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展出銅鏡,為何從不以正面示人?專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

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博物館展出銅鏡,為何從不以正面示人?專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細心地朋友逛博物館時可能會發現,裡面展出的銅鏡往往都是以背面示人,圖案精美製作精良,但是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只展示背面,沒有展示正面的呢?

博物館展出銅鏡,為何從不以正面示人?專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答案其實很簡單,古代銅鏡的正面沒什麼好看的,很多都已經鏽蝕。為了保護古物,一般並不會對其進行打磨拋光,所以要看的話,也只是個鏽跡斑斑的銅片片,沒有觀賞價值,但是背面就不一樣了。不同的銅鏡背後有不同的紋飾,每一種紋飾都極為漂亮,而且不同的圖案會有不同的含義,文化價值巨大。說到銅鏡的價值,就不得不提它的歷史了。

中國古代銅鏡鑄制精良、形態美觀、紋飾華麗,齊家文化時期,我國就有銅鏡出現,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

最初,銅鏡是作為日用品供梳妝打扮用的,後又有了辟邪的用途。中國銅鏡自出現以後,就不斷髮展,並在不同時代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博物館展出銅鏡,為何從不以正面示人?專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早期階段,也就是齊家文化到商至西周時期,這時期的銅鏡均為圓形,紋飾以幾何圖形和素鏡為主,鏡身較薄。

銅鏡的發展與流行階段,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期間銅鏡多為圓形,同時出現了方形。紋飾有素鏡、山字紋、動物紋和植物紋等,銅質顯紅色。

銅鏡的繁榮時期在漢代,因此銅鏡是漢代銅鑄品中出土最多的。這時期的銅鏡出現了銘文,一般以內區為紋、外區為銘。紋飾較多,有草葉紋、星雲紋、瑞獸紋等。銘文為紀年和宣傳銘等,銅質多為銀灰色。

中國銅鏡的高度發展時期是在唐代,這時期銅鏡在造型上覆雜多樣,題材更是豐富多彩,有瑞獸葡萄鏡、神仙故事鏡等。

另外,這時期還出現了貼金貼銀等特種工藝鏡,銅質為銀白色。銅鏡發展的後期,主要在宋金至清代。這時期銅鏡自成體系,鏡形有長方形等形狀,並有了帶柄鏡。

其紋飾豐富,像宋金時的故事鏡、金代的雙魚鏡、明朝時的多寶鏡及清代的喜字鏡等。銅質上,宋和金為黃中帶紅,元為黃銅,明為黃中閃白,清代則為現在的黃銅。

博物館展出銅鏡,為何從不以正面示人?專家: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還有人會問了,古代銅鏡能看清楚嗎?和現在的鏡子相比,那實用性不是差得太遠?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理解。

古代銅鏡基本都是用銅、錫、鉛等金屬鑄成銅鏡,由於銅鏡中銅的比例一般佔70%左右,與空氣接觸後極易發生反應,所以古人每週都會給它們做一次“護理”。

現代人也曾模仿古代銅鏡中所含的金屬比例複製過一些樣品,雖然不用任何的鍍層,打磨出來後照人的清晰度,還是非常清晰的。

不過,由於製作工藝和技術的限制,古人的手工石器打磨和現代機器肯定沒法比,清晰度自然要差一些。

如此銅鏡,對古人來說已經足夠清晰了,他們的大腦擅長處理這些模糊的圖像,並將之轉換成對其有用的信息。描眉畫眼夠用。

話說在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還只有社會貴族才能用得起銅鏡,若是普通老百姓,能接盆水看個輪廓就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