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錄」“健康碼”跨省互認,更要全國通行

□賈夢宇

隨著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健康碼”全國互認正在按下快捷鍵。3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全國愛衛辦副主任毛群安表示:“目前,國務院電子政務辦和國家衛生健康委提供了各地跨省份互認共享的三種路徑,請各個省結合本地的實際來選擇實施。”(據《光明日報》3月22日報道)

防控疫情期間,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碼”,實施市民和擬進入杭州人員的“綠碼、紅碼、黃碼”三色動態管理個人健康狀況,領取綠碼的人員憑碼通行,領取紅碼和黃碼的人員需按規定隔離並健康打卡,滿足條件後轉為綠碼。這種數字化的電子管理方式,既降低了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又讓疫情防控有“碼”可依,並根據發展動態實時更新,實現了精準抗疫。從杭州起步,“健康碼”在各地迅速推廣開來。有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已經有25個省、市、自治區可以在支付寶領取“健康碼”。

隨著國內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跨省人員流動不斷增加。但由於各地“健康碼”規則不統一,一些人發現手機中的“健康碼”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區“就不靈了”。健康碼不能跨省互認,意味著務工人員在返程之前,哪怕已經隔離了14天,返程之後按照當地的政策,還得繼續隔離14天,重新申報當地的“健康碼”。如此一來,既增加了各地疫情防控的負擔,又不利於人員跨省市流動,阻礙了返崗復工進程。

為此,不少省份互相建立了“健康碼”互認機制。比如,浙江目前已與海南、河南、四川、湖北等至少10省市實現“健康碼”互認。3月22日,取得天津“健康碼”綠碼的京冀來津人員,體溫檢測正常後,可作為通行憑證,在全市範圍“一碼通行”。但復工復產帶來的人員流動是全國性的,“健康碼”若不實現全國互通互認,單靠各省市之間簽訂協議互認合作,也不利於服務全國防疫大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低風險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動,必要的健康證明要做到全國互認,不得再設置障礙,不對人員採取隔離措施”。“健康碼”的推出,是各地精細化管理的體現,但“好事不能只做一半”。“健康碼”不僅要跨省互認,更要真正實現“一碼在手,全國通行”。只有當全國各地“健康碼”都能“無縫對接”,才能讓“健康碼”更好服務防疫大局,助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