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諸葛亮很厲害,為什麼打仗“十打九輸”?

冬天我最帥1


這個觀點,我不贊同,現在的人看問題都還是成王敗寇的想法,只看重結果的,失敗了就否定一切。諸葛亮北伐曹魏失敗了,就說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說到這裡,想起秦末的韓信和項羽,項羽在垓下被圍,自盡身亡,就有的人把韓信誇上天了,把項羽貶得不懂軍事謀略,只剩一身武力。殊不知,在同等的條件下,韓信與項羽誰勝誰負,結果也未可知。這句話也可以用在諸葛亮身上,如果諸葛亮有曹魏一半的國力,滅掉魏國都不需要多次北伐,一次就夠了。言歸正傳,看看史書上記載的諸葛亮的軍事記錄吧。


諸葛亮的第一次領軍出場,是協助劉備取成都

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諸葛亮第二次帶兵出場,是在平定南蠻孟獲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在《漢晉春秋》春秋裡,也有記載,諸葛亮七擒七縱南蠻孟獲,使其歸心,不再復叛,並不留兵馬駐守南中,而是還讓孟獲領南中。

諸葛亮第三次帶兵出場,建興六年,一出祁山。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因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安排,被張郃打敗,諸葛亮遷西縣千餘戶百姓,退守漢中。

諸葛亮第四次帶兵出場,建興六年冬天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諸葛亮圍攻陳倉,久攻不下,糧食不濟退軍;在退軍過程中,斬殺魏國名將王雙。這一局互有勝敗。


諸葛亮第五次帶兵出場,建興七年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諸葛亮平定陰平、武都二郡,擊敗郭淮,可惜未能擴大戰果。

諸葛亮第六次帶兵出場,是在建興九年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在上邽割其麥子,大破郭淮、費曜;後在滷城,打得司馬懿畏首畏尾,不敢出戰。最後退軍時,在木門射殺名將張郃。


諸葛亮第七次帶兵出場,也是最後一次,在建興十二年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最後一次,諸葛亮欲與司馬懿決戰,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身體多操勞,病逝於五丈原。

最後附上,諸葛亮的發明,一是諸葛連弩,一弩十發,殺傷力巨大。二是木牛流馬,解決了蜀道運糧的困難。三是八陣圖,後世唐朝李靖多加推崇。


綜上,不是諸葛亮打仗能力不行,好幾次都因為糧食不濟而退軍,如果有魏國國力的一半,早就收復中原,興復漢室了。打仗除了統帥的軍事能力之外,還要有相應的國力支持,蜀漢一州的國力、人口、經濟等方面無法佔據九州的曹魏相比,所以諸葛亮北伐難以成功。諸葛亮能被選進武廟十哲,也是後世很看重他的軍事能力。至於那些只看結果的人,我都不好意思說了,見仁見智吧。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評論一個人打仗是否厲害,得看他的對手是誰?

說諸葛亮打仗“十打九輸”的人,先聽一下諸葛亮平生最大的對手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在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司馬懿在查看了諸葛亮的軍營後,發出這樣的感嘆: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這個平生罕有敵手的智勇雙全之人,八天斬殺孟達,九個月平定遼東,堪稱三國時期閃擊戰的高手之一,而司馬懿平生最敬佩的人就是諸葛亮,不僅稱讚諸葛亮天下奇才,而且留下了“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的故事,和“畏蜀如畏虎”的典故。

說諸葛亮厲害,並不是說他打仗很厲害,是說諸葛亮是一個全方位的人才,各個方面綜合起來都很厲害,不僅打仗厲害,而且治國厲害、內政厲害、發明厲害、軍事厲害、文章厲害,而且這麼一個歷史上極其少見的厲害人物,卻偏偏生得一幅忠肝義膽。



一、打仗厲害

諸葛亮出山是以劉備的軍師身份出山的,第一個職務是軍師中郎將,相當於劉備的謀士和軍師,不是武將出將出身,可是這毫不影響諸葛亮帶兵打仗,一個以謀士出身,就能帶兵打仗,而且戰績不俗的人,能不厲害嗎?

舉個例子,曹操的謀士郭嘉、賈詡、荀攸厲害吧,奇謀妙計,算無遺策,可他們只能提提意見和謀略,要是他們親自帶兵打仗,說不準就是一途糊塗,指不定就立馬死在戰場上,既能當謀士,又能當將軍帶兵打仗的人,能不厲害嗎?



諸葛亮第一次帶兵打仗其實是入蜀之戰。公元211年底,劉備在與劉璋決裂後,召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人帶兵進入益州協助參戰,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劉封等人聯合或單獨帶兵進入益州,所向披靡,一直打到成都,與劉備一起合圍劉璋。

這一仗當然是勝利了,看看劉備事後的賞賜就知道了,當時諸葛亮受賞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加官為軍師將軍,負責劉備左將軍府的一切事物,等於是劉備的秘書長及首席幕僚,無功不受䘵啊!要不是諸葛亮有軍功,憑啥劉備賞這麼多財物及官職給諸葛亮啊?



諸葛亮第二次帶兵打仗是南征南中之戰。公元225年,在劉備去世2年之後,諸葛亮率領大軍進入南中平定叛亂,這一仗是蜀漢至關重要的一戰,也是諸葛亮獨自帶兵考驗軍事能力的一戰。

南征南中之戰是蜀漢集團的低谷,2年前,蜀漢開國君主劉備去世,讓建立在劉備個人名望之上的蜀漢政權汲汲可危,不僅5萬精銳蜀軍毀於夷陵之戰,而且國內叛亂四起,內有主少國疑,外有強敵虎視,諸葛亮在這麼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南征,實屬不易,如果諸葛亮敗了,蜀漢隨時都有滅亡的風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諸葛亮在南中這一片原始森林和少數民族聚集區,艱難的擊敗了引發叛亂的漢族豪強雍闓及少數民族首領孟獲、高定,最遠打到了今雲南的滇池附近,諸葛亮採取馬謖的攻心為上之計,盡力安撫,輔以武力,將南中地區平定,這一仗諸葛亮也是大獲全勝。

接下來就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之戰了。



第一次北伐,由於馬謖失街亭,損失了馬謖手下的萬餘蜀軍,但是諸葛亮在隴可搶掠了一千戶人口回到漢中,兩相比較,仍然是損失遠遠大於收穫,這一仗諸葛亮是敗了,敗得很徹底。

從事後的情況來看,諸葛亮自貶三等,馬謖、張休、李盛被殺,黃襲被奪兵權,趙雲被貶,第一次北伐蜀軍肯定是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北伐,由於事出倉促,諸葛亮為了響應東吳的石亭之戰,出兵陳倉,攻打郝昭,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猛攻鎮守陳倉的郝昭數千魏軍,仍然沒有拿下陳倉,圍攻20多天後,由於糧草告急,魏軍援兵快到了,因此撤軍。

第二次北伐由於諸葛亮是進攻方,雖然沒有奪取城池,但好歹還殺了魏軍一員大將王雙,因此算平局。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取了魏國的武都郡和陰平郡,並阻斷了魏軍可能來的援軍,成功奪取武都、陰平二郡,戰後諸葛亮還官復原職,說明這一戰,諸葛亮勝了。



第四次北伐,也就是滷城之戰,此戰諸葛亮以弱勢兵力,採用自斷後路、誘敵深入的計策,逼著司馬懿決戰,最終結果就是諸葛亮大敗司馬懿,魏軍被斬首三千人,而且連曹魏身經百戰的車騎將軍張郃也被諸葛亮射殺。

第四次北伐,因此算是大勝,是勝在斬敵數上。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進至五丈原,可是司馬懿拒不出戰,就算是諸葛亮拿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仍不出戰,不僅畏蜀如畏虎,而且只敢以消耗戰與諸葛亮對峙,不久諸葛亮病死於軍中。



第五次北伐徒勞無功,因此算平局。

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算是七戰四勝二平一負,怎麼能說是“十打九輸”呢?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二、治國和內政厲害

諸葛亮所有厲害中最厲害的就是治國與內政,這個可是公認的,三國時期治國與內政最厲害的第一人。



諸葛亮治國,蜀漢是三國中政權最穩定的國家,不像魏國和吳國,動亂此起彼伏,吳國有宗室之亂及權臣之亂,魏國有司馬亂政和淮南三叛,更被司馬奪了政權,只是蜀漢是最穩定的,基本沒有內亂,一直維持到滅亡。

而諸葛亮的內政才能同樣是出類拔萃的,為前方打仗的劉備提供足兵足糧,從來沒讓劉備操心過,對於蜀漢國內的政治,諸葛亮也是以法治蜀,在連年北伐戰爭的時期,沒有百姓因為戰爭而怨恨,沒有官吏因為不公平而抱怨。



即使將諸葛亮的治國與內政才能放到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能排到前三的,這還不厲害嗎?

三、發明厲害

諸葛亮可是大發明家,孔明燈、木牛流馬都是諸葛亮發明的,並且諸葛亮還改進了連弩,號稱“諸葛連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連弩,夠厲害了吧。

四、軍事厲害



這裡的軍事說的是諸葛亮的軍事水平和著作,如《便宜十六策》、《南征》、《北伐》等,就連擅長軍事的唐太宗與李靖在問對中多次提到了諸葛亮的治軍之法,並且諸葛亮還進入中國歷史上象徵軍事才能的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可是整個中國歷史從西周到唐宋時期,軍事能力最強的十個人,能不厲害嗎?

五、文章厲害



諸葛亮的文章也寫得非常好,比如《出師表》,讀出來是熱血沸騰,大氣磅礴,還有《誡子書》,是寫給自已兒子諸葛瞻的,在後世都非常有名。

一個方面厲害不奇怪,難得的是每個方面都這麼厲害的人,你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找不出幾個人有如同諸葛亮這樣方方面面都厲害的人存在。



所以說,諸葛亮很厲害,而不僅僅是打仗厲害。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一共北伐5次都沒有成功。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不行,就是因為他真正沒有北伐成功。而戰爭是非常需要大量的財產,還有人,這樣就造成蜀國國力消耗非常的大。當時的蜀國是消耗不起的,諸葛亮偏偏要北伐,反而使蜀國越來越弱。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在於就是消滅魏國,克復中原,一統天下。不管戰爭是輸還是贏,諸葛亮依然是沒有完成這個目標,反而是在最後一戰中自己因為壽命將至而離開了人世。

諸葛亮北伐第1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但是因為馬謖的失敗而徹底的失敗了。

《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這個時候諸葛亮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而且敵軍有很多人都投靠了諸葛亮這一邊,諸葛亮此時可謂是春風得意。之所以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就是因為自己這樣大舉進攻是最保險的。

諸葛亮自己親率大軍去攻打祁山,派趙雲和鄧芝去吸引敵人,就是要讓敵人疑惑,方便自己去攻下祁山 ,諸葛亮已經是志在必得了。而此刻漢朝剛剛滅亡不久,很多人還是對漢朝是抱有希望的,諸葛亮打著興復漢室的名號,是民心所向。




看南安,天水,永安三郡都叛變了,就是因為面對諸葛亮的大局進攻,知道自己是抵抗不了,所以就早早的投降了。諸葛亮已經是整裝待發,準備徹底的和魏國決一死戰。這些事情要是沒有發生意外的話,或許諸葛亮真的能夠北伐成功。

但是諸葛亮犯了一個超級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重用馬謖這一個人。當年劉備臨死的時候就告訴諸葛亮不能重用馬謖,說馬謖言過其實。而當時的街亭是這個戰爭的關鍵點,只要能夠守住就能成功。諸葛亮不知道應該選用誰。而馬謖要去守這個地方,諸葛亮架不住馬謖的苦苦哀求,最後是答應了他,並且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方案去做。

《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 ,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但是馬謖太過於驕傲,違背了諸葛亮的心願,最後造成了街亭的失守,讓諸葛亮的大軍處於被動的狀態,這次北伐就徹底的失敗了。

那為什麼接下來的幾次北伐依然會失敗呢?

首先,在兵法上講究著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1次都沒有成功的話,再繼續打下去的話就很難成功了。士兵們剛開始還是非常有激情想要建功立業的,但是打到最後,都開始厭煩了戰爭,士氣開始低落。

其次,諸葛亮有兩次北伐都是糧食耗盡,被迫撤退的。而諸葛亮吸取了這次教訓,採用了分兵屯田的方式,但是這已經是到了第5次北伐的時刻,諸葛亮已經自己都快不行了。



再然後,諸葛亮是不會用人,而且也沒有多少人可用。馬謖只適合當一個謀士,而讓他真正帶兵打仗是不行的,就如同紙上談兵一樣。其實諸葛亮也知道馬謖是這樣的人,但是就是因為沒有什麼人可以用了。

最後,魏國這邊的首領換成了司馬懿。司馬懿拒絕和諸葛亮打仗,一直都隱忍不出,最後諸葛亮被活活的耗死了。而諸葛亮是一個比較謹慎的人,不會輕易的冒險,就像採用子午谷計劃,就是因為太冒險了,必須要等到有充足把握才能夠去打仗,再加上蜀國的實力較弱,只能夠等待時機。

難道諸葛亮的北伐就真的沒有用嗎?

首先,諸葛亮在北伐期間損失並不嚴重。諸葛亮出兵並不多,都是小打小鬧,最重要的是配合吳國出兵。在北伐期間沒有什麼大的敗局,雙方各有勝負。

其次,諸葛亮更像是在練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不斷的給內部增強壓力,才能夠將蜀國的三派整合在一起。而這個時候也可以騷擾一下魏國,曹魏正處於修養期,讓他們分出精力來增加軍事消耗。


然後,當時的漢朝滅亡不久,要是現在及時的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必然是能夠得到很多人的響應的。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漢朝在人民的心中依然是存在著。

最後,現在的蜀國是最弱的國家。東吳和曹魏是旗鼓相當。蜀國每一次的戰爭都是配合著東吳,東吳才是北伐中最重要的力量。曹魏在西方陣線上選擇謹慎的司馬懿,目的在於防守,蜀國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諸葛亮雖然已經輸了,但是他也沒有真正的輸。


史研


諸葛亮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其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不管演義寫得多麼熱鬧,但諸葛亮參與或者直接指揮的軍事戰役,雖說不是“十打九輸”,的確勝績不多。

01

新官上任三把火

在演義中,諸葛亮出山後,就放了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把曹操燒的是屁滾尿流。讓那些諸葛迷們大快朵頤,很是過癮。

但史書究竟是咋說的那?

《三國志》無論是劉備傳還是諸葛亮傳記載的都一致:曹操南征劉表,劉備駐軍樊城。曹操大軍到了宛城劉備才知曉,於是帶領一干人馬就撤了。

既沒有火燒博望坡,也沒有火燒新野。

演義中火燒博望坡,說得是諸葛亮初出茅廬於博望坡火燒曹操大將夏侯惇十萬大軍。

查閱夏侯惇的資料,沒有這個橋段。儘管夏侯惇是常敗將軍,但沒有在博望坡被諸葛亮火燒的記載。

劉備依附劉表後,的確先屯兵新野。但曹操南征劉表時,劉備駐紮在樊城。

不僅沒有諸葛亮火燒新野的記載,就連在樊城跟曹操照面的事也沒有。

劉備聽聞曹操到了宛城,就率領眾人,提前撤離了。

至於火燒赤壁,這是史實,但與諸葛亮關係不大。

赤壁之戰,作為劉備使者,諸葛亮在促成孫劉聯盟方面,的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火燒赤壁,全部是周瑜做的事,與諸葛亮沒有關係。

反觀這段歷史,諸葛亮建議劉備從樊城撤離時順道取襄陽,沒有被採納。劉備攜帶十多萬百姓南行,在長坂坡被曹操五千精騎大敗,劉備只帶領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逃走,敗退夏口。整個過程,劉備是很狼狽的。

02

坐鎮成都,保障漢中之戰

龐統戰死後,劉備命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一路上除了張飛義釋嚴顏,幾乎看不到諸葛亮有啥大的作為。

圍困成都時,劉備、張飛、趙雲、還有馬超等人俱在,也沒費多大的勁。劉璋主動投降,劉備佔據了益州。

《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先取荊州,後取益州的戰略。在劉備取荊州、益州的過程中,諸葛亮並沒有發揮特殊的作用。

劉備佔據益州後,諸葛亮主要從事行政工作,在軍事上沒有過多的參與。漢中之戰,幾乎所有戰將都參與了與曹操的對抗。此時,諸葛亮坐鎮成都,為劉備做後勤保障。功勞很大,但沒有體現其軍事才能。

03

擒縱孟獲

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隨後南中諸郡發生叛亂。

225年春,諸葛亮率大軍南征。

諸葛亮採用馬謖的策略,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並繳獲大量物資。

在《諸葛亮傳》中的記載,沒有這麼詳細,但這是諸葛亮第一次獨自帶領大軍作戰,取得重大勝利是沒有疑問的。

南征漢中,諸葛亮在兵力上具有絕對的優勢。但進入南中不毛之地作戰,也是異常困難。也足以展現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04

北伐和抵禦曹魏

從228年春天開始,到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一共進行了六次北伐和一次抵禦司馬懿等曹魏的入侵。

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

當時,諸葛亮駐軍在漢中東北的城固、赤坂。

由於連降大雨三十多天,魏軍撤退。雙方並沒有實質的交戰。

在整個北伐期間,魏蜀的勢力還是相差很大,諸葛亮幾乎沒有戰勝魏國的能力。那為何諸葛亮屢屢北伐哪?

其原因主要三方面:

第一,為了在西北方向給曹魏足夠的壓力,令曹魏不能全力對抗孫吳,避免孫吳倒向曹魏,維繫蜀吳聯盟的存在,確保三足鼎立局勢不被破壞。

第二,經營西北,攻取涼州,進而佔據關中。儘管勢力差距很大,沒有取得重大突破,但也取得了局部的勝利。

第三,劉備之後的蜀漢政權很不穩固,諸葛亮借北伐之際,採用戰時軍事管制,以控制蜀漢的政治局勢。

因而,整個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失街亭,導致直接失敗,有極大的損失之外,其他北伐都取得局部勝利或因為糧草不繼,主動撤軍,沒有大的損失,也稱不上是失敗。

儘管北伐沒有實質性的軍事勝利,但很好的實現了軍事戰略的目的,不能以“十戰九輸”來評價。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歷代兵家還是給與了高度評價。

司馬懿看到諸葛亮的營壘後,稱讚為”天下奇才“;唐朝戰神李靖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卦圖。

在唐朝時,諸葛亮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一起被稱作武廟十哲。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治戎,而不善於奇謀。也說蜀漢的史官很少有懂得克敵用兵之事,對於諸葛亮的軍事策略等事蹟記載很少。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非常卓越的,但由於勢力差距很大,沒有能力組織規模較大的戰役,也就無法以軍事成就體現其軍事能力。但絕不是像題主提到的那樣“十戰九輸”。

諸葛亮傑出軍事家的定位還是準確、中肯的,這個不該有所懷疑。





初心不言


說諸葛亮十打九輸的人,壓根就沒有看過歷史,而且也不懂何為敗何為勝,在這裡譁眾取寵罷了。

現代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爭議非常大,在古代從來沒有人質疑過諸葛亮軍事才能,就連諸葛亮死對手司馬懿,在沒有對戰諸葛亮之前,放話說諸葛亮不懂權變,提兵十萬,已經在我畫中了,當說出這句話後,瞬間被暴打,之後感嘆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其後代孫子司馬炎因諸葛亮軍事才能突出,特追封晉朝武興王。

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軍事地位位列武廟十哲,在全國有上百所武侯祠,後世以武侯著稱,因為其軍事才能突出,後人熟悉更多的也是諸葛亮軍事才能,現代人史書看得少,對諸葛亮認識來源於三國演義,因為自己的一點認知,發現演義與正史中的諸葛亮有些差距,就開始做起了事後諸葛亮,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去質疑古人,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在正史中,諸葛亮一生戰績,除了第一次北伐,錯用馬謖導致街亭戰敗,其他均無再敗的戰績,何來樓主說的十戰九敗呢?即使現代人說的六次北伐,均以失敗而告終,就是屢戰屢敗嗎?就是軍事才能不行嗎?為什麼現代人把一個人的軍事才能定位在北伐成功與否的結論上呢?這就是現代人黑諸葛亮的邏輯嗎?這類人壓根就不懂何為軍事家,何為軍事才能。他們也理解不了為什麼諸葛亮是中國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而他們認為很厲害的人物連軍事家頭銜都摘取不到。

就拿三國人物來說,周瑜在諸葛亮面前就是個名將而已,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就是軍事謀略家而已,陸遜也就是個普通的軍事家而已,與諸葛亮軍事才能相比,差距還是有點大,畢竟傑出兩字,在中國歷史上沒幾人能摘取。


汐水柔情


看《三國演義》,你會覺得諸葛亮是妖人;看《三國志》,你會覺得諸葛亮是個凡人。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神機妙算,出神入化,只需輕輕掐一掐蘭花指,對手怎麼想的,怎麼排兵佈陣的,在哪兒埋伏,從哪裡撤退,都推算的分毫不差,堪比《三國演義》總導演。


赤壁之戰,曹操被周瑜打的大敗,如喪家之犬一般落荒而逃,這時候劉備見曹操主力被消滅了,就想趁機分一杯羹,他心想:“打正面戰場咱不行,搞敵後咱還是可以搞搞的。”

於是,劉備叫來了諸葛亮,問軍師咋搞,諸葛亮計議已定,對劉備說:“把弟兄們都叫過來吧,看俺手段!”,眾位將領陸續到場了。

諸葛亮先對趙雲說:

“子龍可帶三千軍馬,預先埋伏在烏林小路,今夜四更,曹操必然從此經過。等曹操軍馬過去一半,你中間放起火來,曹操必然驚慌,你趁機殺他一半即可。”


趙雲疑惑道:“烏林有兩條路,一條到荊州,一條到南郡,曹操走哪一條路?”

諸葛亮自信地說:“必走荊州這條路。”

諸葛亮也忒託大了,且不說趙雲只帶了區區三千兵馬,曹操的敗軍少說還有萬兒八千的,三千人就敢堵截一萬人馬,諸葛亮真有這個把握嗎?

再說,“等曹操兵馬過去一半,從中間放火”,你就不怕曹操發現中間遭到襲擊之後,命令隊伍頭尾合圍,把趙雲圍住廝殺,啥時把蜀軍消滅乾淨了啥時再走嗎?

趙雲疑慮重重地走了,諸葛亮又叫來了張飛,對張飛說:

“曹操必從北彝陵退敗,明天下雨過後,曹軍肯定燒火做飯,你看見煙起來了,就衝將過去!”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你孔明這麼厲害,預測天氣比衛星雲圖還準,萬一明天不下雨呢,萬一曹操不做飯吃,隨便吃點乾糧喝口水,對付一頓就繼續趕路了呢,這翼德仁兄不就撲了個空了嗎!

張飛屁顛屁顛走了之後,諸葛亮叫來了關羽,讓他去守華容道。

劉備疑慮道:“二弟是極為重情重義之人,曹操對他有過恩情,萬一二弟磨不開面子放了曹操可咋整?不如換一個人去吧?”

你猜諸葛亮怎麼回答的:

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意思是曹操命不該死,我派關羽去純粹是讓他還了人情債。啥?這不是瞎扯淡?瞎忽悠人嘛?既然知道曹操命不該死,還瞎折騰幹啥,不如回家摟老婆孩子,或者打打麻將呢!


其實,正史上根本就諸葛亮智算華容道這回事!沒錯,曹操是從華容道撤退的,劉備也確實帶兵追過來了,可是等劉備人呼哧呼哧地追到華容道之後,曹操早就溜之大吉了,劉備撲了個空!

諸葛亮智算華容道純屬虛構!

還有什麼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三氣周瑜,空城計等等,其實都是莫須有的東西,都是羅貫中故意給諸葛亮臉上貼金呢!

諸葛亮真正打的大勝仗屈指可數。

正史記載諸葛亮第一次打仗是在攻打益州的時候:

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注意!劉備擔任主攻,諸葛亮、張飛和趙雲只是配合作戰,諸葛亮起了多大左右很難說哦!


諸葛亮第二次作戰,是平定南方叛亂,也就是七擒孟獲,這些南方部落都是酋長帶領的蝦兵蟹將,與長期征戰的蜀軍實力相比,差不是一星半點,正規軍打雜牌軍豈能不勝!

如果說上面兩次作戰是諸葛亮牛刀小試的話,那麼六出祁山就是他親自指揮的大兵團作戰了,戰果如何呢?

第一次出岐山,諸葛亮搞了個突然襲擊,打的曹魏措手不及,佔領了多座城池。

之所以取得如此戰果,是因曹魏沒做好準備,他們根本沒想到蜀軍會主動出擊。之前都是他們追的劉備滿中國亂跑,真沒想到這次蜀軍主動找上門來了。


等曹魏回過神來,很快就擊敗了蜀軍,諸葛亮恨失街亭,還斬了馬謖,其實就算他不派紙上談兵的馬謖,派能征善戰的魏延守街亭,估計還是失敗居多。

第二次出岐山,兵敗,第三次,第四,第五,第六次,或因糧草不濟,或因蜀國內部搗亂,全部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打的勝仗,或許只有七擒孟獲了!

以上是本人淺薄之見,歡迎賜教!


一半秋色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說諸葛亮厲害,不是說他打仗厲害。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將領都是逢戰必勝的。即使有,那也是少數,百年才出一個。諸葛亮本來就不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事實上,《三國演義》是把他過分誇大了,如果你把它當做歷史看,那你就輸了。


不過這並不是否認諸葛亮的才華。知道中國的文廟和武廟嗎?那是中國曆代君王用來祭祀古往今來的名將和文人的聖地。那你知道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有多少人嗎?僅僅只有兩個,其中諸葛亮就其中之一,另外一個是西晉的杜預。

可見這是歷代君王對諸葛亮的肯定,否則那麼多知名的名將和大儒沒能同時入選,所以諸葛亮能夠流芳百世是有原因的。

有人說諸葛亮打仗“十打九輸”,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雖然諸葛亮在軍事這方面並不是太過天才,但相比其他名將,還是有些可取之處。單是他的一份隆中對,就足以讓他列入武廟之內,供後人敬仰。打仗不一定非要上前線,每逢戰爭,就衝鋒在前,那是莽夫,不是智將。你看號稱“兵仙”的韓信,有多少次是親自在戰爭前線的,沒有吧,都是吩咐底下的將領,然後自己坐鎮中樞,用一個句話怎麼形容,叫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諸葛亮就是專門做這一方面的工作,用現在話說,就是做軍事戰略的,掌握大方向。就比如六次北伐,制定攻祁山的戰略,然後下面的工作就交給其他將領來解決。這才是作為統帥的工作,沒必要事事掌控,諸葛亮後來就是如此,最後因病身亡,北伐以失敗告終。

所以打仗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的,沒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是勝是敗。


青史回聲



由於演義小說對諸葛亮的過分誇張和虛構,這就讓許多人在看到真實的諸葛亮時,而感到失望。因為在正史裡,他們沒有看到諸葛亮的神,甚至因為諸葛亮的北伐無功而對諸葛亮的軍事水平產生了質疑。

我們來看,明確記載諸葛亮第一次領兵作戰是益州之戰。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就是劉備和劉璋撕破臉後,劉備從葭萌關兵鋒直指成都。這時,諸葛亮和張飛、趙雲從川東南地區逆江而上,入川后兵分三路,配合劉備對成都進行四面合圍【這在張飛傳和趙雲傳裡都有記載。】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泝流而上,分定郡縣...與先主會於成都。《三國志.蜀書.趙雲傳》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諸葛亮第二次領兵作戰就是就是在劉備死後,南方部落及益州豪強叛亂,諸葛亮親自平定了內亂。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其實諸葛亮的這兩次作戰都不算什麼,畢竟對手較弱。

而在劉備與曹操正面硬剛的漢中之戰中,諸葛亮雖然沒有參戰。但是諸葛亮的一個舉動險些延誤了戰機。我們來看:


《三國志.蜀書.楊洪傳》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和疑?”

就是在漢中之戰初期,劉備與夏侯淵、張頜等交過一戰後,覺得漢中雖然不是曹操親自駐守,但夏侯淵、張頜也不是好對付的。但此時又確實是爭漢中的最佳時機,於是劉備發書給在成都的諸葛亮,讓他即刻發兵增援前線。然而諸葛亮卻遲疑了,去問楊洪該怎麼辦,然後楊洪就是一頓分析,並建議諸葛亮趕快發兵,不要遲疑。

對於這件事似乎暴露了諸葛亮兩個軍事方面的缺點:較穩和對形勢分析不準確。

但是末將以為,說諸葛亮用兵穩,這確實。如果說他看不清形勢就不對了,諸葛亮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局勢的掌控那是相當到位。漢中之戰對益州的意義有多大應該不需要楊洪來解釋。諸葛亮的猶豫還是在於他的穩和不忍。

因為諸葛亮是非常在意民生問題的,或許諸葛亮真的不忍心看到全民皆兵的艱苦景象。


除了以上說的那些,諸葛亮真正意義上的率領大兵團大規模戰爭是後面與魏國的北伐戰爭。

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征伐皆無功而返。所以被許多人詬病,說諸葛亮軍事水平差、窮兵黷武、拖垮蜀國之類的話。


其實我們在看一場戰爭的時候,還需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體系等問題。

蜀國是以荊州集團為主的外來集團建立的國家,內部政治派系複雜。諸葛亮為了穩固皇權地位,為了堅持依法治國、人人平等的理念,就必須大力打壓益州本地士族階級(防止士族壟斷權力、抑制豪強兼併土地...)

而蜀國是講武的,是軍政府,所以就必須通過征戰來提高皇權和荊州集團的地位和威望。他們需要時刻都牢牢的掌握住軍政大權。

所以諸葛亮持續發動戰爭,也可以通過戰爭轉移國家的內部矛盾。

以上是部分政治因素,軍事原因當然就是匡扶漢室。


我們再看五次征戰的過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離成功最近的一次。因為蜀漢休整多年,積攢了一定的實力,加上是突然襲擊,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

而且在戰術方面,諸葛亮也做的非常好:安排趙雲、鄧芝在萁谷做疑兵;讓馬謖駐守街亭阻擋曹魏援軍;自己親率大軍清剿隴西地區的魏軍。

諸葛亮這一戰略計劃在於先拿下隴西地區,在以隴西為根據地逐漸向關中、中原等地進發。

只可惜馬謖敗得太快,諸葛亮失去戰場主動,唯有撤退。

然後在第二三四次北伐,諸葛亮皆因糧草不繼而撤兵。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終於找到對付司馬懿固守不戰的方法。那就是屯田,諸葛亮已經做好了長期消耗的準備,但是卻也油盡燈枯。

縱觀諸葛亮五次北伐戰爭,除了第一次用人不當以外,諸葛亮幾乎沒有出現過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

諸葛亮的無功不是因為軍事水平不行,而是因為他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為後盾;沒有一條持續穩定的補給線;沒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



左將軍


三國演義,塑造了幾個偉大的角色,武聖關雲長,奸雄曹孟德,還有,最為後人稱頌的智聖,寫出過涕人淚下的出師表的諸葛亮,孔明先生。
但是,我們細看諸葛亮的戰績,卻可以說是勝少負多,這又是為何呢?

對於這個說法,在劉備健在,諸葛亮作為軍師輔佐的時期嗎,諸葛亮的整體戰績確實是不錯的,隆中對之後,也有火燒新野這樣出奇制勝的戰役,讓人印象深刻,戰績可以說是十分讓人滿意。

說起他十大九輸,那可就主要是指的他在劉禪即位後,他一人主導朝政,自此成為獨當一面的丞相之後,率兵多次北伐的歷史。

但是,即使對於這段歷史,要就此評價諸葛亮十打九輸也是不十分公正的,因為這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都是導致失利的原因,所以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的只會存在著很大問題。

首先,蜀國是進攻的一方。客場作戰,糧草要從後方運輸,本身就存在著許多隱患。

與諸葛亮對抗的主要是司馬懿,但是前期的司馬懿也是以失利為主,諸葛亮的戰績下降主要是在後期,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司馬懿採取固守策略,導致蜀國久攻不下,有時候就只能採取撤軍。

除此之外,蜀國與魏國本身的國力差距也是一個問題。與蜀國相比,魏國本身身處北方地勢遼闊,在征服了北方少數民族之後,獲得了穩定的生產空間,再加之曹魏推行的屯田制,整個魏國的生產狀況,人口狀況可以說是遠勝蜀國,也因此,很多時候蜀國的失利,並不是諸葛亮指揮的問題,有時候只是簡單的兵力和人口差距。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諸葛亮雖然在北伐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次失敗,可是縱然失敗,在撤退的過程中,諸葛亮也總是能儘量的避其鋒芒,保證自身的損失儘量減到最少,也正是因此,可以說是十足的體現了諸葛亮的指揮智慧。

正如人人都知道的,著名的空城計,就是十足的體現了諸葛亮在撤退過程中的智慧,正是靠著這些指揮的良策,諸葛亮得以保存實力,避免遭遇比較大的損失。也正是因此,人口稀少,地域較小的蜀國也才能積蓄力量,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北伐。

所以說,雖然諸葛亮有著許多失敗,可是如果簡單的說他指揮能力差,也是十分不公的。


牧野鑑史


真正的勇者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為了理想而奉獻畢生!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物,復興大漢,克復中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我們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奪了天下,封將拜相而更為人稱道!諸葛孔明之所以在人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我認為不在於他打贏了多少仗,也不在於他多麼有智謀,而是上述甘為理想而鬥爭到底的精神,甘為信任而鞠躬盡瘁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