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村中學教育質量的現狀,精準施策,補短髮力是關鍵


《國家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是建設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基礎,是轉變教育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是回應和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內容。基礎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公民素質的提升。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西部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及質量與城市學校的差距明顯。那麼,西部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工作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怎樣破解就成為目前亟待思考研究的重要課題。


針對農村中學教育質量的現狀,精準施策,補短髮力是關鍵

問題 :依然存在,值得重視反思

在肯定目前農村中學在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作中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認識到目前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績,與人民群眾對中學教育質量的期盼,特別是與城區及優質學校的質量存在一定差距,並有日益拉大的趨勢。如果從教育教學質量構成體系、影響教育教學質量主要因素等方面去分析、審視當前農村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作現狀,當然不否認,受城市學校爭奪農村中學優秀生源及優越的辦學條件資源、高質量師資等影響,不難發現,現在農村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作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1. 質量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對區內中學教育工作指導及質量管理,是教育改革發展重要政策性、行政性的導向,政府部門如何宏觀指導、管理教育質量提升?教育主管部門怎樣指導管理質量提升工作?哪些權力該放?哪些事情該管?該出臺哪些指導性管理性的政策文件?採取哪些有效舉措?目前確實存在不少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

2.學校實施機制效率不高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責任在學校,學校的主要責任在領導。農村中學領導管理觀念更新不夠,質量意識強化不夠,思維變革滯後,在生源現狀有所變化的情況下,學校圍繞提升質量而建立的計劃、制度、過程監督、落實等環節機制尚有較大的改進空間。面對中高考新政及考試內容方式要求變化的新挑戰,學校應對的策略及能力亟待提升。

針對農村中學教育質量的現狀,精準施策,補短髮力是關鍵

農村中學課堂。來自網絡

3. 教師能力提升機制出現弱化

教師是影響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性因素。課程改革、中高考改革的變化,對教師的素質及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市區培訓機構的重點依然是以教師的繼續教育、通識培訓等為主,而針對中學階段教育,尤其是中高考質量提升所需求的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存在不足和被忽視的現象。學校對教師應對中高考的教學能力提升的校本培訓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這也是目前整體農村中學教師教學能力與城市名校教師教學能力現實存在的差距。

4. 教研教改機制活力不足

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目前區內圍繞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研究氛圍不夠濃,機制不夠健全,實力活力明顯不足。區級教研機構現有的隊伍力量研究中學教育、中高考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學校教研教改機制能力與中高考教學考試存在一定差距。教師的理念、方法及課堂教學能力存在不適應中高考要求的問題。“刷題式”複習教學方式依然在不少學校的課堂是“主角”。學校受經費支出政策等限制,組織教師參加國內高質量的中高考研討學習的機會較少,校內研究的資源條件能力有限。

5. 評價激勵機制出現缺位

評價激勵機制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導向、保障。由於受大環境的影響,目前區級校級圍繞中高考教學質量提升而建立的評價激勵機制出現缺位,這也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不容忽視的問題。

除上述問題之外,在農村,教育管理部門及學校、家長中未能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學校對德育工作及學生個性特長培養重視不夠,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滯後,班主任的考評及津貼標準有待落實完善,教師的補充機制有待改進,實驗設備利用及教學需要加強等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針對農村中學教育質量的現狀,精準施策,補短髮力是關鍵

建議:綜合施治,促教育質量提升

1. 處理好“三個關係”,理清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思路

一是處理好宏觀與微觀的關係;二是處理好中長期規劃與階段重點工作的關係;三是處理好全面質量與特色發展的關係。理清區域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思路,明確各類學校質量目標任務,做到抓教學質量提升與立德樹人任務落實並重,重視學校質量與鼓勵學校多樣化發展相統一。

2. 強化“三個環節”,建立現代教育管理體系

學校要建立現代教育及學校管理制度和體系,強化質量形成提升的三個重要環節:一是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做到有規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質量形成過程的精細化落實,剛性執行國家課程,創新開設校本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紮實開展以提升質量為重點的教研教改,培訓提升教師能力;三是教學質量檢測考評反饋環節。


針對農村中學教育質量的現狀,精準施策,補短髮力是關鍵

3. 提升“三種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以“四有好教師”為標準,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師德師風建設有效機制,改革教師培養培訓形式,紮實有效推進“名校+工程”。立足校本,著力提升教師適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教學改革的“三種必備能力”:一是教育管理學生的能力;二是實施課程教學的能力;三是減負增效的能力。

4. 補齊“三個短板”,重視教研教改工作

教研教改是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教育主管部門應切實重視並指導和規範學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充分利用和發揮本土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名師骨幹的資源優勢,採取得力措施,儘快補齊目前教研教改工作中的“三個短板”:一是加強區教研機構隊伍建設,補齊中學教育教學及質量提升研究力量薄弱、能力不強的短板。發揮其研究、指導、管理、服務等功能;二是加強學校教研教改工作,營造以教研促教學,以教改促質量的良好氛圍,補齊教研教改工作不規範的短板;三是建立學校問題導向,課題引領,聚焦質量的校本教研新機制,增強教研教改的針對性,補齊學校教研教改工作實效性不強的短板。

5. 發揮好“三個作用”,構建質量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具有導向、診斷、改進、強化、教育等功能,構建體現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要求的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是引領促進區域中學教育科學、規範、高質發展的重要保障性舉措。一是教育主管部門立足實際,研究建立符合區域學校實際的科學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發揮其在規範辦學行為、質量提升中的主導作用;二是用足用活相關政策,改進和完善教師績效工資發放辦法,充分發揮其槓桿調節作用;三是設立教育教學質量的分級獎勵項目,改進和完善獎勵實施辦法,發揮其對學校教師的激勵作用。

針對農村中學教育質量的現狀,精準施策,補短髮力是關鍵

除上述建議之外,結合實際情況,落實中央、省、市出臺的相關政策給學校放權、為教師減負及改善教師待遇。進一步細化區域內中學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學校教師績效工資、班主任津貼管理考核發放的標準辦法,探索試行校長職級制。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是教育的好核心任務,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才能縮小城市與農村區縣教育發展差距,實現農村教育的均衡、優質、特色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