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雍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嗎?

欠小賤


雍正的帝位到底是康熙的真實想法,還是被逼迫的無奈,又或者是康熙屬意他人,但被雍正篡改的,直到現在,仍眾說紛紜、各持己見。


說起胤禛的出生,他的生母烏雅氏因身份低微,在他出生後,連撫養的權利都沒有,便被抱走。因此,雍正從小是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撫養的,但感情並不深厚。


胤禛(yìn zhēn)年少時,曾因性情急躁暴烈,被康熙用“戒急用忍”來訓教他,並帶他巡歷四方。20歲時,被封為多羅貝勒。29歲時,還把圓明園賜給了他。幾乎每年,康熙都會到胤禛的圓明園吃飯聊天。


我們都知道,康熙先後兩次廢太子,第一次便是在胤禛30歲時。第二次復立太子是在次年,胤禛31歲,也正是這一年,升任和碩雍親王。三年後,再次廢太子,自此再未設立。當時,胤禛34歲,歷史上的“九王奪嫡”也是在這時開始顯露出來。


要說胤禛不想要皇位那是不可能的,一招“暗渡陳倉”用的賊溜,他時不時的去跟僧人談經說道、研究金丹,與眾人較好,表現出一副閒人的姿態,可私下又跟年羹堯和隆科多等人來往頻繁,建立自己的勢力,實乃高招。


“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

後來,康熙六十年的祭祖大典,便委任胤禛主持,六十年一甲子,這麼重要的事,跟太子人選無關?這時的康熙,仍然會到圓明園跟胤禛吃飯。到康熙61年11月,身體已經感到不舒服的情況下,依然讓胤禛“恭代祀天”,皇八子、皇九子等都沒能代祀,就連皇十四子都未召回,甚至還派了年羹堯在其身邊。

“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另外,民間關於“十改於”和“十改第”的說法較多,但我們從近些年曝光的康熙遺詔中,可以發現,清朝的官方文件中,尤其是遺詔,會將繼承人的正式爵位、名字和兄弟排名寫清楚,改一個字或許有可能,一串字還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偽造或者自制。但結合康熙生前的行為,我認為,雍正的帝位應是康熙真實意思的表達,名正言順。


八月餃


我想你問這個問題是不是聽過傳言,說雍正殺父奪位?或者說是雍正篡改聖旨,把明明給傳位十四皇子的聖旨偷偷的改成了傳位給四皇子。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野史畢竟是野史,雖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這裡我想為雍正的名聲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確實是他康熙爹爹親自選的太子。用從小就聰明伶俐,對國家大事策論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可以從雍正在上書房的作業就可得知,選一個對國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過的。再者雍正繼位確實是有遺詔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讀過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再詔書有假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間確實對清朝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謝謝大家,今天就分享到這兒。


白公子怪談明史


有關雍正(胤)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近日,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史林》雜誌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

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八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八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 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而胤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持,絕無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 金恆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香洲謝霆鋒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野史畢竟是野史雖然不可不信,但是不能全信。在這裡我想為雍正的名聲正名一下雍正皇帝確實是他康熙爹爹親自選的太子用從小就聰明伶俐,對國家大事策論民生等事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可以從雍正在上書房的作業就可得知,選一個對國家有益的雍正是康熙深度考察過的。再者雍正繼位確實是有遺詔的。而且是被大臣隆科多所宣讀過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要再詔書有假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雍正在位期間確實對清朝的興盛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為。


Oops雪雪


康熙的意思。選雍正當繼承人,其實再合理不過了。老大胤褆因詛咒兄弟被圈禁老死;老二胤礽被廢兩次;老三胤祉因在敏妃喪禮百日內剃頭被康熙拘禁宗人府以無禮嚴加議罪——革去郡王爵位降位貝勒;老四胤禛序齒長年富力強,巡視河工有過歷練有從政經驗, 也沒發生過被降位革爵的么蛾子破事,穩穩當當的眾皇子中爵位最高的親王爵位,還在康熙晚年時節代替康熙在冬至時去天壇祭天——國家大事,在祀與戎,不看重一個兒子能讓他去祭天?所以沒毛病。


小鐘侃天下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歷史中的光影


首先我們看一下正史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隆科多正式宣佈“遺詔”,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的父親康熙皇帝作為一名擒鰲拜,平定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的皇帝,且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其膝下子嗣多為有能有才之輩,因而也引出來後面的九子奪嫡的事件。其中九子分別為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當然最後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放一張道明叔的康熙大帝照片)

從官方的記載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合乎法理的。清代的官書對於這些可謂是眾書一詞,口徑統一。不過對於民間來說,顯然讓人全然相信史書記載是不現實的,因而出現了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雍正即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後世有的學者也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 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後經證實,其遺照應該為滿文,而在滿文之中顯然是不存在這種改法的。更為可能的便是雍正依靠自身才能,獲得康熙大帝的賞識,最後得以繼承大統。

(甄嬛傳中雍正形象)

不過較為統一認可的,也是眾多皇帝的處理方法,顯然成功者是不可能與失敗者分享喜悅的。在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並且雍正皇帝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因而也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傳位乾隆愛新覺羅弘曆的詔書被秘密封存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事實上,不管如何得到皇位,雍正作為一名只在位十三年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非常關鍵性作用。但是因為在位時間的短暫,後世只說康乾盛世(像是父子一樣 實際為爺孫),而未稱為康雍乾盛世,對於泉下若有知的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的雍正帝來說也算是一件憾事了吧。

(甄嬛傳中乾隆形象 三代人齊了)


四月的薔薇花


合法繼承而來。

其實很多人對康乾盛世這種說法是不滿的,表面看到乾隆年間,已經到達頂峰,無論是國力還是版圖,而實際上如過若沒有雍正帝勵精圖治的12年多,哪有什麼康乾盛世,清朝不提前走向末路就不錯了。

以康熙的雄韜偉略之才,從幼小一路波折成長到大帝,識人辯才的能力,一定是非常強的。晚年的康熙雄心不減,在版圖疆域問題上一直與草原和沙俄以及周邊國家征戰,表面上軍力強大,版圖遼闊,實則由於康熙晚年守成荒疏,連連征戰,又有九子奪嫡的發生,國家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大清帝國交到雍正手上僅僅只有不到800萬的存銀,國庫早已空虛到極致。

正因如此,康熙對於太子之外誰最適合接位,心理已經一清二楚,有能力又夠狠,且沒有不良嗜好的,只有雍正。

野史中的雍正害死康熙,將遺詔中傳位於14改為4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先不說改詔時機,光能知道放哪了就很蹊蹺了。

雍正最讓康熙滿意的也不是因為他有個寶貴兒子,康熙喜歡孫子並不是喜歡乾隆這一個。他最滿意的是雍正的孝道,康熙覺得他靠譜,不爭不搶,默默盡孝,辦事也妥妥的放心,有鐵手腕。

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需要一個鐵手腕的人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太子和八賢王和十四顯然都不適合,太子好色,又勾結大臣坑自己。八賢王沽名釣譽,做事講究陰謀,辦不了改革這種大事。十四,武夫一個,容易被帶節奏。

最後總結下雍正帝在位都有哪些豐功偉績:

1.勤政。用“拼命四郎”形容他一點不為過。在位十二年多,堅持每日親自批閱奏摺,在已保存下來的數萬件奏摺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語甚至高達一千多字,平均睡眠時間每天只有四小時。

2.不好女色。既沒有繼承他爸比康熙的多情,也不如他兒子乾隆那樣濫情;

3.厲精圖治。鐵腕反腐,設立軍機處,將君權最大化;改土歸流,大大鞏固了對西南的統治;“攤丁入畝”實現土地均勻化,割富益貧的舉措有力合理化了稅負,既給乾隆攢夠了零花錢,同時又加強城鄉間的聯繫,有利於社會穩定;

4.在位期間,國庫從700-800萬做到了6000萬。


東說史時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大蘇閱天下


康熙的眾多兒子中,雍正不是那種才華橫溢,不同凡響的人物。康熙或許當初並不看好他。

他之所以承襲皇位,得益於兩條。

第一,康熙晚年,大清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在先後剷除了鰲拜、平了三藩、收復了臺灣、滅了葛爾丹後,國家急需要整頓吏治,休養生息。十三子、十四子的軍事才能沒得說,但是治國理政的水平差的太多,老八雖人氣旺,但老於世故,其行利於官不利於民,其他子才智平平,不予考慮。老四這個人,雖然不顯山露水,但是考慮問題從大局出發,做事勤勉,在賑災、治理國庫虧空上表現不錯,不怕得罪人,可堪大任。

第二,要說康熙心中真正的理想接班人,兒子中一個沒有,孫子輩中倒有一個,那就是弘曆。傳位於老四胤禛,也是變相傳位給了弘曆,雍正皇帝起到了過度的作用。

康熙的佈局是著眼於大清的長治久安,從後代中選拔和培養一個能夠真正扛得起王朝的人。放眼望去,孫子弘曆讓他眼前一亮。

俗話說得好,打小看苗,三歲至老。史書記載,康熙第一次見弘曆時,他這個孫子已經12歲了,長的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尤其是一雙眼睛,明亮有神,待人接物,大氣沉穩。康熙十分喜歡。

有一次弘曆外出打獵,遇到兇猛的野熊,他竟然毫髮無損。康熙知道後,請國師給弘曆算了一卦,卦雲: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福報深厚,大貴之人。

康熙六十年,康熙把弘曆接到暢春園,習文練武,刻意培養雕琢,這時,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已經確定了,先胤禛後弘曆,老爺子的棋出手就走了兩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