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的愛國之心從不動搖?為何民國時期軍閥從來沒有自立為國的?

繠鷽_á孏靜


袁世凱死後逐漸就出現了軍閥割據的情況,諸多勢力誰也不服誰,頗有東漢末期群雄割據的情況。



至於這些個軍閥到底是不是愛國這個也是無從說起的,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當時國家已經是分裂了,並沒有一個正統的政府存在。就好像東漢末期一樣,很多人都想當正統,但是並沒有公認的正統。

各個軍閥當然都想趁亂統一天下,光宗耀祖的,不過想要統一中國需要的是實力和威望,在當時來看,並沒有人具備這個條件。


謝謝軍閥雖然並沒有自立為帝,並不代表他們不想自立為帝,因為他們沒有那個膽子。

出頭的椽子先爛,東漢末年袁術就是因為自立為帝而導致一敗塗地,所以稱帝或則自己立國的話必將成為眾矢之的。中國古代在混亂時期稱帝的大有人在,不過下場不見得多好,正是因為有了歷史的前車之鑑,所以割據的軍閥們即便有君臨天下之心,也得考慮一下後果不是。

不過他們雖然沒有自立為國,不過他們卻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曹操還沒稱帝呢,但是他卻活成了一個皇帝樣。

眾軍閥也是如此,他們雖然沒有自立為國,不過在他們的地盤上他們就是國王,他們雖無立國之名,已經有了立國之實!


唐朝的長老


樣,還有還幾個軍閥。這些軍閥拉起隊伍,擁兵自立,互相打仗爭鬥,比如直奉大戰、直皖大戰、四川軍閥混戰等等,可以說打得一塌糊塗。

(直奉大戰)

不過奇怪的是,民國幾乎沒有一個地方的軍閥稱王稱帝,沒有一個軍閥宣告獨立,成為獨立王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是這些軍閥們都很愛國,都在謀求國家的獨立嗎?

當然了,愛國的軍閥肯定是不少的。吳佩孚、張作霖、劉湘等等,都有愛國的行為。但是,他們愛不愛國,更多的時候,考慮的其實是各自的利益。比如張作霖,他有愛國行為,可也有與日本人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時候。

那麼,為什麼他們不稱王稱帝鬧獨立呢?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之前的封建王朝時期,每每遇到動亂的時代,就有不少人稱王稱帝。這是因為,稱王稱帝有不少好處。首先,稱王稱帝是那種時候的生態。大家都知道,拜將封侯、稱王稱帝是人生的極致。太平的時候,就想辦法拜將封侯,動亂的時候就稱王稱帝,這樣人生就走到了巔峰。

其次,稱王稱帝可以聚集民心。封建時代的交通信息都不很發達,只要有人稱王稱帝,大家都覺得可能遇到了真龍天子,自然就會嘯聚在他身邊。而對於他身邊的將領來說,只要他稱王稱帝了,自己也會跟著抬高一級。要是成功了,將來自己還是開國元勳,何樂而不為呢?

(張作霖舊照)

不過,到了民國時期,生態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雖然那些軍閥們,他們的心中,依然存在著很嚴重的帝王思想,誰都想稱王稱帝,誰都想一統江山。但是,誰都不敢宣佈稱王稱帝。

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把中國拉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中國人民承受了外國列強太多的侮辱。這些侮辱,大家都歸在封建帝制身上,都覺得是因為國家有封建帝制,中國才會那樣。這已經成為當時所有人的共識。

有兩個事例可以證明。袁世凱稱帝只經過了83天,就被全國人民轟下臺了。後來,張勳復辟的時間更短,前後僅僅維持了12天。這兩件事也可以說明,稱王稱帝的行為,在當時有多麼不得人心。

當時大家覺得什麼樣的政治體制,才是最好的呢?就是共和制。

(袁世凱舊照)

雖然大多數人,其實都不知道“共和”是什麼意思,都不太明白,怎樣做才是“共和”。但只要你宣稱你是一個總統,你要搞選舉,大家都支持你。如果你想稱王稱帝,宣稱獨立出去,建立一個什麼國家,肯定就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當時的軍閥勢力是非常多的,大家都拉了一些隊伍,誰也沒有佔到什麼優勢。曾經孫傳芳、吳佩孚很厲害,但是孫傳芳、吳佩孚卻很快被打敗了。接著馮玉祥很厲害,打進北京。但是馮玉祥也很快被趕出北京城。張作霖很厲害,入主了北京,張作霖後來又被日本人炸死。剩下的那些軍閥們,他們力量更加不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有槍有炮有人頭,因此才能夠一統天下。

誰要是宣告獨立,正好給其他人找到打你的理由。也就是說,這樣做其實是自尋死路,誰還會這麼幹呢?

所以民國軍閥雖然非常多,但是從自身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始終沒有人稱王稱帝,宣告獨立。

但是不宣告獨立,並不表明沒有獨立。實際上當時各地的軍閥們,完全是各自為政。他們在那些地方收稅、拉丁,地方官員也都是他們委派的,都是他們的家族人馬或者親信嫡系。那些地方,已經完全成了他們的獨立王國。他們不鬧獨立,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是近代中國所處的歷史環境所致,軍閥們不具備獨立的條件。

雖然說有所謂的“大一統”思想,但這絕不是軍閥放棄自立稱王稱帝或者建立共和國的決定性因素。

這麼說吧,如果將清末往前推100年或者更久,換成元末或者明末那樣的歷史環境,那麼當時的軍閥只要有足夠的實力的話,他們必然會選擇自立稱王稱帝,然後才會奉行所謂的“大一統”思想去吞併別的勢力。

中國自古以來,一旦進入了亂世,稱帝的人還少嗎?隋末,李淵稱帝,竇建德稱帝,王世充稱帝,宇文化及;元末,韓林兒稱帝,明玉珍稱帝,陳友諒稱帝,張士誠自立為吳王,朱元璋也曾自稱吳王而後稱帝,他們沒有“大一統”思想?他們不想完成大一統的偉業?可他們因此就不自立稱王稱帝了?

這顯然不可能,朱元璋這個一邊打仗一邊惡補了幾年書的人,後來都一門心思地想著怎麼打垮所有人,然後完成統一大業。

所以,所謂的“大一統”思想絕對不是制約近代軍閥獨立建國的唯一因素。

近代軍閥之所以不敢獨立建國,原因之一在於近代中國逐漸覺醒了兩個概念,一個是國家意識,一個是民族意識。

中國雖然早在秦朝之時便已經產生了“國家”這一概念,可是因為底層百姓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人們對所謂的“國家”一直保持著一種很模糊的意識,反正國家是皇帝的,誰當皇帝都一個樣。

所以,當時的老百姓更在意的是吃飽飯,而不是關心誰當皇帝,而不是關心自己所處的朝代叫什麼。

但是到了近代,受到西方思想的衝擊,因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人們的國家意識突然就覺醒了,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簡單地認為誰當皇帝都一個樣了,而是關心咱們中國人自己當自己的主人,不由列強作主。

為了抵抗列強的侵略,咱們得團結所有的力量,所以絕不容許有人破壞,誰破壞誰就是中國的罪人。

所以,軍閥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鬧獨立。

對於民族意識,我們知道自漢朝以後便有“漢人”的說法了,在此之前稱“諸夏”,但是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民族意識。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漢朝開始有了漢人這一稱謂,可是往後,比如說唐朝建立之後,又稱唐人;宋朝建立之後,又稱宋人;明朝建立之後,又稱明人,並不是絕對地稱呼為漢人。元朝時期,元朝稱原金國治下之民為漢人,稱原南宋治下之民為南人,也是一個體現。

後來,朱元璋為了驅逐蒙元,在《諭中原檄》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政治口號,雖然依靠華夷之辨產生了一定的民族主義,可是他最後也說“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可見,對於所謂的民族意識仍然出於模糊的認知狀態。

可到了近代卻不同,仍然是受到西方思想衝擊的原因,民族意識得以覺醒,如漢族、滿族、回族、藏族等,真正地完成了民族的定義。

在此基礎之上,又產生了“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梁啟超說:“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彼,日本人;我,中國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於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

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誕生,可以說增加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就促使了即便是少數民族軍閥也不敢輕言獨立二字。

寧馬、青馬便是鮮明的案例。

近代軍閥之所以不敢獨立建國,原因之二在於他們自身的實力不夠。

當時又多少軍閥有獨立建國的實力?皖系,直系和奉系,但是,他們有必要獨立嗎?沒有,因為他們所掌控著的北洋政府就是當時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難道他們放著這麼好一塊招牌不用,非要傻乎乎地自己去造一個招牌?

段祺瑞拿著這塊招牌,可以名正言順地南下,企圖用武力統一中國,不過最後因各派勢力之爭而夭折了。

曹錕和吳佩孚從段祺瑞手中搶過這塊招牌之後,野心也不小,當然也想用武力打趴所有人,只是輸給了奉系而已。

張作霖接手這塊招牌之後,同樣希望自己能夠藉助這塊招牌完成偉業,只可惜南方的革命軍趁著北洋各系實力內訌之際發展起來了。

北洋政府這塊招牌放在當時,用古代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弔民伐罪”,誰都想用,因為它意味著名正言順,意味著正統。

可是,對於那些實力小的軍閥而言,他們根本就沒有膽子獨立,再加上當時已經覺醒的國家和民族意識,誰要敢獨立,絕對成為眾矢之的,被轟個稀巴爛。

所以,他們只能老老實實地待著。

近代軍閥之所以不敢獨立建國,原因之三在於國際因素的影響,也就是列強對中國政治的干涉。

近代的歷史環境,已經不再是古代亂世那種只要手裡有兵便能夠豎起王旗,然後自稱什麼帝、什麼王的年代了。

軍閥想要建立一個國家,也不是不可以,可首先得經過列強們的同意,沒有列強在後面撐腰,想建國?

別做夢了。

有了列強撐腰之後,還得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只有國際上認可你是一個國家了,你才算獨立建國了,不然就是在鬧笑話而已。後來的偽滿和汪偽之所以能夠建國,說白了便是日本在後面撐腰,然後除了他們自己內部認可之外,又用利益捆綁了別的幾個國家也承認了偽滿和汪偽,他們這才得以踏出了獨立建國的第一步。

但是,這也意味著他們將會成為漢奸,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敵人,將會受到制裁,絕不可能長久。

所以呀,這樣的事也沒幾個軍閥敢做。


史不知味


軍閥有些倒是想,可是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深人心。他要找死的話,他就獨立吧!能混到軍閥那個程度,絕對不是傻瓜,人民都不願意他怎麼能獨立。

還有中國的傳統觀念,能混到軍閥那個程度,自然就有野心的,肯定更願統一中國,當最大的那一個。

歷史上哪怕是少數民族強大以後都想統一中國。而且還以這個為目標,一直在奮鬥。

只要是華夏人種,對這塊土地絕對不會放棄,那怕一小塊,都會讓所有人斤斤計較,耿耿於懷。

就是搞個南北朝,金遼宋還分個正宗和不正宗,還為這個事打的頭破血流,誰都不給誰面子。


如果有哪個不知好歹的趁亂鬧獨立的話,他的人民百姓就會心不甘情不願,而且旁邊的軍閥會藉此這個機會打出收拾他的大旗,趁宰了他,收他的地盤。

以當時的那種亂糟糟的軍閥混戰的局面。沒有一個軍閥特令獨大,互相之間都在牽扯,這種情況之下就更不可能鬧獨立了,就像春秋戰國時的週一樣,雖然已經勢微了,最後階段只能算最弱的諸侯國,那些諸侯國都不敢去把周王朝給滅了一個道理,互相牽扯,周王朝還是個道義的主,誰都不敢踩這個地雷,除非自己絕對的強大可以替代他。

而且當時一個省還好幾個軍閥互相攻伐,怎麼獨立!

例如四川省成了軍閥混戰最頻繁的地區,四川所發生的戰爭竟高達四百七十次,平均每月有戰爭兩次。

四川是天府之地,所以引來這麼多軍閥爭奪。

別的地方也打得一團糟。

下圖亂成這樣了,還在聯合抗日↓


就是後來的所謂滿洲國,也沒有幾個人鳥它。

就溥儀以及溥儀身邊的一票小眾也不鳥,他們從骨子裡面根本就不認同滿州國,認同的是大清。

那些舊遺老們更都只認同大清,滿洲國僅僅是滿清復辟的一個過渡,對作為日本傀儡的滿洲國是相當不認同的。

他們始終幻想滿洲國是重新開始的起點,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因此溥儀登基為了著龍袍一事差點和關東軍鬧翻,鄭孝胥和羅振玉隨後也被排擠。

↓就這樣了,各個軍閥也末敢冒個獨字!



看看老滿遺的表現

1924年馮玉祥從紫禁城趕走溥儀,但隨後直奉聯手把馮玉祥趕下臺,鄭孝胥等人鼓動溥儀躲進日本大使館或者出國,他爹載灃一直不同意。到後來他自始至終不同意溥儀去長春,甚至在天津出發之前,載灃還在勸說溥儀不要去長春,說明載灃對於日本人的扶植是不認同的。

滿洲國成立後,也沒去當太上皇,除了期間短暫居住天津,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

溥儀親叔叔載濤,他還去過日本住過一段時間的,但是等到滿洲國成立之後,那時他日子窘迫,天不亮就要去擺攤做小買賣,也算是貴族出生,權傾一時過的人物。淪落到做小買賣擺攤,歷史以來也沒幾個。就這樣了,日本人和漢奸拉攏載濤的時候,這個X漢口裡的老滿遺來了句“我還想多活幾年呢……可不能去東北當那個亡國奴喲。

載濤年輕時候曾去法國索米爾的騎兵學校專修過騎兵作戰科。

後來出任新中國的解放軍炮兵司令部軍馬政局顧問,朝鮮戰場上有不少軍馬都是他從內蒙古選送過去的。

所以他不是不願意發光發熱。他是不想為分裂祖國發光發熱。

當然也有投機心理的,想成立個國家,自己高官厚祿,比如熙洽。

熙洽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跟蔣種菜是校友)畢業,回東北之後還擔任過東北講武堂的教育長。

等到奉天事變的時候,熙洽率先與舊識多門二郎溝通,主動跟張作相申請代理吉林軍政要務,然後想促成吉林無血開城。

隨後又通電全國宣佈吉林省獨立,這個時候是1931年9月30日。

1932年2月開始策劃籌建滿洲國,並主動跟土肥原賢二申請把溥儀接到長春。

然而熙洽卻有個令日本人懷疑的神操作,3月29日打吉林當地的抗日救國軍的時候,本來關東軍是準備空投抗日救國軍後,與熙洽合力包圍救國軍的,但是熙洽居然忘了電聯關東軍,讓救國軍順利逃脫,這裡面水深了!

事後關東軍頭頭們研究決定,不讓他搞軍事,但熙洽轉身一變成滿州國財政部長!

在滿洲國裡面絕對多老百姓始終認為他們是中國人,心裡沒有人認為他們是滿州國人。

連大多數滿人都不認同清朝更不會認同滿洲國,膾炙人口的比如佟麟閣,白乙化,吳克仁,鄧鐵梅,以及趙洪文國等!

所以軍閥,(臣妾想啊,臣妾做不到哇)


蓉兒是妹紙


北洋軍閥一派從袁世凱到段祺瑞張作霖等人全部都是在清朝任有官職,雖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但是大一統的思想早已經紮根在各大軍閥的精神裡骨子裡了,在他們心中整個清朝疆域所擁有的土地都是中國,雖然清政府被北洋政府替代,但這是名正言順的中央政府。具體說到為什麼沒有人建國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絕對強大的實力。

1915年,中國最大的軍閥袁世凱倒行逆施,公然宣佈恢復帝制,登基當了皇上,但是這一次違背歷史潮流的稱帝僅僅一百多天便在全國上下的聲討中草草收場,袁世凱不久也因病死掉了。後來“辮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藉口率領5000千辮子軍進京,公然扶持溥儀復辟,僅僅幾天便被段祺瑞的軍隊打敗,張勳本人也躲到了天津租界。

有了這麼兩位的先例,特別是袁世凱,當時的中國要是袁世凱說自己實力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那麼強大的一個軍閥都被打敗了,其他地方軍閥誰又敢有其他心思,而且,各大地方軍閥背後都有不同的帝國主義所支持,實力都沒有絕對的強大,所以也不敢冒著被全天下討伐的危險去建國了。

雖然沒有哪個軍閥公然建國,但是無一例外在自己的地盤都是土皇帝,東北的張作霖,山西的閻錫山等等,他們都是自治,雖然沒有公然獨立建國,但是做的都是獨立王國的事情。

所以總的來說,各大軍閥稱得上是“愛國”者,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箇中國,他們沒有人去公然建國,一是被大一統的思想所束縛,二是沒有絕對強大的實力。








七哥評史書


首先民國時期的軍閥不是不想獨立成國,而是時勢不允許,主要有以下幾點,

1.民國時期雖然軍閥林立,但他們都有一個表面上認同的政府——北洋政府。

2.當時北洋政府是西方列強承認並且扶持的政府,因為西方列強需要一個統一的政府來維持他們在華的利益。

3.北洋政府的軍隊要比地方軍閥的軍隊強大的多。

4.當時中國人民也已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民智已開,民主共和已經深入人心,這時候誰要是宣佈獨立成國,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人人伐之。

5.北洋政府被國民政府給推翻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成為了公認的中國政府,而且也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承認與支持,同樣的道理,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政府來繼續維持他們的在華利益。

6.當時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是中國最精銳的武裝力量,蔣介石也志在統一中國,這時候有誰敢公然宣佈獨立無異於自掘墳墓。

以上幾點就是民國時期軍閥不敢獨立成國的原因所在,並不是因為愛國,軍閥並沒有那麼偉大,更多的軍閥都是極其自私的,為了一己之私搜刮民脂民膏,甚至比滿清政府還要更加變本加厲,當時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相忘江湖多少年


自立為國?如果真的自立為國了,那麼這一大批的軍閥也就不配方人精了。

既然能做上一方大軍閥,自然個個都有自己的本事,沒本事的,也會有一個專屬自己的,為自己出謀劃策的錦囊團隊。因此沒一個軍閥會這麼說就沒有一點頭腦,既然有頭腦,那麼在獨立之前就需要考慮幾個問題。


一,獨立的好處在哪裡?

其實能做一方軍閥的,獨立不獨立區別也不是很大了,因為軍閥大多數已經是一方獨裁者了,地方稅收,政策,錢財,人,糧全部都已經幾乎於這些軍閥的私人財產,中央雖然在名義上是正統,但對地方的約束力卻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做中央的附庸,除了在名義上歸屬中央,實際上卻可以白拿中央的錢,糧,武器裝備,相信任何有遠見的人都不會放棄這樣高額的利潤而去追求什麼費力不討好的獨立。


二,獨立事小,站不住腳跟事大。

全國各地那麼多軍閥,相互之間自然並非和和睦睦的,相反,民國軍閥相互之間競爭激烈,無非都是為了搶奪地盤,搶奪錢財,獨立之事,看起來輕輕鬆鬆就能辦到,但如果仔細想想,就能知道獨立到底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明朝朱元璋,在開創大明王朝之前有想過稱王嗎?自然想過,不過這一想法卻被否定了。

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這是朱升給朱元璋的建議,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建議,所以才能在亂世中安穩稱王,而相對的,陳友諒早早的稱了王,成為了眾矢之的,雖然實力強大,但最後卻也是被朱元璋以弱勝強,功敗垂成。

同樣的道理,軍閥如果擅自宣佈獨立,不僅不會更進一步,反而會被周邊勢力聯合絞殺,相信沒有一個軍閥敢這麼做。


三,獨立之事,弊大於利。

有中央在後面扶持,軍閥們還可以向中央要錢要糧,而一旦脫離了中央,自然沒有這般待遇,自立為國,也是需要實力的。

無論是最強大的直系,奉系,皖系軍閥,亦或是其他一些勢力的軍閥,都不可能真正有實力宣佈獨立,妄圖稱帝的袁世凱死了,張勳死了,其他軍閥自然沒一個敢有所動作。

可能有人會說蒙古不就單方面宣佈獨立了嗎,經歷了元朝,明朝,清朝,中國大部分中國人對蒙古人,滿清族人皆有排斥情緒,蒙古之所以能夠獨立,列強在背後搞鬼是一方面,軍閥們忙不過來是一方面,國內嚴重的排斥心理才是最重要的。

滿清族人被排斥,所以連君主立憲的機會都沒有,蒙古也因為如此原因,使得國人對爭奪蒙古掌控權的慾望不夠強烈,蒙古才能夠安然獨立。


對軍閥而言,獨立弊大於利,既然可以安穩的享受土皇帝的待遇,又何必為了爭一個華而不實的名頭費力不討好呢?

不是沒人想獨立,而是沒人敢獨立,直到國內大格局完全穩定,這才有了國民黨統一全國的機會。


魏青衣


為何民國時期的軍閥沒有自立為國的?

一、各地軍閥雖各自為政,不服中央號令,但他們基本都是出生士族大家,受過較為良好的傳統教育。中國幾千年的國土統一思想,深深灌輸到了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心中。在中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們使用著同樣的語言和文字,可以較為自由的遷徙、務工、經商,每一個人的親屬也有可能散佈在全國各個地方。如果軍閥為了個人私利宣佈獨立建國,必將遭到人民的反對,導致眾叛親離的下場。而且,這些軍閥在自己的地盤實行自己的制度,甚至有的地方發行了貨幣,這樣的統治策略,已經和古代的皇帝沒有什麼區別,這些人為什麼要走一條前途未卜的路呢。他們被袁世凱的下場給嚇怕了,那是他們第一次知道百姓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在這些軍閥統治的時候,哪一軍閥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二,民國時期雖是軍閥林立,各自稱雄,但各個軍閥的自身實力都不足以統一全國。袁世凱時期,北洋軍雖然有效控制的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地,但南方有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東北有張作霖,西南有蔡鍔等等。最終袁世凱還是以失敗告終。國民政府時期,情況相當複雜,山西的閻錫山,西北的馬步芳,西南的桂系等等,都與中央貌合神離。不論是北洋時期的袁世凱,還是國民政府時期的蔣介石,也都沒法完全有效控制各地方勢力,地方軍閥就更沒有實力敢宣佈獨立建國了。

三,各路軍閥雖有能力各自為政,不服中央。民國時期,也正是歐洲最亂的一段時期。這一時期歐洲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分贓、經濟危機、嚴防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等重要事件。日本全面侵華。雖然各大軍閥都在強大自已的實力,但是抵制外國侵略者卻是軍閥們義不容辭的,各自不立國也是愛國的原因之一!


道中玄


民國是中國歷史最特殊的一個時期,不能以以往的歷史來看待他,說那些軍閥是因為愛國才沒有建國完全說不通,沒有建國是真的,沒有獨立就未必吧!縱觀民國曆史,他自身就是一個從“獨立”起家的,最初是四川榮縣宣佈“獨立”,接著武昌起義湖北“獨立”,然後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聯合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這時候的民國政府和美國初期一樣是邦聯制度,只不過是一個由十幾個貌合神離的省組成的聯合體,軍隊不統一(南京組織的北伐軍是各省軍政府裡面受排擠的)財政不統一(稅收被各省截留關稅被外國控制,中央政府的財政開支需要國父去募捐)行政也不統一(各個省都是獨立的軍政府,而且內部也混戰不休,蔡鍔入侵川南鹽井入侵貴州,指派唐繼堯上任貴州都督),於是1912年臨時政府迫於壓力擁戴了逼迫清帝退位的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然而民國並沒有因此成為鐵板一塊,1913年國父以“刺宋案”為藉口組織南方四省“獨立”搞“二次革命”,1915年蔡鍔以討伐“袁世凱稱帝”為藉口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政府”,1917年國父又拉上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宣佈“獨立”組建“護法軍政府”,1921年還是國父以“北洋總統非法”為理由自立為“非常大總統”(當時有個對聯“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嘲笑的就是這事,只不過這個非常大總統很快就被陳炯明趕走了),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的奉張退回關外宣佈東三省“獨立”,1923年還是那個不甘寂寞的國父在蘇聯的幫助下成立“海陸軍大元帥府”(1925年國父死後,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與遷到武漢的“國民政府”對立直到“寧漢合流”組織二次北伐。更不用說後來的蔣桂戰爭,1930年中原大戰,1931年廣州國民政府,1936年兩廣事變地方實力派紛紛自立中央,甚至1933年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所以說民國軍閥因為愛國沒有獨立建國是說不通的,他們要得不是割據建國,而是自立中央,真的愛國軍人會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鬧獨立?隔壁日本鬼子都在磨刀霍霍了,一個個還要自立中央?


白楊1986


本身呢並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只不過看到某位仁兄再說孫中山先生是想分裂中國!對於這種無稽之談,我再不說兩句,感覺有點對不起人了。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在當時的軍閥內部並沒有人選擇自己獨立出來,或者說像大家所想的那樣分裂中國。

其實這些軍閥無論怎麼發展,你覺得他們能超得過袁世凱這位老祖宗嗎?問後面的軍閥勢力如何龐大,在自己的地盤內部擁有多少軍隊都沒有辦法超越袁世凱的那一隻軍隊,不比人數,單比對於袁世凱的忠心程度,以及這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投入的多少,袁世凱的北洋軍都是獨一無二的,北伐戰爭已經向整個中國證明了單筆軍隊人數那是不可能贏的,只有將軍隊現代化,制度化,才能夠發揮其真正的戰鬥力,才能夠以一當百橫掃整個中國,就那個時代而言,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敢和袁世凱的北洋軍比現代化,比軍隊的制度化,袁世凱的北洋軍就是中國所有軍事力量裡面的第一名。

但是袁世凱幹了一件什麼事情,稱帝!他一直都有一個皇帝嗎?他想做一個皇帝,可是民主共和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你想做皇帝,想讓歷史倒流,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你只是擁有一個名號也不可能,大家辛辛苦苦奮鬥,就是為了自己自身的那點權力,現在你要把這個權利給收回去,那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就好像在《讓子彈飛》裡面,曾麻子一開始沒有任何成功的勝算,可當他把手中的錢核武器發給老百姓之後,張麻子的勝算蹭蹭的往上漲。

誰是張麻子?孫中山先生便是,明白了吧?中國為何稱之為中國?為何在清政府倒臺之後,沒有分南北而立,就是因為孫中山先生!很難想象,還有人稱孫中山先生竟然是分裂中國之罪魁禍首,那你這人不是不是歷史觀有問題了,是腦子有問題了還有膝蓋跪在地上跪太久了!

言歸正傳,我們再說一下,為什麼這些軍閥不肯分裂,於世凱只是想當一個皇帝,只是想擁有皇帝的名號,大家尚且都不肯,更何況是分裂這個中國的。

一個地區分裂以後是要和其他地方建立關稅體系的,也就是其他地方運進來的物品是要收稅的,這樣的話獨立才有價值,當自啟的商品出去都要收稅,進來都要收費的話,自己本地區的商品相比較於其他地方的商品,將會大幅度的降低市場競爭性。與此同時,如此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夠從中央撥款,而是自己承擔。

這是當時德意志沒有統一以前為什麼自己的商品和其他地區比起來不具有競爭性的真正原因,與此同時,中國若有地區想要發生獨立,那之前一切的貿易保護都將化為泡影。

除此以外,各個地區的大腦,尤其是中央的大佬,或多或少都得到列強的支持,如果沒有列強的扶持,你想獨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列強的武力作為保護傘,你是不可能獨立出去也不可能從這些大佬是嘴裡面搶奪一塊肉石,總之你獨立出去會影響到其他大佬的錢財來源,那現在中央的大佬也不會允許你胡作非為,一旦你宣佈自己獨立,你想成為眾矢之的,對於其他人來講,你就是一塊讓人垂涎欲齒的肥肉,你就等著被圍毆吧。

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思想制度的解放,沒有思想制度的解放,任何一個人都如同行屍走肉一般,誰願意參與到政治之中,誰願意替國家而戰,對於那些小農經濟的平民老百姓來講,國家法什麼樣的變化與它何干?他只要負責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只有到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知道自己是可以參與到政治之中,知道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的時候,你才能夠讓這些人民,老百姓加入到國家的商議之中,替國家而戰

這是什麼?這就是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將中國的這些人民老百姓深刻的明白到自己就是一箇中國人,何來的三民主義?誰又在用自己的一生在實踐三民主義,孫中山先生如此這樣的一個人,你竟然說這個人想分裂中國,何等的荒唐,何等的荒謬?為了那點流量,你也是夠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