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考研鵝請聽好,它(論文)比參考書更重要


作者:新傳考研人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151644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眾所周知的無奈原因,20考研鵝們沉入了漫漫漫長長長的複試準備階段(不會太久了,請務必堅持,為你們加油)。然而,艱難的開年不會持續波及到年尾,對於21考研鵝來說,12月下旬,那幾張試卷還是會穩穩當當地落在你面前的桌面上,所以一切還是應該按部就班地走起來了。


許多同學開始確定目標院校並準備著手購買教材和資料,部分積極的同學已經開始了閱讀和整理參考書的工作。然而無論書看得快慢,總體上大家仍處於第一階段的知識積累探索期,書看得慢的同學固然擔心,然而看得快的同學也會懷疑自己的行進方向是否正確、有沒有真正吸收所看知識。


最近經常有同學私信問,除了參考書外是否還需要閱讀其它書?還需要看什麼嗎?


當然。


與提出問題相比,如果你還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那真的是好險。無論是考學碩還是專碩、有無參考書,只要你想在答題時有話可說、從容落筆,就離不開前人智慧的結晶——論文。你大概還不知道它有多麼好。


下面就來看一看,我們為什麼要看論文?看什麼論文?以及,怎麼看論文?


為什麼要看論文?


對於考研同學來說,論文的價值主要有二:

❶ 幫助我們加深對某一領域的理解;

❷ 幫助我們在答題形式與內容上有所提高。


無論是對本專業還是跨專業的學生來說,考研一張卷子都不是僅僅靠速成的應試套路就能搞定的,而是要從大段的答案中真正反映出自己對某一領域的理解


而論文與知識點密集羅列的參考書不同,它通常只是針對某一具體領域、某一具體問題做出有邏輯、有深度的研究和解釋;它與專著不同,不需要我們以過長的時間研讀價值密度較為稀疏的大量篇幅,而是短小精悍,直達問題核心;它與公眾號文章不同,雖同樣帶來信息,但論文的文字是標準化的客觀冷靜,沒有情緒化的因素裹挾其中,不需要我們費力辨明真假。這樣純粹而又高價值密度的信息,使幫助我們縱向深入理解知識的重要法寶。


而理解的下一步,歸根結底,是為了答題。此時論文能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內容上的豐富,還有結構上的完整。一道論述題可能只有一行短短的題幹,而你如何能夠有條理地下筆千言,很大程度上要看你的結構安排是否得當。而論文正是一篇論述完整的文章,圍繞一個事件可能會從背景、原因、問題、解決方法、未來發展等多個方面分析,面對一個個黑體加粗的小標題以及條條展開的邏輯分析,我們能學到的東西太多。


看什麼論文?

每年有海量的、水平不一、主題不同的期刊論文發表,那麼對於考研學子來說,什麼樣的論文是最適合我們看的?在這裡,我列舉出以下幾種。

01 理論結合實際類

第一,理論結合實際類。並不是所有題都只需要我們憑著個人理解侃侃而談,為了考察學生對新傳這一學科的基礎知識掌握,多數院校的簡答題和論述題更願意設置成基於理論而展開的聯繫實際題。


然而參考書上的理論言辭晦澀又簡短,就算我們全部背誦下來,也很難與積累的實際案例展開緊密關聯。縱觀交大曆年來的初試成績,相較於活泛的334來說,440的分數總是不盡人意——理論是根硬骨頭,答題的一招一式都要經過日積月累的打磨,最後給自己的每個字都鍍上一層“學術氣”。


從理論結合實際類的論文(標題如: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的新聞專業主義;網絡傳播中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理論和實踐是如何有邏輯地被聯繫起來,在論文中的經典案例我們也可以背下來加以運用。同時,老師們“學術氣”的專業語言表達

也是值得觀察學習的。


02 深入分析類

第二,深入分析類。可以是圍繞一個理論的發展分析(如:傳播學在中國30年:效果研究的反思與近路:以“第三人效果”研究為例),可以是從一個現象展開的深入探討(如:網絡直播熱潮下的冷思考),可以是針對行業變動的縱向解讀(如:數字優先的報業轉型邏輯)。尤其是後期大家在做專題整理時,圍繞一個專題看透論文更加重要。一旦題幹觸發了你看過的深度論文知識點,那麼你的答案將比其他同學更加專業和深入。


03 最新動態類

第三,最新動態類。在答題中,有深度的也要有新意。在答案中寫出

業界理論新發展實踐新動態、誰提出的新觀點,不僅能夠豐富你的答題內容,更關鍵的是能夠展現出你對新聞傳播領域的緊密關注和積極理解的態度,讓老師通過文字感受到你的認真亦是十分重要。


04 重要作者類

第四,重要作者。讀過業界資深大佬文章的同學們都能切實地感受到,他們的內容不僅充實有力,而且見解獨到,極有前瞻性。許多大佬的文章突破了時效性的障礙,雖不是最新但卻仍然符合當下的情況;而有時效性的那些更是彰顯了業界前沿的眼光和靈活思維


總而言之,像

陳力丹、彭蘭、喻國明、陳昌鳳等幾位教授的論文,大家一定不能放過。重要作者還包括報考院校的老師,高校教師每年發表的論文不在少數,質量也非常的高,考試雖不會直接地考出來,但出題方向難免會受到個人研究方向或學校研究領域的影響,作為考生理應重視


怎樣看論文?

怎樣看論文這一環節主要分三步:找到、讀透、記住


Search | “檢索”

首先是找到。大家在明白了讀論文的重要性、該讀哪些論文之後,寶貴的知識資料彷彿已經近在眼前,卻好像又模糊一片。面對海量的論文,第一步是該怎樣拉出對自己有用的那些。對學生來說,兩種渠道最容易獲得論文:

一是學校圖書館的期刊,二是知網的數據庫


我個人不建議去百度文庫或者一些網站直接搜索論文,很多情況下找不到想要的,有時候找到了甚至篇章不完整。因此如果學校有期刊,可以找到重要期刊如《新聞記者》、《現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等,根據標題和作者(根據介紹分辨出作者來自單位還是學校、是學術論文還是報紙發表、是教授還是學生寫作,選擇合適的)。


如果沒有紙質版的期刊,則可以登錄知網查找,輸入某一主題後可以按照下載量或者引用量排序篩查重點;如需要最新研究則按照時間排序;需要某一作者則直接查找作者,而後再按照重要程度或時效性排序。


總而言之,我們要以最高的效率找到重點,精準定位而不是“有沒有用先看了再說”(PS. 再次推薦我的心愛app,知網的客戶端——全球學術快報。用過的都說好)。百度學術(看清,不是百度文庫)也是好用的工具,身在校外無數據庫的同學們可以去上面碰碰運氣,有些時候文章會有開放鏈接。


Read | “研讀”

精準定位後才涉及到閱讀。閱讀透徹不僅是指理解,而是真正把一篇論文所能學習到的地方都學習過來。理解能力每個人各有不同,同時對每個人而言也面臨著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那麼在理解能力一定的基礎上,面對一篇文章,內容上我們要了解它的主題是什麼、查看它的論述結構如何展開

、學習它是如何將理論或者案例結合融入、是否提出了新的觀點、記住結尾具有前瞻性的展望;結構上如上文所講,觀察小標題是否已經搭建了完整的框架可以讓我們在論述題中加以參考。


Remember | “銘記”

最後一步就是記住。許多同學跟我說論文也認真看了,但也是真的記不住。這當然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考研初期的大家記憶能力有待開發,同時還有更加重要的基礎知識點排在前面,留給論文等附加資料的腦容量實在不多。而且,知識的記憶必須要輔以應用,從小到大背單詞的我們都知道抱著字典背隔日就忘,遠不如背例句或者寫作時真正用上兩句之後記得紮實。雖然論文較理論書籍而言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知識點羅列的問題,但若無做題鞏固和應用,依然難以深刻掌握。


因此在當下,就需要大家做到重視積累,如果無法記在腦子裡至少要記在紙上以備未來之用。記在紙上也必須高效,找到要點如:起到結構性作用的大標題、起到實際觀點作用的小標題、文章開頭的最新數據或熱點事件的引用、文章結尾的重要結論和預期展望、文章中引用的實用性很強的名人名言國內外媒體行業的事例或科技發展和運用……總而言之,無論是記在腦中並馬上答題鞏固,還是記錄在紙面時時回顧以備後用,我們都要做到高效、取精華、以應試思維應對


LAST

行文至此,通過為什麼要看、看什麼和怎麼看(過於經典的三段論)三個方面的講述,相比大家明白了論文的重要性。


這是我們教給大家的第一根“魚竿”,希望大家在面對即將海量湧入的大量知識點面前也能夠做到從容不迫、舉重若輕,高效率地完成吸收任務,在成為“捕魚達人”的路上過關斬將,直至終點。在去年一年的公眾號文章中,我們依然做到了博採眾長,吸納精華,將豐盛的內容呈現給大家;同時更帶領全程班的同學完成了大量的論文帶讀課程以及專題論文包分享,參與其中定可知受益匪淺。今年我們依然會繼續努力,和你一起努力。


最後, 如果你有什麼學習方法上的問題,想要交流或者提問,歡迎積極留言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