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過剩已成現實,80%產能即將放空

相信近來大家也體驗到,通過線上網店和線下商超購買到口罩已經不是一件太難的事了。例如,格力生產售賣的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每盒售價150元(50只),也就是3元一隻。KN95防護級別的一次性使用口罩,每盒售價275元(50只),一隻價格5.5元。疫情暴發導致口罩需求猛增,隨著生產企業數量的大幅增加,曾經被哄抬的口罩價格已經開始回落,逐漸向合理價格靠攏。

口罩过剩已成现实,80%产能即将放空

隨著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逐漸復工,加上新口罩自動化生產線不斷投產,口罩的產量也越來越高,到2月底時產能就已經增長了數倍,再加上進口部分,很大程度上已經緩和供求緊張的局面。

藥企大軍 轉產口罩

當下,一批業內外企業紛紛跨界轉產口罩,相比於其他行業企業轉產,藥企擁有藥品生產許可證及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現有的廠房設施、潔淨車間、檢驗設備等生產條件也比較符合相應醫用防護用品的生產要求。通過查閱資料可以看到,在跨界轉產口罩的公司除了像中石化、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這樣的企業外,還有不少藥企。

截至3月12日,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十餘家藥企新增口罩生產線。

1、翰宇藥業:投建5條生產線

翰宇藥業發佈公告,公司擬投資建設5條自動化醫用口罩生產線,填補天水市及其周邊地區醫用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的空白。

2、哈藥集團:做口罩、防護服

據悉,哈藥集團製藥總廠此前從未有過生產醫用防護品的經驗,但是僅用了5天左右的時間就完成生產資質認定註冊、拿到生產許可。至2月9日,哈藥集團製藥總廠已生產醫用外科口罩1.2萬餘隻,全部達產後,醫用防護口罩3萬隻左右。

3、中恆集團:10億元進軍醫療物資領域

據悉,中恆集團已經開啟日產30萬口罩的生產線,並有望快速達到日產100萬個口罩生產。目前,中恆集團首批兩臺全自動化口罩生產線已完成組裝調試,可24小時生產約30萬個口罩,另有8臺已經訂購的口罩機將陸續到位投產。屆時,中恆集團將有望實現日產約100萬個口罩。

4、海南海藥:已經預定相關設備

目前,海口藥廠已經預定了相關生產設備,預計15天左右到貨,並積極做好了醫用口罩的原材料採購計劃,同時海口藥廠已啟動對醫用口罩生產的相關許可申請。

5、必康製藥:年產口罩超億隻

2月6日晚公告稱,計劃通過租用控股股東新沂必康新醫藥產業綜合體投資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江蘇嘉萱智慧健康品有限公司在新沂市當地已建成的護理品生產車間內改造建成8條口罩生產線;完全達產後,預計口罩年產量10950萬個。

6、華仁藥業:自籌資金改建醫用口罩生產線

華仁藥業發佈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青島華仁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擬在目前的淨化廠房中改建醫用口罩生產線,用於生產醫用防護口罩生產線(N95)、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等醫療防護用品。項目將建設2條醫用防護口罩生產線(N95)、1條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生產線。年產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4600萬隻、醫用防護口罩(N95)2500萬隻。項目總投資不超過1000萬元。

7、海翔藥業:自產口罩用於企業防疫

海翔藥業對外稱,為了彌補口罩這一重點醫療防控物資缺口,公司決定訂購自動化設備,自產口罩用於企業防疫工作。公司已經訂購了一套日產28萬隻口罩的全自動生產線。

8、佛慈制藥:第一批醫用口罩下線

佛慈制藥發佈公告稱,公司擬投資1500萬元建設口罩、防護服生產線,預計3月上旬設備到貨,力爭3月中下旬投產,日均產能50萬隻。3月6日,口罩生產設備完成調試並開機運行,佛慈制藥第一批醫用口罩正式下線。

9、上海普康藥業:新建全自動生產線

近日,上海普康藥業新建的全自動口罩生產線投產,日產日用口罩16萬個並將繼續擴大規模。

10、康芝藥業:8天建成海南首條口罩生產線

據悉,康芝藥業經過8天的努力,在2月8日深夜成功生產出第一隻口罩。康芝藥業海南總廠建成的這條口罩生產線能夠實現日均生產4萬隻一次性醫用口罩,結合該公司其他基地口罩生產線4萬隻/天的產能,一個月可生產醫用口罩240萬隻左右。此外,康芝藥業在3月中旬還將上馬一條N95口罩生產線。

11、同善堂:投資500萬,引進生產線

同善堂投資500餘萬元,跨界引進了多條口罩生產線。引進的生產線共有4條,分別為3條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產線、1條N95醫用口罩生產線。此外,同善堂還相繼採購無紡布、熔噴布等關鍵生產原材料,以及耳帶、鼻夾等必要配件。

12、三鑫醫療:4條生產線最高日產45萬隻

雲南三鑫使用其已具備的一條口罩生產線開展大批量生產,滿負荷生產情況下的日產能最高可達10萬隻。截至3月9日,三鑫醫療已具備四條醫用口罩生產線,滿負荷生產的情況下,日產能最高可達45萬隻。

13、巨星醫療:口罩生產線預計3月底投產

巨星醫療發佈公告,公司繼2月中旬推出環境消毒產品84消毒液後,計劃投入高質量標準一次性醫用口罩的生產及銷售,為國內及國際市場貢獻更多防護產品。一次性醫用口罩生產線將於3月內完成安裝調試,預計於3月底開始生產,預計產能為每月300萬個。

暴增的生產線

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國口罩的日產能是2500萬個,僅僅一個多月,口罩產能就已迅速上升到1億個。而口罩產能之所以一下子增加這麼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非口罩生產企業都紛紛轉型生產口罩。

口罩过剩已成现实,80%产能即将放空

單就以上提及的這些製藥企業轉產生產的口罩數量日產就已可達幾百萬以上,新增生產線40餘條,除此之外,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三家公司涉及的已建及在建口罩生產線預計共計40條,若全部投產,口罩產能約310萬隻/日。還有服裝、食品乃至汽車、電纜製造等企業也在重組產能,紛紛開設口罩生產線用來生產口罩。

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這些生產口罩的企業就會重新迴歸到自己的主業上。之前為了滿足疫情引起的爆炸式需求而大規模新建口罩生產線,一旦疫情過去,巨大的產能將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政府也不可能一直收儲這些產能。

暴增的生產線帶來的就是價格的暴跌,除了格力的N95口罩賣到5.5元,北京的京客隆超市售賣的一次性口罩也已經僅僅1.93元/個。

口罩过剩已成现实,80%产能即将放空

那這些上百條乃至上千條的口罩生產線又該何去何從?等到疫情結束,等到人們脫下口罩,這些生產線又將消亡掉多少?

當下,暴增千條的生產線已經使得口罩日產量增加了7500萬,等到疫情結疫結束,至少將有80%的產能即將放空。而因疫情暴漲了四五倍的口罩機等設備的價格,也將回歸正常。換句話說,疫情之時,你花幾十萬購買的口罩機等設備,按照疫情之前的價格換算,其二手價格也將不超過2萬元甚至更低。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或許還沒回本就已面臨倒閉。

產量爆表 警惕過剩

截止2月29日,工商登記數據顯示,全國已有超過41999家企業,在經營範圍申請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經營範圍中增加了醫療用品,只是疫情期間特殊需要。疫情過後,很多跨界生產口罩的企業,或許就不會再進行口罩生產。

隨著市場上的口罩逐漸增多,疫情的逐漸趨於平緩,人們對口罩的需求也相應減少了,單就小編來講,就已經不關注口罩的搶購了。由此帶來的就是,口罩生產企業的需求逐步降低,從而生產企業對口罩機相關的生產線需求量也在減少。

當下,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其他國家的疫情仍在蔓延,中國製造的口罩還要支援國外,應對不斷增長的海外需求,或許“口罩熱”還會繼續持續一段時間。但這背後同樣存在不小風險:出口國外的口罩產品需要通過當地認可的資質審核。並且全球各地的標準各不相同。因此,不要覺得國內產能過剩之時可以輕易將產品推向國外。

要思考,也要行動

在浩浩蕩蕩的口罩生產中,裝備企業顯然也是忙得不可開交。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已盤點了口罩機設備生產廠家、口罩生產線解決方案企業、口罩機零部件供應企業(文章回顧:一場自動化戰“疫”,口罩機熱潮下的“冷思考”),當疫情過後,隨著拐點到來,口罩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為口罩機提供部件的這些裝備企業,又將如何消化庫存?

當口罩的產能過剩了,裝備企業的訂單也隨之減少,大企業或許主營業務不在此,不會過於擔心,即使口罩行業用不上,同樣可以用在紡織、印刷、食品包裝等其他項目上,轉變到原本的主攻方向上即可。

但對於一部分小企業來說,此時就需要思考轉型,未來重點關注哪些行業?現有的產品能否匹配?如何保證已交付的產品都能夠順利收到回款?這些都是擺在企業經營者面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畢竟國家說的是對口罩兜底,但不會對相關的生產設備兜底。

“大躍進”式的口罩生產已經進入了冷靜期,是時候轉變思維,迴歸到正常的生產生活中了,對於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文末留言。

口罩过剩已成现实,80%产能即将放空

調查∣疫情大考下的中小企業現在都怎麼樣了?

疫情之下的免費“雲”,我要不要上?

新冠疫情或拖中國經濟增速後腿,變頻器市場會蓄勢待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