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沒得選”,還是不敢選?

你喜歡說“沒得選”嗎?

在電影《無間道》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天台對白。

劉德華:給我一個機會。

梁朝偉:怎麼給你機會?

劉德華:我以前沒的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

梁朝偉:好啊,去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這個片段大家都知道,在這個片段中劉德華說自己以前“沒得選”,這個“沒得選”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你是“沒得選”,還是不敢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是不是經常聽到呢?

我家庭不好,我沒得選,我這一生只能這樣了。

我學歷不行,我沒得選,我這一生只能做這個。

我不想去相親,但是我沒得選,我不去的話,我父母會罵我指責我。

我也不想這麼做,可是我沒得選,如果不這麼做老闆會開除我。

這是“沒得選”嗎?不是,這只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找了一個合適的藉口,用來完美的接應“沒得選”。

什麼是選擇?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會做選擇,我們所認為的選擇不過是隨心所欲的接受,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

我個人認為:我們把一件事情的所有選項羅列出來從中擇優而選,這才是選擇。

就比如這位百萬粉絲的育兒博主。

在今年一月,某平臺一位百萬粉絲的育兒大V發佈一條消息轟動網絡,說的是什麼?

她在週末打算帶著全家一起去長隆遊玩,出發的前一個晚上,她對三個孩子說:在出發前必須完成當日學習任務,否則留在家裡。

結果是老大老三完成了要求的學習任務,老二沒做到,她真的狠心的把六歲的孩子留在家中。

在出門前,她和6歲的女兒說了一些注意事項,該如何燒水喝,該如何泡粉絲不讓自己捱餓。

最後真的留著一個6歲的孩子獨自一人在家,而且還回絕了鄰居和親戚的幫忙照看。

晚上時,她和女兒通電話,女兒說害怕一個人在家,她說你只要完成雙倍的學習任務,我就搭高鐵回來接你出門遊玩。

結果自然是女兒完成學習任務還被接去長隆。

“殺雞儆猴”之下,她的三個孩子都表示以後一定要完成學習才能玩。

她是對還是錯?我不想辯駁,我只談結果。

你是“沒得選”,還是不敢選?


有沒有“沒得選”?

有,我“沒得選”啊,她才6歲,我怎麼放心把她一個人放在家裡?

我“沒得選”啊,她還這麼小,根本沒法照顧自己。

但是這位百萬育兒博主的選擇是什麼?

為了讓女兒以後有傲視同輩的資本,她選擇承擔一些可能會發生的風險,比如不小心觸電,燒水不小心燙傷,她有勇氣接受這些意外。

你是“沒得選”,還是不敢選?


這就是選擇。

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我們的生命裡,每一件東西都是明碼標價的,盈虧同源,越是稀缺越珍貴,風險越大,我們想要獲得那就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

我們該自己做選擇嗎?

前幾天我表妹問我:老哥,我打算一個人去外地,但是我父母不讓,我已經做好打算了,你支不支持我?

你是“沒得選”,還是不敢選?


我回復:你應該知道我的態度,成年人自己作主,自己做選擇,後果自己承擔。

同時,我和她講了一個小故事。

你小時候想去山裡玩,你父母不讓,你偷偷的跑去了。

在父母不允許的情況下,你還去,那麼摔了磕了也只能偷偷的哭,不能跑回去找媽媽。

現在也是一樣,你想怎麼做,是你的自由,前提是無論什麼後果你都要自己負責。

我為什麼這麼和我表妹說呢?

無論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在成年後,都要是自己的選擇,那麼就不會怨天尤人,不會說:我當初“沒得選”,我父母逼我的。

不曾獨立和成年時,父母和老師幫忙做的選擇一定是他們眼中的最優解,就像百萬育兒博主對待6歲女兒那樣,在她眼裡,這麼做是最優解。

我不評價這種行為,盈虧同源她自己能夠接受,我身為外人有什麼好說的?

而我表妹已經成年了,父母眼中的最優解並不一定是我們眼中的最優解,那麼如何解決呢?

聽父母的?還是聽自己的?答案我不知道。

但是我會說:不管你自己做不做選擇,你的人生無論出現什麼結果都需要你自己承擔,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自己做決定呢?

你是“沒得選”,還是不敢選?


我自己來,包括人生嗎?當然,那樣才有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