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漢皇帝平均壽命很低?

thfghfg


東漢皇帝之所以短命的原因,也跟當時的時代背景脫不了關係,

是各種各種因素相互疊加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階級的固化,導致朝政大權被世家大族所把握,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尖銳。察舉制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通過舉孝廉的方式,所選之人一般德財兼備。但隨著選官制度發展,在東漢日趨僵化,朝政大權由世家大族所把握,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秦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蠃政自認為“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因而取兩者之尊稱"皇帝”,並確立了皇位繼承製,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以"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也。雖然秦二世而亡,但他的皇位繼承製仍然保留了下來,這就導致王位繼承人的選擇範圍很狹窄,皇帝一旦到早逝那麼出現幼帝的可能性極大。

  自漢和帝之後,繼任帝皇大的十幾歲,小的還不滿週歲。他們不能親理朝政,只好由母后臨朝,而母后則多請自家人幫助掌權,這便形成了

外戚專權。隨著小皇帝長大,對外戚專權日益不滿,便指使身邊的宦官誅殺外戚,宦官又乘機壟斷朝政。

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皇帝過早繼位,需要剩下繼承人來穩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年紀輕輕便成親生子,洩了元氣。

宦官、外戚、世家大族豪強勢力間的爭奪使皇帝心力憔悴,這便是東漢皇帝短命的原因。


南舒


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在大一統王朝中可以說是最低的,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帝王,平均壽命僅26.71歲(前少帝劉懿出生年份不可考),不僅遠低於之前西漢的37.67歲,而且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低於30歲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東漢皇帝平均壽命如此之低呢?

原因之一:古代醫療條件普遍較為落後

從壽命長短來看,東漢皇帝之中也僅有劉秀(63歲)、劉協(53歲)和劉莊(47歲)三位超過了四十歲,僅佔23.08%;另有六人在20歲至39歲之間,佔到了46.15%;更有多達4人在20歲以下,佔到了30.77%。

△光武帝劉秀劇照

如上所述,漢朝壽命最長的三位皇帝,均出現在東漢初年和末年,而其餘的皇帝則普遍壽命較短。皇帝壽命過短帶來的一大弊端,便是繼位的皇帝年紀太過幼小,這裡面既有皇子年齡太小的原因,也有權臣為掌控朝政而扶立年幼宗室的原因。

皇帝壽命過短,與古代醫療條件較為落後可以說息息相關。彼時,由於醫療手段實在有限,在治療疾病時,甚至採取醫術和巫術並用的手段,這不僅導致醫治效果極為有限,而且面對很多疾病根本就是束手無策。

可以說,東漢的醫療水平低下,是皇帝短壽早夭的一大客觀原因。然而,由於皇后的壽命往往要長於皇帝,皇帝早逝無疑便造成了“主少母壯”現象的頻繁出現,後宮掌權又只能依靠外戚,而皇帝要收回權力則又只能依靠宦官,這又造成了東漢宦官和外戚專權現象的泛濫,而這又導致了第二個原因的出現。

原因之二:皇帝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惡性循環

醫療條件落後固然是皇帝短命的一個客觀原因,但絕非主要原因,否則東漢皇帝的壽命不會比西漢更短。東漢皇帝壽命過短,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不良的生活習慣。

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曾在《昌書》中提到,“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才是皇帝壽命較短的主因,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對這種說法予以了肯定。

也就是說,皇帝沉迷享樂,導致身體羸弱,而生子年齡又普遍偏小,導致後代也普遍受到影響。先天不足,加上後天養護不及,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皇帝早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先帝早逝,外戚為了專權巴不得皇帝不問政事,宦官又往往通過獻媚來固寵,結果導致新帝疏於管教,進而又因沉迷享樂而掏空身體,進而使得這種現象週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

這種惡性循環,才是導致東漢少年皇帝過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進而導致了宦官與外戚長期爭權奪利,朝政烏煙瘴氣的混亂局面,而這種混亂的局面又導致了第三個原因的出現。

原因之三:多達四位皇帝非正常死亡或幼年夭折

從死亡原因來看,在東漢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皇帝之中,僅有9人屬於正常死亡,佔69.23%;另有兩人幼年夭折,佔15.38%;還有兩人屬於非正常死亡,佔15.38%。

△百天繼位,一歲夭折的漢殤帝

在兩位夭折的皇帝中,漢殤帝劉隆剛過百天繼位,在位僅僅220天便夭折;漢衝帝劉炳繼位時年僅1歲,次年便夭折。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雖然曾出現過數百位帝王,然而像以上這兩位帝王如此年幼繼位,又旋即夭折的現象,也是極為少見的。

而在非正常死亡的皇帝之中,漢質帝劉纘7歲時被權臣梁冀擁立為帝,僅僅一年之後便又被梁冀毒殺;後少帝劉辯13歲繼位,但第二年便被董卓毒殺。東漢皇帝繼位年紀本就普遍偏小,被權臣毒害之後,年紀自然也就不會太大了。

△漢質帝被毒殺

多達4位皇帝夭折或非正常死亡,這已經佔到了30.77%,幾乎佔到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這些皇帝又普遍年幼,這無疑極大拉低了皇帝的平均壽命。

如上所述,東漢皇帝壽命過短,既有醫療條件落後的客觀因素,也有皇帝沉迷享樂導致身體長期虧損的主要原因,同樣也有權臣為了掌權而謀殺幼帝,以及皇帝早夭的原因。


香茗史館


在我國古代,皇帝雖然享有最高的福利待遇,但工作的強度和風險也非常大,所以整體看來,皇帝的壽命普遍偏短,特別是東漢王朝的皇帝,平均只有26歲左右,而同一時期的西漢,皇帝的平均壽命超過37歲,二者相差將近12歲,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貴為皇帝的他們這麼短壽呢?

影響人們壽命長短的原因,主要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部分。內在主要包括:基因差異、飲食和生活習慣、心理素質。外在的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災害、戰爭、意外、謀殺等。

如果從基因方面看,東漢首任皇帝劉秀享年63歲,在古代其實已經屬於高壽了。但其後的皇子們成婚都很早,多數十二三歲就開始生育後代,其實這個年齡他們自身都還沒發育好,生育的後代搬著腳指頭算算先天也不會太好,這也是為什麼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但這個是每個朝代的通病,並不能說是東漢皇帝平均壽命低的原因。

劉秀畫像


從生活和飲食習慣看,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在自己的著作《昌書》中,對東漢皇帝的早夭進行了分析,可惜原書失傳。不過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了仲長統的論述。“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這話說的是帝王們飽食甘肥,沉迷淫樂,造成身體羸弱。先天本就不足,後天又不知節制,勢必體弱多病。但這個同樣是歷朝歷代皇帝們的通病,並不是東漢的皇帝獨領風騷。

東漢皇帝有三分之一是幼兒皇帝。第四任和帝劉肇即位只有十歲,此後歷任也都是幼衝臨朝,平均僅9歲。殤帝劉隆剛過百日就在襁褓中即位,220天離世,是歷史上最短命的皇帝。少兒的天性本應該在玩鬧中成長,但這些天之驕子,卻過早的被禁錮在鉤心鬥角,屬於成人世界的朝堂上,天性的壓抑使他們失去了孩童的快樂,所以從心理方面說,過早的即位並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但也有例外,漢獻帝劉協9歲被董卓所立,從此開始了他的傀儡之路,後被曹操所控“挾天子以令諸侯”,終其一生都在惶恐憋屈中渡過,卻享年54歲,是除了劉秀活的最長的東漢皇帝。

被曹操挾持的劉協劇照


東漢皇帝的短壽除了這些內在的因素外,主要原因還在於東漢畸形的政治制度——外戚和宦官的干政。

東漢皇帝短命的多,但皇后卻普遍長壽,東漢的19位皇后,生卒可考的8位,平均年齡將近41歲,早在西漢初期呂后專權,皇后的地位就被社會認同,先帝殞命,無後或繼位者年幼不能視事,皇后就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行使皇帝的權責。而一個女性能夠相信的一定是自己的孃家人,於是中國曆代最嚴重的外戚干政開始上演。

漢光武帝劉秀劇照


《後漢書﹒皇后紀》載道:“東漢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四帝指的是安帝、質帝、桓帝和靈帝。六後為竇、鄧、閻、梁、竇、何。自和帝后,“主少母壯”的政治格局就成為東漢的一種常態。

權力是把雙刃劍,皇后家族一方面享受權力帶來的巨大利好,同時也為其所挾,面臨權力失去時的巨大風險。皇后為達到長期把持朝政的目的,往往“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如和帝有劉勝和劉隆兩子,帝崩,皇后鄧綏以劉勝痼疾為由,廢長立幼,擁劉隆為帝。劉隆夭亡,鄧綏又立十二歲的劉祜。一太后立二幼帝,把持朝政達16年之久。

幼帝臨朝


外戚專政,皇位形同虛設,為了奪回權力,皇帝只能與宦官結盟,奪權後便會重用宦官,一時宦官干政又成為東漢政局的奇葩,皇帝奪回朝政後,多年的壓制一旦得到釋放,往往就是極度的放縱,又成為短壽的因子,隨著皇帝死,新一任太后上臺,外戚復盛。如此週而復始,外戚和宦官輪流把持朝政,帝王之路便成了一個危險之旅,質帝劉纘因不滿外戚梁冀跋扈,稱其“跋扈將軍”,遭梁冀毒殺,年僅8歲。少帝劉辨雖為軍閥董卓所殺,但起因也是宦官和外戚兩股勢力互鬥所致。

漢靈帝劉宏劇照


東漢的十四任皇帝,夭折三人,幼齡被毒殺兩個,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一,正是如此,東漢的皇帝平均壽命成為歷史上最低的朝代。皇帝的頻繁更迭,引發政局的混亂,更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和民眾的苦難,並最終導致黃巾起義和三國時期的到來。


土土說史


我想目光應該不僅僅停留於東漢皇帝,縱觀整個歷史,皇帝罕有長壽的,大家之所以覺得皇帝應該長壽,就是覺得按理說他們各項條件都應該非常優越,要比普通百姓要好多了,其實,皇帝有比普通百姓優勢的地方,也有劣勢的地方。

可能也總有個例的差異,但我們總得試著找出一些共性的原因。

我猜過去普通百姓壽命低的原因:

1、太過勞累

2、營養不良

3、醫藥衛生條件不佳

而皇帝以上看上去都可以避免?未必。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幸的家庭,總有各自的不幸。

皇帝有皇帝的問題。試抽出彙總如下:

1、心理壓力大、社會關係複雜。

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身處權力之巔,一定會有一種潛在的危機感,身在高位不勝寒。那種心裡裝著全天下大事和宮庭不足為外人道的秘事,比普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不知道複雜多少倍,對心理、精神的刺激,也強烈多少倍。要擔心暗算,擔心篡位,擔心背叛,擔心謀反,擔心皇儲,擔心結黨,要和皇親國戚、和大臣、和後宮、和軍權者都要處理、平衡好關係,普通百姓也有擔心的,不過擔心些柴米油鹽的事,只要還有一口飯,不到食不裹腹地步就不會暴發農民起義,但皇帝稍有差池可能帝位不保,一點點不慎就有性命堪憂(非外來的,而是自我顧機意識的放大),所以他的自己精神壓力就要更大。

國人內斂,帝王將相概莫能忘,抑或更甚,天大的壓力自己扛著,滿腹的心事不能對外訴說。所以只看到平日裡帝王的風光。國外人直接,可以給我們公佈出內心的答案,我們就舉一個國外耳熟能詳的例子,這就是達摩利克斯之劍。大臣與國王交換身份,鶯歌燕舞,酒酣耳熱,卻被頭上搖搖欲墜一柄寒光閃閃之利劍嚇出一身冷汗。可見,身為國王,表面看起來很風光,可是內心深處總覺得處於僅一根馬鬃繫住的利劍之下,不得安心,時刻擔心。同時,這柄利劍也是對這樣想“交換身份”的人一個警告,本身也是國王內心不安有所表達的再重體現。長期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可見身體健康與否?人種不同,情理相同。同理,漢朝皇帝在權力、乃至性命的受脅之下,也會有“如芒在背”的感覺。

2、錦衣玉食並非益事

別以為皇帝錦衣玉食就是快樂,其實深處皇宮大內,庭院深深。本身皇帝就缺乏運動,是古代最大的“宅男”,缺乏鍛鍊,就是缺乏抗力,再加上錦衣玉食滋潤,越發是像溫室培育的巨花。況且皇帝過去喜食肉類,飲食結構並不均衡。所以導致從飲食這塊難有補益。

況且過去皇帝又喜吃補品,又有能力獲得各種補品,這類補品對人體的貢獻可能遠遜威害。

3、佳麗三千無福消受。

4、醫療條件優越?那只是表像。

越是皇帝,越是不敢開藥。有時候需要用猛藥方可奏奇效。但是給皇帝開藥誰敢開猛藥?誰敢出奇制勝?只願四平八穩。照方開單,用藥穩而不可急,量可小而不可過。往往失去作戰先機,或導致疾病難以速痊,久拖不利。

5、風水、運數和精神負壓。

俗語云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合抱之木,發於幼芽。皇帝的健康,又怎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





夢迴紅樓醉一場


我們從《後漢書》中發現,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東漢王朝中13 位皇帝都英年早逝,除質帝(劉纘)、少帝(劉辯)被奸臣殺害外,其餘11位皇帝都壽短:活到10至20歲的有2人,21至30歲的有6人,40歲以上的只有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獻帝(劉協)3人。那麼一個偌大的王朝為何皇帝短壽呢?我認為造成皇帝短命的原因與早婚早育多育的政策和性交無節制有關。

自西漢以來,就一直實行早婚、早育、多育的政策且皇帝多驕奢淫逸。

由於剛剛統一的西漢王朝,經歷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百姓貧窮,人口銳減,城市人口少,經濟蕭條,到處荒涼。當時最關鍵的就是繁衍生息增殖人口,增加勞力,以促使社會恢復發展。為此,漢高祖劉邦始建朝政時(公元前206年)實行了強制性的早婚、早育、多育政策。西漢惠帝劉盈6年(公元前189年),其朝廷頒佈了法令,凡女子在15歲以上至30歲還未出嫁者,就要徵收罰款,以高成本的違法制度來推行早婚、早育、多育。

“世俗婚嫁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者,是以教化不明而多天”

為推行和鼓勵早婚、早育、多育的政策,西漢皇室當然要率先示範。例如當時后妃的成婚年齡都小,漢昭帝劉弗陵8歲即位(公元前86年),上官皇后只有6歲就結婚了。如此,社會則由於“上之所好,下必趨焉”,王公貴族、富商大賈也紛紛效仿,竭力使其子女早婚、早育、多育。

東漢皇帝多年少登基,最小的6歲。少年男女身體都未成熟,心智較弱,經驗復淺,自制能力差,感情極易衝動。過早結婚,使之居室,則會溺一時肉慾之樂,而忘終身痼疾之苦,對身體的危害大。加之東漢皇帝多驕奢淫逸,導致疾病纏身,短壽隨至,妨礙種族素質的提高。


孟冬十月


你好,我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歷史可以豐富你的知識,增長閱歷,和精神財富 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不可磨滅的,是一種精神力量和文化傳統,帶給我們很多智慧和經驗,讓我們有更強的信念和力量 針對你的問題,我希望我的分享和觀點能幫助到大家:

為什麼東漢皇帝壽命都很低?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醫遼體系:東漢的醫療水平低下,醫遼治度有嚴重的問題

二:管理制度:封建的制度,導致宦官謀奪權,只為特權階級服務,存在明顯的等級差別。其次,人為利用制度漏洞

三:生活無規律:

是說帝王將相飽食甘肥,沉迷享樂,造成身體羸弱,其子女尚未成年,早已生兒育女。後代再次重複父輩的荒淫放縱。先天不足,加上後天養護不及,勢必體弱多病。自身不正當的日常作息和生活習慣,成為皇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們來看看東漢皇帝的壽命是多少?

1 漢光武帝 劉秀 63歲

2 漢明帝 劉莊 48歲

3 漢章帝 劉炟 32歲

4 漢和帝 劉肇 27歲

5 漢殤帝 劉隆 02歲

6 漢安帝 劉祜 32歲

7 漢順帝 劉保 30歲

8 漢衝帝 劉炳 03歲

9 漢質帝 劉纘 09歲

10 漢桓帝 劉志 36歲

11 漢靈帝 劉宏 34歲

12 漢少帝 劉辯 15歲

13 漢獻帝 劉協 54歲

上面這些,就是東漢各皇帝的壽命表!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我的解答能為大家帶來幫助,祝福大家在學習歷史的道路上,能得到更多的精神財富,豐富大家的知識,經驗,和為人處事的道理,為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Me兔九哥


東漢皇帝平均壽命低,我認為有下面兩個原因。

1,就是外部原因,古代醫療水平惡劣,即使是皇族,也沒有較好的醫療水平。不像現在,有那麼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科學技術。

2,外戚宦官亂政。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在位32年死時63歲。其子劉莊繼位,是為明帝,在位18年,死的時候48歲。明帝第五子劉炟繼位,在位時勵精圖治,政治清明,與民休息。和其父明帝統治合稱“明章之治”,在位時兩度派遣班超出使西域,最後因病而死。時年31歲,在位13年。第四子劉肇繼位,是為和帝,繼位時才10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並重用外戚竇憲,劉肇殺了竇憲重新掌權,最後和他爸一樣病死,時年27歲。劉肇小兒子劉隆繼位,繼位時剛滿月,八個月後就病死了。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在這之後,皇權旁落,都是有太后掌權,繼位者年幼,之後的漢安帝、漢嬰帝、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繼位時都年幼,加上宦官亂政,不是病死就是被害。這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也導致了東漢末年,政治昏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呲牙哼的那些年


東漢是個存在感很弱的朝代,別的朝代都是金戈鐵馬,氣吞如虎,與北方遊牧民族打來打去,鬥來鬥去,在歷史長河中顯得波瀾壯闊。

  反觀東漢,就像平靜的湖面一樣波瀾不驚。既沒有金戈鐵馬的戰爭,也沒有名垂史冊的大英雄。

  原因何在呢?因為西漢很強大,西漢已將北方匈奴收拾的服服帖帖,不敢南下牧馬,所以東漢才享受了來之不易的和平。

  東漢本該珍惜和平生活,齊心協力搞生產,聚精會神謀發展,團結一心搞建設。

  然而,人總是閒不住的,人都是貪婪的。沒有外患之擾,東漢就開始鬧家包子了。

  東漢,成為了內部權力爭鬥最為殘酷的朝代。整個東漢,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禍國,搞的是烏煙瘴氣,一團亂麻。

  東漢成為了歷史上傀儡皇帝最多的朝代,也是皇帝平均壽命最短的朝代。

  皇帝壽命有多短呢?沒有最短,只有更短。

  東漢壽命最長皇帝—開國皇帝劉秀。他活了63歲,在醫療條件極差的古代,這是個中規中矩的壽命,不算長也不算短。

  東漢壽命壽命第二長皇帝—漢明帝劉莊。他活了48歲,比劉秀少活了15年,不過也還算湊活。

  下面的皇帝就越來越短命了。

  漢章帝劉炟活了31歲,漢和帝劉肇活了27歲,漢安帝劉祜活了32歲,漢順帝劉保活了30歲,漢桓帝劉志活了36歲,漢靈帝劉宏活了33歲。

  這還不是最短的,最短的令人大跌眼鏡。

  漢殤帝劉隆活了8個月,漢衝帝劉炳活了3歲,漢質帝劉纘活了9歲。

  漢殤帝劉隆成為了壽命最短的皇帝,奶水沒吃夠就死了,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

  為什麼東漢皇帝普遍短命呢?

  問題是從漢和帝劉肇開始的,漢和帝之後,東漢就陷入了怪圈。

  這個怪圈就是皇帝壽命特別短,皇后壽命特別長。皇帝三十歲就死了,皇后一般能活到五六十歲。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皇帝早死,繼位的小皇帝年幼無知,不能自理朝政,有的甚至還要吃奶。為了讓小皇帝更好的成長,這時候年富力強的皇太后就從幕後走向了幕前,開始了臨朝聽政。

  皇太后感情上更傾向於孃家人,有什麼好事都讓孃家人幹,有什麼好職位都留給孃家人,就這樣孃家人權勢越來越大,胃口越來越大,最後成了真正左右國家的幕後大佬。

  這就是外戚專權。

  然而小皇帝慢慢長大了,漸漸懂事了,他眼見著外戚勢力越來越大,把控整個朝政,自己連基本話語權都沒有,這算什麼皇帝!

  小皇帝越來越不滿,他本能的扶持親信,培植己方勢力。然而,這時候大臣都是外戚的人,小皇帝唯一能夠信任的,就是這些朝夕暮處的太監了。

  就這樣,宦官應運而生,成功地登上了歷史舞臺。

  然後,就是宦官與外戚輪流幹政,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都想操縱控制小皇帝,都想成為真正的權力大佬。

  對於宦官和外戚來說,小皇帝越小越好,越傻越好,越聽話越好,越昏庸越好,因為這樣更容易被控制。

  這些宦官和外戚變著法的,弄一批一批絕色美女,日夜伺候著小皇帝;弄一瓶又一瓶的茅臺五糧液,讓小皇帝沉溺於酒池肉林之中。




ACGER


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普遍低除光武帝壽命62歲,其餘都壽命不久,導致整體的平均年齡數拉低。

東漢皇帝除了光武帝劉秀62歲,明帝47歲,獻帝54歲。章帝31歲,和帝26歲,殤帝1歲,安帝31歲,順帝31歲,衝帝2歲,質帝8歲,桓帝35歲,靈帝32歲,少帝15歲,都算短命。劉秀是整個東漢皇朝裡壽命最長的了。在劉秀之後,東漢皇帝的壽命就一代不如一代了。整體上看,東漢從章帝早逝、幼主即位開始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皇帝即位早、生孩子晚、駕崩的也早、新皇帝即位的更早。

權臣的迫害。外戚宦官爭奪大權的鬥爭比如質帝、殤帝、少帝。他們本來就是被扶植起來的兒皇帝,其命運掌控在當權的外戚手中.質帝因不滿外戚梁翼囂張專斷,在執政會上公開稱稱其為”囂張將軍“遭到梁翼記恨。於是本初元年,年僅8歲的質帝被梁翼毒殺。而後,中平六年,少帝劉辨即位,在位不到半年,遭到董卓毒殺。先皇短折早夭,造成太后臨朝。太后大權在握,重用外戚。繼任者被架空,與太監勢力合謀奪權。外戚和太監輪替作主,東漢的政治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促使東漢王朝的命運走向一條不歸路。

受災害、生活習慣和醫療水平等的影響。東漢的醫療水平差,平日醫治時,醫術和巫術平用,醫療水平沒有科學依據,是皇帝壽命短的其中一個原因。先天不足,過早的宮廷生活可能就是破壞皇帝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自身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生活習慣,後天養護不及,勢必體弱多病。加上皇帝面對的是整個國家、工作壓力和使命都比一般人高了很多,長此以往的高壓,也會導致身體也很容易吃不消。不過,古時候的人,不管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整體壽命也都沒有現代人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