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俠精神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風範?

常盼飛


傳統武俠精神風範,是為報太子丹知遇之恩,毅然孤身刺秦的荊軻;是行俠仗義,個性不羈的令狐沖;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是孤懸高傲,對抗塵世之庸俗的無花;是愛恨分明、真性情,對抗命運的蕭峰;是默默無聞,無為求道的少林掃地僧;

傳統武俠精神是一種修養與境界的象徵,更是一種中國傳統民間文化對獨立人格的認同。中國傳統武俠精神是隨時代演變的,要想理解武俠精神,就必須從武俠精神的起源與演變中去尋找線索。

中國武俠精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任俠文化:義字當頭,仁者無敵

何為任俠?我們不得不從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說起。

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社會,以分封制體系下,世襲制的貴族為主導。周王室將土地分封給各個宗族以及有功之臣,構成以氏族國家組成的聯邦體制。因此,社會制度也就是世襲氏族以周禮作為基礎的宗法體制,政治制度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世卿世祿,經濟制度是氏族共同的井田制度。

就這樣,天下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緣為紐帶,只有宗族關係,絲毫沒有獨立的個人的空間。

進入到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官僚政治建立,舊有的宗族政治瓦解。但是,政府的”法治“管得再多,也總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這就是所謂法治的真空。社會制度上一旦出現真空,就一定會有隱形的力量來填補。這種填補法治真空的隱形力量,就是民間的政治社會。

如果說,政府的政治是高懸的廟堂,那麼,民間的政治就是偏遠的江湖。(圖 | 電影《英雄》劇照)

在社會制度的新舊交替中,一部分棲身於舊有貴族關係網絡中的武士(那時候稱為門客),由於沒有被吸收進新的制度,他們又不願意淪落成為種地的農民,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代脫離社會主流之外的遊民。

這些遊民在新舊社會交替的真空中游離,尋找新的個體間的聯繫方式,構建了一套新的民間社會人際關係規則,這就是所謂的任俠風氣。

由此構建的民間的社會,就是遊俠社會,我們稱之為”江湖“。所謂的任俠,就是任氣節、行俠仗義。任俠們行武用劍,他們之間相互結交是處於”知遇“,任俠重承諾,輕生死,你敬我一尺,我報你一丈,他們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相互往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圖 |任俠文化,已經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

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中寫道: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說的是楚國人季布,為人有任俠之氣,在楚國很有名。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是成語“千金一諾”的出處,說的就是百斤黃金,不如得季布的一個承諾。是季布自身任俠之氣,重承諾的體現。

人江湖中行走,義字當頭,仁者無敵。任俠者之間,既沒有嚴密的組織,合則留,不合則去;也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只憑借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這樣,他們構建起了一套傳承至今的民間社會勢力。


達文有話說


武俠離不開一個“義”字,而這又受儒家和墨家兩種思想的薰陶。

1、在春秋戰國時期,武俠精神受墨家思想薰染,重視個人心中的信仰。

比如說,古代有“觸槐而死”的故事。晉國在晉靈公執政時期,晉靈公貪圖享樂,殘虐不君,受到正直的大夫趙盾多次勸諫,因此晉靈公感到非常厭惡,就派遣武藝高強的鉏麑去刺殺趙盾。一天黎明時,鉏麑潛入趙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趙盾的房間,發現門已經大開了。原來趙盾勤於國事,已經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坐著閉目養神,嘴裡還念著勸君的話。鉏麑實在下不了手殺害趙盾,便又退了出來。之後,鉏麑為難地在門外嘆而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便一頭碰死在門口的槐樹下。


2、武俠在發展的中期,墨家思想逐漸被儒家思想取代。江湖中的人物,不再以個人喜惡為標準,而是與世俗價值觀息息相關。

比如說《三俠五義》中的展昭、白玉堂等人。為了“義”,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當然做的事都是俠義之事,如果朋友做的事有違俠義,仍然會被人所鄙視。

3、我們群所熟知的武俠,大概還是以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小說家構建的武俠系統。

在金庸認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個時候的武俠,已經超出了個人的恩怨情仇,而上升到了國家大義。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郭靖。在個人的成長中,始終將國家放在第一位,據守襄陽城,成為一代大俠。

可見,傳統武俠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始終和我們的正統價值觀相輔相成。在武俠裡我們恩怨情仇,演繹一段段腥風血雨。但是,我們都固守著心中的正義!


讀書會


俠客們見義勇為,濟弱扶困,固然是正義的行為,就朋友關係來說,也並非不問不非地一味講究為朋友效勞。例如展昭被擒後,由於誤會白玉堂霸佔良家婦女而引起的鬥爭,以及白玉堂當著柳青的面整治柳青推薦的人。就是表現他心中的“俠義”是有原則的,並不因為朋友關係而有所遷就。這些雖然都出於誤會而發生的衝突,但是也說明俠客們重視伸張正義,並非是只懂得“江湖義氣”的愚昧淺薄的匹夫。


Nick長點心吧


傳統武俠精神就是一個“義”字,以武為力,行俠義之道。“義者,利之合也”,就是人間需要合理,不合理,就是路見不平,行俠仗義。

武俠必須修煉高深的武功,沒有武功就沒有實力,怎麼在江湖上混呢?不論正道還是魔道,都最終以武功說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道總是抄近路,正道總是在壓抑中努力成長,最終還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結局還是符合世道人心的。

武俠世界,創造了無盡的神功秘籍,引人入勝,加之俠義心腸,快意恩仇,被稱為成年人的童話。沉浸在武俠世界,讓人們忘記了現實的痛苦,具有緩解壓力的心理作用。

武俠世界就是人間的一種投射,反映著人們共同的心願,引發共情同理。近代金庸、古龍等優秀作家,把武俠世界演義的精彩紛呈。

俠義精神是武俠的靈魂,是大眾的理想世界。


道成肉身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也就是說,儒者利用文獻來擾亂國家的法度,而遊俠使用暴力來違犯國家的禁令。儘管如此,書劍飄零、仗劍遠遊的武俠生活,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甚至成為中國人入世精神與出世情結完美結合的象徵。具體來講,中國傳統武俠精神的風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急人之難,視死如歸

《資治通鑑》和《史記》均記載了聶政刺殺韓國國相俠累一事,嚴仲子與俠累有仇,嚴仲子聽說聶政很勇敢,便拿出一百鎰黃金為聶政母親祝壽,想讓聶政為他報仇。聶政卻不接受,說:“我的老母親還健在,我不敢為別人去獻身”,等到他的母親去世守孝三年後,聶政為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國都城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聶嫈,聶政用劍劃破自己的臉皮、挖出雙眼、割出肚腸而死。韓國人把聶政放在集市中暴屍,並懸賞查找,但無人知曉。聶政的姐姐聶嫈聽說此事前往,哭著說:“這是聶政啊!他因為我還在,就自毀面容不願連累我,我怎麼能怕殺身之禍,最終埋沒我弟弟的英名呢!”於是,她自盡死在聶政的屍體旁邊。我們說,聶政這種急人之難、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至今讀來,仍撼人心魄、令人動容。

02 言出必行,一諾千金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面對當時秦國的侵略,燕國不堪其苦,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當時太子丹已預先尋找天下最鋒利的匕首,花了重金買下它,讓工匠用毒水淬它。過了些日子,荊軻遲遲沒有出發,太子丹認為他拖延時間,懷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請說:“日子不多了,荊卿有動身的打算嗎?請允許我派遣秦舞陽先行。”荊軻發怒,斥責太子丹說:“太子這樣派遣是什麼意思?我所以暫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認為我拖延了時間,那就告辭訣別吧!”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正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說,燕太子丹對於荊軻可以說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荊軻言出必行、一諾千金的處世原則,會令多少出爾反爾、言而無信者汗顏啊!

03 重義輕利,不矜其能


《史記》中記載的軹縣人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殘忍狠毒,心中憤慨不快時,親手殺的人很多。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捨別人,而且對別人怨恨很少。他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誇功勞。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勢力,同別人喝酒,讓人家乾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卻強行灌酒。那人發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兒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發怒說道:“以弟弟的義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兇手卻捉不到。”於是她把兒子的屍體丟棄在道路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兇手的去處。兇手窘迫,自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說:“你殺了他本來應該,我的孩子無理。”於是放走了那個兇手,把罪責歸於姐姐的兒子,並收屍埋葬了他。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於他。我們說,郭解行俠仗義、光明磊落的精神讓人欽佩不已,正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紫天雲


我認為傳統武俠的風範就是俠義精神,關鍵突出一個“義”字。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的小說側重於一個“俠義”二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筆下幾個膾炙人口的主角,蕭峰、郭靖、楊過、張無忌、袁承志等等歷經風雨後終成偉名的俠士。這幾部小說中的主角已經突破了舊武俠小說中傳統俠客的作用不僅限於行俠仗義,更是要進一步為國家與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為了天下蒼生而奮不顧身,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大俠,他是一個有道德標準的人,這樣的一個俠客是值得尊敬的。《神鵰俠侶》中楊過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從儒教的觀念來看,楊過或許沒有郭靖那麼值得人們尊敬,但楊過是一個典型的道家之俠。

《天龍八部》是一部“以佛性”來化解世人的真正傑作”。八部天龍中冤冤相報,最後在佛學的智慧中詮釋的淋漓精緻。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武俠風範就是忠肝義膽,就是保家衛國,就是一心一意的為人民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