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下的農業企業“闖關”

  

疫情大考下的農業企業“闖關”

在一加一天然麵粉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正在巡查機器運轉情況。


疫情大考下的農業企業“闖關”

金鑼集團工人正按規定對生產線上的豬肉進行分割。

  

疫情大考下的農業企業“闖關”

新市油脂小包裝車間,職工正在灌裝生產。

  

疫情大考下的農業企業“闖關”

新市油脂職工進廠體溫檢測。

  

  編者按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兩個多月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下,經過全國人民以及數萬名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國內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當前,我們應該抓緊復工復產,同時注重防疫,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農業企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產,是社會經濟平穩運行的保障。然而,防護物資缺乏、物流運輸受阻、生產原材料供不上、產品銷不出去等難題正在成為“攔路虎”。復工就是穩就業,復產就是穩經濟。如何有序推動農業企業復工復產?怎樣切實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是當前各地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緊迫任務,也是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為此,本報記者多次深入一線,走訪農業領域專家、傾聽基層農企聲音,請看本期獨家特稿《疫情大考下的農業企業“闖關”》。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開年計劃。跟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壽成嶽,年前剛把大筆資金投在浙江開化縣的茶園建設中,老壽計劃在這裡打造一個生態數字茶園和茶葉加工產業園,他躊躇滿志,花甲之年重啟創業路,卻不料卡在這個節骨眼上,茶苗運不進,種茶找不到工人。

  時令催人緊,趕不上,再等就是半年,損失慘重。老壽找到鎮政府幫忙,最終,鎮政府幫助協調了有運輸證的車輛,並找到工人,總算過了這一關。

  眼下,所有農業企業都在恢復生產的路上“闖關”,這是當前最緊迫的事。農業企業的特殊性在於,季節性時令性強。種子能否下地,化肥農藥能否供得上,關乎人們今年的口糧是否充足;下樹的芒果、橙子是否賣得出、運得走,關係著果農大半年的收入,也決定著下游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供應;該出欄的雞,該下苗的小龍蝦,如果一拖再拖,錯過的是一季的收入,累積的卻是不斷增加的成本,賬本上的負數一增再增……

  因此,儘管困難重重,沒有人敢停下腳步。所有農業企業都在“闖關”的路上與時間賽跑。

  

困境中突圍


  擺在農業企業復工復產面前的是一道道障礙:防護物資缺乏、物流運輸受阻、原材料供不上、產品銷不出去,如何跨越?“自救”與“他救”,兩股力量併發,缺一不可,奔跑出挽救企業生命的“加速度”。

  濰坊濰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山東濰坊市農業龍頭企業,公司總經理劉滿成告訴記者:“公司主要是銷售農資、種苗和農機,因為疫情生產計劃延遲,農資門店不能正常營業,部分庫存不能正常銷售,季節性農資產品積壓在倉庫。因此,資金回籠困難,而員工工資等運營費用仍需支出,企業的壓力很大。”

  為了儘快恢復生產,濰一公司利用電話、微信平臺等銷售服務模式與用戶溝通,解決農戶生產需求,送貨到戶並進行土地託管等服務。與此同時,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措施,加大稅收支持力度,減免社會保險費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

  “目前企業已經基本正常復工,隨著疫情的緩解,物流不暢、農資進村不便等問題也在逐步緩解。”劉滿成說到這仍不輕鬆,“畢竟前期拖延了生產,還是要抓緊時間往前趕”。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玉斌的團隊曾在2月份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線上調查,涉及20個省,其中有較大比例的農業企業。“從調研情況反映來看,比較普遍地存在道路通行受阻、燃料購買受阻、農資購買困難、工作人員缺乏、業務量減小、成本上升以及農產品滯銷、資金週轉困難、與農戶對接不暢、農業保險理賠煩瑣、農機維修困難等衝擊。”王玉斌說。

  為了應對這些困難,從2月起,農業農村部密集發佈支持農業企業復工復產的措施——

  2月4日發出通知要求維護畜牧業正常產銷秩序,不得攔截種畜禽、飼料、畜產品運輸車輛,不得關閉屠宰場,不得封村斷路,支持企業儘早復工,保障肉蛋奶市場供應;2月15日,聯合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要允許飼料和畜禽屠宰加工企業復工,不得設置審查核準等限制條件,優先保障相關企業的人員防護物資需求和水、電、氣等供應,解決實際困難,千方百計推進養殖業復工復產;2月26日,聯合交通運輸部發布全力做好春季農業生產物資運輸服務保障的通知,要求有序恢復正常交通秩序,保證春季農業生產物資運輸暢通,落實綠色通道政策,保障春季農業生產物資運輸車輛優先便捷通行;3月12日發出通知要求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面復工復產。

  針對疫情給生豬養殖帶來的衝擊,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把飼料、養殖、屠宰加工等骨幹企業納入到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維護畜牧業正常產銷秩序。同時,在山東、河南等養殖大省投放政策性玉米280多萬噸,幫助湖北省緊急調運玉米、豆粕等。今年二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了1.7%,這是連續5個月環比增長,基礎產能逐步恢復。3月16日,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意見,要求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及相關產業,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生豬良種繁育、標準化規模養殖等項目建設,用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完善金融保險支持政策,鼓勵銀行將符合規定的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和生豬活體納入可抵押品目錄,落實生豬養殖用地政策,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切實保障養殖用地需求。

  解決問題落到實處。2月24日起,農業農村部向社會公佈了受理疫情防控期間問題熱線電話,三部電話分別受理養殖業、種植業、農產品產銷秩序問題,基層遇到的復工復產難題通過電話直接連通部委,幾千個求助電話從全國各地打過來,農資不能進村、運輸車輛不能通行、用工難用工貴、農產品賣不出……工作人員記錄下一道道難題,迅速幫忙協調處理,目前絕大部分都已得到解決。

  與此同時,農業企業復工率也在逐步攀升。根據農業農村部3月18日調度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復工率達93%,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98%,85%的已復工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員工到崗率超過70%,七成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基本恢復正常生產水平。

  解決農企復工復產難題需要發揮“自救”與“他救”兩種力量。王玉斌認為,一方面政府要搞好服務對接。基層政府牽頭打通流通環節,協助農業企業與農資企業、農資經銷商做好農資“點對點”配送,幫助企業協調購買復產必要的防護物資,確保春耕春種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作為,既要創新工作方式手段,又要努力加強溝通協調,確保防疫生產兩手抓。

  

破題在持續


  無論是財稅金融政策支持的真金白銀,還是“點對點”連通工人和企業的直通車,都在釋放全社會支持企業復產的強烈信號,從部委到省市縣政府,一項項政策接地氣、解痛點、紓危困,破冰的陽光暖照。

  在浙江省的德清縣,“新市油脂”的名號可是響噹噹。作為國家級龍頭企業,新市油脂是江浙滬一帶油脂供應的重點企業,年產食用油24萬噸、麵粉8萬噸、菜粕33萬噸。作為疫情重點保供企業,2月初,新市油脂就已提前復工。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葛江長告訴記者,儘管不缺工人,但為了疫情防控,直到現在,在整個“新市油脂”,產能只跑到滿負荷的一半。原因一方面是初加工生產線用工量大,且人員密集,不利於疫情防控,另一方面則是初期原料儲備不斷被消耗。

  葛江長坦言,原本一二月份由於餐飲業的旺季,加上春節聚餐、拜年,應當是油脂消費高峰,眼下,儘管有保供任務,但相比同期,銷售量還是下降了約兩成。葛江長判斷,接下來,餐飲業恢復仍尚需時日,這對企業來說,無疑將繼續帶來影響。

  另一邊,好消息也在不斷傳來。3月初,從海外進口的原材料終於運抵上海港,保障生產線上開跑起來。針對企業現金流短缺,不少金融機構拋出了橄欖枝。杭州銀行已向“新市油脂”放貸7100萬元,交通銀行放貸1000萬元,農發行湖州分行放貸3000萬元。相比以往,利率更低,放貸速度更快,為企業減輕了不少經營壓力。

  事實上,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都享受到了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工信部在2月9日就發佈通知,提出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從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強化融資擔保服務、創新融資產品和服務等方面幫助企業渡過資金困難。

  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對2020年1月25日以來到期的困難中小企業貸款本金,給予企業一定期限的臨時性延期還本安排,最長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這期間企業需要支付的利息也給予一定期限延長付息安排,免收罰息。

  國家幫扶企業的政策密集出臺,全面而有力。

  人社部、財政部、稅務總局2月20日下發通知要求,從2月起,各省可根據疫情情況和基金承受能力,免徵中小微企業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大型企業可減半徵收;國家醫保局、財政部、稅務總局要求階段性減徵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成本;3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在湖北、北京以外地區,簡化復工復產審批和條件,優化辦理流程,提高復工復產服務便利度,大力推行政府服務網上辦,依託線上平臺促進惠企政策落地,清理取消阻礙勞動力有序返崗和物資運輸的煩瑣手續。

  用工難是企業復工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為提高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服務保障工作效率,使成規模、成批次外出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復工,3月5日,人社部開通了全國統一的農民工返崗復工服務系統。3月7日,人社部、國家衛健委辦下發通知要求做好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出行健康服務,開展農民工出行健康核驗,推進農民工健康信息互認,推動省內、省際互認,為人員跨省有序流動提供便利條件。

  同時,各地也在加緊出臺政策措施,助力農業企業復工復產。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對全省828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復工復產情況調度,到3月8日,共有7501家龍頭企業實現復工復產,佔90.5%。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已達到正常年份復工復產水平,已復工企業104家、復工復產比例98.1%。

  這一串數字背後,是山東省農業農村部門採取的一系列細緻有效的舉措。

  在破解農業企業用工難方面,根據企業復工需求,主動與交通運輸部門對接,為企業提供農民工返崗便利化措施,因地制宜實行定製化運輸服務,落實企業員工返崗包車免費優先便捷通行等優惠政策。

  在破解防護物資短缺、原材料供應不上方面,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為全省2075家農業企業出具民生保供企業資質證明,協調相關部門,在疫情防控民生保供物資採購及道路通行中,對民生保供企業在運輸生產加工範圍內產品的車輛予以優先配置和道路通行。

  在破解資金難題方面,積極爭取重點龍頭企業專項再貸款政策支持,已推薦上報3批共55家龍頭企業專項再貸款資金需求60多億元,其中,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等多家龍頭企業的貸款需求已推薦相關銀行進行對接。

  河南是農產品加工大省,也是全國最大的肉類食品、速凍食品、方便食品加工基地。疫情防控期間,各類加工食品消費需求旺盛。河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行動起來,保障市場供應。“總體上看,目前河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產能已穩步恢復。”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說,“優先恢復供應鏈很關鍵,我們採取了優先保障企業人員防護物資需求,優先保障水、電、油、氣等生產條件供應,優先辦理疫情防控應急運輸通行證等措施,加強上下游產銷對接,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

  在解決用工難問題上,河南也採取了“點對點”服務方式。對外地員工組織返崗包車“點對點、一站式”運送,確保職工安全有序返廠;就近打工人員,採用一人一證一碼、持證通行的辦法,保證企業員工的正常上下班。河南南陽想念集團春節期間不放假,為工人統一提供食宿,實行封閉管理,為防疫物資的生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機遇與反思


  面對疫情期間呈現出的消費新格局,電商等線上渠道釋放出巨大活力,對互聯網基礎打得好的農業企業來說,面臨的也是機遇。在這樣特殊的大風大浪中,規模大、產業鏈完整的農業企業無疑更經得起考驗。

  危機本身對部分農業企業來說也蘊藏著新的機會。王玉斌分析說,一些農業企業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借勢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模式創新和技術手段,在未來產業版圖拓展與業態培育方面有所斬獲。根據調研,2018年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農產品銷售的龍頭企業上升將近10%,實現農產品銷售收入增加近20%,此次疫情期間,線上銷售農產品比例大增。

  河南一加一天然麵粉有限公司就是抓住了這一機遇的農業企業。“此次疫情對我們年度銷售目標影響不大。”公司董事長王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加一的重點一直是家庭消費者,因為疫情,老百姓在家吃飯多了,麵粉屬於生活必需品,因此在這個階段需求量是增加的,而疫情期間生鮮食品大家都選擇通過線上購買,社區電商銷售成了我們的新機遇,也是這段時間我們新的重要銷售渠道”。

  “宅經濟”讓農業企業嚐到了銷售模式轉型的甜頭。微信、互聯網、直播平臺上的農產品銷售十分活躍。黑龍江省健之源黑蜂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看準了疫情帶來的新形勢,在危機中尋找到了新機遇,他們主動對接網紅直播平臺,創造了一分鐘內4萬瓶20噸黑蜂雪蜜搶購一空的行業銷售奇蹟,一炮打響後,又接到了10萬瓶50噸黑蜂雪蜜的銷售訂單。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半天時間就完成了企業復工手續,投入緊張的生產中。

  企業規模也直接影響著抗風險能力。大型農業企業產業鏈比較完整,資金實力雄厚,管理上更先進科學,因此也更經得起這樣的大風大浪。

  以金鑼集團為例。金鑼是一家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以肉及肉製品深加工、大豆深加工、環保治汙、農牧業開發、大健康產業為主導,是國內領先的生豬屠宰和肉製品生產企業、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金鑼集團黨委書記鄭培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金鑼多年來推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在後端的農業產業化上率先構建了一條從豬種、生態育養、安全加工到冷鏈物流的全生態產業鏈,前端的渠道建設上也通過全網控制、全國覆蓋的模式完成了全國範圍內銷售力的佈局。全產業鏈、全區域、全渠道的發展模式讓金鑼具有較強的抗風險及內部風險對沖的能力。

  雖然疫情發生以來,企業前期也面臨上下游供應鏈復工不足、招工困難、物流配送受阻等客觀困難,但面對疫情,金鑼從源頭、生產、到物流、終端都能做出快速響應,產業上下游分工協作、合力聯動,發揮出強大而持續的整體效能,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同時積極拓展線上電商及社區團購等新零售業務,降低疫情對銷售的影響並保障市場供給。企業目前現金流和市場訂單充足,生產經營秩序穩定。

  從我國農業企業發展現狀來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型農業企業不斷成長起來。2018年,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認定的龍頭企業接近9萬家。“但總體來看規模偏小,即使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1億元以下的龍頭企業數量佔比過半。”為此,王玉斌建議,農業企業既要立足當前,揚長避短,全力減少損失,還要放眼轉型升級,謀劃長遠發展,走適度規模經營與種養結合綠色循環之路,積極推出新舉措,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鏈相加、供應鏈相通、價值鏈相乘,努力化危為機,闖關過後定見“彩虹”。


來源:農民日報 記者 毛曉雅 呂兵兵 朱海洋 範亞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