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變的曾國藩,成為慈禧太后的替罪羊,淺析背後的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曾國藩有“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的稱號,曾國藩曾經掌握兵權,並不是以將軍的身份,而是以儒生為代表,成功掌握軍權,當時曾國藩手握大權,很多的人表示為何曾國藩不自立為帝,起兵造反,也真是儒家思想的灌輸讓他忠於君權,有這樣的大功大德的曾國藩一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為何會成為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一生三變的曾國藩,成為慈禧太后的替罪羊,淺析背後的原因

天津教案-替罪羊

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教案,歷史上稱之為“天津教案”,這一次事件的主要負責人就是曾國藩,曾國藩前去天津之前,還留下了遺囑,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曾國藩對於這件事情想要處理好的決心,但是事與願違,接下來的一道奏摺,讓曾國藩陷入了困境之中。

曾國藩的奏摺也是為了郭家豪,但是卻被認為是“賣國賊,”這樣的稱號加在一個愛國的人的身上確實不妥。但是這根本就是曾國藩奉命辦事,在慈禧太后的諭旨中,曾國藩說:“順輿情而顧大局”,在這件事情爆發之後,輿論沸騰,名氣大漲,但是此時的慈禧太后並沒有任何的表態。

曾國藩自己一個人成為了慈禧太后的替罪羊,在天津教案這一事件中,慈禧太后表現出來了彼此牽制,翻雲覆雨的權術生涯,這也是慈禧太后在執政十年中的主要表現。而曾國藩在這件事情中主要表現出來的是近乎族長的溫柔態度。所以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慈禧太后的替罪羊,很多人都成為過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而曾國藩只是其中一個。

一生三變的曾國藩,成為慈禧太后的替罪羊,淺析背後的原因

後期的失敗

曾國藩提出了“中體西用”雖然是一個先進的思想,但是沒有明確“體”和“用”之間的聯繫,在曾國藩晚年的時候也深刻認識到了這樣的弊端,所以在最後兩年,曾國藩很少觸及洋務,而是專心致力於“經史。”

從曾國藩流傳於世的《家書》以及前往天津留下的遺囑,都表現了曾國藩自始自終就是一個儒家人物,有人給曾國藩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士”,第二階段為“大夫”,第三階段為“農夫”,哪裡來到哪裡去了,這就是曾國藩晚年的生活。

一生三變的曾國藩,成為慈禧太后的替罪羊,淺析背後的原因

結束語:

曾國藩在歷史上有很大的作用,一個儒家學士,組建湘軍,掌握兵權,從這一點來看曾國藩的實力不容小覷,知識時代沒有給予他大顯身手的機會。同時曾國藩是一個時代的進步者,是慈禧太后讓曾國藩止步於眼下,但是究其根本還是時代耽誤了一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