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防治小麥的黃花葉病?

洪澤區美好未來


小麥,黃葉病是一種土傳病毒性危害及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又稱訴調班花葉病,該病主要靠病毒病根參體病田水流傳播,也可經g液摩擦接種傳播小麥黃花葉病毒的自然傳播體委合谷多粘菌,該病秋苗期侵染,但不顯症,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第一土壤偏酸,目前農田普遍使用化肥過量,導致土壤偏酸,土壤偏酸,造成根系發黑,使其吸收水肥能力下降,進而導致麥苗發黃,可美母食用50到70公斤生石灰或50到100公斤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性第二缺肥小麥安磷鉀鈣鐵等元素均可,導致小麥苗出現黃葉,第三,有可能是小麥播種密度過大,影響到小麥光合作用水肥爭奪激烈,進而導致黃弱苗,第四,持續低溫受凍害光照時間少小,麥苗青整體較弱,受低溫凍害影響,表現出黃葉症狀,應在寒流到來時,加強管理,噴施葉面肥。建議使用抗病或耐病品種清除添加劑附近的雜草,防治好苗期蛀蟲在11月上旬用10%吡蟲啉30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倍加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混合噴霧,可有效地控制黃癌病的發生,早晨小麥起身拔節期,發現有黃矮病發生的地塊,用50%俊成粉劑1000倍加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加600倍,天達2116混合噴霧防治效果很好,同時,能堅持小麥枯病鏽病,白粉病,蚜蟲和紅蜘蛛,當然也要加強水肥等栽培管理頁面噴施天達2116和天答語能顯著增強植株抗病力。





定州農村小夥


小麥花葉病毒病

染病後冬前不表現症狀,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染病株在小麥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後褪綠條紋增加並擴散。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病株分櫱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

防治小麥黃花葉病,可在返青期每畝追施尿素5-8公斤,另用5%氨基寡糖素75毫升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

或者每畝用0.5-0.75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氫鉀,兌水50公斤噴霧,或用0.01%蕓薹素3000-5000倍液噴霧,加速苗情轉化,減緩病情發展,降低危害損失。

若同時控制小麥紋枯病,預防小麥條鏽病等,每畝可用12.5%烯唑醇20克,15%三唑酮100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


綠色農業家園


小麥花葉病毒病:也叫小麥黃花葉病,近幾年才在很多地方麥區發現該病。現在,全國冬小麥主產區均有報道。小麥黃花葉病原在我國自西向北傳播並在多地大發生,浸染面積逐年擴大,已經成為小麥生產中的一個新問題。發病嚴重的地塊病株率達90%以上,個別地塊造成毀種,嚴重影響小麥生長。病田主要危害時期和顯症期都在小麥返青期,病情發展的適宜氣溫5-15℃,在土壤溫度達到20℃以上時就不再顯症。發病初期葉片呈現褪綠或壞死梭形條斑,與綠色組織相間,呈花葉症狀。隨後造成整個病葉發黃、枯死,發病嚴重者植株矮化,分櫱減少,節間縮短變粗,莖基部變硬老化,抽出心葉黃化枯死。 染病後冬前不表現症狀,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染病株在小麥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後褪綠條紋增加並擴散。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病株分櫱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所以又叫矮花葉病毒病。

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應以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為主,配合噴施葉面肥,促進苗情轉化,減輕病害損失。

1、每畝追施尿素5-8公斤,另用5%氨基寡糖素75毫升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

2、每畝用0.5-0.75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氫鉀,兌水50公斤噴霧,或用0.01%蕓薹素內酯(天豐素)3000-5000倍液噴霧,加速苗情轉化,減緩病情發展,降低危害損失。

3、若同時控制小麥紋枯病,預防小麥條鏽病等,每畝可用12.5%烯唑醇20克加OS-施特靈20克或15%三唑酮100克加OS-施特靈20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注意防治小麥紋枯病還要把藥液噴到小麥莖基部。





鄉村農小田


近幾年,隨耕作制度、推廣品種抗性變化,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已經成為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江蘇和安徽等省市小麥生產中的重要問題,常年發生面積達200萬公頃以上,且具有蔓延加重的趨勢,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的安全生產。

一、認識小麥黃花葉病毒病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又稱梭條斑花葉病,主要靠病土、病根殘體、病田水流傳播,也可經汁液摩擦接觸傳播,還可隨著機械耕作向周邊田塊擴展。主要靠土壤中的禾穀多粘菌為傳播為傳播媒介。

二、危害症狀

通常感病小麥在苗期被病毒侵染,越冬前無明顯症狀。返青期病株開始顯症,先從新生葉片開始褪綠,逐漸加重表現為花葉、黃化甚至枯死現象,最後造成病株矮縮、分櫱消亡、拔節返青期推遲,成穗率低。一般發病田塊,產量損失在30%左右,發病嚴重田塊減產超過70%,甚至顆粒無收。

三、小麥黃花葉病發病規律

1、夏季在休眠孢子囊越夏

小麥黃花葉病毒寄生於小麥根部或散落在土壤中的禾穀多粘菌,在麥子生長後期形成休眠孢子堆,病毒存在於休眠孢子內,就在禾穀多粘菌的休眠孢子囊內越夏

2、越冬前,開始侵染,但不顯現症狀

秋季在土壤溫度達到15℃,一定的溼度條件下,帶毒休眠孢子釋放出大量帶毒的遊動孢子,攜帶病毒的初級遊動孢子從 2-3 葉期的小麥根毛和表皮細胞等處侵入,隨之將攜帶的病毒帶到植株體內。但是,小麥越冬期,病毒處於潛伏狀態,一般不顯病,無可見症狀

3、春季返青期開始發病

受感染植株一般在返青時開始發病,如果早春土壤溫度較低(5℃-15℃)時,染病植株顯出小麥黃花葉症狀,如果早春溫度回升快,土壤溫度高時,染病植株不顯花葉症狀,僅顯輕微褪綠症狀;此外,冬季及早春溫度偏低,又受多次低溫影響,雨雪多,部分田塊小麥凍害重,根系發育差,導致早春小麥群體較弱,易誘發病害發生。

四、小麥黃化原因

1、土壤肥力不足

表現為次生根極少,分櫱少,葉色暗綠,葉尖黃,基本整塊地都有表現,而相鄰其他農戶地塊無此症狀。

2、耕作種植方式不標準

播種前整地質量差,尤其是秸稈還田,旋耕、播種過深或秸稈還田層淺,導致根系發育不良,播種時鎮壓不實,播種過淺,致使分櫱節裸露,晚播弱苗田,遇上年前雨水少,墒情不足,沒冬灌的地塊等易引起次生根少而短,根系發育不良。表現為同一機械作業地塊有同一症狀。

3、土壤板結或汙染

土壤環境的惡化,如酸化、板結等,小麥根系發育困難,如遇上寒冬小麥的抗寒能力弱,返青後根系營養運輸跟不上,從而使葉片發黃。表現麥苗拔出後幾乎不見新根,黃花現象連片發生。

4、土壤鐵元素缺乏

小麥幼苗期葉脈失綠黃化,逐漸整葉失綠呈黃白色。

5、小麥黃花葉病毒病(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屬於個別年份的偶發性病害,又稱梭條斑花葉病,由禾穀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傳播引起的病毒性病害,靠病土、病殘體和水流傳播,該病苗期侵染,秋冬症狀不明顯,來年返青階段表現症狀。適宜土壤溫度5~15℃,當土壤溫度超過20℃以上時病情停止發展。小麥感病後,一般減產10~30%,嚴重者減產50%以上直至絕產。

五、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先根據發病地塊的具體情況找出病因,對症採取措施。

1、土壤肥力不足引起的黃化

應在返青期每667m2加施尿素5~10kg,起身或拔節期每667m2再施尿素12~15kg,或溝施磷酸二銨10kg。

2、耕作方式不標準引起的黃化

應及時冬灌,促進小麥根系生長,提高分櫱質量,達到生根、壯根的目標,提升根系輸送養分能力和新陳代謝頻率。

3、土壤板結或汙染引起的黃化

要等氣溫回升穩定後,小麥返青時噴施葉面肥,待長出新根後再澆水施肥,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結合小麥後期1噴3防加入少量尿素促盡小麥後期生長,把損失降到最低。

4、鐵元素缺乏引起的黃化

可用0.75%~0.90%的硫酸亞鐵溶液噴施2-3次,效果良好。

5、小麥黃花葉病毒病防治方法

(1)倒茬

通過倒茬種植蔬菜等非寄主作物,改?禾穀多黏菌的生活條件,減少病毒傳播媒介來減輕病毒病的發生。

(2)選用抗病品種

(3)加強田間栽培管理

小麥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滅茬,施用充分腐爛的農家肥,用土壤中的微生物群抑制病菌的滋長,根據當年的氣溫情況,適時晚播,錯開病菌最佳侵染時期,使用外來的農機具要清理乾淨並消毒,搶墒種植的小麥田要及時冬灌,培育壯苗,增加冬前分櫱,培育個體的抗病能力。

(4)種子包衣

用含有先正達酷拉斯包衣後播種。

(5)化學防治

病田土壤消毒用多菌靈、惡黴靈或甲霜惡黴靈小麥播前用正常用量噴施土壤。

小麥返青後仍呈點片發生的地塊,要控制病毒在田間的大量傳播,可對發病的地塊進行藥物灌根處理,用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 200 倍液加根得肥或少量尿素灌根2~3 次,每次間隔 7天。


鄉村古月


被小麥黃花葉病毒病侵染的小麥在2月中旬顯現病症,嫩葉上呈現褪綠條紋或黃花葉症狀,在老葉上常出現壞死斑。

3~5月氣溫升高後,花葉症狀逐漸消失,新葉無症狀,但是分櫱減少。感病植株通常麥穗短小,發育不全。

臨近病區的田塊,在翻耕土地時注意避免與病區交叉使用農機具,避免通過帶病殘體、病土等途徑傳播。

結合當地情況選擇具有優良農藝性狀的抗、耐病品種,與油菜、大麥或蔬菜作物等進行多年輪作可減輕發病。適時遲播,為保證一定的畝穗數,可以適當增加播量。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注意返青拔節期的水肥管理,提前增施氮肥。

防治小麥黃花葉病,可在返青期每畝追施尿素5-8公斤,另用5%氨基寡糖素75毫升或2%菌克毒克20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或者每畝用0.5-0.75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氫鉀,兌水50公斤噴霧,或用0.01%蕓薹素3000-5000倍液噴霧,加速苗情轉化,減緩病情發展,降低危害損失。若同時控制小麥紋枯病,預防小麥條鏽病等,每畝可用12.5%烯唑醇20克,15%三唑酮100克兌水50-60公斤噴霧。


錢難zheng


播種前把地殺蟲,小麥開花時噴殺蟲劑


農村川橋趙四妹


小麥花葉病毒病:也叫小麥黃花葉病。在近幾年才在黃淮海冬麥區發現該病。現在,全國冬小麥主產區均有報道。小麥黃花葉病原在我國自西向北傳播並在多地大發生,浸染面積逐年擴大,已經成為小麥生產中的一個新問題。發病嚴重的地塊病株率達90%以上,個別地塊造成毀種,嚴重影響小麥生長。病田主要危害時期和顯症期都在小麥返青期,病情發展的適宜氣溫5-15℃,在土壤溫度達到20℃以上時就不再顯症。發病初期葉片呈現褪綠或壞死梭形條斑,與綠色組織相間,呈花葉症狀。隨後造成整個病葉發黃、枯死,發病嚴重者植株矮化,分櫱減少,節間縮短變粗,莖基部變硬老化,抽出心葉黃化枯死。

1

症狀

染病後冬前不表現症狀,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染病株在小麥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後褪綠條紋增加並擴散。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病株分櫱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所以又叫矮花葉病毒病。

2

病原

最早在日本、歐洲發現的的病原為(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簡稱WSSMV,稱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屬馬鈴薯Y病毒組。在我國發現的病原為小麥黃花葉病毒,二者具有相似的症狀、寄主範圍、病毒粒子形態、傳播介體和強烈的血清學關係,但它們的基因組同源性差異很大,一般6被確認為兩種不同的病毒。地區不同致病力有差異,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

3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小麥花葉病毒病是土傳病害,不經種子和昆蟲傳播,主要靠病土、病根殘體、病田水量、汁液摩擦接種等方式傳播,並以禾穀多粘菌為傳播媒介。冬麥播種後,禾穀多粘菌產生遊動孢子,侵染麥苗根部,病毒隨之侵入根部進行增殖,並向上擴展。小麥花葉病毒可隨禾穀多粘菌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

目前普遍認為推遲小麥播種可降低小麥花葉病毒病發病,其實這並不是絕對的。小麥花葉病毒病發病嚴重程度,主要受小麥播種后土壤溫度和溼度及第二年返青期溫度的影響,如果晚播後溫度高、溼度大,小麥花葉病毒病依然會嚴重發生。

該病侵染髮展的土溫是5~15℃。秋播時土溫15 ℃左右,土壤溼度較大,最有利於病毒藉助禾穀多黏菌休眠孢子的萌發和遊動孢子的侵染小麥。

以河南駐馬店為例:2016年10月和11月的溫度,都在小麥花葉病毒病適宜侵染的溫度範圍內。而且今年由於雨水多且種植偏晚,小麥苗弱,土壤溼度大,這樣更有利於病毒病侵染。

11月22日雪後迅速升溫,以及造成的土壤溼度大、積水等,都使得小麥花葉病毒病侵染變得更加容易。

4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優良抗病品種。

(2)輪作倒茬 與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麥等進行多年輪作可減輕發病。冬麥適時遲播,避開傳毒介體的最適侵染時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3)加強管理 避免通過帶病殘體、病土等途徑傳播。

(4)藥劑防治:病毒病套餐施護+菊酯。





劍雪無心


小麥黃花葉病發生在黃淮海冬麥區,全國小麥主產區均有發生,是小麥生產中的一個老問題。小麥黃花葉病是一種土質病害,返青期出現症狀,在小麥四到六片葉的心葉上產生髮黃條紋。少數心葉變型,植株偏矮,分佈不規則,病植分叉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害品種,常發生此病害區可選用8165、86、西鳳、濟南13、陝農7895、西育8號等優良抗病品種。

2.倒茬種植。輪作倒茬,是防治土壤傳播病害的主要措施。可種植當地適宜的油菜,土豆之類農作物,以改變禾穀多黏菌的生活條件,達到減少病原菌,減輕病害的目的。兩到三年倒種一次。

3.加強田間管理。前一季收穫後及時進行深耕化處理,可多施用腐熟好的農家肥。腐熟好的農家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抑制病菌的滋長。播種可稍晚些,避開禾穀多黏菌的適侵染時期。開春早除草,早追肥料,加強植株個體的抗病能力。

4.病害治理。用國光矮豐與小麥一心一葉至拔節前全面噴施,控制苗旺,促進苗壯,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減少或減輕病害的發生。也可在小麥返青期每畝追施尿素5到8公斤,另用5%氨基寡糖素75ml或菌克毒200毫升,兌水50公斤噴霧。


農村待創業


被小麥黃花葉病毒病侵染的小麥在2月中旬顯現病症,嫩葉上呈現褪綠條紋或黃花葉症狀,在老葉上常出現壞死斑。3~5月氣溫升高後,花葉症狀逐漸消失,新葉無症狀,但是分櫱減少。感病植株通常麥穗短小,發育不全。臨近病區的田塊,在翻耕土地時注意避免與病區交叉使用農機具,避免通過帶病殘體、病土等途徑傳播。結合當地情況選擇具有優良農藝性狀的抗、耐病品種。與油菜、大麥或蔬菜作物等進行多年輪作可減輕發病。適時遲播,為保證一定的畝穗數,可以適當增加播量。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注意返青拔節期的水肥管理,提前增施氮肥。


武陵山玉歌


小麥黃花葉病,於1927年在日本被首次發現,其廣泛分佈於歐洲、北美洲和東亞地區。我國首次發現該病是在黃淮海冬麥區,隨後由我國自西向北傳播,浸染面積逐年擴大,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小麥生產的一個新問題。

小麥黃花葉病的典型症狀

小麥黃花葉病易發生在冬小麥上,染病後冬季無症狀,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主要表現:

1、小麥病株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隨後褪綠條紋逐漸增加並擴散。

2、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逐漸變黃、枯死。

3、小麥病株分櫱少甚至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

小麥黃花葉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小麥黃花葉病由小麥黃花葉病毒引起,是一種土傳病害,不經種子和昆蟲傳播,主要通過病土、病根殘體、汁液摩擦接種等方式傳播,並以禾穀多粘菌為傳播媒介。冬小麥播種後,禾穀多粘菌產生的遊動孢子,侵染麥苗根部,小麥黃花葉病毒隨之侵入根部進行增殖,並向上擴散。

小麥花葉病發病嚴重程度,主要受小麥播種后土壤溫度、溼度及來年返青期溫度的影響。小麥黃花葉病毒病侵染髮展在土溫是5-15℃,秋播時土溫15 ℃左右,土壤溼度較大,都有利於病毒藉助禾穀多黏菌休眠孢子的萌發、遊動侵染小麥。

導致我國小麥黃花葉病大面積擴散的原因

1、病蟲害防止觀念落後

多數農民對病蟲害的認識水平仍停留在“治”的階段,沒有意識到“防”的重要性。只有當病蟲害發生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採取噴藥等防止措施,但往往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2、耕作管理意識單薄

農事機械的混合使用,形成小麥黃花葉病在周邊鄉鎮交叉感染的局面,加之農民往往忽視土壤傳播的問題,使得近幾年小麥黃花葉病在全國迅速蔓延蔓延。

如何防止小麥黃花葉病的防治

小麥黃花葉病的防治要採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策略:

1、選擇抗病、耐病的優良品種,這是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2、通過與非寄主作物油菜、馬鈴薯等的輪作,改變禾穀多黏菌的生活條件,達到減少病原菌、減輕病害的目的。

3、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減輕病害影響程度。

4、加強耕作管理,避免或減少因帶病殘體、病土等引起的傳播。

5、一旦發現小麥黃花葉病的大面積感染,就要果斷採用藥劑防治,最大程度降低損失。

結語

以上就是關於小麥黃花葉病的介紹及相關防治方法,希望能幫助農民朋友防治小麥黃花葉病提供一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