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林谷

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裡,哪裡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改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舌尖上的美林谷


內蒙赤峰美林谷,亞熱帶吹來的暖溼氣流,在塞外國家森林公園茅荊壩的一線山脈中形成了原始次森林和亞高山溼地草甸。春季,萬物萌發,莊稼的種子還未撒播到大田中,但大自然已備好各種野菜,105天的無霜期使得美林谷地區的春季總是姍姍來遲,然而正是這種氣候的差異才醞釀出了各種鮮綠的美味,一旦大地開始解凍,各種植物就會瘋長,這裡純天然無汙染的綠色食物滿足了人們對味蕾的原始追求。


舌尖上的美林谷


蒲公英,一種很早就存在的古老物種,在鄉間被人們賦予了一個充滿趣味的名字:婆婆丁。清明過後,地皮上最先破土而出的生命中就有蒲公英的影子,它是一種藥食兼有的植物,在人們已經厭倦了冬季裡的大魚大肉之後,迫不及待地要去野地裡尋找蒲公英回來吃。帶上一個柳條筐,拿上一個小鐵鏟或者是輕便的小鎬頭,隨便來到房前屋後或是河灘的野地裡。初春,很多雜草還未褪去,於是只能在這些野草中去尋找蒲公英的影子,越是溼土的地方蒲公英的根扎得也就越深,吃起來也口感十足。挖回來之後,去掉泥根,用清水洗過兩遍,裝入盤中,然後與它的最佳伴侶——醬,一同端上桌,這種醬最好是農村勤勞的女人們用黃豆自己釀出來的大醬,但隨著生活的變化,這種古老的大醬已經很難見到了,用豆瓣醬代替也很好。夾起一箸嫩綠的蒲公英,蘸著豆瓣醬送入口中,牙齒相碰間感受到的是那種甘苦滋味帶來的味道衝擊。於是,從蒲公英開始,人們開啟了四季中對野生美味的最先品嚐。


舌尖上的美林谷


中國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以及不同的積溫滋養出種類繁多的作物,美林谷的大山中也生長著特有的物種,從河灘的野地來到高山的密林,大自然贈與我們的美食總是讓我們一次次地感知到造物主的神奇所在。


大自然就是這麼美妙,在賜予兒童玩耍環境的同時,又不斷地為我們提供精美的食物。陽春三月麥苗鮮,童子攜筐摘榆錢兒。又到了榆錢掛滿枝頭的時候了,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其外形圓薄如錢幣,故而得名,又由於它是“餘錢“的諧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錢可有"餘錢"的說法。


舌尖上的美林谷


當春風吹來第一縷綠色,成串的榆錢就沉甸甸地綴滿了枝頭,人們會趁著榆錢的鮮嫩採摘下來,做成各種美味佳餚,可以生吃、煮粥、籠蒸、做餡等等,每一種吃法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做粥,將蔥花或蒜苗炒後加水燒開,用大米或小米煮粥,米將熟時放入洗淨的榆錢繼續煮5-8分鐘,加適量調料即成。榆錢粥吃起來滑潤噴香,味美無窮。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吃罷榆錢粥後,就留下了"杯盤粉粥春光冷,池館榆錢夜雨新"的詩句。籠蒸,先將榆錢洗淨,拌以玉米麵或白麵做成窩頭,然後上籠蒸半小時即可起鍋,或將洗淨的榆錢拌上面粉,攪拌均勻,直接上籠蒸熟,再放入調料即可食用。做餡,將榆錢洗淨、切碎,加蝦仁、肉或雞蛋調勻後,包餃子、蒸包子、卷煎餅都可以,味道清鮮爽口。無論哪種吃法,都會伴有榆錢的清新之氣在唇齒間徘徊,但最使人難忘的還是小時候爬到榆樹或者坐在榆樹旁邊的牆頭上,把摘下來的榆錢直接塞進嘴裡大口吃著的情景,兒時來自鄉間院門口或土畔上的野味總是誘惑著那張總也填不滿的嘴,直到用榆錢把自己的肚皮撐起來之後才跳下牆頭或榆樹,與夥伴們打鬧著又去野地裡尋找下一種美味。


舌尖上的美林谷


只要對自然和時序懷著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總會得到甘甜的回報。食材的獲得需要超長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這樣的法則同樣適用於大山。農曆四月下旬,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人們帶著希冀奔向了密林深處,尋找一種清涼去火、消腫止痛的食材——升麻,當地人叫它苦樂芽,這是一種能當作食物的中藥,圓葉、莖的顏色略發紫色,株高20公分左右是它的最佳食用時間,它散落地生長在白樺林裡的樹蔭之處。


經過一天的跋涉和尋找,採集到的苦樂芽成為了晚上餐桌上的獨特美味。採回來之後,用清水洗淨,然後放入開水中焯熟,切段裝盤,但這個時候還不能食用,一定要配上兩種最重要的材料——醃鹹菜的鹹湯和小米稀飯,但是現在鹹湯這種材料已經很難獲取,退而求其次配以醬油也可,苦樂芽蘸少許的醬油,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最先感知的味道是苦的,這時再喝一口小米稀飯,頓時由苦變甜,絲絲帶有大自然清新氣息的甜味充滿口腔,刺激著味蕾的每根神經。沒想到,中藥也能這樣吃,於是我們就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一次由食物到養生文化的轉變。


舌尖上的美林谷


千百年來,食物就這樣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斷流變,無論腳步有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目光再拉回到山腳,榆錢正當時的時候,山邊、林緣的哈拉海也冒出了地面,作為每個家庭在春季裡都要吃上幾頓的野菜,哈拉海備受人們的青睞,它的學名叫做蕁(音qian,二聲)麻,體內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及無機元素,是營養價值、保健價值極高的山野珍品。因為它的葉片上帶有蟄毛,所以在採摘的時候一定要把手做好防護,採回來之後入熱水焯過,蟄毛即可褪去,然後再過清水洗淨。哈拉海最好的吃法就是與土豆一起燉,哈拉海切碎,土豆切成小塊,與普通燉菜方法一樣,但不放醬油等容易著色的調料,以保持材料的原味,在燉的過程中可以將土豆搗碎,待土豆中的澱粉已經與土豆分離,並與哈拉海充分包裹在一起的時候即完成此道美味,濃稠度可以通過加水的多少來調節。盛上一碗,未入口之前會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放到嘴裡之後感覺到的是土豆澱粉的柔滑和哈拉海自身草香之氣二者充分結合之後的完美體驗,每每吃到的時候,總是感覺這才是家鄉的真正味道,每到這個季節總會念念不忘,雖然是一道普通的農家菜,但是卻勾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諸多回憶。


舌尖上的美林谷


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輪迴中隱藏著一種嚴密的歷法,歷經千年而不衰,相比農耕時代,今天的人們與自然日漸疏遠,然而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並以此安排自己的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這是關於時間的故事,是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秘密。


舌尖上的美林谷


美林谷地區的大山總是賜予人們豐富的食材,亞高山溼地的氣候使各種真菌在這裡生長,隨著季節的推移,各種野生蘑菇也相繼出現,在這片廣袤的山林中生長著上百種野生蘑菇,在這裡有喇叭蘑、灰蘑、榛蘑、松蘑、肉蘑、羊肚蘑、雲盤蘑以及好多各式各樣叫不上名字的蘑菇,在鄉下,這些蘑菇承擔著人們一部分重要的副業收入,成為家裡的經濟來源,而到餐桌上之後,就能變成精美的蘑菇盛宴,笨雞燉榛蘑、灰蘑餡餃子、蘑菇醬等等,這些美味都能在美林谷的山林中尋找到原材料。


舌尖上的美林谷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著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點燃爐火,端起碗筷,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對於時間,中國人有著獨特的感悟,破繭成蝶、花開花謝、草木枯榮,都是時間的腳步,而在四季變幻中中國人不懈地尋找美食的秘密,春江水暖,野菜最嫩;夏天滋補,蘑菇笨雞;秋季肥美,碳烤全羊;冬日最愛,必是那熱騰騰的農家火鍋。儘管越來越遠離自然,但人們在餐桌的方寸之間,也能通過食物的變化體察時間流逝,四季輪迴。


舌尖上的美林谷


這是鉅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自由,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