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系列: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聖賢昌文明(李煥有)


在河洛大地上,只要談到兩程先生,文化圈裡的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故事多多,似樹上的果實,顆顆紅豔香甜;遺蹟多多,如路途的驛站,處處駐足良久……之所以洛陽人如此厚愛先生,是因為兩程先生是以洛陽為中心展開“傳道、授業”的。程村,是洛陽的縮影,天留斯文,滋潤著河洛兒女…… 

祠堂文化系列: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聖賢昌文明(李煥有)


程氏家風暗浸潤

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熱空氣強盛,暖風佛面;冷空氣強勁,則冷風颼颼。可以說,家家都有“家風”,只不過,家庭興旺昌盛,是因為弘揚正能量的“暖風飄飄”;家庭敗落頹廢,則是因為瀰漫負能量的“冷風肆虐”。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祠堂文化系列: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聖賢昌文明(李煥有)


家風形成,離不開家規、家訓。“程子家訓”如是說: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朋友信。見老者敬之,見少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長於我,我必遠之。勿談人之短,勿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小過,以量容之;人有大過,以理責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處公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利己,勿嫉賢妒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義合之事則從。崇詩書,習禮儀,訓子孫,寬奴僕。守我之分,聽我之命。人能如此,天必從之。此常行之道,不可一日無也。

“此常行之道,不可一日無也。”道出了家風形成之秘訣。良好家風的構建,需要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兩程先生的父親程珦孝於奉親,對繼母至孝。慈於撫幼,撫育諸孤弟,必盡其力。所得俸錢,分贍親戚之貧者。程母侯氏仁恕寬厚,善於持家,與夫相敬如賓,教子有方。兩程侍父至孝,對叔伯弟兄姊妹照顧備至。程頤將蔭庇做官機會讓與族人。人們經過程家門口,莫不對其孝親家風肅然起敬。有詩讚曰:

父慈子孝家和睦,孝親家風人稱頌。

化行鄉黨淳風俗,人過程門肅起敬。

程母教子,有個故事:程家人口多,家裡用有奴僕。有一次,奴僕犯了錯,有人要斥責。侯氏趕緊予以制止,並當著兩程的面說:“貴賤雖殊,人則一也!”讓兩程從實際事例中理解“人有小過,以量容之”以及“寬奴僕”之理。

祠堂文化系列: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聖賢昌文明(李煥有)


躬耕桃李育後人

今日兩程祠,修葺一新。拜謁者,絡繹不絕。和坐在祠前休閒的老人聊起兩程祠的修繕和保護,他們眾口一詞提到一個人物:程光宇。

程光宇先生,系兩程後裔第三十二代孫。鄉村教師,1984年退休。新中國誕生後,兩程祠曾做過學校,程光宇先生亦在此教書育人。世事滄桑,兩程祠建築日損夜消。程光宇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同時心生宏願,呼籲各方整飭祠堂;用心整理有關兩程先生的文獻資料。

退休後,立即行動,兩項工作兼顧進行。單說先生文獻整理的執著。《兩程家世生平詮考》序言中記載:“他不顧年逾古稀、資金無著,硬是以美好願望的事業心和以僅有的個人薪金為川資,從1984至1994的十年中,節衣縮食、風餐露宿,西至川陝,北至晉冀,東至魯皖,行程近兩萬裡。所到之處,他採用抄錄、拍照、拓片和記述等形式,掘挖出兩程的政績碑碣、圖片芳行和詩文懿事等文史資料,達二百餘件之多……”

很顯然,程光宇先生的行為,繼承了兩程先生的“誠敬”之品德。兩程祠內,誠敬門是祠堂的第二道門。關於“誠敬”,兩程先生各有論述。程顥說,“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程頤說,“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臨人則人化。”

現實生活中,能做到“敬”的人不少,而凡事都能做到“誠”的,還不是很多。凡成就大事業者,則都是左手託著“敬”,右手擎著“誠”,修身,治事,臨人……

程光宇先生的孫子,現在程村的黨支部副書記程復聯談到爺爺的行為時,充滿崇敬和自豪。他說,爺爺不僅在修復、整理程氏宗族的事業上誠敬有加,在教育事業上也是如此。他的這些行為一代代地浸入學生的血液,在學生中不斷傳承。說話間,我們走進他不算寬敞的家裡。兩人從屋裡抬出一塊製作精美的木匾,上書“躬耕桃李”四個大字。這是程光宇先生八十壽辰的時候,學生們送給他的賀禮。當他九十歲的時候,學生們又匯聚程村,給程光宇先生在兩程祠立碑一通,讚頌先生的師德懿行。

目睹匾額,回味故事,我的內心充滿感動。感動程光宇先生承繼兩程先生的教風,讓學生如坐春風;感動學生們傳承了兩程先生學生朱光庭們的德行,尊師重教。

祠堂文化系列: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聖賢昌文明(李煥有)


今人默默傳德行

在兩程祠對面,有一座“兩程故里家風文化博物館”。進得拱門,白色牆面上“天下之治,正家為先”八個瀟灑的行書大字,昭示了博物館建設的高度: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這八個字是程頤先生的真知灼見,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

博物館負責人王現貞打開明代大學士程敏政撰寫的《重修兩程祠記》拓片,動情地念到:“追兩程之遺軌,繼周孔之緒心,振頹俗昭流聖,謨然後英迭興,少長有禮,訟獄以情逋遜不作,使嵩為天下文明倡首,不亦大哉!”之後又說:“改變不良風俗,使聖人之道興起,少長彬彬有禮,人們都安居樂業,使嵩縣成為天下文明首倡的地方,這是我們嵩縣人的責任。縣委縣政府在此建立博物館,匠心可見。”

祠堂文化系列: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聖賢昌文明(李煥有)


嵩縣文明首倡地,首先聚焦程村莊。據程氏三十四代孫程復聯講,自兩程故里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和傳統古村落之後,規定全村人不得隨意改動房屋結構,不得新蓋房屋。雖然前後幾十年,子孫繁衍、成年結婚,實際需求房屋之急人人皆知,但為了大局,為了弘揚祖宗文化,大家都默默遵守。在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研究兩程思想的當地學者吳建設先生隨口吟出程頤的名句概況之:“隨事觀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可以至聖人。聖人之道,更無粗精。從灑掃應對至精義入神,通貫只一理。”

走出嵩縣程村,腦海中浮現出一位學者的小詩,定位兩程先生的思想的影響恰如其分:

洙泗流域出孔孟,伊洛聖地育兩程。

天留斯文在程村,地因聖賢昌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