魏揉搓受欺的份,最後也難免一亡。

蜀漢乃大漢後裔,克復漢室,還於舊都,名正言順,整軍北伐,提練士氣,團結民心,讓國家有生氣,讓民眾有聚力,小小蜀漢何懼強敵?更何況不斷北伐,也是在尋找時機,一旦曹魏有失,乘勝進擊,恢復中原,大漢一統,也就指日可待了。三國鼎足,相互攻伐,是常有的事,為了各自利益,為了一統天下,我不伐你,你也將攻我,與其安心等死,不如奮起一搏,成則功名永就,敗則不失忠勇,只要不屈膝受辱,勞民傷財也是值得的,即使千秋之後,也當可歌可泣,令後人敬仰!


sunjin72976689


評價二人是蜀漢的罪人還是功臣,最首要的一點要看蜀漢立國的基礎。

蜀漢立國,既名為“漢”,政治目標自然是匡服漢室,入主中原。劉備既然號稱中山靖王之後,自然要有些漢室宗親的樣子。所以,不管蜀漢君臣內心怎麼樣,他們所要展現出來的狀態都是要“與曹賊誓不兩立”,北伐是他們立國的基礎。孔明、姜維正是在這種國策的引領之下北伐的,所以在他們沒有大的戰略失誤的情況下,他們就不應該被評判為罪人。

此外,說“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死傷無數可就有些冤枉他們了,蜀漢雖然一直在北伐,但是卻一直都是“小打小鬧”,很少大範圍用兵,這裡一方面是受國力的制約,另一方面也是蜀漢的“以內部安定為主,不輕易出兵伐魏”大的方針政策所決定的。

但關鍵問題在於,前期蜀漢在孔明、蔣婉、費褘三任宰輔的治理下,保證了蜀漢的發展,但是當費褘死後,姜維的北伐可指揮的兵力雖然多了,但是卻無法得到內政的支持了,蜀漢的國力開始逐步走向衰弱,直至滅亡。

可見,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孔明都是蜀漢的第一功臣,其政治才能和軍事天賦雖然不如《三國演義》中所寫“已近妖”,但依然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天才。而姜維,他的本職工作是軍人,在歷史記載的其十餘次北伐之中,勝多負少,而且在其北伐的過程中,尤其費褘死後,姜維獨掌蜀漢軍事指揮權的時期,確實蜀漢的國力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姜維雖可稱為蜀漢的功臣,但其成色就稍顯不足了。


水一白聊歷史


不北伐,應該“固守”嗎?西蜀是“孤軍”,待不到“援”。三國時代是亂世,小魚總是會被吃掉的,很不幸的是,蜀國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三條魚裡最小的那條。

再看看之前的蜀主劉璋,倒是安分守己,非常老實的呆在川內,哪個也沒敢去招惹。就是這樣一位與世無爭的忠厚之人,竟然也被宗親劉備給算計了。照此來看,即使諸葛不出岐山,姜維不伐中原,據守川內一隅,仍然逃不脫被吞併的結局。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而一擊

諸葛亮就是這麼個想法。西蜀苦心經營了那麼多年,人口只百萬,兵士只十萬。南邊的少數民族地區已經平定了,但以當時南方的開發程度,和人口繁盛經濟發達的中原之地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只要大西南不作亂,能自給自足,蜀國已經是燒高香了,對蜀國實力增加的助益,太有限了。

要想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取得中原。



自己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佳。當年從川外帶來的精兵強將,帶來的人才,陸續減損凋零。而蜀國本土出的傑出人才,遠不能補上人才損失的缺口。再這樣等下去,治國理政、帶兵打仗的人都沒有了。

因此在有生之年,持續發起北伐,脫離面對的困境,也是深思熟慮後,不得已而為的策略。與其西蜀越來越弱,不如放手一擊,也許還能搏出一條活路。



既是不得已,不斷北伐也有撞大運的成分

諸葛亮認為,天下大勢是不斷變化的,玄妙到自己也無法預測。

劉備當年潦倒的無立錐之地,極其狼狽。誰知時來運轉,赤壁之戰後,得了荊州,又佔了益州,形勢一片大好,本以為復興之事已定,沒料到孫權又從背後下了黑手,折了關羽失了荊州,繼而先帝劉備伐吳大敗,多年積累的成果付之東流。



明知蜀國實力不濟,但是仍然努力的一次次去爭取扭轉頹勢,以期為弱蜀贏得一線轉機。誰又能說不能如先帝鹹魚翻身般,再來一次奇蹟呢?

便如曹操那等雄才,不也是一次次慘敗過嗎?被馬超追殺的割須棄袍,又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大敗於赤壁。天下的事,真是神鬼莫測啊!



諸葛亮也是如此,所發起的北伐也不全然是不自量力,窮兵黷武。每次出兵,都是經過周密準備,或是魏國有亂。如第二次出祁山,就是抓住了魏國曹休被東吳陸遜大敗於石亭之時。

雖名“六出”,裡面不乏魏國攻擊蜀國的被動出擊。而且這種以弱擊強,主動攻擊的軍事行動,事實上也是取得不少戰果,只是因實力有限,難以為繼,終究不能扭轉魏強蜀弱的大局。



如諸葛亮、姜維這般一心為國,苦撐危局,鞠躬盡瘁的能臣,也被歸為“西蜀罪人”,世上哪還有功臣可言?


史海尋蹤


此二人都是劉備光復漢室夢想的堅定擁護人和履行者,兢兢業業死而後已,甚至在蜀漢投降,君主樂不思蜀的情況下仍久堅持理想伺機而動。從這方面來講,二人都是蜀漢政權的忠臣和能士。但歷史潮流無法違背,雖說當時群雄逐鹿結束,處於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魏蜀吳三個國家國情不盡相同,魏國實力最為雄厚,擁有強大的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持久戰消耗戰都不怕,而且人才濟濟,從曹操一開始的屯田就為魏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況且北方一直是三國時期政治經濟中心,雖不佔道義制高點,但軍事實力不可小覷。吳國佔據長江天險和江南富庶之地、魚米之鄉,吳國人口和軍事實力也不可小覷。

蜀國佔據山川險阻之利,易守難攻,經濟和農業也有很大發展潛力,況且良將頗多,佔據漢室正統的道德制高點。但是戰爭是一個會產生巨大消耗的機器,無論是人口、糧食、物資和金錢消耗都是無底洞,而且戰爭取得勝利這一切才有意義,才能獲得補充和回報的機會。蜀國從戰略上來講不應該主動出擊,放棄了天險的優勢不說,自己越過天險也會消耗大量能量,而且頻繁的發動戰爭消耗了物力不說,舉國並不集中力量進行發展經濟和人才建設。處於一個一直消耗而補充很少的惡性循環當中,一如諸葛亮的身體。

兩人政治立場非常統一,一定要通過戰爭完成先帝劉備的遺願,可惜鋒芒雖勝,後力不足。和龐大的魏國耗不起,以己之短搏人之長,聯吳抗曹的策略也未得到長遠發揮。

二人也並未為己謀私,是蜀國的功臣,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促使了三國的一統。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




詞曲墨菲


在《三國演義》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勞民傷財這是事實,但就此來評價二人是否是蜀國的罪人或功臣,都有些不妥。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蜀國是生產將息了多年的,國內的經濟水平也恢復了生氣,人口也逐漸增長,而且在之前也平定安撫了南方,和東吳也是形成了同盟的態勢。對於北伐,諸葛亮是做好的充足的準備的。按照早年諸葛亮的戰略計劃,也就是隆中對中的戰略設想,取中原應該是從荊州一路、北出祁山一路,兩路交相呼應,而此時荊州已經不在手中,只有出祁山一路收復長安一帶。

諸葛亮這個時候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老之將至,如果不抓緊時間北伐,可能會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遺憾。只是可惜,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而且遇到了司馬懿這個厲害的對手,致使六次出祁山都無功而還,極大地損害了蜀國原本就不強的經濟實力和人口,還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留下了千古遺恨。

不能就此認為諸葛亮就是蜀國的罪人,兵家之事很難說誰對誰錯,萬一成功取得長安,成功據守潼關呢?總的來說,諸葛亮還是一腔熱血還是為了取得中原,只是過高的估計了自己,也忽視了蜀國的現狀。

二、姜維的九伐中原

姜維的九伐中原這個明顯地是戰略性錯誤,雖然秉承了諸葛丞相的遺志,但此時的蜀國已經完全沒有這個能力與曹魏正面硬拼了,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完全就不在一個檔次。姜維作為半路降將,雖然被諸葛亮視為傳人,但他並沒有取得蜀國的軍政大權,僅僅作為軍事統帥,還遠離朝堂,不管打仗還是政治上都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約。不顧蜀國國力的現實不停地出兵打仗這也是姜維的政治短視,也有姜維想立大功在蜀國建立無上威望的心思在裡面。

姜維也碰到了一生之敵鄧艾、鍾會(郭淮其實也是),此二人智不在姜維之下,兵將都優於姜維,姜維哪有不敗之理?

當然姜維與諸葛亮一樣,不能就此來認為姜維是蜀國的罪人,畢竟很多決策並不是姜維一個人就說了算的,九伐中原也應該是得到了蜀漢集團大部分人認可的。聯想到後來姜維還夢想與鍾會再立西蜀,姜維也是比較悲情的一個人物。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致使蜀國勞民傷財國力衰弱,就因此來判斷諸葛亮和姜維是否是蜀國罪人或功臣。總體上來說,諸葛亮和姜維都是一生都在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應該算是大大地功臣。


陽明兵器


就這個題目不克不及用簡樸的“功”與“罪”來批評。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勢下,魏蜀吳豈論哪國都有想完成一致大業的志向,就蜀漢固然也不克不及破例,孔明、姜維都是奔著完成一致的大政目標在勤奮,這不僅是劉備遺言,也是在有生之年想完成的庶願。雖然勞民傷財,但卻不偏安、偷安。

至於說勞民傷財,如果能拿下華夏,要知道華夏但是富庶之地,也就處理了,資本、生齒、人材匱乏的題目,如果能拿下華夏,對完成一致的基本就更近了一步,於國於民都是有益的。

在事先的形勢下,民能夠挑選由任何政權統治,只需生涯舒適就能夠。但國不能夠,國必需是一致的國,只要一致了才會完畢頻仍的戰役,庶民才會有真正安居。所以說“孔明”、“姜維”的北伐也不克不及說是紕謬。

從古代到古代,因戰役而使得朝代更替,成王敗寇,作甚功?作甚罪?真不好批評!

如果說因發動戰役死人就是罪,汗青上發動戰役的人多了,有軍閥戰役,有農民起義,能說他們是罪人照樣元勳。

關於蜀漢的一致大業目標,孔明、姜維應該是有功無罪的,雖然是大功告成!


慎獨164165614


劉備因“義”伐吳失敗,大業未成便在白帝城託孤離世,為了繼承先帝之興復漢室的遺願,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北伐戰爭最終沒有平定中原,連年的征戰卻使得蜀漢國力耗盡,饑民遍野,孔明和姜維多次北伐是帶領蜀漢走向的是救贖還是自我滅亡?他們是有功還是有過呢?

當時的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三國鼎立,。中國的人口還有5000多萬降到了不到1000萬,下降了整整4/5。到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勢力的戰爭限於局部,人口開始恢復至3000萬左右。曹魏的疆域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人口四百多萬,兵數十萬。

三國形勢圖

蜀漢的疆域範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

九州圖

那麼實力相差如此之大,孔明和姜維卻始終“以卵擊石”?當時的曹魏擁有江北、華北和關中等大片平原地區,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糧食產區,地盤和人口也是最多的一家。而蜀漢是三國之中地盤最小,人口是最少,僅僅擁有益州和漢中,大部分地區屬於山地和未開荒的蠻荒之地,只有少量的地區是已經開發的。蜀漢如果偏安一隅而不向外積極拓展的話,遲早是要滅亡的。況且如果蜀漢選擇修養生息的話,那麼即使曹魏不選擇攻打蜀漢同樣選擇休養生息的話,雙方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到時候,蜀漢必然會不攻自破。所以,孔明和姜維無奈的選擇了果斷出擊,將原本自己防守的壓力轉移給曹魏,而曹魏面對蜀漢帶來的壓力,自然也就無法對蜀漢發起進攻。在孔明北伐期間,也避免了給蜀漢造成巨大的壓力,比如孔明就在祁山學曹操屯田。而且孔明和姜維歷次北伐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可以從容撤退。

北伐的動因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自然因素:隴右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和秦川相接,渭河相通。自古秦隴唇齒相依,得隴者得秦川,而且漢中、隴右是當時蜀漢北拒曹魏的雙大門。蜀漢已得漢中,若能再取得隴右,那麼蜀漢進可成鉗形之勢;防可緊閉雙門,拒曹兵於門外。曹魏也就難以實現得隴望蜀的戰略目的。況且隴右的地形十分優越,進可攻,退可守,是古代屯兵作戰的重要戰略要地。

六出祁山地形圖

經濟因素:在三國時期,隴右地區人口偏少,但是糧食產量豐盈,是提供軍糧的重要糧庫,因此才有了"隴上劉麥"的佳話;同時,隴右的天水是自古就是出產戰馬的重要來源地,自然也就成為了孔明北伐的所需戰馬的重要來源地;況且隴右地區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地,中原、西域來往的商賈眾多,經濟繁榮。

文化因素:隴右地區是秦朝的發源地,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於內,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對於諸葛亮來說,可以效法秦始皇出隴右入秦川平天下。


隴右、秦川

人文因素:隴右地區地處荒涼,民性皆強悍,又善騎射,多習武功,具備極強的戰鬥力。所以這裡可以作為孔明補充兵員的重地。而且當時蜀漢將領凋敝,孔明可以在此招攬將才補充蜀漢“無大將”的困境。

西涼軍

但是姜維北伐中原確實有點窮兵黷武,給蜀漢的國力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以當時情況來說,姜維也是沒有任何辦法。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從表面上來看,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與財力,使蜀國國庫空虛。但換一種角度來看,正是因為諸葛亮與姜維的不斷北伐,才在某種程度上阻擋了曹魏發展的速度,給蜀漢贏來了苟延殘喘幾十年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