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起書來究竟是該講究不求甚解還是該講究句句精讀呢?

瀟泊兔


這是看書的兩個狀態也是方法,具體用哪種方法視情況而定。

不求甚解是對現階段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此刻沒時間細細品讀的內容不得已的處理方式,先把內容讀熟等到了能達到理解其中內容的階段會很容易就開竅的,比如小孩子背誦古詩詞就是這個道理,不用完全理解可以先把內容熟讀或記住,以後長大在某個時間裡突然就會明白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句句精讀更多得是用於學術研究或者要學習的知識,要完全參透書的知識當然是要非常仔細的逐字逐句研究推敲。

不管是不求甚解還是句句精讀都是讀書的兩個極端,大多時候讀書是介於這兩種方式之間的狀態,就是能讀懂也沒到句句精讀的程度。


慕華清秋


先粗後細。讀書有講求廣的,也有講求深的。讀之前,未知該書如何,可先粗讀,不求甚解,過後如認為不錯,再回頭細讀,一些經典著作,往往多次閱讀,不同時段重讀,收穫不同。廣泛的閱讀,也能多放印證已經讀過的,一些原先沒讀明白的,可能在別的書中敘述清楚了,此時又可以回來細讀。

沒有什麼書是能夠一次徹底讀明白的,如果卡住,就讀不下去,那就不用讀書了,所以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不求甚解,通讀一片之後,往往能明白原先不解之處。

總之,值得的才細讀,而這建立在多讀的基礎上,只有讀多了,才知道什麼應該細讀。不求甚解,也不是就此放過,記在腦中,讀別的時候,經常探索是否對原先不解的有幫助,這叫帶著問題閱讀,沒問題而讀書,收穫不大,也沒什麼益處。


TonyDeng


這要看讀什麼類型的書。

讀書分精讀和泛讀。

精讀的書,比如中國古典文化類,四書五經,經典古文,詩詞歌賦,醫學科技類專業書籍,只要學習,就要字斟句酌,記憶理解準確無誤。不但要求甚解,而且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樣將終身受益。

泛讀的書,要求就寬鬆的多了。各類科幻,神話,小說演義,稗官野史,閒文遊記,百科雜談,趣聞笑話,等等,看書解悶,可快速翻閱,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調節心情,記憶理解都沒有那麼嚴格了。


雲上無塵


這就是博覽與精專的問題,建議泛泛之作就泛泛瀏覽,精品就精讀。沒有精磨細研不能領會其神韻,好的書籍是應該用心去讀的。本本書都細讀無暇顧及其它,必成書呆子,而且時間也不夠支配。何況現在是快歺文化,精品有限,因此一般的書大致瀏覽,感覺的確有幫助的好好去讀。

我個人讀書,一般的翻一下目錄,感到有可學章節再看一下簡介和前言,真對味口就認真讀一遍,感到幫助大再買回去,置於案頭時常翻閱。我這點經驗對您是否有用呢?


深圳鄭海洲


您好,我是曹鏡明

首選讀起書來是講究不求甚解,還是咬文嚼句?

這是一個個人選擇問題,就筆者而言,是“咬文嚼字”,譬如說筆者最近在研讀由木心講述,陳丹青記錄的《文學回憶錄》,對裡面部分觀點的反駁和延伸,幾乎大部分可以整理成文章的作品,都有分享到筆者的“頭條號”之中,有興趣,您可以閱讀一番;

至於為何選擇“咬文嚼字”的原因,如下:

知名度源自誤解

《文學回憶錄》裡記載一個木心的公式,即:知名度源自誤解;

如若一個人的知名度不夠高,那麼原因就是對他的誤解還不夠;

同理,當我們選擇一本書的時候,必然是存在一個吸引我們的點,如裝幀漂亮、作者講究、簡介能引起注意等等,且不管是什麼具體原因,這個點便是我們應該吸收的;

任何一個作者、作品而言,以“文字”為載體,都不能完全承擔起自身的“思想”,期間的差別,便是誤解,又是一個值得我吸收的點;

基於此兩點對於我們的視覺吸引和認知吸引,我們完全有必要精讀研究文本;

注意,這裡的精讀研究:

一方面是仔細研究、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

一方面是對作者的所思所想進行剖析,自身認同的加以鞏固,不認同的找出原因;

譬如說,在《文學回憶錄》裡,木心就十分推崇“散步學派”,而筆者卻更多的認為這是歷史的侷限性,沒必要大書特書;同理,木心對待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筆者以為太過消極和公知心態,也曾專門寫文字加以反駁等等,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作為一名優秀的作者和成熟的作品而言,肯定是自成結構,附和狹義上的“邏輯三恰”。如若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就會很容易被帶入作者的思想方式中,丟掉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怎麼品讀都覺得有道理,有收穫,結果看過一段時間就忘記,索然無味;

為何開卷有益

很多人都覺得有些書沒必要讀,讀也是浪費時間;此觀點,筆者也是贊同的;故而,我們讀書一定要有選擇的讀,當然這並不是說有一部分真的很差,毫無價值;而是說,有一部分說是針對我們某一個人是沒什麼作用的,也就是李敖口中的“臭雞蛋”;

譬如說,有人只能從《金瓶梅》《西廂記》這類讀物中,看到色情男女的縱慾享樂,有的人卻能從中看到,更為深入的因緣果報思想;寫書是一種創作,是對作者而言的人生世相的返照;同樣讀書也是種創作,是對讀者而言的人生世相的返照;從一本書中收穫什麼,收穫多少?

一是基於讀者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性格特點;(朱光潛)

一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投入付出多少,無投入付出便沒有收穫(木心)

客觀來講:任何一本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可取性的;而這個可取性,既是基於大眾審美標準,又是基於讀者個體差異,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囫圇吞棗;

綜上所述:讀書可以有所選擇,讀一些適合自己的書,但絕不能渾淪吞棗,對自己選擇的作品不求甚解,不然既是對作品和作者的不尊重,又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一旦養成這類習慣,以後恐難在全身心投入書籍之中。


曹鏡明


一半一半,有的有的

無論是不甚求解,還是句句精讀,我們都無法只遵循其一,那樣太極端了。

書中肯定會有需要我們思考的部分,需要我們句句精讀,細細品味,可以說是與作者思想上的交流,這樣才不會浪費一本好書;

書中也自然會有不需要怎樣思考的部分,我們可以不甚求解,一看而過就好,不必做無用功;

不只是一本書內,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像道德經、論語等經典,句句是精華,需要細細品味,否則只是囫圇吞棗,索然無味,並沒有什麼用處;像休閒類的書籍,就可以不甚求解的閱讀,沒必要花心思,僅僅是休閒而已;

所以讀書,究竟是不甚求解還是句句精讀,我認為是不甚求解、句句精讀一半一半,有的不甚求解,有的句句精讀

其實讀書、做人、做事,皆通一理,不要走極端,正所謂:

做人糊里糊塗,不糊塗;

做事馬馬虎虎,不馬虎;

讀書含含糊糊,不含糊。


奶茶愛尚咖


這個問題就像道家的太極陰陽魚兒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理很好懂,關鍵是怎麼做。推薦比較閱讀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和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或許能有所啟發。


襟亞


個人認為,要講究不求甚解。

做學問,句句精讀是好,可是如果陷進文字裡我覺得沒必要。讀書不求甚解,不固執某一點,而要通觀全局,從整體出發更容易把握整體讀書命脈。

陶淵明也說“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必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

當然,也不能為求多而處處不求甚解貪多。《禮記學記》中講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學習也要會學,讀書也要會讀。


77媽媽講故事


不求甚解是一種閱讀方法。有助統觀全文,把握文章結構與文意。現代人基於時間與工作節奏快,不求甚解閱讀能節省閱讀時間情況下較快把握信為我所需的息量承載。


聽看想談


讀書是個很個性化的事情,不能苛求所有人都是一種模式,有的人悟性高,寥寥數語就能化解心中煩擾與困惑,而有的人則需要不斷深度學習與揣摩才會有所悟,不求甚解何必讀書?出發點就有了偏頗之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