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早清明,晚十月一”?

農民可樂樂


大家都說錯了,清明節祭奠親人是為了給別人看的,證明這家人有後代,還有人為老人燒紙上墳。讓老人在陰間也可以驕傲一下,這就是農村重男輕女的原因。反正我們這裡是這樣,不知道別的地方有什麼講究。我們這裡清明節前十多天,就有人給親人上墳了,在墳頭用土壓上白色的紙條,再把墳修葺一下,培上新土,別人路過一看就知道這家有後人。


完美主義者45


我老家也是這種說法,上墳都要燒紙錢,清明燒前,十一燒後。就是清明上墳一定在清明之前去,十一(農曆)必須在之後上墳。農村的很多墳大都是一個土堆,在清明之前,家裡的男性要把自家的老墳新添一些土,叫添墳,墳頭上放一塊圓形的土塊,在插上柳條。一般往前三代的墳還有人上,再往前的都無人記起,無人上墳了。


糯米141968452


我來參加這個問的討論,早清明,晚農曆十月初一,早清明應分兩種情況,一是說新墳掛清紙祭拜三年不能過春社日,二是清明掛清紙要提前掛,傳說去世的陰魂在清明節這天卯時要出來看清紙的數量,有誰遺忘了沒有來祭拜,很多地方民俗,就掛清紙也要分孝男孝女,清紙的顏色分別不同,還有提前去可知道墳墓是否要維修好擇期維修,這就是早清明,晚農曆十月初一,是送寒衣的節,很多的人認為農曆十月初一是進入寒冬的時候了,要給去世的先人送去避寒的衣服,要說這事有的人沒有在農曆十月初一送寒衣,總會夢見去世的先人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寒冷中生活,夢境會多次出現,後補送後就沒有夢境了,這就是晚農曆十月初一的說法。


雨過天晴10474


古人認為人去世後有魂魄,魂在陰間受閻王爺管理。春節叫這些鬼魂去陽世間的家裡看一看,享用一下後輩的祭品。和我們放假一個道理。

中國是農業大國,冬去春天萬物復甦人們開始去田間勞作,地裡禾苗己長高,此時閻王爺要把鬼魄收去,免得人們遇見鬼害怕忱誤農時。所以清明要提前燒紙,晚了閻王爺收假鬼魄收不到錢了。

冬天萬物蕭條,人們在家貓冬很少下田勞作空閒多,此時鬼魄放假各回各家,所以燒紙要晚,早了還沒放假錢也收不到。


品如玉3


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有來源的。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到父母親的墳墓前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農曆十月初一為治酒、燒紙、焚香、祭奠亡靈和掃墓的日子。這一習俗一直延續下來,農村多於此日上墳拜墓。

   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里長城。

  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

  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

  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

  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

  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

  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麵、莜麵。


起手胡大貳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清明上墳要在清明節前,十月一上墳可以晚上幾天!

說到我們過去的老話,其實都是過去老一輩人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多少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說到我們的傳統清明節祭祖,這裡面還是有一定講究的,就像這句老話所說:早清明,晚十一,意思就是清明節祭祖,按照過去的傳統都是要提前上墳的,很多老人家經常說,清明是一年農事的開端,這個時候農民就要開始幹農活了,清明掃墓祭祖就是關鬼門,大家都忙著幹農活分身乏術,就是提前祭拜把鬼門給關了,在我們這裡都是清明節當天,或者是提前兩到三天去添土掃墓祭拜。

那麼後半句晚十一,其實就是寒衣節過後上墳,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就是過了十月初一,大家秋收都忙完了,到了農閒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就要上墳燒紙,送寒衣,開鬼門了,晚十一的意思就是開鬼門的時候,可以晚上幾天,所以農曆十月初一都是晚上幾天祭拜。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在在很多年輕人的心中,清明節只是一個可以休息三天的節日,傳統的很多習俗可能逐漸都被大家所淡忘,像我小的時候清明節就是大人帶著孩子,去祖墳祭拜,燒紙磕頭,這是一種很濃厚的傳統習俗,主要是為了緬懷先人,所以每年的清明節,希望大家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方式祭拜。讓我們的傳統禮儀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源遠流長。


貧道夢夢達


中國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與寒衣節。這都是我國的傳統祭祀日。

那為什麼說“早清明,晚十一”呢?也就是說清明節這天應該早上墳,而這個“早”並不一定是說非得在清明節這天早上去上墳。我是重慶人,我們老家有個說法是“有兒清明前,無兒清明後”。所以我們家年年都是清明前幾天就把墳上了,總之是老輩傳下來的規矩。

據說“早清明,晚十一”是有來歷的。唐朝貞觀年間的一天,有個叫秦英的男孩在渭河垂釣,大半天過去了,一條魚也沒釣上來。此時,詹太師外出遊玩,恰巧來到渭河橋上。只見橋下清澈的水中游魚往來穿梭,看到魚兒嬉鬧的情景,便忍不住停下腳步來,仔細觀看。誰知他的身影倒映水中,將魚兒一下全嚇跑了。正在河邊釣魚的秦英見魚沒了蹤影,氣得開口就罵。詹太師見狀,忙走下橋向秦英賠不是,說嚇跑的魚他來賠。十來歲的秦英遏制不住惱怒,哪聽得進去詹太師的話,不由分說上來就動手打,只一拳打在太陽穴上,詹太師當時就倒地身亡。

  這秦英不是別人,乃開國功勳秦瓊的孫子,駙馬秦懷玉的兒子。皇上李世民散朝時,忽聽殿腳下有人哭泣,上前一看是詹妃。問其原因,方知是老太師被秦英打死了。遂傳令:“綁來秦英,推出午門斬首。”

  事情驚動了當朝公主、秦英之母,她急忙到後宮拉了皇后上殿保本。二人來到金殿上一言不發,同時大哭。公主哭道:“夫君遠在邊關,兒子無人管教,撒野成性,誤傷人命,被斬冤枉。”國母哭道:“若斬了御外孫,遠在邊關平亂的駙馬兒無心戍邊,軍心渙散,誰還保你個昏王。”詹妃一看有人保本,也大聲哭道:“爹爹死得冤枉啊。”

  這下難壞了李世民。秦英打死人,按律該斬,可秦家世代忠烈,駙馬又鎮守邊關,不能因斬秦英亂了軍心,使江山不保。

  想到這兒,李世民撩袍端帶,走過去勸詹貴妃道:“秦英年少無知,打死太師,朕也很悲傷。但斬了秦英也難使你父復活。你若能容忍饒恕了小秦英,朕傳旨給你父修蓋一座廟堂。逢年過節,朕帶領滿朝文武,龍子龍孫都去燒香。這樣你父就是萬人敬仰的大忠臣,你就是令人羨慕的賢貴妃,名揚天下,萬古流芳了。”

  詹妃聽了這話,又看了一眼皇上,心裡略略寬慰了一些。見貴妃不再哭鬧,李世民接著說:“你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念皇兒念為皇。”說罷轉回身來,喚過公主說:“你的兒子打死了太師,真把為父難壞了,斬也不是,不斬也不是。你可知,他秦門雖說是忠臣良將,打死人也該把命償。父王賜你御酒一杯,快上前哀告你姨娘。你姨娘點頭應允,方可赦免秦英。若你姨娘為父仇不肯忍讓,他秦門再有功,金殿上有王法,為父也沒有辦法。快去哀告你姨娘吧。”

  公主無奈,只好放下千金架子,捧酒灑淚哀求姨娘。一旁站著君王,膝下跪著公主女兒,最後詹妃寬容地點點頭饒恕了秦英。這就是歷史劇中有名的《三哭殿》。

  事情過去多年。一天,李世民移駕西宮,見詹妃獨坐落淚,便問道:“愛妃為何傷心?”詹妃嘆口氣道:“哎!今日宮中靜坐,忽然想起我那死去的爹爹,十月一日家家都上墳祭奠,我竟忘了。至今不知還有沒有人想起上香,因此落淚。”李世民聽出了言外之意,忙說:“最近邊關吃緊,奏摺不斷,朕非常忙,但也沒有忘記老太師的忠烈。今天咱一道去上香如何?”詹妃說:“今天已是十月初三,上墳人家會笑話的。”李世民說:“誒,早清明晚十一,不過初十就不晚,哪個能笑話?”詹妃聽了轉悲為喜,於是隨皇上去祭拜了爹爹。

  古來皇上金口玉言,駟馬難追。這一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多少年來,民間仍然沿用。

  “早清明晚十一”另有一說:“早清明”指的是清明節,大家都知道;“晚十一”是說農曆的十月初一這天。

  據說清明節這天和農曆十月初一這天都為“鬼節”,清明節是陰間收鬼的日子,去的晚了鬼被收走,拜祭燒的紙錢鬼收不到,所以人們在這天拜祭亡靈的時候要趕早,一般在7-9時為宜,也叫“早清明”;十月初一時陰間放鬼的日子,去的早了鬼還沒有被放出來,祭品燒的早了鬼還是收不到,所以人們在這天祭拜時去的不是很早,一般在9-11時為宜,就叫“晚十一”。

  我國各地祭祖的風俗也許有些差異,但是都很隆重的。有些地方是要求清明祭祀後人必須回去的。而像我一樣在外省打拼的人,都十幾年沒回去過清明節了,祭祀基本上都是妹妹替我代辦的,想起來就有些歉意。如果有機會有時間的話,真的應該自己去給親人上墳燒紙。








風的羽翼


中國人很注重傳統,祭祖掃墓是其中的一種。對先祖的祭拜是一種思念逝去親人的方法,掃墓的時間也有不同的講究。

“早清明,晚十一”,就是對祭祀親人的時間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清明節的掃墓時間要提前,有的地方可以提前一兩個星期。一般來說,逝世時間不超過3年的親人,可以在清明節之前十天挑選一個吉日掃墓,時間超過3年的,清明節前10天的任意一天來掃墓都可以。而農曆十月初一的掃墓時間則相反,可以推遲幾天祭奠。

這也與傳統社會的農業勞動有關。一般清明節開始就是農事繁忙的時候,提前掃墓時間比較充裕,而十月一之前是秋收,可以推遲幾天,忙完了再上墳燒紙、送寒衣。

傳統掃墓時間是古代人民在長期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有一定的現實原因。對現代人來說,這是一種傳統的習慣,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繼續遵循,這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尊重。


醉眠芳草


早清明

清明節要提前上墳。當地老人的說法是:清明是一年農事的開端,農民開始幹農活。清明掃墓祭祖叫做關鬼門,農民都要忙著幹農活分身乏術,就提前祭拜把“鬼門”關了,同時也關住那些鬼魅了。也有說法是最好清明這天上午十點之前上墳燒紙,因為這天燒一百頂兩百。

晚十一

寒衣節要過後上墳。當地老人的說法是,十月初一秋收已經忙完了,到了農閒的時候,農民要上墳燒紙、送寒衣、開鬼門,放它們去享燭拾錢、吃飯拿衣。晚十一指的是陰曆十月份整個月都可以上墳燒紙,祭掃。

所以,後代子孫清明後或十一前去燒紙祭奠,先人們也無法收到紙錢,故而有“早清明,晚十一”之說。


揹著芝士走世界的傳播


“早清明,晚十月初一”。是指的一個時間段。農村的老人經常說農曆十月初一是“鬼節”,也就是說,從這天開始,陰間的鬼魂都放出來活動了。而到了來年的清明節,就把這些鬼魂收回去了。所以在清明之前,十月初一之後,去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