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急速沒落?

隋唐兩朝的輝煌是由隋唐大運河帶來的,從隋煬帝到武則天,歷代帝王都堅持三大政策:東都洛陽成為中央政權的常駐地,加強對隋唐大運河的經營,加強對東北以及草原的控制。

隋煬帝三伐高句麗,唐太宗、唐高宗覆滅草原政權以及東北政權,武則天多次打擊草原回紇政權,不使其脫離唐朝的掌控,同時對東北的契丹等政權進行打擊控制,對東北的渤海國也控制極嚴,直接派出使臣擔任渤海國的宰相,基本上將渤海國獨立性給取消了。

為何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急速沒落?

這三大國策,就是為了緩解關中地區作為文明中心的政治壓力。當然,這樣的緩解能力也是極為有限的。一方面,關中地區作為文明中心,與其他地區的人口比例在下降,經濟產出比例也在下降,將都城常駐於東都洛陽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唐朝日益繁榮,人口逐漸恢復隋朝時期的規模,並且不斷上漲,草原以及東北的開發帶來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急需要向這兩個地區輸送人口,以維持唐朝的高度統一。

只是,維持如此龐大的帝國,對唐朝中央的壓力極大,造成唐朝財政日益困難。武則天后期,唐朝的中央財政接近崩潰,武則天對關隴門閥貴族壓榨日益嚴厲。

唐朝宰相發動神龍政變後,唐朝中央政權被關隴集團所把持。太平公主企圖奪取政權,以維持隋唐兩朝一直以來的國策,避免政權被關隴集團把持後,導致國家分裂。

為何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急速沒落?

這個時候,唐玄宗登上歷史舞臺,擊敗了太平公主,奪取了政權。這個時候,關隴集團一改以往國策。

其一,關隴門閥貴族為了緩解中央的財政壓力,減少自身作為利益階層所必要的付出。不息犧牲國家利益,將中央的權力下放到地方,以謀取自身的利益。關隴集團,將官辦產業撤銷,從而使得曾經為政府掌握的財富落到了他們手裡。同樣,鑄幣權也被下放到地方,從而成為了他們的囊中之物,以方便他們對各個地區的經濟掠奪。

其二,唐玄宗的政府,實際上依靠的便是關隴集團對各個地方經濟掠奪建立起來的權力。為了加強他們的權力,他們放棄的府兵制以及徭役制度,採用募兵制以及僱傭制。使得自貞觀之治以來,社會所創造的財富迅速集中到少數人手裡。

為何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急速沒落?

其三,唐玄宗放棄了對隋唐大運河以及對草原和東北的經營,而是將經營方向放在西域,將都城常駐在長安,然後剝奪吐蕃政權對絲路享有的財富分配,引發大唐與吐蕃矛盾激化,導致長期的戰爭。

這三大政策,使得中央政權的財政壓力大減,同時中央所掌握的財富迅速增加。這樣的高壓統治,以及對地方上經濟的壓榨,不僅激化了階級對立,還激化了地域間的矛盾,讓隋煬帝到武則天時期,歷代帝王的努力全部付之東流。

當然,不得不承認,這三大政策十分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全部落入了關隴集團之手。為了保證這三大政策的進行,關隴集團卻企圖用武力來解決社會矛盾。

為何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急速沒落?

沒有了草原以及東北兩大地區輸出人口,使得民間流民不斷增多。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之手,使得社會競爭的公平性被破壞,導致土地兼併越演越烈。

草原以及東北,沒有了中央的有效管理,土地開發速度放慢,草原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沒有了耕地增長帶來的利益補給,反而因為絲路被關隴集團掐斷,日益變得貧困。渤海國也因此迅速衰弱。

唐玄宗時期,外部矛盾率先激化。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不斷。草原與東北,各少數民族衝突加劇。戰爭不斷,回紇人和渤海人急劇衰弱,唐朝逐漸失去了對草原以及東北的掌控,國防線退至長城一帶。放棄經營草原和東北,單純以軍事力量保持對這兩個地區的高壓態勢。

為何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急速沒落?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中央的財政收入全部用來滅火了,基本上全部投入到了軍事領域。而中原以及南方的百姓因為關隴集團的掠奪,變得越來越貧困,對當兵也失去了熱情。唐朝的募兵費用無法與土地收入相比,唐朝兵員嚴重依賴更為貧困的少數民族參軍。

關隴集團完全把控中央,阻擋了其他地區士族進入中央決策層,不僅漢族的士族離心,草原以及東北豪族也日益離心。他們開始在地方上與關隴集團爭奪經濟利益,並試圖在軍事上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

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唐朝與南詔之間的戰爭,削弱了關隴集團的軍事實力。唐朝中央建立在關隴集團對各地區經濟掠奪上的權力瓦解,各個地區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大唐極盛而衰,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