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希臘文明不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的人類文明之一,更是公認的西方世界精神源泉,古老的愛琴海區域孕育出的希臘文明,對當今歐洲文化甚至整個西方國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政治、藝術、宗教、哲學乃至西方史學,論其根源都可以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希臘。

而漫畫《歷史之眼》的創作背景,正是設定在古代希臘衰落,而北部馬其頓王國興起的這段歷史時期。漫畫設定的歷史時期還處於馬其頓王國腓力二世正值壯年,之後創建亞歷山大帝國的亞歷山大還只是一個酷愛詩歌的翩翩少年,馬其頓王國在腓力二世的治理之下迅速崛起,並以征服南部的希臘各城邦為戰略目標。

但漫畫的主角並不是英勇睿智的馬其頓王國國王腓力二世,也不是將來征服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而是一個在歷史上並沒有過多著墨的學者,一個在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身邊任職的書記官,尤米尼斯。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尤米尼斯雖然在歷史上並沒有豐富的記載,但在漫畫中,作者卻賦予了這位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經歷,與年齡不相符的精明機智,以及能看透事物本質的敏銳眼光,在漫畫初期尤米尼斯還未認識腓力二世的時候,當他第一次看到馬其頓王國的王牌馬其頓方陣時,就能夠迅速看清這種軍事陣型的步調和指揮系統,要知道在當時的希臘地區,這種通過嚴格訓練並具有統一步調的隊制軍事陣型,在希臘是非常少見的。

這種馬其頓方陣在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地區,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步兵戰術,不僅在腓力二世時期幫助馬其頓王國迅速擴大,更是在亞歷山大的改良下,成為他西征並建立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的利器。但如此強大的戰術,卻在亞歷山大去世之後迅速衰落,最終不敵羅馬,自羅馬帝國時期起,興盛一時的馬其頓方陣便消失在歐洲戰爭史當中。

是什麼原因導致曾經幫助馬其頓王國打敗希臘諸城邦,之後還成為亞歷山大大帝西征的強大利器的馬其頓方陣消亡?

創建馬其頓方陣的腓力二世

馬其頓王國起初只是希臘邊陲一個小國家,嚴格來說不屬於傳統的希臘城邦國家,只是當時依附於強大政權的眾多小國之一,雖然屬於希臘管轄,但在希臘人眼中,這個遠離希臘文明中心的北部小國,只是一個蠻夷之地。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馬其頓在政治軍事方面需要依靠當時處於領頭地位的希臘政權,作為馬其頓國王兒子的腓力二世作為質子,被派往希臘的底比斯生活,以加強馬其頓與希臘之間的外交關係,這與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幼年經歷相似,都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作為質子被派往異鄉的王子。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伊巴密濃達

在底比斯的質子生活當中,腓力二世並沒有像一個紈絝子弟一般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在底比斯著名的軍事和政治家伊巴密濃達的指導下,接受了嚴格的軍事教育,學習了豐富的軍事知識,但同時他也沒有僅僅止步於接受現有知識的束縛,腓力二世十分善於思考,會對希臘城邦現行的軍事教育模式優劣予以思考,之後成就馬其頓王國的馬其頓方陣,就是他在希臘做質子時期自行研究而得,在回到馬其頓之前腓力二世就已經對這個戰術有了初步的構思。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的質子生活持續了大約三年時間,之後還是返回了馬其頓,而此時祖國的統治者早已不是他的父親,而是自己的兄長亞歷山大二世,但沒多久壓力山大二世就被刺殺身亡,腓力二世的二哥繼位,緊接著又到了他二哥的幼子,腓力二世看到年幼的侄子根本無法擔起國家重任,於是利用自己攝政王的身份篡奪了王位,成為了馬其頓王國新的國王。

掌握了國家重權的腓力二世,終於可以肆意施展自己的政治和軍事才華。在政治方面,腓力二世明白現在的馬其頓王國國力尚弱,樹敵過多必然招致滅頂之災,於是他首先征服了周邊幾個小國,然後將領土擴張的目標放在了南邊的希臘諸城邦,而東北部對馬其頓王國有威脅的國家和民族,則使用了外交手段,向色雷斯人和派奧尼亞人繳納貢品,以換取北部和平,專心攻略南部地區。

軍事方面則強化國家軍隊實力,其中一項就是完善了自己創造的馬其頓方陣,作為國家軍隊的主要戰術進行重點培養和推廣,更是圍繞這一戰術打造專屬武器裝備。這一重要舉措使當時的馬其頓王國迅速成為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幫助腓力二世後期成功征服希臘,以同盟盟主的形式成為希臘的實際掌權者。

馬其頓方陣

如此厲害的馬其頓方陣,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希臘畫像上的重步兵方陣

步兵方陣在古代的歐洲地區長時間佔據著戰爭陣法的主導地位,古希臘時期步兵方陣就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戰略佈局手段。馬其頓方陣本質上就屬於步兵方陣的一種,雖然說馬其頓方陣是馬其頓王國崛起甚至亞歷山大大帝建立龐大帝國的重要利器,但步兵方陣並非腓力二世首創,馬其頓方陣實際也是基於希臘重步兵方陣改進而得。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斯巴達300勇士》中的方陣

希臘許多城邦的戰術很多時候都是沒有統一步調的單兵作戰,比較正統的軍團戰術就是重步兵方陣,特別是以殘酷軍紀著稱的斯巴達,是使用這種方陣的佼佼者。相信大家都看過《斯巴達300勇士》這部電影,在溫泉關抗擊波斯大軍的斯巴達勇士們,裝備沉重的盾牌排列在前,手持長矛禦敵殺人,就是使用了重步兵方陣的戰術。

重步兵方陣可以說是馬其頓方陣的雛形,士兵們會分成數排隊伍前後列隊形成方形鎮隊,並有一名指揮官通過口號或吹號控制方陣的行動,兵士們也是經過嚴格的方陣訓練,嚴格依照指揮官的信號行動,以盾牌防禦前方的攻擊,通過整個方陣的前行,使用長矛刺殺前方敵人。當敵人的陣型被打亂或有了全力進攻的機會,方陣就會解散為單兵作戰,憑藉士兵個人實力拼殺。

馬其頓方陣就是腓力二世在底比斯學習希臘軍事知識的時候,在重步兵方陣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改進思路創造出來的。那麼馬其頓方陣具體是什麼樣的構成?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一個典型的馬其頓方陣並不是一個只配備步兵的單一兵種陣型。方陣的主體仍然是以步兵為主,作戰時通常會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大概有十六人左右的隊伍,每個橫隊的士兵之間間隔比較大,這些方陣中的士兵除了裝備有必要的盔甲以外,還配備有不算大的圓盾,還有重要的特製長矛馬其頓長矛。盾牌主要用於防禦方陣正前方以及側面,在應對遠程武器時也可用於抵禦上方射下的弓箭,但這些盾牌的防禦能力也十分有限,因為方陣發揮重大作用的是攻守兼備的馬其頓長矛。前面幾排的步兵會將長矛水平指向前方,前進的方陣依靠這些長矛可以對敵人實施有效攻擊。又因為馬其頓長矛的長度非常長,能夠達到4米長度,因此即便前方敵人向方陣攻來,也難以突破有長矛組成的防禦網,因此正面對抗馬其頓方陣幾乎毫無勝算。

當然長矛在進攻過程中也可能出現損壞或刺傷人體無法自由操作的情況,馬其頓方陣也有應對的策略,那就是通過前後排的交替,讓新的長矛來到方陣前方,繼續履行攻擊職責,這也就是為什麼方陣中大部分士兵都要配備馬其頓長矛的原因。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配合馬其頓方陣的騎兵

而這些超長的長矛也讓整個方陣產生了弱點,那就是方陣側面和背部及其脆弱,你想想,4米多長的長矛可不是隨便就能轉向的,更何況馬其頓方陣的設計本身就是強調正前方的強力衝擊並具備一定的機動能力,因此才有輔助兵種的配置必要,那就是騎兵和輕裝步兵。

騎兵和輕裝步兵通常都是常伴方陣左右,在方陣前進衝擊敵陣的時候保護側翼不被敵人攻擊,特別是騎兵,高機動性能夠很好地保障這一點。同時在方陣打亂敵軍陣勢的時候,騎兵也是收割散兵遊勇的重要角色,經過這些兵種之間的配合能夠有效打擊敵人,特別是當時軍事裝備還不先進的古代軍隊。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出土的長矛

事實上在戰術方面的安排,馬其頓方陣在正式對決敵方之前,還會使用遠程武器先行攻擊,比如先使用弓箭或投石機攻擊遠方的敵人,當敵人距離縮短至標槍攻擊範圍內時,使用標槍進一步削弱對方,然後才是馬其頓方陣登場,如此一來形成了一整套標準化的戰鬥方案。

腓力二世死後,其兒子亞歷山大三世,也就是後來所向披靡西征至印度的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起了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他的軍隊運用馬其頓方陣打敗了一批又一批的敵人,才有了他的宏偉成就。

馬其頓方陣的衰敗

馬其頓方陣雖說並非成就腓力二世父子的唯一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對外擴張的戰事當中,馬其頓方陣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以高加米拉戰役為例,這場戰鬥是馬其頓王國征服波斯帝國的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戰場位於巴比倫,也就是現在的巴格達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區,該地地勢平坦開闊,對於波斯帝國擅長的騎兵戰十分有利,但亞歷山大卻憑藉對方出現的戰術紕漏,孤注一擲的擊潰了波斯帝國的軍事力量。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高加米拉戰役

這場戰鬥起因是亞歷山大的西征行動,在征服了埃及、大馬士革等地之後,波斯成為了他的下一個目標。在亞歷山大做好一切準備之後,率領4萬步兵和7000騎兵參戰,而波斯帝國更是幾乎傾盡全國兵力,率領20萬軍隊,號稱百萬雄師駐紮高加米拉村嚴陣以待。

如此懸殊的軍隊規模,讓亞歷山大的軍隊在人數方面處於極為不利的劣勢,事實上亞歷山大也是抱著破釜沉舟的信念來打這場仗的,他的戰鬥思路是在馬其頓方陣構成的防線被波斯軍突破之前,尋找對方戰略上出現的漏洞,並揪住這一紕漏不放直擊敵方指揮營,擊潰整個大軍的指揮中樞。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高加米拉戰役中戰敗的大流士三世

在戰役中憑藉堅韌的馬其頓方陣為亞歷山大贏得了時機,在波斯帝國陣型出現漏洞的時候,亞歷山大率領騎兵隊直搗指揮營,波斯帝國的中軍被擊潰,導致整個波斯軍團全線潰散。這場戰役馬其頓王國以2400人的代價,擊殺波斯軍隊10萬餘人,從此波斯帝國已無實力抗擊馬其頓的攻擊。這場戰役也成為了馬其頓方陣的經典戰例。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亞歷山大大帝

但是在亞歷山大三世去世之後,馬其頓王國在軍事技術方面沒有進一步得到優化和提升,反而原來經由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三世改良的部分許多都沒有繼承下來,比如馬其頓方陣的多兵種協同戰術,因為之後軍隊建制側重於重裝步兵的配置,其他協作兵種的比例在不斷收縮,特別是騎兵的配置,本就需要以騎兵為方陣側翼保駕護航,並作為重要的高機動戰鬥單元參與其中,卻在建制上遭遇縮減,馬其頓方陣的弱點變得更加致命,同時也使軍隊的機動性進一步受到限制。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馬其頓長矛也稱薩里沙長矛

另外馬其頓方陣重裝步兵的裝備升級,進一步放大了缺少騎兵護航的缺陷。重裝步兵在馬其頓方陣中需要裝備盾牌和長矛,其中長矛的長度迫使士兵使用雙手操作,靈活性本就不佳,但之後裝備的升級,比如更加厚實的鎧甲,更大的盾牌,加上馬其頓長矛也在不斷加長,最長時甚至可達6米多,這對於步兵來說顯然負擔非常沉重,這直接導致了馬其頓方陣的行動力進一步下降,淪為毫無衝擊力的防禦性陣型。

之後羅馬帝國憑藉更為靈活的羅馬方陣擊敗了馬其頓王國,此後馬其頓方陣徹底消失,原因自然是因為馬其頓方陣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戰爭需求。

其實馬其頓方陣即便沒有上述那些改變,也已經顯得過時,難以在之後的戰爭史中立足了。

首先馬其頓方陣作為一個有著嚴肅紀律的團隊作戰方式,在當時是屬於相對有優勢的戰術,因為即便是文明領先的希臘,許多城邦的軍隊作戰還是經常處於毫無章法的單兵作戰方式,沒有統一的步調和高效的指揮系統,基本全憑士兵個體的衝殺,這也是為什麼有嚴厲軍紀和高素質戰術的斯巴達能夠稱霸希臘,與雅典抗爭的原因。而馬其頓方陣是基於當時在希臘屬於主流戰術的步兵方陣改良而得,因此能夠勝於大多數仍處於單兵衝殺的原始戰法。

其次馬其頓方陣的改進方向就是多兵種戰術配合,特別是騎兵需要扮演方陣的側翼防衛和高機動戰鬥力,本來最適合作為進攻主力的騎兵,卻要兼顧方陣的防禦,對於騎兵而言可以說是戰鬥力受到了約束。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密集的馬其頓方陣

而最大的缺陷卻還是在馬其頓方陣本身。由於強調正前方的攻擊性和衝擊力,多數步兵裝備了超長的長矛,併為了實現前方的長矛防線,步兵需要在方陣中保持密集陣型,所有的佈陣安排都是為了保證長矛向前,導致無法靈活的進行長矛轉向,這也即是為什麼需要騎兵護住側翼的原因。這樣一種無法實現快速轉向的陣型,一旦遇上靈活的作戰單位,配合有針對性的戰術,很容易就會被突破,馬其頓方陣一旦被衝散,只裝備了長矛的步兵根本無法應對近戰局面。

另外馬其頓方陣對於地形的適應性非常有限,在開闊的地形尚能發揮作用,一旦到了樹林、山地、甚至城市巷戰,馬其頓方陣根本無法形成隊形,也不具備迅速變換戰術的應對能力。而羅馬帝國的羅馬方陣卻不同,其建制就是由數個更小的小隊構成,雖然在形式上與希臘的重步兵方陣有些相似,但是卻能夠根據不同的需求,迅速轉換陣型,因為方陣中的各個小隊可以視為獨立的作戰群體,即便脫離大隊伍,也能夠作為一個小型方陣繼續作戰,並不像馬其頓方陣那樣缺乏應變能力,加上羅馬方陣中也給不同位置設定了不同的職能,能夠實現很強的防禦性和中距離進攻,裝備了近戰武器的步兵也有極強的近戰能力。

成就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為何被羅馬擊敗?

配備鐵標槍的羅馬方陣步兵

最後就是武器裝備水平的不斷進步,也導致行動能力受限的馬其頓方陣勢必要被淘汰。伴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遠程武器獲得升級,鐵質箭頭、金屬標槍,這都是普通皮質盾牌無法抵禦的,而馬其頓方陣需要裝備極重的長矛,如果配置金屬盾牌,對於步兵的負擔無疑是沉重的,而配備輕便的盾牌已經無法抵禦之後的遠程武器了,如果繼續使用馬其頓方陣,只能成為對方屠戮的對象。

綜上所述,馬其頓方陣雖然在古典希臘文明時期是一種強大的戰術,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基礎科技向前發展也帶動了武器和戰略的進化,馬其頓方陣已經無法應對更加先進的戰法戰術了,最終就如石器被金屬器材取代一般,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