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從事快遞送餐之類的服務,對十年以後的國家整體人才結構有沒有影響?

萌帆豆寵


不要杞人憂天,不要代市場做決定。

快遞外賣賺的多所以人才都去幹騎手了?想多了,外賣小哥的月收入比金融機構的新人高,比公務員高,你看見金融機構招不到人了?你看到國考沒人考了?早在外賣出現之前,就流傳著“搞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下海”一詞流行的時候,前門外抓個倒爺就比坐辦公室的賺得多,你看人才比例失調了嗎?事實就是錢不是唯一決定因素,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側重點。有人就是願意苦熬幾十年謀求長期發展,有人就是為了賺快錢。你把賺快錢的機會都搞沒了,這就是健康發展了嗎?幾百萬的外賣小哥集體失業,你有那麼多優良崗位承接嗎?

說幹騎手沒有積累,年齡大了就被淘汰?我想問問你讓他去流水線上當工人,能積累什麼?幾個工人出一個工長?好不容易熬出頭了結果流水線自動化了,你說他之前的積累有什麼意義?人家趁著年富力強賺幾年快錢,回頭離職回家做點小買賣不行嗎?小超市,燒烤攤,米粉店,哪個不是出路呢?

研究生找工作都費勁,而製造業逐漸離開中國的今天,有個行業解決幾百萬的就業,你還要以“沒積累”為由搞掉他?


一塊紅布矇住眼


無法考慮未來,我現在40歲了,20年前到廠子裡上班本打算一輩子好好幹,幹到老退個休也就安度晚年了,可沒上兩年就趕上下崗了,又四處打零工,好不容易熬到開了一個實體店,可要趕上網絡時代,又關門,中間的心酸,誰能感覺到?所以別想那麼多,活好現在吧。


風向西


這個事我就一直擔心著,這麼多年輕人,都在做低端服務業,未來怎麼辦?我看過樓下商場的招聘廣告,清一色要28歲以下,那這些從18歲開始從事服務業到了28歲以後,服務業還要拋棄他們,28歲以後他們還能做什麼呢?難道都去跑快遞外賣?!除了這個還有什麼服務業會招28歲以上沒什麼學歷的人呢?那時候他們才正是成家有娃的時候………想想就感覺很可怕。


這一夜3


誰不願意多掙點錢呢,現在找一份工資高又體面的工作真的很難,並且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年輕人大多不願意進工廠打工,像我所在的廠裡前兩年來了一批20歲左右的畢業生,可是一年不到全部走光了。


他們說是受不了高強度的體力活,也不願意被各種公司制度限制,喜歡從事那種自由度高的行業。

現在很多人願意送外賣或者是其它輕鬆的服務業,主要就是想幹就幹,想休息就休息,沒有人壓著幹活,小日子過得比較休閒,同樣的賺的錢也不少,比打工輕鬆許多。


而題主可能想得比較長遠,年輕人都去送外賣,送快遞,那以後人才架構方面怎麼辦?

其實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中國人口14億,從事快遞、外賣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對大環境影響小之甚小,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快遞和外賣也是需要人乾的,不然這些行業就得歇菜,網上購物怎麼辦?自己大老遠跑過去拿嗎?這不現實。

還有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各有志不必勉強,每個行業都會有人做的,往後科技更發達,一些體力活會被機器人所代替,社會只會進步不會倒退。

不管什麼樣的工作,只要自己願意即可,養家餬口或者大發橫財都是需要自己用雙手付出,沒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


黑暗科技世界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是機械製造行業出身,從業幾十年了,很多以前的同事、師兄弟都改行幹了快遞或去送外賣,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萬把塊錢,比從事我們製造業多掙很多。由此我也一直在猶豫還需不需要堅守,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帶有很強的普遍性,我真的擔心我們的製造業會因後繼無人而嚴重衰退,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血淋淋的現實。


工仔1546


都說國家的人口紅利已經要消失了,可有那麼多年輕人在做沒有多少技術價值的工作,如城市裡的送快遞、外賣,做保安等。這些低端價值的工作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年輕人是需要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一是反映出國家的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後,尤其是農村地區年輕人缺乏知識和技能;其二職業教育未能覆蓋到廣大農村,而城市給外來務工者提供的學習機會也不足;其三年輕人進入工廠生產一線做工人的吃苦精神在下降!總想著賺快錢少出力,城市裡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有進工廠的願望了!總之,大量年輕人沒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大能量的狀況,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魚音嫋嫋傾聽者


會徹底失去製造業。因為企業不懂得什麼是退一步的海闊天空,企業招不到人。其實企業只需退半步即可逆轉危機。這半步就是取消日班的平常加班,兩班輪班模式要學工廠的飯堂和超市等等服務業接力切換模式。傳統的都是白班上完班之後到晚上才輪到夜班上班(由於白班中午和下午都要吃飯和休息整整浪費了兩個小時的時間,輪到夜班上班時至少20點了)。如果採用新模式像服務業一樣的就是這樣的:白班7點上班,到11點下班吃飯(上午半班結束)。然後是夜班的人11上班,15點下班(中午半班結束)。再往下就是白班15點上班,19點下班(下午半班結束,為了能讓夜班在三點點之前下班,白班不加班,白班上完8個小時就結束)。最後是夜班19點上班,23點下班(晚上半班結束,已經完成8小時的班),休息吃宵夜一小時。最後最後就是有班加的0點上班到2點下班。傳統兩班倒的上班模式,兩個班次加起來每天開工20小時,狠心的企業是22小時,黑心的是24小時。新模式是18小時,雖然比傳統模式少了至少兩個小時,但是員工不用熬通宵的夜班(不通宵的夜班這是女生招收的關鍵,有了女生,自然就能吸引沒有結婚的男生應聘,有了年輕的員工企業就有活力),兩個班次的員工休息好了工作效率也容易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招工不用花費大價錢給中介了足以抵消減少明天開工時間的損失。


待完善個人信息


杞人憂天聽說過吧,也許題主看到的是滿大街的跑快遞的,這是因為產業變化帶來的結果,電商的大發展促進了跑快遞的人員大發展,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深層次裡其實並未如題主所見所聞的哪樣,大多數讀過大學的人依然是到了阿里巴巴,騰訊,華為,小米這樣的科技公司裡,或者到了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等等地方。如果有興趣看看全國就業分佈題主可能就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了,目前看到的情況,更多的是來自於整個服務行業,特別是實體服務行業凋敝,掙錢困難,而對於做小工或者服務員來說,覺得收入不及跑快遞,從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角度來說,從事這樣的工作也就無可厚非,一方面是掙錢可以不低於很多其他服務行業,另一方面雖然工作時長並不短,但自由度卻相對高出許多,這從另一方面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很多工廠招不到人,其實就是缺少自由,一個封閉的環境卻自始至終都禁錮不了人的自由思想。

至於說十年後對國家人才結構的影響是否存在?其實我看來題主還是多慮了,因為過去農業大國時,我們農機產品少之又少時,農產品產生就需要大規模的農業人口,同時提高農民的地位,當轉型工業時,也是同理,但當工業遇到瓶頸時,就提高知識分子的地位,所以,一旦後期我們真要是缺少某一方面人才時,我們就會全力以赴,這就如同現在的芯片產業。


梁毅


其實你沒看到問題背後的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工廠工作?請注意我用的是工作,而不是打工一詞。工作是用心去做一件事,打工是為了生計而謀生的一張方法。產生這樣的問題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工人的社會地位太低的緣故,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裡,每月拿幾千塊錢工資,連一平米的房都不夠買,叫人如何安心認真的對待工作呢?很多人說日本的工匠精神,德國的精益求精的品質,那你怎麼不說這些工業強國的工人有多受人尊重,工資收入和福利有多好呢?既想馬兒跑的快又想馬兒不吃草,你想什麼呢?機器馬也得加油充電吧。


夜思影


先管好自己,吃飽飯,在想別的。一屋不掃,何以治天下。

青壯們如果有工作,像公務人員,事業單位一樣,有穩定的收入和體面的工作,他們會去送外賣?先填飽肚子,養家餬口再說吧。

整個國家的人才結構是大策引導出來的。組成國家的是個體,個體首先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趨利避害。看看為什麼每年所謂的國考那麼多人,為什麼互聯網行業直白的喊著996,還有人幹?一個穩定有利,做好了還有權有名,一個有利。

實幹興邦,實業興國,說了好多年,為什麼總說缺技工?真缺嗎?未必。大策是發展互聯網,從互聯網+,到大力發展區塊鏈,政府信息化,和實業關係不大。實業掙錢難啊,待遇自然就上不去,沒有利誰去幹,即使降低高中升學率,讓孩子們去上技校,孩子們去不去不說,從技校出來就會去做工人嗎?還是這句話,沒錢沒地位,誰去。另一方面,以前國企大廠那麼多技術工人,不是說下崗就給下崗了,自謀生路,這個創傷不治癒。這些人能讓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人到中年被下崗?

題主想多了,我也說多了,我等p民,只能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