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是為什麼?

直擊農人


農村俗語“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意思是說,

有福氣的人出生在春、秋兩季,沒福氣的人出生在夏、冬兩季”。

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代農村人們吃飽肚子就是福氣,“民以食為天”就是這樣來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吃的食物很單一,可以說是匱乏。

不像現在用錢可以買到任何食品。

如果孩子出生在春天,春天鳥語花香,天氣不冷也不熱,大人、小孩至少不會受炎熱和寒冷之苦,母子平安。

過些時日,瓜果梨桃逐漸增多,多吃新鮮水果對增加母乳有好處。

母乳多,孩子吃的奶水自然多,身體就會健康,這就是小孩的福氣。

秋天也不錯,天高氣爽,天氣宜人,秋天又是收穫的季節,家裡不缺糧食。

小孩兒出生在秋天,既不會受罪也不會捱餓,母親有吃的,孩子也就有吃的。

相反小孩出生在夏、冬兩季就有點遭罪了。

夏天天氣炎熱,待在屋裡不幹活也是一身汗,古代又沒有空調,這個時候生產,母親一身汗,孩子像剛從水裡剛撈出來一樣,能不遭罪嗎?

冬天是極寒天氣,寒風刺骨,古人又沒有更多的禦寒工具,不像現在有取暖的鍋爐或暖氣,大人孩子受凍在所難免。

加上冬天各種食物短缺,到處是茫茫的雪原。如果儲備不足還會捱餓,大人吃不飽,孩子自然捱餓。

所以說夏、冬出生的小孩都沒福氣。這是一年中的兩個極端天氣,避開這兩季才是氣。

對於這個問題我統計了一下,歷史上有400多位皇帝,我發現有七成皇帝出生在春、秋兩季,比如康熙出生在5月4日、乾隆出生在9月25日、漢武帝劉徹出生在7月31日、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10月21日……

這句俗語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吃”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也是第一慾望,在物質貧乏的古代,小孩兒活下來才是福氣,“吃”的問題顯得彌足重要。


秉燭讀春秋


“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是農村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村裡人農忙之後閒餘時間比較多,誰家生孩子娶媳婦都會私下品頭論足談論幾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些不成文的俗語,有些俗語包含了智慧的結晶,但是有些俗語隨著時代的變遷,未必適用於現在了。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聽我媽說我出生的時間為午時,奶奶看到這個時間立馬說了句“女怕午時出生,男怕子夜降臨,這孩子命硬不好”,我媽是上過學受過教育的,當時聽完也不好反駁,但心裡總是覺得不舒服。所以,有些俗語也可能會引起家庭矛盾喲,題主所問“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究竟是為了什麼?作為“三農”問題對此問題認為這是受制於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產生的俗語。具體有以下幾點分析和建議:

一,受物質生活匱乏影響。

生孩子坐月子對於女人而言時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產後身體虛,一方面需要補充足量的營養來保證充足的泌乳量。以前可沒有什麼大棚蔬菜,都依靠土地自然生長,春秋野菜比較多,種類也多,產婦可以獲得更多的營養,孩子自然也會有足夠多的奶水吃了,另一方面,夏天天氣酷熱,產婦出汗較多,體內鈉鹽排除比較多,泌乳量會比較低,孩子極有可能吃不上足量的奶水。所以會有“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麼一說。

二,受制於氣候因素影響。

多數地方都是四季分明,春秋季節溫度適宜,夏天酷暑難當,冬天冰天雪地,以前人們可沒有空調。孩子生在春秋,氣候適宜,不冷不熱,產婦和孩子都會覺得更舒適一些,如果生在冬天或者夏天,就需要忍受極端天氣帶來的不適。農村人坐月子一般30天不能出屋,不能洗澡洗頭,夏天天熱,本身出汗就比較多,加上產後身體虛弱又不斷的出汗,自然會然產婦特別痛苦,另外給孩子哺乳時,孩子也可能會受到熱痱子的侵擾。冬天自然更不用說了,農村沒有什麼取暖設施,冬天屋子裡除了炕上是熱的,屋子裡其他地方都是冷冰冰的,大人孩子都很受罪。所以會有“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麼一說。

三,福氣是靠自己的努力換取的。

這句諺語放在現在農村也不太適用了。如今人們生活水平都漸漸好轉了,夏天有空調,冬天有取暖設施,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和營養品可以購買到,不再擔心吃不好營養不足奶水不夠,也不用擔心氣候變化冷熱不適的問題了。至於一個人有沒有福氣並不是這些能看到的,有句話叫越努力越幸運,只有不斷拼搏,幸運和福氣就會找到你。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秋陰陽晝亱平分,冷熱宜人,夏季熱盛,冬令寒極,婦女生崽不是小事是大事,熱暑盛極不好,寒冷報凍更不宜,不冷不熱的春秋二季最合適,因而說,在春秋生孩的是有福者,在夏冬生的是無福人。婦女生崽歷來被重視,“坐月子“是有許多講究,有禁忌的,對冷熱乾溼也有要求。春夏秋冬四季,夏熱極,冬冷極,對母嬰生活都會帶來諸多不便不適的,遠不如在冷熱適中的春秋好。所以,在春秋所生對母嬰來說都是有福的,在夏冬生,對母嬰都是有不便之處的,算是少福吧。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婦女生產是可以有所選擇的,現在更可以自由選擇什麼時候懷孕,什麼時候生產了。

為了母嬰有福安全方便,選擇在春秋生是可以的,避免在夏冬生是可以做得到的。種植農作物講究最佳時令氣候。懷孕生兒也應有所選擇,有講究才對,講求優生優育,對提高人口素質是很有利的。


平谷胖二哥


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意思就是說生在春秋的人有福氣,命好,生在夏冬的人沒福氣,命苦。那麼人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句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我本人出生在農曆六月底,陽曆是八月上旬,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那幾天,聽媽媽說,那個時候條件不好,生活很艱苦,連一塊像樣的尿布都沒有,大人和孩子都吃了不少苦,特別是坐月子那些天非常的不容易。

題中說的“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說的也是這個意思,以前的時候大家日子過的都很苦,條件非常有限。孩子出生在春秋,天氣不冷不熱,溫度適中,產婦和小孩也好照顧,少受很多的罪。而像我這種出生在夏冬的,就遭了罪了,夏天太熱,冬天太冷,那時候降暑和取暖設施都不完善,所以會都非常的辛苦。


綜上所述,老一輩人們都認為,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不過這句話現在並不適用,因為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都好了,無論小孩生在哪個季節,都能受到很好的照顧。而且現在人們通常只生一兩個孩子,全家都會非常的重視,可以說是照顧的無微不至,不存在夏冬受苦這種說法。


核桃樹下話三農


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句話有人理解錯了,以為是在春秋出生的小孩就是有福之人,在夏冬出生的小孩就是無福之人。其實這話的意思不是指出生的孩子有福無福,是指母親生產時有福無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秋陰陽晝亱平分,冷熱宜人,夏季熱盛,冬令寒極,婦女生崽不是小事是大事,熱暑盛極不好,寒冷報凍更不宜,不冷不熱的春秋二季最合適,因而說,在春秋生孩的是有福者,在夏冬生的是無福人。婦女生崽歷來被重視,“坐月子“是有許多講究,有禁忌的,對冷熱乾溼也有要求。春夏秋冬四季,夏熱極,冬冷極,對母嬰生活都會帶來諸多不便不適的,遠不如在冷熱適中的春秋好。所以,在春秋所生對母嬰來說都是有福的,在夏冬生,對母嬰都是有不便之處的,算是少福吧。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婦女生產是可以有所選擇的,現在更可以自由選擇什麼時候懷孕,什麼時候生產了。

為了母嬰有福安全方便,選擇在春秋生是可以的,避免在夏冬生是可以做得到的。種植農作物講究最佳時令氣候。懷孕生兒也應有所選擇,有講究才對,講求優生優育,對提高人口素質是很有利的。





樹德漢碩


看來前面的回答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我們這邊,對這句話是這樣說的:會生的媳婦生在二八月,不會生的媳婦生在六臘月。

題主這句話和我們這邊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模一樣的。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咱們下面就說一下。

一、有福之人春秋生

首先呢,這句話不是說春秋天生的孩子以後就一定會有福,生活一定會好,這就迷信了,這句話是在說春秋天生的好處。生孩子最害怕什麼?最害怕天氣炎熱和寒冷。我們知道,女人坐月子是不能出門的,那在春天或者秋天生孩子是最好的。

春天不冷不熱,萬物復甦,春暖花開,這個時候生孩子,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坐月子的媽媽,都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保護作用,另外新生媽媽心情也會好起來,得產後抑鬱症的幾率也會降低。

秋天生的最大好處也是不冷不熱,天氣溫度正好,孩子在屋裡不熱也不冷,媽媽同樣也是,母子兩個其樂融融,不出門也沒有那麼無聊,更不會因為天氣的原因導致心情惡劣。

二、無福之人夏冬生

不管是北方的夏天還是南方的夏天,其悶熱程度都是可怕的。而坐月子又不讓出門,甚至有地方不讓洗澡不讓洗頭,這對新生媽媽來說是從身體到心理上的雙重摺磨,頭髮亂如雞窩,身上全是味道,人的心情也好不起來。

在山西某些地方,甚至一百天都不讓孩子出門,在這種炎熱的天氣下,悶出病來也說不定。

而冬天呢?又非常寒冷,孩子換尿布和大小便時就容易受寒而感冒,繼而引發很多預料不到的病症。

所以,如果趕在夏天或者冬天生孩子,那無疑是受苦又受累,身體和心理都不會放輕鬆。

總結:其實,這些話也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要說有道理沒有,當然是有道理的,春秋天不管幹什麼都很舒服。當然了,我們同時也知道,生孩子這種事可不受別人控制,不是誰想什麼時候生就什麼時候生,趕在什麼時候就是什麼時候,跟有福沒福沒有關係。另外,現在科技發達,不像以前那樣受罪了,所以這句話用在現在已經不太合適了。

鄉村黑嫂


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其實是以前人們的經驗總結

農村俗語是什麼?它一般都是以前的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都是經驗之談。

那麼,“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是什麼意思呢?

先說“有福之人春秋生”是說春秋兩季,供人們食用的生物較多,可以給產婦提供充足的營養,以滿足大人、小孩的需求;春秋季氣溫合適,不冷不熱,正適合產婦的產後恢復,孩子也不用擔心冷著、熱著,不用害怕病邪入侵;加之春秋二季農忙結束,家裡有人幫忙照顧孩子。春秋兩季生孩子既利於大人的康復又利於小孩的成長。

再說“無福之人夏冬生”,結合上面”有福之人春秋生“就很好理解了。夏天太熱,冬天太冷,以前的農村還沒有空調、電風扇啥的。而且,以前夏冬兩個的食物比較匱乏(冬天母雞都不下蛋),不能及時充足的給孩子和產婦提供營養,產婦營養跟不上,母乳(奶水)也不會充足。不利於產婦的恢復和孩子的成長。再加上,夏冬兩季由於天氣的變化較大,尋常人都比較容易生病,更何況抵抗力弱的產婦及孩子,更容易受病毒、疾病的入侵,最終落下病根,影響以後的恢復、生長(以前被凍死的孩子有很多的)。

小編認為:古話這麼說,無非就是告訴我們”女人從懷孕到產子都不容易,她們產後的恢復更是尤為重要“,所以,他們更應該得到更好的照顧和呵護。女同胞們,你們說對不對!

支持我的給我贊,給我個評論。


參度養生


我是豫東南瓜,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農村俗語,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裡指的是孕婦生孩子,生孩子最怕嚴寒和酷熱,女人生完孩子是不能出門的,所以春秋生孩最不遭罪。

春天,春暖花開,不冷不熱的,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產婦都起到很好保護作用,空氣和環境會使媽媽的心情愉悅。秋天也是一樣,不冷不熱的,還有很多水果成熟了,正是補身體的好時候,所以春秋是生孩最佳時期。

相反,夏天生孩比較酷熱,不能吹空調電扇,不能出門,再加上月子裡不能洗澡,對產婦是極大的考驗,冬天也不行,天氣太冷,對產婦和嬰兒都不太有利,新生兒抵抗力底,容易感冒,所以夏冬生孩坐月子比較受罪。


鄉村永強


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是為什麼?

我來回答樓主的提問,

有福之人春秋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婦女生孩子的時期,由於過去農村生活條件相當落後,依靠天氣冷暖氣候生存,自己根本改變不了現狀。

如果你生孩子時期在春天或者秋天,氣候適宜,不冷不熱,就不會受多大的罪,對自己的身體和嬰兒的身體都有很大的好處,能夠健康成長,那就是有福氣了。

如果你生孩子時期在夏季或者冬季,你就得受罪了,為什麼呢?夏季天氣炎熱,正常人可以搧風乘涼,驅趕熱氣。而產婦就不能那樣了,因為生了孩子身體極度虛弱,見不得一點涼氣,如果著了涼氣就會落下月子病,終身難於治癒,那就一輩子在病痛中生活,這就得處處小心了,這就是沒有福氣了。

至於冬季生孩子,那也是相當難熬的,由於過去冬季相當寒冷,住房簡單,保暖程度差,冬季經常下雪,屋巖子上的凌錘有一尺多長,正常人都冷的受不了,何況是坐月子的產婦了,那時根本沒有取暖設備,你就是全天生著🔥,屋裡也相當冷,這就給大人和嬰兒造成了非常難熬的氣候條件,你想不受罪那是難上加難的了。

這就是“有福之人生春秋,無福之人生夏冬”的結論了。


王新豐


農村俗語說得好“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是為什麼?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離不開一些俗語,因為這些農村俗語都是先人們總結出來的精華,對後人有很大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在農村裡,上到80歲的老翁,下至十幾歲的孩童,都能朗朗上口幾句農村俗語,所以來說一些農村俗語對我們的生活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關於出生的農村俗語:“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沒有一些道理:

何為有福:

從古到今,老百姓們對“福”有著很深的感情,僅僅從福的字義上來說,有衣服穿,有田種,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在一起這就是有福。而古人們所說的有福之人是非常廣義的,他們認為,一個有福之人,不僅吃的飽穿的暖,還有用不完錢財,而且身體還要健康,並且還有高官厚祿。因此這樣的人被稱為有福之人。

何為無福呢:

無福之人自然和有福之人有著相反的作用,而古人們通常指的是一些貧困潦倒的窮人。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衣都穿不暖,這個人能有什麼福呢?而現在也有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操心的命,是沒有福的。

所以來說,不管何種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有福、福氣多一些,而不是沒福氣、或者福氣少一些。因此在這樣的因素下,才導出了一些有福的農村俗語,比如“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衍生出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這句話準不準呢?

按照句意來說,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古人們認為,出生在春秋季節的人是比較有福的,而出生在夏冬季節的人是沒有福氣的,所以我們根據古人的意思來說一下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時不比現代,無論醫學還是科學都是很不發達的,特別是古代小孩的出生,也要佔據著一些地位。而在春天和秋天出生的小孩,由於天氣溫暖,氣候適宜也是非常有助於出生小孩生長的,而哺乳媽媽在播種的春天和豐收的秋天也是很多糧食可以吃的。所以在古時候卻吃少穿的時代裡,對小孩的生長也有著很好的發育。

而古時候夏天和冬天,情況可能就不一樣的,在古代,婦女們在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在坐月子的時候也是很難熬的。夏天由於天氣溼熱會增加細菌的感染,而冬天由於天氣寒冷,會給出生的小孩帶來患病的危險。因此來說,相對於春秋季節小孩出生,而夏冬季節的小孩出生,更容易發生一些疾病。所以才有了古人們認為的“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之說。

那麼以現在來看,這句農村俗語準不準呢?

筆者認為,古代留下的一些農村俗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放到現在並不實用。而現在科學、醫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孩子的出生都在醫院裡,而在醫院裡各種護理等全天候的保護,孩子的出生也變得幸福多了。而在冬天和夏天,家裡有空調、暖氣等小氣候,孩子也是受不了一點罪的,所以來說,就拿現在來看,這句農村俗語並不是很準確的。


李子說農


農村俗語一般都是以前的人們根據生活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很多屬於經驗之談,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科技的發展進步,一些農村俗語自然也就不適用了,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看一下這個“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是什麼意思,放到現在還有麼有道理。

看到這句話,我相信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人一生的“氣運”,在咱們農村大部分地區都是很講究這個的,這句話也就理解為在春秋季節出生的人是“有福之人”,氣運會很好,一生都有福;而夏冬季節出生的則是“無福之人”,一生的氣運不好,將來可能會吃苦。

但是實際上,這句話講的並不是這個意思,是因為在多年的傳承過程當中這句俗語漸漸不適用了,慢慢的大家也就曲解了這其中的意思。

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

其實,這句話當初最開始產生是由於當初簡陋的生活條件。包括到了現在,各個村子裡的老人們都知道,以前農村的小孩是特別容易養不活的,特別容易夭折,放到古代這種情況更加普遍,“春秋生”的孩子比較好養活,而“夏冬生”的孩子夭折的概率相對比較高,活下來也要受很多的罪,所以才有了這種說法。

從古至今,女人生孩子都避免不了要“坐月子”,生下孩子以後一是為了自己調養,另外也是為了全心全意的照顧新生兒,坐月子一般是一個月不出門,也不能洗澡洗頭髮什麼的,夏天酷熱,產婦本來剛剛生完小孩身體就比較虛弱,再加上一直出汗,營養自然也就跟不上,產婦難受孩子也難受,再加上小孩還特別容易長痱子,並且夏天病毒疾病也更容易傳播;而到了冬天需要忍受的則是嚴寒了,以前冬天取暖和保暖措施不像現在這麼好,就算是成年人凍死也時有發生,更何況是剛出生的嬰兒了,抵抗力低下,冬天是很難熬的。

另外以前大家的生活水平也很差,存糧少,經常出現饑荒,而饑荒出現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夏季和冬季,大家沒糧食吃,自顧不暇,更別談好好照顧嬰兒了。我國以前著名的24孝典故“郭巨埋兒”發生的時間就是在饑荒的時期,家裡沒糧了才不得已埋了孩子,省下糧食給母親。

總結起來就是以前夏冬季節生存條件更加的艱苦,孩子出生以後所受的苦更多,而春秋季節的條件相對來說要好很多,所以才有了“有福之人春秋生,無福之人夏冬生”的說法,不過到了現在科學這麼發達,大家的生活水平也都好多了,至少不用擔心受凍捱餓了,所以這個說法到現在也就不適用了。

更多熱點資訊,歡迎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