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戶為核心?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

企業和普通用戶對當今的營銷環境,可能有完全相反的判斷。

普通用戶覺得自己毫無隱私可言,移動時代讓人人在品牌面前如同裸奔,當打開手機App,看到鋪天蓋地的定製化廣告推薦時,正好印證了這個想法。甚至有人警覺地懷疑:我剛剛跟朋友聊過的內容就被推薦出來了,品牌和平臺難道在監視我?

以用戶為核心?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

而在另一方面,企業卻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誰在購買自己的產品。無論他們仰賴的是線下渠道(超市、專賣店),還是線上渠道(電商平臺),都無法獲取一手的畫像信息,因此在主動採取營銷手段時,創意的策劃、媒介的選擇、主題的定製,往往全靠拍腦袋。

為什麼會有這種割裂,這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究其根源,問題在於雖然用戶的購買行為完整地被數字化了,但是廣告主本身往往沒有數字化。而這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深遠的:在智能推薦越來越主流的背景下,如果品牌一開始沒有被安排進入消費者的決策池,那麼將很有可能永遠失去他們。

數據顯示,電商用戶在購買前的決策期中,備選的品牌種類正在呈現下降的趨勢,用誇張一點的口吻來概括:用戶以前是“貨比三家”,現在可能只“貨比兩家”了。

以用戶為核心?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

用戶在電商平臺,早已不是漫無目的地閒逛,而是在少數幾個意向中反覆比較和抉擇。無論用戶自身是否喜歡或者接受,如今他們在商品選擇時都更多地在依賴推薦結果,而不是主動搜索。

這給第一陣營以外的品牌帶來了難題:一方面,“我”甚至不清楚我的用戶是誰,另一方面,推薦機制正逐漸縮小非頭部品牌的窗口。看不到消費者,摸不清消費者,就更不用提沉澱、轉化消費者,或者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了。

企業怎麼辦?其核心仍然在“數字化”上。消費者的數字化應該包含同源的全場景消費者洞察:性別、年齡段、地域等基本屬性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跨屏跨場景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習慣,比如消費者對品牌、產品功能、價格、原產地、以及商圈和門店偏好等購物偏好;當然最好還有生活方式方面的偏好,例如娛樂方式,休閒方式、閱讀習慣、明星喜好等等。數字化的過程一方面要來源於媒體、平臺或者第三方數據機構,另一面也要注重自身渠道的數字化。

以用戶為核心?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

有了這些基礎,用戶的消費過程對於品牌來說才是清晰的、可視化的。從投前的洞察、策略,到投中的對比、監測,再到投後的評估和覆盤,整個鏈路隨時可以監測和調整,消費者的屬性和觸媒行為能夠全程作為品牌營銷的抓手。

這種精準的、數字化的營銷投放流程對企業來說至少有兩個優點,第一是節省了預算,只投有效果的媒體、有效果的內容;第二是拉昇了轉化,直接觸達最有可能消費的潛在用戶群體。

以用戶為核心?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

可以看出,通過數字化的手段瞭解、認清自己的用戶,並採取行之有效的全媒體營銷方式,是目前解決企業痛點的核心手段。甚至對於很多行業、很多品牌來說,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命題: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薦讓人們越來越難觸及智能推薦以外的消費世界,這讓電商平臺具有了強大的博弈優勢,但讓頭部以外的品牌面臨了極大的營銷挑戰。當這種趨勢加劇、推薦以外的世界越來越逼仄,品牌方即使拿出大筆的預算,也很難再度搶佔用戶的心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