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幅將近20%,存儲芯片國產替代再迎新風口!

發展存儲芯片的必要性在於其大而重要。重要體現在存儲芯片是電子系統的糧倉,數據的載體,關乎數據的安全;大體現在其市場規模足夠大,約佔半導體總體市場的三分之一。以行軍打仗作比喻,發展存儲芯片可謂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芯片漲價潮延續

自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DRAM和NAND Flash的價格就開始不斷上漲,隨即引起內存條和固態硬盤等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一年內內存條的價格增幅一度達到300%。光是兩條內存裝機成本就要比一年前至少增加800-1000元,SSD硬盤的價格也翻倍。

外界原本預期DRAM上游廠商會在2018年一季度下調價格,但三星、海力士已拒絕了降價的可能,三星2018年的DRAM顆粒合約價將上漲3-5%,海力士也跟進表態稱將漲價5%,理由是DRAM顆粒依然供不應求。

在業界關注存儲芯片價格是否會出現鬆動的時候,MCU等芯片漲價潮又來襲。從2018年一季度開始,NXP多個產品線將全線漲價。其中,MCU上調6%,數字網絡上調5%,智能天線解決方案、車載微控制器及安全移動支付上調10%。NXP打響的2018年MUC芯片漲價的第一槍,或預示著2018年一季度供應鏈元器件漲價將延續。

漲幅將近20%,存儲芯片國產替代再迎新風口!

為了不再被卡脖子

還記得2016年的全球內存芯片大缺貨嗎?三星電子當年營收達809億美元,利潤270億美元,成功挽救了當時深陷Note 7手機自燃醜聞的三星。SK海力士那一年也收入142億美元,鎂光收入128億美元。

此次內存漲價,不但極大的蠶食了我國電子整機企業的利潤,而且對產業的發展也帶來影響。以手機行業為例,小米、華為作為國內最大的手機生產商之一。從2016年開始,存儲器採購成本大幅增加,利潤被嚴重壓縮。面對內存漲價的不利局面,既要能夠拿到貨,又要維持基本利潤,不得不調高手機價格,結果漲價的成本又轉移到了消費者身上。

內存漲價對本來就萎靡不振的PC市場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許多消費者表示由於內存漲價太厲害,不得不暫時放棄大內存配備;部分裝機店主表示,受到內存漲價影響,電腦裝機量下降20%,其中來自網吧的訂單至少下降50%。內存漲價的結果最後還是由中國電子產業鏈上的企業、經銷商和消費者共同買了單。

有專家指出,如果中國不解決存儲芯片自己製造的問題,所謂的信息化時代,我們會失去一個非常重要的依託和基礎。

以前,剛需被卡了脖子,白花花的銀子流進了別人的口袋,前幾大廠商還可以輕易操縱產量和價格,低價能夠擠垮競爭對手,漲價則能謀取暴利。巨頭壟斷,令國內整機廠商時常遭遇存儲芯片缺貨的情況,唯一的出路就是尋求本土自研自產芯片替代。

漲幅將近20%,存儲芯片國產替代再迎新風口!

逐步實現自主可控

大陸產業鏈市佔率整體低下,國產化迫在眉睫。我國核心芯片如計算機系統中的CPU、MPU、通用電子系統中的FPGA/EPLD和DSP、通信裝備中的嵌入式MPU和DSP、存儲設備中的DRAM和Nand Flash、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Display Driver,國產芯片佔有率都幾乎為零。製造環節,雖然28nm以上的成熟工藝大陸已站穩腳跟,但是28nm及以下的先進工藝、化合物半導體等市佔率仍然很低。高端設備、材料、EDA工具、核心IP等市佔率同樣非常低。

這種情況對於國家和企業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不管是從國家安全還是電子產業的發展而言,全力推動半導體產業目前已經成為了全國上下的一致共識,整個行業的發展動力非常充足。

隨著三大存儲項目穩步推進,大陸存儲芯片自給率將有望逐步提升,從而實現自主可控。

漲幅將近20%,存儲芯片國產替代再迎新風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