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那麼容易犯上作亂呢?

NM1876729


總督之名創制於明朝,不常設。清朝正式成為定製,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總理一至三省軍民要政,有節制文武之權。從宋代起,軍權和政權,特別是財權,往往都是分開掌管,防止坐大。清朝怎麼敢常設總督呢,就不怕有居心者趁機割據嗎?

其實不然,清朝集權到了巔峰,地方軍政體制中有三個原因讓總督完全沒有能力違背中央的意思:一是行省的地理原因,二是八旗的威懾作用,三是權力分散相互制衡。



一、地理條件

唐朝以前,行政區域的劃分都是按照山川地理的走向而形成的。

比如,唐將全國分為十道,一些邊地擁有很好的地利。隴右道完全掌握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只要守住東邊的喇叭口軍隊就很難進入;劍南道擁有現在的雲南四川及漢中等地,擁有蜀道難的優勢;而嶺南道擁有現在的廣東和廣西,完全佔據著五嶺以南。

這樣就容易在地利上形成封閉的地理環境,從而逐漸做大。事實上,唐末五代,也確實是這些地方最容易形成地方割據政權。

到了元朝,這件事開始改變,或許是帝國幅員遼闊,元朝的統治者,把不同的地理揉和成一個行省,而把一個山川形勝分給不同的行省。

後面的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發現這個是防止地方權力做大的好辦法,於是,到了清朝,各行省和地理形勢已經完全被切割。

四川是一個最典型的栗子,川蜀地區只要把漢中大門一關,再守住重慶上游,外軍就很難打進來了。於是,清朝將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劃歸陝西省,這樣如果四川有人反對中央,從漢中就能輕易地突破防線,進入巴蜀盆地腹地。而四川,就再也跳不動了。同時,四川南部還深入雲貴高原腹地,現在的四川攀枝花地區,到昆明比到成都近幾乎一半的路程。這樣雲貴高原也被四川掐住了脖子,難以形成地理上的整體。



還有嶺南,清朝將嶺南分為廣東廣西兩省,還將與兩廣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區劃給雲南,於是兩廣和雲南共同擁有了五嶺的地利。

不僅如此,清朝還將文化淵源完全相同的區域切割開,將文化習慣不同的兩塊地方強行組合成一個省份。

比如江蘇,蘇南和蘇北擁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習慣,中間挎著長江,這樣江南和江北誰也別想逃出中央的手掌心。再比如安徽,到現在安徽滁州一帶還是習慣有啥事去南京,而不是安徽省會合肥。

於是,各省地方相互擁有著對方的咽喉部位,各地難以形成地理上的獨立王國,大大降低了各省獨立的可能性。

可能有人說,總督是一至數省,然而八大總督區,除了兩廣總督是有些共同的地利以外,陝甘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沒有一個擁有共同的地利,四川因為一向容易割據,竟是單獨設置了總督。


二、八旗軍的威懾

八旗軍確實在清朝建立以後開始腐敗,但八旗軍在清建國以後從歷史的視覺中消失的太乾淨了。因此,實際上,八旗並不是腐敗的那麼快,沒有戰鬥力了,而是八旗很少出現在前臺,他們都躲在幕後。

他們駐紮在重要的大中城市,但並不與人民和政府接觸,而是單獨生活在旗人區,被稱為“滿城”。之所有沒有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是因為他們的任務不是作戰,而是監視。

他們的監視對象最主要是綠營。而總督手中的軍權,主要就是調動綠營軍的權力。

雖然綠營在全國約有60萬主力部隊,遠遠多於八旗20萬的兵力。但清朝統治者對綠營的管理採取分權、帶兵和作戰調動權分開,使八旗有了監察綠營的可能。加上統治者賦予的特權,八旗具備無可撼動的實力。為了保證八旗真正的優越性和獨立性,八旗的經濟、教育、婚姻、刑訟等等全部由中央或者專門的機構管理,地方政府包括總督沒有任何染指的可能性。

雍正就曾說,八旗駐防制度是“隱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到了乾隆時期,八旗駐防制度進一步完善,在全國約15省會城市和水陸要衝都有駐軍。

隨著八旗的墮落和腐敗,綠營戰鬥力實際上也在降低,所以,也並不存在綠營碾壓八旗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總督如果有想法,就不得不考慮這一支一直躲在幕後的神秘力量。

三、權力的制衡

即使如此,清朝統治者們還不滿意。

唐代節度使攬軍隊管理權、作戰權、財賦、行政權於一身,而最終將唐帝國肢解。

這給了後代統治者足夠的教訓。宋代開始便將職、權、差進行了分離,雖然這導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但皇帝們還是比較滿意的。到了明代,朱元璋將行省行政、監察、駐軍大權分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並且將軍隊人事權收歸兵部,作戰指揮權收歸大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徹底斷絕了地方獨立的可能性。

清朝沿制,但置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於上,又數省置總督。但這並不意味著總督擁有絕對權力。首先,巡撫和總督並沒有直接的上下級關係。雖然總督為正二品,一般還加兵部尚書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為從一品;而巡撫為從二品,一般加兵部侍郎或右副都御史。但巡撫和總督並沒有明確的上下級從屬關係,而且督撫都有單獨上奏皇帝的權力。事實上,很多巡撫壓制或者抗衡總督,比如胡林翼、曾國荃、沈葆楨等著名的巡撫往往能抗衡總督。

其實總督主管還是在軍事,但在軍事上,總督也沒有絕對權力。首先,總督一般由文官充任,他們沒有軍旅經驗,很少有獨立的野心,軍隊中根基不穩難以割據;另外,總督雖名義上可以節制境內所有綠營兵,但實際上綠營兵的統屬十分複雜,巡撫、提督(省區軍事主官)也有節制綠營之權。西部省區如四川、新疆等地,八旗駐防將軍如成都將軍、伊犁將軍也有節制綠營的權力。

因此,總督實際上只能調動直屬的一部分官兵,並不能對巡撫提督形成絕對優勢。

綜上所述,清朝總督想要有獨立的想法並付諸實施,是相當難的。即使到了後期清廷風雨飄搖的時候,總督都難以獨立,直到清廷滅亡,地方割據才慢慢出現。

歡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清朝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不是一回事。按照權力的大小來看,清朝總督可以完爆唐朝節度使。因為清朝總督只有八個,而唐朝節度使有四十多個。清朝每一個總督的轄區都比唐朝節度使管轄的地盤要大的多。並且唐朝節度使也是朝廷命官,也需要中央的任命才能上任,不是所謂的獨立小王國,也要受到唐朝皇帝的節制。

但是,絕對權力相對教小的唐朝節度使屢屢犯上作亂,而權力更大的清朝總督卻很罕見的有犯上之舉。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造成的。


第一、身份不一樣

首先要明確一點,不管是清朝的總督,還是唐朝的節度使,他們都是手握重權,並在朝廷中擁有相當影響力的地方大員。但是總督和節度使在本質上有一個區別——清朝總督是文官,唐朝節度使是武官。

唐朝的藩鎮並不是行政區劃,因此唐朝的節度使從嚴格意義上說,只是一種軍職。雖然後來唐朝皇帝給了節度使很多權力,讓他們成為權重一方的大員,藩鎮也幾乎變成了行政區。但是藩鎮不是行政區,節度使是武官的身份也並沒有改變。

試想一下,當某個武將全盤控制政府後,這個武將操控的政府,是不是就是軍政府?而武將本人,是不是就是軍閥?

事實上,唐朝藩鎮確實就是如此。當時節度使麾下的藩鎮官員,不論文武官員,都歸於節度使一人指揮。整個藩鎮猶如一個小型國家,有自己獨立的各級衙門。而節度使就是這個小國家的王,他們只需要向皇帝本人負責即可。就像當年的周朝一樣。

相比於唐朝藩鎮,清朝總督就是標準的文官身份了。他們雖然位高權重,但他們本身只是整個政府架構中的一個環節。比如說,總督的下屬官員都由朝廷任命,雖然可以互相彈劾,但總督不能自己隨意任免屬官。

也就是說,清朝各級官員都向皇帝負責。總督只不過是站的離皇帝近一點而已。

因此,清朝總督和唐朝節度使的第一個區別便是二者在身份上的不同。唐朝節度使已經是軍閥了,他們總攬軍政大權,在後期還有世襲的權力,而清朝總督雖然位高權重,但本質上仍然是朝廷任命的官員。要受到朝廷的制約,無有顛覆之能力。

第二、專制程度不一樣

有清一代,官員都是奴才,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權臣。真正強勢和權力者乃皇帝,再大的官員也都是皇帝的奴才,都不能違背皇帝的個人意思。這種皇帝為大,臣子為奴的思維,可謂是禍害了中華整整三百年。

就拿年羹堯來說,他手握四省之實權,麾下數十萬兵馬,並且他還是大將軍兼總督。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雍正帝讓他去死,只是一句話的事。年羹堯根本沒有反抗的膽量。

再比如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他也是手握四省二十萬兵馬的總督,連慈禧太后都忌憚他三分。結果在晚清極度衰微之時,曾國藩也沒有敢反的勇氣。最後還因為替清政府背鍋,死的是遺臭萬年。

還比如袁世凱,庚子國難後,袁世凱是當時唯一一個手握北洋七萬精銳之師的人。面對一個垂垂老矣的慈禧,以及一個乳臭未乾的攝政王載灃。袁世凱都沒有敢反,而是一句話就被開缺回籍。雖說袁世凱後來還是推翻了清朝,但若沒有革命黨的推波助瀾,袁世凱還敢下手?這個很難說。

從年羹堯、曾國藩、袁世凱這三個人就可以看出:清朝的君主專制集權已經強大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程度。明朝皇帝也集權,但好歹還有人掣肘。而清朝皇帝,連掣肘他們的人都不存了。大臣到了清朝,在他們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亮點,除了奴性還是奴性。(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袁世凱才會想當皇帝)



相比於清朝的奴才思維,唐代還不存在這個問題。唐朝的皇帝,其實更像是班長,大臣們是班幹部,皇帝與大臣共治天下。班長如果幹的不好,班幹部可以把他搞下去。像曾國藩或是袁世凱這種情況在唐朝,不造反都是一件稀奇事。


Mer86


清朝的總督,從表面上看都是管轄好幾個省,官職和排面也是相當的高,所以給人感覺他們的權力好像很大。但事實上,他們的權力真的非常有限,和唐朝的節度使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首先,想要犯上作亂,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清朝那些總督,表面看起來坐鎮一方,可謂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但他們真正能夠調動的人馬,根本沒有多少。因為那些總督所管轄地區的士兵將士和各級官員,全部都是朝廷任命的,他們的糧餉俸祿都是朝廷提供的,與總督大人根本沒有多少關係,人家憑什麼跟著他造反。說句不好聽的,清朝的總督就相當於我們現在一個大型集團公司在外地的一個分公司總經理,現在這個總經理想帶著分公司全體員工出來自主創業,和集團總公司爭奪市場,你覺得有幾個人願意跟著他?搞不好,如果總督敢犯上作亂,他的副手就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代表國家和人民收拾他!

其次,清朝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巔峰時期,簡單點說就是中央政府的權力非常大,比歷朝歷代都要大得多,可以說僅次於現如今的我們。那個時候,軍權、政權和財政權都被中央牢牢控制,地方上的軍政財三權也都被嚴格分開,軍隊裡大都安排有八旗子弟擔任要職,在這種背景下,區區一個總督就是一個單純的職業經理人,他又怎麼敢犯上作亂!

至於唐朝的節度使,雖然人家所管轄的地盤不大,但他們在自己所管轄的地區,卻擁有獨立的人事任免權,通俗點解釋,他軍隊的的各級官員,都是他自己任免的,當地的軍政財三權也都由他控制,甚至有些權力大的節度使,在他所管轄地區的文官都由他直接任免,在這種情況下,他所管轄地區的士兵將士和文職官員,相當於都是在給節度使打工,他們的糧餉俸祿和官職,都是節度使給的,與朝廷根本沒有多大關係。所以說,唐朝的節度使,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和穩定的財政收入,自然敢時不時和唐王朝叫板。

同時,由於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中央的權力事實上非常薄弱,朝廷內部以宦官為主的宮廷勢力和以大臣為主的官僚勢力又鬥個不停,進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力量。中央權力越來越小,地方勢力越來越大,自然就會犯上作亂!


小玲子說點史


清朝的總督權力大不大?當然大了。

清朝中前期,設有八個地方總督,分別是:

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

另外清朝末年的時候,將盛京將軍改為東三省總督。

清朝的地方總督本來品級是正二品,但是往往會加一個兵部尚書銜,這樣品級就變成了從一品。

清朝的總督有哪些職能,我們看總督的全稱就可以看出來。比如說直隸總督的全稱是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兩江總督的全稱是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閩浙總督的全稱是總督閩浙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

從全稱我們就可以看出總督的具體職能,第一塊是總督地方政務,第二塊是提督軍務。所以說總督是掌握了一定了軍事權,但是請注意,只是一定是軍事權。

清朝的中前期的時候,對於地方的軍事掌控還是比較好的,地方上的軍事權處於一個三個三足鼎立的姿態。

第一部分,地方總督和巡撫有自己的親兵,分別叫做督標和撫標,人數不太多,但是屬於總督和巡撫自己管控。

第二部分,綠營兵。所謂綠營兵,也就是漢人士兵,清朝在各省都駐有綠營兵,各省綠營兵的最高長官是提督。提督屬於從一品,和加兵部尚書銜的總督品級是一樣的,但是要受到總督的節制。對於綠營兵,總督在經過兵部和軍機處授權的時候,可以調動,否則是調動不了的。


第三部分,八旗兵。清朝的統治者並不是那麼相信漢人,因此在各地同樣駐有八旗兵,最高的軍事長官為地方將軍,同樣是從一品官,比如說杭州將軍。地方將軍和綠營提督雖然同為從一品,但是因為是旗人的原因,地位遠非提督可比,即便地方總督,地位也不如地方將軍。對於八旗兵,地方總督基本是沒可能調動的。

在這種三足鼎立的情況下,總督雖然屬於地方上的一把手,手頭上卻沒有幾個自己能調動士兵,拿什麼去造反。

當然了,清朝末年,八旗兵戰鬥力和豆腐渣差不多,朝廷又失去對地方的掌控力,地方上的綠營兵和財政大權都在地方督撫的掌控之中,雖然總督們沒有造反,卻也形成了事實上的相對獨立,東南互保條約便是最好的證明。

唐代的節度使那就不一樣了。

唐代的節度使是有朝廷授予的旌節,可以全權管理地方上的一切事物,包括軍、政、財。不僅可以調動軍隊、還有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權,更主要的還有財政權。

而且隨著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募兵制逐漸形成。也就說,各個節度使是可以自行招募士兵,由於這些招募的士兵一般都是終生制,其生殺、賞罰、升降等權利都由節度使掌控,因此這些士兵都是隻聽節度使的話。


小鎮月明


唐朝節度使一開始是面對邊疆的各遊牧民族的侵擾而設立的,後來逐漸發展為監管統帥轄區內軍、民、財、政等擁有強大自主權的藩鎮。由於經常處於戰爭狀態大多數節度使由武將擔任,手下軍隊由其自行招募兵歸將有自籌對中央沒有對節度使忠誠。容易造成反叛比如著名的安史之亂,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下15萬蕃漢軍隊。節度使有相對獨立的軍權、財權、地方人事權。

清朝總督全稱總督某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有些地方沒有巡撫還兼巡撫事兼管河道茶馬等事務。看起來和節度使權利差不多,管轄範圍有一省或者幾個省比節度使管轄地方大多了。但是由於不是像節度使那樣直接面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侵擾,不是設立在邊疆而是主要是穩定地方統轄民政。更由於清朝有比較完善的政治制度避免了和唐朝藩鎮節度使一樣尾大不掉的局面。首先,清朝總督是由文官來擔任的,比如清末擔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就是探花郎出身。其次總督雖然是地方最高長官,但是巡撫也主管一省民政事務。甚至有自己的軍隊撫標。地方還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學政這三司,他們都有一定的獨立性有向皇帝專折彙報彈劾的權利。軍隊方面清朝總督雖然有提督軍務的統兵權,但是沒有直接統帥調兵的權利。清政府一異族統治全國,在重要地方設立駐防八旗。由地方將軍統帥不受總督管轄,甚至有些地方總督還要聽從滿洲將軍的意見。另外清朝還在地方設立提督和軍鎮總兵來統帥綠營兵,使他們互相制衡牽制避免軍權旁落。另外清朝在各地設置獨立的監察御史監督各地地方官吏,御史品級不高負責監察有相對獨立性。

總體來說唐朝的節度使在轄區內有獨立的軍民財政權利,才能夠屢屢反叛中央。清朝總督雖然看起來權利很大,但是由於擁有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各級官員互相制衡監督從而使總督沒有絕對獨立自主的軍權財權等。從而使清朝的總督無法對中央形成威脅。






湘淚飛蝶


清朝的總督擁有的權利並不是很大,而且和唐朝的節度使有著本質的區別,即使如此,清朝的總督基是一個地區政務統管!

節度使在不同時期其實權力是不一樣的,在早期的節度使也只是朝廷任免的統管一個區域的軍事主官,在一定的任期內統管當地軍政事務的職位,在安史之亂前期,都是輪流上莊,但在安史之變後,朝廷基本上是剿撫並用的策略,一些跟隨安祿山史矢明的軍閥投誠,被唐王朝認命為新的節度使,並且可以世襲且,之後的黃巾軍起義在早期更是各個節度使養匪為患,保存實力。致使黃巾軍橫掃唐中央後,頹勢出現的時候又迅速鎮壓招攬,壯大彼此實力。而著名的滅唐節度使朱溫就是黃巾軍投降過來受封的。

事實上這就是直接實行了分封制一樣,唐帝國就是這樣被肢解的。

而清朝的總督卻不同,一方面他是不具有直接調動本地駐軍的權限的,他僅僅具有管理和監督權限,即使緊急調動也僅僅是少量的軍隊。而當地駐軍有本地將軍負責,例如年羹堯從西北被免去大將軍後就擔任江寧將軍,所有軍隊都直接隸屬兵部調遣。

即使如此,清朝末年和地總督也是頻繁造反,相應革命是假,武裝割據是真。


涇水書生


總督雖然在整個清朝權力階梯中並不是最為頂尖的存在,但是在地方上,他們所掌握的權力卻是根本無人所能匹敵的,是清朝站在金字塔頂端上的封疆大吏。

清朝總督本身的品級並不高,僅是正二品,相當於我們現如今所說的部級官員。

不過他們的身份卻並沒有這麼簡單,除了自身擁有的正二品品級之外,清朝總督一般都能從皇帝手中獲得兵部尚書或者大學士的加銜。


如果他們擁有了兵部尚書的加銜,那他們的品級就是從一品,如果他們擁有了大學士的加銜,那他們的品級就是正一品。

單純論品級來說,他們的地位還是很尊崇的。

清朝歷史中總共出現過十一位總督,除了河道總督,漕運總督之外,每一個總督都執掌著非常龐大的權力,掌握權力最小的,只能掌握一個省份的最高權力,而權力最高的,能同時掌握三個省份的最高權力。


因為清朝總督權力的龐大,所以導致人們對清朝的總督產生了不少疑惑,覺得他們權力明明非常龐大,為什麼沒想到要反叛清朝自立為王呢?

這裡面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除了文官、武將奴性思想嚴重之外,他們沒有機會和能力反叛清朝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駐防將軍、駐防都統對地方總督的制衡

清朝是關外的女真人入關建立的,本身人數非常稀少,就算加上女真人後來收服的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他們的軍隊以及百姓人數也多不到哪裡去。

因此在入關後,面對著幾十倍、上百倍於他們的漢人,他們心中升起了一種莫名的惶恐,擔心自己會很快的被推翻、趕回老家。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狀況,他們就派出了大半的八旗軍隊前往各個省份地區的重要城市、重要關卡中駐紮,幫助他們監督漢人軍隊的權力。


清朝駐紮在各地的八旗軍隊中,地位最高者是將軍或者都統。

將軍和都統是清朝駐紮在一個地方的最高八旗長官,都是從一品的品級。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將軍和都統並不會同時出現在一個駐紮地中。

如果一個駐紮地安排了將軍,那他們就不會另外安排一個都統,如果一個地方安排了都統,那他們就不會另外安排一個將軍。

在地方上,將軍和都統是管理不到總督的,而總督也管理不到將軍、都統,因此他們互相之間就產生了制衡,在將軍、都統的監督下,總督們是不敢隨意輕舉妄動的。

這是清朝總督不敢輕舉妄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朝地方綠營兵中的三權分立

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朝總督所掌握的兵權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

清朝的軍隊一般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上面所說專門由八旗子弟組建而成的八旗軍隊,第二部分則就是由漢人組建而成的綠營兵。

八旗軍隊一般保持在十幾到二十萬左右,而綠營兵則常年保持在六十萬左右,數量非常龐大。

各地總督們所能掌握的就是這些綠營兵中的兵權,但是在清朝的綠營兵中,總督掌握的兵權並不是唯一的。

清朝的綠營兵中採取著三權分立的形式,其中總督掌握一部分部隊,稱之為督標。

巡撫掌握一部分部隊,這些部隊被稱之為撫標。

提督掌握一部分部隊,這些部隊被稱之為提標。

他們是清朝綠營兵中當之無愧的三巨頭,而除了他們,底下還有著諸多的總兵,不過這些總兵是歸屬提督掌管。

因此在巡撫和提督的分化下,清朝總督們想要造反的難度也急劇上升了起來。

清朝提督、巡撫們對總督的制衡

雖然清朝總督的權力要比巡撫和提督大上很多,但與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巡撫和提督並不是總督的手下。

巡撫是每個省份中的最高長官,同時掌握著政權和兵權,品級僅比總督低上一級。

在清朝,巡撫是不受總督管轄的,巡撫和總督一樣,都是直接受皇帝調令的封疆大吏。

如果總督做出什麼錯事或者想要造反的話,巡撫可以隨時直接向皇帝參上總督一本或者直接抵抗總督的決定,巡撫的設置,首先無形中分化了總督的權力,降低了他們造反的可能。


而提督則是每個省份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如今的省軍區司令,是從一品的武官。

從品級上來說,提督和加了銜之後的總督地位是相等的,總督對待他們,也要以平等的地位相待。

總督的兵權僅侷限於綠營兵,在綠營兵中他們有著巡撫和總督的制衡,在綠營兵外,他們還有著駐防將軍或者駐防都統的制衡,在這種種的制衡之中,他們自然是不可能像唐朝節度使那樣犯上作亂的。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總督權力那般巨大,卻沒有像唐朝節度使一樣以下犯上的原因,在清朝中早期的時候,總督的權力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他們處處受到制衡,是根本不可能以下犯上的。


孤客生


清朝的總督的權利遠比唐朝節度使整整大了一圈,卻沒有作亂髮生,這是為什麼呢?

一、中央集權的加強

唐代的節度使最初沒有多大的權限, 就像東漢末年的刺史一般,只不過是一箇中央政府派往各地搞巡察的職務罷了,更別談有什麼雄厚的資本讓他們犯上作亂。

不過,安祿山這位帶頭大哥帶了一壞頭,製造了“安史之亂”。

當時,唐代中央政府的力量已經下降,府兵制的崩潰,讓節度使可以充分利用僱傭兵的形式,組織起相當強悍的軍事力量進行藩鎮內的自治。為了破滅“安史之亂”,維持統一,李唐政府不得不對各個擁有強悍軍事力量的藩鎮進行妥協,中央權利已經無法控制節度使,導致藩鎮內部節度使甚至可以世襲,藩鎮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國中國”。

而清政府則不然,對地方的控制力度一直極強。相對而言,最強的軍事力量大多數時候均由中央政府掌控。

在太平天國之前,總督並不具備對地方軍事力量的絕對掌控。當然,那時的地方軍事力量也相當薄弱。雖然後來總督的權利在不斷擴大,但因為清王朝有前車之鑑,一直將中央的權利深深根植在總督周遭,導致清的總督有反心無反力。

唐代藩鎮割據,本質是軍閥割據,每個節度使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就是那一片地盤的土皇帝,對中央政府陽奉陰違,甚至很多時候乾脆就完全不搭理。

而清代則實行著督撫同城的相互牽制制度。清王朝的總督中,除了8個總督,還會在每個省安排一個巡撫,而且這兩個職位在很多時候存在著管轄範圍和權力的交集。這種情況下,總督不要說作亂,就算是搞點小動作,也要掂量一下巡撫的牽制作用。

這種體制在一些場景會導致行政效率的下降,但是不得不承認,在牽制地方大員權限方面,有著明顯的效果。

二、政治倫理的向心力。

唐代藩鎮節度使,基本是武將出身,且民族血統駁雜,對於中央的認同度就較低,而且因為教育背景的差距,中晚唐的節度使們更加相信武力的力量。

明清以來,尊君、大一統等思想,在文官集團進一步強化。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清代文官總督們,在手頭軍事力量最巔峰的時候,依然是抱著匡扶天下的“王佐之志”。“王佐之志”四個字裡面,最關鍵的是“佐”。

對於清代的總督們而言,最高的政治偶像是諸葛亮,而不是弄權篡位的王莽。

三、軍事力量的下降。

唐代藩鎮的割據,一個原因是相互之間的地盤戰鬥,導致各個勢力極為重視本身軍事實力的培養。一旦實力太弱,就會被別的勢力吞併。

而反過來,實力增強後,會對周邊的地盤乃至皇權有著更多的想法,這也是李唐王朝最後隕落的直接原因。

清在徹底清理掉朱明的殘餘勢力後,雖然整體軍事力量處於一個下降的態勢,但中央政府還是明顯高於地方的權利。

看起來清朝的總督的權利比唐朝的節度使要高,但實際上,它是一種虛高,並沒有手握重權。這樣的情況下,地方就算想反叛,也缺乏足夠的實力進行操作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清史稿》)


花間雨屋說歷史


清朝總督權力也很大,為何沒像唐朝節度使一樣擁兵自重甚至謀反? 清朝有十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光緒三十三年又增設東三省總督。這些總督除了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外主管漕運水道外,其餘總督的地盤都是很大的,與唐朝節度使比,清朝總督管理的土地更廣,人口更多。但是為什麼唐朝的節度使能進行藩鎮割據,清朝的總督卻沒有佔地為王呢?



那是因為清朝的總督雖然權力很大,但是在管轄區內並沒有自治權。唐朝的節度使在轄區內有著高度的自治權,能夠完全管理地方事務,甚至可以自己任命官員。但是清朝的總督在轄區內則沒有官吏任免權。這樣一來,唐朝節度使可以自己任命官員培養勢力,有條件謀反,可清朝的總督卻無法建立自己的勢力,身邊的官吏都是朝廷的人,有謀反的心也沒有謀反的力。


還有一點就是節度使擁有財政權,可以有足夠的錢招兵買馬並擁兵自重,但是清朝的總督就不行了,各種財政收入都得上交,剩下的錢也為數不多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軍權。節度使擁有轄區內的統兵權,可以自己招募軍隊並訓練,這樣的軍隊完全就是節度使自己的親信軍隊,不會聽朝廷的調令。但是清朝總督就沒有這麼大的權力了,只在戰時可以有調兵權,但是在平時統兵權都要分出去,不會掌握在總督一個人手裡。

而且總督和節度使最大的不同就是轄區內官員大小不同,節度使的轄區地方小,沒什麼大官,自己還能任命親信官員。但是總督轄區太大了,統轄的幾個省都有自己的一把手,高官不少且都是受皇帝管理的,還有各省掌握軍隊的提督都是官居一品,甚至比總督官都大。這幫高官瞧不上總督的有很多。讓總督領這麼一大幫子人造反,根本不現實。

對於這些各省的官員,總督只能領導他們,不能任免甚至不能處罰他們,所以很多各省的巡撫也不怕總督,在清朝總督跟巡撫爭權的例子比比皆是。反觀唐朝的藩鎮,都是一個整體,由節度使全權管理,總督的轄區卻像是一盤散沙。


所以在清朝總督身邊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員,一舉一動朝廷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想在這種情況下造反談何容易。


風塵講歷史


清朝地方,有總督,巡撫,駐防將軍,綠營提督,這幾位都有兵權,除了提督明確低半級之外,其他三位說不清誰大誰小,但即便是綠營提督,總督也不是說指揮就指揮的!此外還有明確下級關係的都司也有兵權!

還有布政使按察使,管著民政財政司法!

有兵權的人太多,再加上滿漢隔閡,滿人造反,漢人不會支持,漢人造反,滿人肯定鎮壓!所以很難割據!

此外,就是,唐朝節度使割據也是安史之亂之後的事情!唐朝經歷重大內亂之後,才失去對地方控制的!

同樣,清朝在太平天國之後,各地總督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只是因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才不那麼明顯!

1900年庚子國變,東南互保,表明,清朝中央已經失去對全國的控制了!所以清帝遜位之後,民國立馬就是軍閥混戰,各地割據稱雄!這些軍閥割據的各種準備工作早就準備好了!當時只不過缺了一個大義名分,所以民國一來,是人都說自己民主,然後割據混戰了!

所以問題問錯了!

不是總督沒有割據,而是你不知道清朝地方割據,總督割據,的歷史!

清朝只不過沒有總督武力造反進攻中央!割據還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