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內皆兄弟”——訪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

如果說文藝工作者吹響了時代的號角,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是時代思想的沉澱者。疫情大考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有哪些思想精華給予當下以啟迪,怎樣科學防疫、理性應對,如何解讀疫情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都成為學界與學者關注與研究的話題。本期學術頭版通過採訪或約稿的形式,邀請一些委員與中外學者談談疫情期間的個人感受與學術哲思。


接到記者的採訪電話時,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高等儒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王學典剛開完一個視頻會議。疫情發生以來,雖然“宅”在家中,但他要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少:認真審閱擔任主編的《文史哲》和《孔子研究》兩部學術期刊的稿件以及研究生畢業論文;安排研究院疫情防控事宜,關注返鄉探親的老師學生,尤其是湖北籍學生的生活狀況;設置網課課程,做好網上教學;通過政協社情民意渠道撰寫對於抗疫的建議……當然,對於學者來說,最少不了的就是看書和寫作。所有的事情都與抗疫密切相關,面對如此大的疫情,王學典感到學者肩上也有沉甸甸的責任,因為“疫情給學術界提出了很多任務,需要人文學者通過學術研究關注現實,促進社會進步。”

人類與疾病是什麼關係?疫情肆虐之下,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疾病“與生俱來”,人類一出現,就開始跟疾病作鬥爭。但瘟疫有其特殊性,它是超越個體性質的群體疾病,以人群的聚集為傳染方式,人群密度越大傳染危險也就越高。在王學典看來,瘟疫原本就是一種“社會病”和“文明病”,它在歷史上就是隨著人類進入農耕社會開始大規模聚居而發生的,並隨著人群的移動而傳播。從工業化到信息化,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聚集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而疫病的危害也是農耕社會所無法比擬的。“今天人類已經不可能‘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雖然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但人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自負和傲慢。人與自然萬物在生態系統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順應自然,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協調統一。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應該更好地審視自己,發現問題,包括反思科技發展、加強治理能力等等。”

春節期間,武漢以及整個湖北嚴重的疫情令人揪心,四面八方的援助、關懷匯成一股股力量流向湖北。“看到武漢人民在疫情中的遭受痛苦,我們心裡也很痛苦,受到很大的衝擊。”王學典感到,人與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個人、一個地方的痛苦也是所有人的痛苦。如今,新冠肺炎在全球擴散,“看到別的國家遭受疫情,我們心裡也同樣感到煎熬。”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世界各國休慼與共、命運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不分彼此的命運共同體”。

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一直注重同國際社會的聯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同世界衛生組織緊密合作,加強全球疫情變化分析預測,完善應對輸入性風險的防控策略和政策舉措,加強同有關國家在疫情防控上的交流合作,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對此,王學典認為,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疫情面前成為現實,這個理念對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有著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基礎。“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民胞物與”……王學典表示,天下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傳統文化把天下看作一家,是非常偉大的,也是最深刻的人道主義,具有強大的思想影響和現實意義。從“從四海之內皆兄弟”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內在的文化基因一脈相承。

“儒家講‘仁愛’,墨家在此基礎上強調‘兼愛’,不分遠近、不分彼此,是真正的‘不獨親其親’,關愛人類集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的思想淵源。”王學典進一步解讀,一直以來,學界對儒家思想研究較為集中和深入,相比之下,對墨家思想不夠重視,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缺陷。當前,全球抗疫需要積極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文學者有責任加強墨家思想研究,進一步發掘和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文化基礎。從而也使傳統文化研究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不斷完整、完善,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