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成都到處都是重慶火鍋,而重慶沒有成都火鍋?

qzuser


你們吃過正宗的成都火鍋嗎?我吃過,那真的是“名不虛傳”。

點了一個紅湯鍋,我以為就和重慶的一樣,結果上來才發現完全不一樣。那湯就和重慶的鴛鴦鍋裡的清湯沒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上面飄著好多花椒,幾個完整的幹辣椒,有那麼一點紅油,這就是成都的所謂的紅湯鍋!!!

就這樣的它敢來重慶開店賣成都火鍋?完全是在開玩笑。

這要是誰帶著成都的火鍋真傳來重慶開店,要不了一個星期就得關門,到時候在重慶一傳開,怕是都沒臉回成都了。


渝採風


成都火鍋跟重慶火鍋的區別在於成都火鍋沒用牛油,而重慶火鍋是用牛油炒的料,是正宗的火鍋,在成都很多人想吃正宗火鍋,可沒有,不好找,如果在重慶沒有牛油的火鍋肯定沒人吃了,放著正宗的火鍋不吃吃歪火鍋,不讓人笑話!在我的記憶裡,四川火鍋就該有牛油,不知道什麼時候給變沒了的,二十多年前我就是個火鍋師傅,做正宗的四川火鍋,那個時候重慶還是四川的,我一直都沒在四川發展,多年以後回來,一切都變了,包括我們的味道!


孤魂鳥阿昌


先說清楚,我是重慶人,在成都定居了,老婆和家裡親戚都是重慶的,每年也要回重慶很多次。在成都和重慶這個問題上,我觀察的一些現狀,大家看看熱鬧吧。

成都其實是一個本地人很少的城市,2000年以前,成都中心區常住人口也不過300萬,大區人口不過900萬,而同期重慶市區就有1700萬人。成都市如今市區人口超過1000萬,大區超過3000萬,可以說大部分人都是外來的。

從成都本地人的心態而言,對外地都是新鮮的,好奇的,特別看重各地的特色,比如火鍋,其實四川火鍋的重慶品牌並不是重慶打出來的,四川火鍋如果沒有成都近30年的發展 演變 推動,到如今是不會形成風靡全國的一種行業模態,一種幾乎獨立的菜系,頂多就是個麻辣燙的水平。在成都的餐館,特別喜歡標出地方特性,比如雙流白家肥腸粉,樂山冷串串,大邑肥腸血旺,宜賓把把燒等等。這其實是種輕鬆寬容的心態,在別的地方計較這計較那的時候,成都人根本沒看在眼裡,他看重的是,這個東西有特色,好吃,值得來,值得帶人來分享(炫耀)。

這種神奇的心態其實滋生了很多偽地方菜,很多所謂的某某地方的菜,搞不好就只有成都有,當地人壓根不知道,或者根本沒名氣,也不流行。我經常去買的一個涼拌菜就號稱是什方拌豬蹄,在這個小菜市非常有名,已經有人開著奔馳RR來排隊買了,但實際上,只是老闆是什方人而已,自己發明調和的口味,招牌不打地方就是沒有打個地名賣的好。

重慶這麼多年一直有怨氣,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資源充分的發展,直轄以後為了顯示獨立文化和特色往往有點過度表現,刻意去拉開文化差距,刻意去正名,刻意去比較成都,其實成都有大約1/5的重慶人,搞不好現在重慶來成都的人都超過原來的原駐民了,要不要乾脆說成都都是重慶的算了?

重慶行政直轄了,人種都變了,不是四川人了,叫渝人,菜不是川菜了,是渝菜,哎 不自信若斯


走到哪兒想起你


成都是一個餐飲很多元化的城市,重慶是一個餐飲很單一的城市。為什麼成都有重慶火鍋而重慶沒得成都火鍋?


我具體談談我的看法:


一、成都,主流的餐飲流派(菜系,口味),就有幾十種

二、重慶,主流的餐飲流派(菜系,口味),只有幾種


三、重慶,在2008-2012年期間,其實還是比較多元化的

而且,當時,刻意的打壓了重慶本地的重慶火鍋和重慶江湖菜。

在2008-2012年期間,重慶的餐飲行業,第一次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2008-2012年期間,也是重慶火鍋在重慶生存最為艱難的時刻,很多老重慶火鍋店都倒閉了,或者萎縮了。

很多重慶江湖菜,也都是倒閉了,萎縮了。


應該說,在2013年之前,重慶城區,還是有一些成都的川菜或者火鍋、串串的了。


四、2013年開始,重慶餐飲業百花齊放的局面就結束了,老火鍋和江湖菜,再次捲土重來,佔據了絕對地位


五、2017年,抖音開始爆紅,重慶成為網紅城市,重慶不再是重慶本地人的重慶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重慶,餐飲行業又開始了多元化的苗頭。


2017年,重慶房價上漲,外地投資者蜂擁到重慶買房。

2018年,重慶的交通得到了極大改善,渝貴鐵路通車,T3機場開通。

2019年,重慶的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重慶來福士廣場開業。


2019年,重慶比2017年之前,都迎來了更多的外地人。


最有標誌性的,就是2019年來福士購物中心開業,海底撈第一次進入重慶市場。

是的,海底撈,就是成都地區的火鍋。


綜上所述,隨著重慶不再是重慶本地人的重慶,重慶的餐飲行業,將會真正變得多元化。2008-2012年的努力,雖然白費了。但是,從2019年開始,一定會再現2008-2012年的百花齊放的局面。


光線攝影學院


成渝啥子都要爭個高低,除了火鍋[捂臉][捂臉]

這個是兩地公認的重慶火鍋確實比成都火鍋好次。

火鍋起源確實是在重慶,而且重慶火鍋料確實香,牛油用的多。

但是,在商業運作上重慶確實是矮了成都不止一篾片兒。

真正打出來名氣的火鍋,追根溯源基本都是成都的餐飲公司。[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漆小柒


我熱愛騎行,尤其長途騎過10多個省份。

騎車在成都卡卡角角轉,重慶火鍋,或打著重慶名頭的飯店真的隨處可見。即使騎行在川內各地,“渝”字頭或重慶字樣的招牌同樣隨處可見,哪怕是最冷落的小巷,冷不丁也會冒出家重慶小面,有種攻城撥寨的氣勢,叫滿川橫也行。

但騎車到了重慶,也是卡卡角角的轉,幾乎沒看到“蓉”字頭的飯店,“川”字頭飯店也難有,更別說成都名號了,大概只有川外、川美和川劇等少量去不掉,或不想去掉的地方才有個“川”字吧,挨四川邊上倒是有叫合川、永川的,巴不得改為“合渝”、“永渝”更好,半個月裡只在歌樂山頂上看到過一家有成都字樣的小餐館。還有曾經響徹華夏大地的川江號子也沒人提了,四川人不好意思提,重慶那邊無意改成渝江號子,也就徹底涼涼了。當然了,誰還把重慶那段江面叫川江呢?

在重慶,還能感覺到刻意避免“蓉”字使用,必須叫蓉的話就叫“成” ,如川人叫習慣的廈蓉319國道,在重慶地界標的就是“成廈”。多年的習慣,說個蓉字,一下子反應是成都,但說“成”呢,腦子總要慢一拍兩拍的。

而四川周邊相鄰省,川字頭,蓉字頭,或直呼成都的各式餐館不經意間都能看到,有時也能看到“川渝”連在一起,陝西省內從棋盤關到華山一線,沿途不時看到“川渝酒家”、“成渝川菜館”什麼的,在廣西東興倒是見過一家“重慶川菜館”,覺得應該叫渝菜館才對,但可能要費點口舌才給外省人說得明白。在江西信豐縣街頭找了一家成都餐館坐下來吃飯,一問才知道是重慶人開的,不過在外面那麼遠的地方碰上了,還是覺得川渝一家親。

就是在湖北的恩施,湖南的湘西,原與四川接壤的一些縣市,也還能看到保持“川”“蜀”字頭的路名街名,在咸豐,最著名的大街叫“楚蜀大道”,什麼通川大道,利川大道,鄂川街,湘川巷路什麼的,如按重慶去川化的執念,現在他們早已既不通川,也不利川了,應改為“通渝”、“利渝”等等才好,但僅讓民間去推動還需要時間,尤其官方之間默契一下最好。

成都對重慶耍過小心眼沒呢?我看是耍過的,就是當初把崇慶改為崇州。因當時成都人提到重慶時,還得在前面加個“大”字,叫“大重慶”,提到崇慶時,得在前面加個“小”字,叫“小崇慶”,不這樣叫生怕大家搞不伸展。不過,同樣是成都,騎行界最有號召力的口號就是“走,騎重慶路去!”硬生生把崇州的“重慶路"吆喝成全國最美風景大道。


山山之妖


看樣子,兩個地域的人還會相互爭論下去。(我實在不忍心說成是相互攻擊),作為一個重慶人,從來沒有覺得重慶直轄之後,就高了一篾塊兒,只是四川的人總是會覺得現在的重慶人說自己是重慶人是非常不應該的,而重慶都直轄十幾年了,難道現在的重慶人非得要說自己是四川人,才叫看得起四川人?才叫沒有忘本?我都不知道這樣的邏輯是怎麼來的,海南當年屬於廣東管轄,現在的海南人是不是也應該說自己是廣東人才不叫忘本?設省和設直轄市有什麼區別?

我經常和四川人交往,也有很多四川和成都的朋友。也經常去成都,現實中的四川人和重慶人從來就沒有把這些當成問題。

而網絡中的爭論總是喋喋不休,總是會有那麼多的人,用鍵盤發洩著不知所謂的憤慨!讓人費解。


無為55046542


第一、火鍋這種飲食早期是山區的叫法,壩區、平原地區叫烘鍋子。重慶又是山區裡面發展的最好的(當然原因有歷史的現實的中央的地方的)。

第二,成都的包容性確實要高於重慶。不是有重慶老闆發話嗎:只要是成都人,賺錢的生意老子也不跟他做!這是貴陽昆明街頭到處可見"成都"、"蓉城"字樣的餐館,而重慶難覓一處的原因。


首座題壁經濟學


成都是廣納天下美食,不論東南西北,國內國外的美食,都可在成都落腳生根,加之成都人不排外,來者都是客,落地皆為主,成都的居住人

群中有相當大部人也是重慶籍的,所以一個火鍋能在成都開店並不足為奇。

川菜在全國各地都受歡迎,在國內很多城市都能找到川菜的飯館酒店,相反在省內某個地方卻被排擠,其中原因多了去了。


成都209402092


不扯遠了,重慶是火鍋的發源地,所以包括成都人都自覺不自覺的以重慶火鍋作為自己正宗的代名詞,這和重慶人包容不包容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就像重慶現在到處都是成都鋼管廠串串一個道理,串串源於成都,沒有幾個重慶人會覺得串串始於重慶一個道理,雖然串串脫胎於火鍋,但的確是成都人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重慶人都認為串串成都更正宗一個道理。

反而從這個問題的其他回答來說,看出了部分成都人的小氣肚量。一旦提及兩個城市,必諷重慶之,有這個必要嗎?兩個城市本是同根,何必相殘?如若相殘,最好問問外地人,覺得重慶人耿直還是成都人豪爽,自然有個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