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外遷他國,再加上未來房地產增速減緩,未來怎麼安排勞動就業?

衡諺達


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然會帶動想多方面的東西一起發展,這些東西都是相輔相成的,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市場也會跟著變化,經濟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市場消費能力的高低,也關聯到就業收入的變化,很多時候製造業其實代表著一些國家發展的動力,而製造業其實就靠微薄的利潤存活。

而製造業靠的是低人工費獲取高利潤回報,說白了就是一般的製造業都是代工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含量,完全是靠賣人力來獲取利潤空間,當人力資本上漲到利潤空間很小的時候就是一些企業宣佈離開或者倒閉的時候,當然正常情況下製造業的利潤來自加工費,但是加工費的利潤裡面還要扣除各種稅費,所以利潤不會太多而且還有許多方面需要金錢打點,加工的利潤基本上都消耗光了。

企業要生存必須要有利潤才可以,在扣除了材料費用以及各種損耗費用,還有扣除了各種稅費,以及各方面的打點費用以外,人工費已經成為了一些低端製造業的最後利潤空間,也是唯一能維持利潤和生存下去的土壤,當人工費方面已經沒有利潤空間的時候就是企業開始做其他考慮的時候。

我國人力費上漲這是事實,而一些密集型製造業外遷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利潤減少的緣故,讓企業決定外遷的原因不單只是因為外遷的那些地方人工費便宜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太多方面的支持讓一些企業承受不住,畢竟需要打點的方面太多,每一年都有新的變化,每一年打點的各方面都在改變,讓企業不堪重負。

而密集製造業外遷肯定會造成許多人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是非常現實的,而房地產始終不是真正的實體經濟體,房地產只是被經濟發展紅利帶來好處的結果,其實本身並不能真正的改變經濟形勢,太過依賴房地產只會限制經濟發展而不會推進經濟發展,很多製造業其實就是被高價房地產給壓到喘不過氣而選擇外遷的。

想要解決製造業外遷的問題,其實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勞動力成本上漲那麼簡單,正常來說企業的利潤不應該從人工費上面獲得的,而是應該從產品以及加工過程裡面獲得,只是這些利潤被多方面的原因消耗完了,所以企業只能靠人工成本上面下手,只有解決了企業利潤不正常消耗的問題才能解決企業外遷的問題。

像美國這樣達到的國家,人工費用遠遠高於我們,但是還是有很多製造業企業去美國投資建廠,這些企業為什麼不在乎高昂的人工費了呢?原因就在於其他方面的稅費減少來彌補人工費的消耗讓企業獲得人工費以外的利潤維持生存,當然這些牽扯到的方方面面太多,關係到很多人的利益問題,想執行起來其實並不容易。


無法超越的足跡


剛買了一雙鞋子,越南造的。下午剛看到朋友買了件衣服也是越南造。

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多的越南造。要是給越南足夠的投資的話,就越南這個小地方卯足了勁做服裝鞋帽,給全球供應足足有餘了。就算我們和美國沒有什麼貿易糾紛,我們也必然會碰到這種問題。其實5年前就有越南造的鞋子開始進入中國了。道理很簡單。誰都知道中國現在的勞動力成本太高了。一個在杭州居住的人,沒有5500以上的收入,就必須有員工宿舍。要是兩點缺少其中一點,他指定活不了。其實在浙江省這樣的製造大省,出口大省來說,杭州市真的不算是勞動力成本最高的。只是在浙江省的製造更多的地方,他們會提供一個員工宿舍,來緩解員工的生活成本壓力。要是離開這一點。我想,那些廠早就關門了。

可以這樣說,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不太適應中國了。在全球工廠和高房價之間,只能二選一。現在我們選了高房價。那麼,我們就買不起美國大豆了。不是真買不起,是不能買了。因為出口要是下來了,進口就必須下來。和出口相適應的進口為的是外匯。那麼種植大豆這件事就變得重要了。要是沒有大豆,就沒有畜牧業。現在豬也好,牛也罷,都得用大豆餵養,大豆擠出油脂後,不是給豬吃,就是給牛吃,要不釀造了醬油給人吃。所以,幾乎不用擔心勞動力轉向的問題。總有地方會需要勞動力。我擔心的是吃大豆油的,吃豬肉的人們,可能需要承受更多的支出了。

人家說,黃金漲不上去是因為紙黃金。黃金是有限的,但是紙黃金不是。所以在沒有人真正想著提現黃金的時候,紙黃金就像一個氣球,可以容納更多或者更少的投資。蘋果總是越來越貴,能超過美國,不是樹下的採摘價太高了,是販賣蘋果的人,收完蘋果就去炒蘋果期貨了。蘋果在倉庫裡趟一個季度,就能賣貴一倍。所以,以後一邊有人種大豆,一邊有人炒大豆。人總是有地方去的。而且還有更多的地方去。

真的請不要瞎操心這些,請認真操心一下自己的口袋就是了。都2年沒吃蘋果的人了,老操心這些幹嘛啊。說不說真話,在我,給不給點贊,在你。我正在寫另一篇深入關心我們生活的文章,相信今天能看到它。所以,除了點贊之外,你還需要點個關注。我們一起來解決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


大舟財經觀


既然說到工廠外遷,我們就不得不說說美國,因為美國就是工廠外遷的受害者。談美國,咱們首先從中美貿易戰說起!

一、特朗普為什麼要發動貿易戰?

一般人都認為特朗普發動貿易戰是為了維護美國的經濟,技術霸權。這實際上是一種假象。特朗普之所以當選總統,是美國中南部的失業工人推選上去的,他的當選並不符合美國精英的政治標準。

美國中南部工人失業,是因為這些地區的工廠外遷,造成了美國產業空洞化。工廠外遷,自然工人就失業了。而產業空洞化與工人失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與社會問題,導致美國經濟相對衰落。

特朗普之所以發動貿易戰,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美國霸權,而是為了維護美國搖搖欲墜的自由貿易經濟體系。事實上,從奧巴馬開始,美國就致力於通過各種手段促使製造業迴歸美國,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只是資本家不配合而己!

美國的現狀告訴我們,工廠外遷後如何維持當地就業,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特朗普就遇上了這類問題。



二、擴大就業就是拉動市場經濟

我們說過多次,市場購買力拉動市場經濟,而廣大工薪階層構成了市場客戶的主體,工薪階層的就業規模與收入水平決定了市場購買力的強弱。

這就是說擴大就業拉動了市場經濟。就業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經濟與政治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市場經濟。

而美式市場經濟模式,將社會就業放在企業營利這個核心目標之下,使之成為資本家實現發財致富的手段之一。並把它作為人工成本的控制對象。因為這個原因,許多發財致富心切的資本家往往將工廠外遷,以就勞工成本更低的欠發達地區設廠生產。這種舉動極大影響遷出地區的人員就業,收入提高與增強市場購買力問題,從而導致產業遷出地區市場需求不旺,消費乏力等問題。

這是美式經濟模式存在的根本缺陷。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定義市場經濟。如何看待擴大就業這個問題。如何與企業的營利行為結合起來。

市場經濟不能沒有市場與客戶。市場購買力缺乏,就難以確保企業營利,並拉動市場經濟。過去中國靠外貿拉動,靠投資拉動,現在都難以見效,手段失靈。要靠消費者拉動,就必須大幅度提升工薪階層的勞動收入與就業規模!

這樣一來,擴大就業就成為拉動市場經濟的戰略性問題,通過擴大就業,一面增加勞動者收入,增強市場購買力,拉動市場經濟。另一方面,組織勞動者擴大勞動生產,創新產品,增加供給。牽一髮而動全身。

從這個層面看,市場經濟真的需要重新定義,各個環節與協作關係必須重新調整。

三、市場購買力是真正配置資源的有形之手

許多人都說,市場是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價格的高低決定著資源的流向。事實上,購買力才是決定資源流向的重要手段。君不見,重要的採購直接決定了物資生產的品種,標準,價格,數量與質量。訂單決定了企業的生存。這其中,採購,訂單背後直接發揮作用的便是市場購買力。

在過去,由於傳統觀念影響,人們重視物質的生產,經營,市場的供給方掌握著話語權。所以人們聽到的更多的是“經營”,“利潤”,“財富”,“自由貿易”,“競爭力”等概念。而在需求方,各種願望都被壓仰,連“購買力”這個概念也被刻意漠糊了。

要發揮市場購買力的作用,就必須由政府或重要的經濟聯盟出面,建立大規模的集中採購或團體採購制度。這種採購首先發揮團購的規模優勢以發揮市場購買力的效能。通過採購首先是促使供貨單位必須建立必要的社會勞動保障制度,將企業的就業人數與勞動工資水平作為參與採購的准入條件。必要時,國家必須介入,籌集一部分採購資金,既幫助企業銷售產品,又促使企業擴大就業,改革用工管理制度,提高勞動收入水平。

通過集中採購,建立按需生產的新機制。在操作時,團體採購單位集中消費客戶的購物申請,通過分類統計,形成採購訂單,然後向供貨商發出採購指令,形成按需生產的新機制。

與此同時,通過集中採購,形成強制分配為核心的結算機制。(一)通過供貨商准入審核,強制企業建立合理的勞動管理機制與收入分配結算體系。(二)運用社保管理模式建立全員社會福利基金統籌制度。以每個企業員工為單位,分別建立基金賬戶。一面由用人單位負責繳納社會福利統籌款,另一面支付給集中採購部門用於集中採購。

這個體系可以藉助今日的科學技術條件輕鬆完成,這些條件包括電子商務,人工智能,智能合約,區塊鏈,大數據,數字貨幣等技術,並通過雲計算,5G網絡等基礎技術支持,形成一個快速處理數據的採購業務信息系統。

通過這個系統,有效地將增加職工收入與提升購買力結合起來,並通過採購引導生產,配置資源。

四、建立按需生產的多級生產經營體系

有人說當今社會是不斷創新,轉型升級的社會。這種說法沒有毛病。但卻不符合人們的各種需要。

因為人們的生活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既需要享受高新技術帶來的樂趣,也需要返樸歸真。既需要大城市的快節驟,也需要鄉村田園的寧靜與康養。

可以說,現代的生產體系,不是一味的現代化,人工智造,有時也需人們的手工打造,匠心獨運。因此,現代生產體系是由需求引導,呈高,中,低三檔合理配置,符合人們各種需要的三級生產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既需要象華為這樣勇於創新的高新技術企業,勇立潮頭。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安排大量的勞動力就業。要知道,企業有時候不僅需要掙錢,也負有安排勞動崗位的社會責任。

有時候,甚至連勞動本身都成為一種生活體驗!

按需生產是未來生產的最主要特徵。勞動密集型企業成為大量吸納社會勞動最主要的工作單位,有時候,手工勞動變得和機器作業同樣重要。

充分就業,輪崗作業,帶薪休假,以及創客勞動成為未來最主要的勞動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客戶訂貨,創客驅動與採購引導,三種方式相結合,成為最重要的創新方式。

假如,社會進入到這個階段,市場經濟也必將進入到新的階段:即由購買力拉動,客戶採購訂貨驅動的新階段。


陽城導航


正好最近一直在關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可以看一下下圖

還有一篇人民日報的文章是報道建築工人老齡化的,現在90後建築工人佔比大概10%,由此我們可以看到:

一、勞動人口就業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結構性失衡,尤其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大學四年學的東西脫離實際,而自己在步入大學又缺少規劃,帶來了就業難的問題。

二、低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外遷是全球產業鏈承接的必然規律,美國淘汰的產能先是轉移到日本、亞洲四小龍(尤其韓國、臺灣、新加坡),然後轉移到國內,現在在往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轉移,而我們現在的產業在升級,向中高端產業發展,其實是缺少技術人才的,這就是巨大的勞動力缺口。

三、房地產放緩對未來經濟是利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房產平穩就可以,房地產行業未來更多是壓艙石,不是發動機,新動能來自創新和技術的應用。而且現在我們服務業完全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比如外賣,消失不少行業,同時也在產生更多行業。

所以,不用擔心就業形勢,服務業的吸納能力是足夠的,現在的失業更多是結構性失業,就是能力不匹配導致的失業,你如果想找份工作是不難的,但想找份好的工作,還是需要你有過人的本領。


雨下青茶


其實大家看看最近幾年國家的口號就知道,都是產業升級、消費升級、製造2025,從這些基本就能清楚我們已經在逐步轉移產業了,但是產業轉移肯定不是全部轉移的。


首先我們要清楚中國有什麼優勢,中國的優勢就是擁有全球最全、最牛逼、最有效率的供應鏈,這是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取代的,你說越南?你說印度?越南最近幾年是轉移了中國的產能不少,但是都是短供應鏈的,什麼行業是短供應鏈?就是簡單的衣服、鞋子、瓷磚等等,他們的製造不復雜,只要稍微複雜一點的產業根本去不到越南。


大家看看汽車、手機、家電這些有搬過嗎?幾乎沒有,我畢業於通信工程,曾經在豐田汽車廠實習過半年,大家平時看電視看到大汽車廠造車就是從無到有就是一塊一塊鐵片點焊、拼裝出來感覺很簡單,心想這樣的產業只要人工成本上來最後也只能轉移到越南了吧。


但是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大家,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大家知道就這麼一個汽車廠,附近有多少家配件廠嗎?


答案:上百家。


現代的工廠都是流水線作業,像手機、汽車這些高密度產品,身上的零部件沒有一萬也有幾千,可以說如果沒有附近的零部件廠,所有零件就只能從全球各國運過來,運輸成本必然是很大的。


這麼一個總拼裝廠,上百家零部件廠圍繞其中的形態,我們俗稱供應鏈。這種供應鏈並不是一朝一夕能產生,資本都不是傻子,要考慮很多(建廠都要好幾年,更別說上百家廠了,這是何等規模的投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慮當地的運輸效率。


說到運輸效率,大家看看越南,有可能比中國厲害嗎?過去三十年,中國基建的威力大家是知道的,大家一邊吐槽房價,但房價高帶來的就是建築業沉澱了大量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反過來也在不斷建設我們國家,可以說在基建這塊(看看港珠澳大橋就知道了,再不知道看看中國南海如何造島的),中國幾乎是秒殺越南的。


所以越南能搶中國的,也就是一些簡單的產業,只要稍微複雜一點根本轉移不過去,再說越南由於過去幾年資本瘋狂的進入,現在人工成本也在逐漸上升了,相對來說誘惑力也沒過去強了。


而印度呢?我就不對比其他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導致了看似有十幾億人很牛逼,人口也很年輕,但是裡面佔了八成都是不把自己當人來看的,這種國家說能超越中國,誰信呢?最好的結果無非也就像越南那樣,搶一點簡單的產業了。


十年金融民工


首先,中低端製造業不斷轉移是符合經濟規律的現象,因為中低端製造業利潤空間小,對成本變動非常敏感,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勞動,土地成本不斷上漲,自然會讓部分中低端製造業遷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而房地產投資同樣受制於城市化水平,人口增長水平等因素,不可能永遠保持高速增長,

其次,中低端製造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與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為特徵的高端製造業不同,中低端製造業是用人大戶,房地產同樣也是需要大量低端勞動力,中國人口眾多,有強大的就業需求,因此實體經濟對於中國尤其重要,

這一點,美國和印度的情況都可以為中國提供參照,美國因為大量製造業外流,產業空心化嚴重,造成大量的藍領失去工作機會 ,特朗普從商人的敏感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提出製造業迴歸計劃,贏得大量藍領的選票,印度與中國一樣,人口眾多,有巨大的就業壓力,而且因為印度人口結構更年輕,印度更需要維持足夠的經濟增長,以保證就業,然而,因為印度基礎設施差,製造業水平低,印度的經濟發展即使速度很高,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造成印度經濟增長而零就業增加的奇觀,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創新高,另一方面,失業率也創新高,這充分說明,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對於人口大國的作用,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必須對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保持足夠的重視,做好產業升級,掌握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這才可以讓中國經濟基礎穩定,就業穩定,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萬事皆空70


穩就業,就是穩經濟,解決就業問題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在過去的二十年由於地價房價過快上漲,工人對工資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一路推高企業成本,使得利潤率較低的低端製造業從房價飛漲的沿海城市撤離,部分遷往成本較低的中西部城市,部分則向東南亞國家遷移。


可以肯定的說,房價快速上漲的過程,也是國內製造業企業國際競爭力持續減弱的過程。


低端製造業利潤微薄,完全以量取勝,早期甚至是上億條牛仔褲的利潤才能換來一架大飛機。過低的附加值,使得利潤更多給了國外經銷商,一條出口只有三五美元的牛仔褲,貼牌後就可以數十美元在國外銷售,還有可能被國人以數百上千元人民幣購買回來。


低端製造業在相當長的階段內,提供了數以千萬計的就業崗位,創造了龐大的財富,也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房地產的本質是消耗現有財富,將真金白銀變成了鋼筋混凝土。財富沉澱下去,再也不會創造新的價值。房地產的繁榮,建立在對未來的透支上,增加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買房者多數都要揹負二十年以上的貸款。一個國家的財富是有限的,房地產不可能長期繁榮,到達一個階段後就會對社會消費產生影響,甚至拖累國民經濟發展,還有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

房地產黃金時代結束,低端製造業生存環境惡化,就業崗位減少,這是農民工大量返鄉的根本原因。


城鎮化的基礎是農民工進入城市生活,有穩定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假如沒有工作,城鎮化就是鏡中花水中月,只會大量湧現住樓房的貧民。


土地是農民最後的依靠,種地雖然已經難以養家,但是好歹還能餬口。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時,有幾畝地,起碼在三兩年內不用擔心吃飯問題。經濟的韌性,很大程度來自於此。


未來如何解決就業問題,財智成功認為有如下途徑:

1、向品牌化、品質化發展,提高製造業的附加價值,提升售價,提升利潤,創造更高的單位利潤,對就業者也要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2、各地真心實意為創業提供幫助,整合資源,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場地和貸款支持,提高創業成功率。同時還要確立產業方向,發展優勢產業,通過建立地方產業解決就業問題;

3、種植業和養殖業擴大規模,增加深加工環節,以此解決部分就業;

4、發展農村旅遊和農村養老,讓城市居民到農村養老,降低養老成本,為農村帶去更多財富和就業崗位;

5、人力資源輸出,向非洲、歐洲輸出過剩勞動力,同時解決光棍問題;

6、時代的發展會產生新的職業和工作崗位,比如快遞員,比如外賣,比如微商,都能解決部分就業;

7、發展服務行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8、不患寡而患不均,抑制高工資高養老金,省下來的錢提高低收入人群保障,也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一旦產業升級成功,更少的就業崗位也能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多出來的稅收只要合理利用和分配,就能解決更多就業。現在我們努力蓋房子,也許未來糧食不夠吃了再去發展城市農業也有可能哦,這同樣可以解決不少就業。


財智成功


按照現在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外遷他國,再加上未來房地產增速減緩,未來怎麼安排勞動就業?

就業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千萬不要以為發達國家就不存在就業問題,他們的就業難度更大、壓力也更大。

中國的發展,也確實到了一個重要節點。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企業從製造向創造、智造轉型、產品從一般產品向品牌產品轉型等,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非常積極的因素。但是,積極因素的背後,也引發了一些新的矛盾。如不符合我國產業發展規劃的外企外遷、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數量減少、房地產市場增速放慢等。

那麼,這會不會對就業帶來影響呢?

影響是肯定的,且影響不小。但是,有影響不能不做。如果不做,對未來的影響更大,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有影響,不代表沒有解決辦法。因為,新興產業上來了,新的經濟動能形成了,新的就業崗位產生了。如實體店減少了,但網商增加了,線下減少了,線上增加了,東部減少了,西部增加了,經濟發達地區減少了,經濟欠發達地區增加了,城市減少了,農村增加了。等等,就業仍然是比較充裕的,沒有形成明顯的失業現象。

所以,在就業問題上,關鍵還是如何創造就業,如何讓更多的新崗位能夠有效彌補消失的崗位。做好了,就業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


譚浩俊


這個問題有人說不用擔心各種,有種土豆的,有收土豆的,有炒土豆期貨的!我只相信,勞動力會迴歸農村。至於結果真不好說。但是總得結局是農村以後會變得越來越好。在城市如果現在拿3000一月的農民工更本是賺不了前的。城市套路多,就一個電費電錶問題每月就會多幾十,還是用風扇,用空調那麼那個電錶轉的圈數是家裡的三倍,沒300元電費你別吹了,在家裡定對100來塊


居民tian


在當今全球一體化局勢中,考慮與外資脫鉤是瘋狂的想法,任何一個地區招商引資都是發展的關鍵。中國的主要問題是下游產業鏈太多,高端太少,以後能不能可持續發展還是要看能否以質取勝。現在的年代只靠拉動內需是不夠的,房地產也有發展到瓶頸的時候。所以還是腳踏實地,縮減債務危機,完善福利機制,照顧好社會中下階層,不要在全球一體化中掉隊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