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今天週末天氣不錯,去山東青州的黑山,去看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還有白衣大士院,

黑山位於山東省青州市西北15公里處,因石黑如墨而得名,過去曾是佛道兩家共同開發的道場。黑山的石刻和古建築,198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中心景區是天然的森林公園。“蒼松碧柏,遮天蓋日;奇花異卉,賞心悅目”。主要景點有十多處:白衣大士院。內有白衣大士(即觀音菩薩)洞,北有玉皇閣,西有文昌閣,南有高山古槐和“般若心經”摩崖石刻。摩崖巨字。前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佛”字,高8、5米,寬4、5米,閃光在佛光崖上,被稱為魯中第一石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每字高3米,寬2米,在30多米長的懸崖上,十分醒目。對門洞。兩洞如孿生兄弟,隔谷相望,深不見底,稱為世間一絕。紅絲石洞。天下第一的魯硯——紅絲石硯,就是用這裡的紅絲石雕刻而成的。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山門有石牌坊。過石牌坊沿著臺階上山。很快走進茂密的柏樹林中,臺階也變得原始古樸。 臺階越來越陡峭。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繼續向前走,來到一處寺廟。這應該就是資料裡提到的白衣大士院,據瞭解,院內有白衣大士洞,北有玉皇閣,西有文昌閣,南有高山古槐和“般若心經”摩崖石刻。入內需要收5元門票費。 入內回望,走過的門洞是玉皇閣,南向,兩層。 西側為文昌閣,與玉皇閣相連。繼續前行來到白衣大士洞。 白衣大士,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化身之一。洞內有白衣大士雕像,端坐在蓮花寶座上。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洞口上方高處有石刻,看不清時代。聳立的懸崖似斧劈刀削,更增添了洞的神秘。 洞口處有重修碑記,是清代石碑。院落南邊有一株古槐。 旁邊是一個小門,要看“南無阿彌陀佛”石刻,就要從這裡繼續向東南方向走。 大約幾百米的距離,就看到了石刻。“南無阿彌託佛”六字,每字高3米,寬2米,排列在在30多米長的懸崖上,十分醒目。石刻並沒有顯示刻字的時間,應該是近年來刻的。而且被茂密的樹枝遮擋著,觀賞效果不是很好。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找到去往山頂的路,來到一處高地,田地房屋盡收眼底。 繼續向上攀登。石塊被人踩踏得很光滑,增加了登山的難度。 很快來到了山頂部分,並沒有明顯的標誌。 前面的山頭看起來更高一些,應該才是真正的山頂。 南望8公里左右的群山中,有一尊兩千多米長的仰面臥佛。從這裡觀賞,臥佛的額頭、鼻子、嘴巴組成的側面輪廓確實很形象逼真,甚至眼瞼和眼睫毛都清晰可見。 南邊群山連綿不絕,不過看起來沒什麼突出的景色。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繼續前行尋找紅絲石洞紅絲石洞位於青州市黑山風景區,洞深80餘米,高不足一米,只能匍匐入洞。老坑原石枯竭,新坑大多位於黑山陽面山坡及石刻簷下。據說對門洞亦有,只不過常年雨水沖積淤泥,洞底被淤泥堵死,尚若清除洞內積土,便能看到“世外桃源”,更有甚者言,洞原本深不見底,亦有可能發掘出古人遺蹟。現已令無數人前去追尋。現在為防止盜挖,洞口已用混凝土封住。非常遺憾,很快一天過去了,卻錯過了對門洞和趙樸初題寫的“佛”字。不過遊覽這樣的風景,本來風景就是次要的,也沒多少遺憾。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週末遊山東青州黑山,探尋摩崖石刻,紅絲石洞。

今天的出遊結束啦,感謝大家的關注和評論。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