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導語:

洪武二十五年(1392),一個惡訊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喜愛的太子朱標,因為風寒逝世,

隨著朱標一起死去的,還有朱元璋對太子建設國家的希望。人死不能復生,面對現實,才能改變現實。

朱標的死讓朱元璋痛不欲生,但是卻給其他皇子留下了無限可能。繼承權很有可能落入他們手中,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有可能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可是朱元璋子孫眾多,如何選擇下一位繼承人,也由朱元璋決定。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一 明朝皇族

最後的歷史已經明晰,朱元璋把皇位交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在皇位繼承中,朱元璋希望古今遵守的嫡長子制可以保住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殊不知,朱允炆的繼位為大明王朝帶來了另一場危機。深諳世道的朱元璋,早就有所預料,所以在繼位給朱允炆之前,已經做好了準備。

隔代傳位的猶豫與爭議

在古代歷史中,王位的繼承一直是重要話題。在最開始,繼承權是科學且可靠的傳賢"禪讓制"。可是在更多的人心觀念中,將自己的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孫更符合利益的需要與認可。關於這種思想,與對祖宗的紀念有關。

在炎黃子孫的傳統觀念裡,黃帝與炎帝是兩位不可遺忘的祖先,因為正是他們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後代好的生活。在個人家族中,子承父業,不僅可以滿足家族利益,還可以遺澤子孫。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二 明朝太子影視劇形象

正是這種泛式思想,一直被中國古人所認同著。也正是因為嫡長子制的存在,在帝王的宮廷之中,上演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的家族政變。在朱元璋逝世不久,靖難之役就席捲的全國。可是在此次戰役之前,朱元璋的政治算盤早已進行了細緻的計算。

1、太子朱標的逝世

早在朱標十三歲時,朱元璋就對他的長子寄託了繼承大位的希望。因為朱標為人雅厚,非常適合做一個太平盛世的賢明君主。一向善於任人的朱元璋,憑著他的直覺與看人的標準,對於朱標的喜愛與教導也恰到好處。

"以知鞍馬之勞","衣食之艱難","風俗之美惡","吾創業之不易也",這是朱元璋為他十三歲的兒子朱標所寫的勸諫教育之文。這時的朱標,正在朱元璋的家鄉濠州,謁祀祖宗陵墓。朱元璋的這些話,使朱標在幼時就知道了自己的責任重大。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三 朱標像

在朱標的身上,朱元璋的悉心教導,使其獲得了良好的成長環境與成長方向。但是,也使朱標時刻都處於一種高壓的環境之中。在厚望之中,朱標的身體也漸漸跟不上處理政務的需要。在洪武二十五年,不幸逝世。

2、帝王的喜愛成為了主要目的

太子的逝世,不僅使朱元璋的內心傷感不已,國家繼承的問題也使朱元璋一夜之間白了頭髮。覬覦皇位已久的燕王朱棣,似乎看到了時機的到來,一直想爭取皇位的繼承權。當然,朱棣的覬覦並非是妄想,作為與朱元璋最像的皇子,朱元璋對朱棣也有著特殊的喜愛。

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是一個年輕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在最開始並沒有獲得朱元璋的喜愛。因為朱允炆剛出生的時候,腦袋的形狀不好,所以在最開始,朱元璋並不喜歡這個孩子。可是在其長大後,朱允炆善於背誦,這為朱元璋留下了好印象。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四 建文帝

朱允炆天資聰穎,再加上其父親的影響,其形象與能力亦不遜色於其父親朱標。再加上朱元璋對朱標的無限思念,朱元璋就已經下定決心,要將皇位隔代傳給朱允炆。如此一來,不僅遵守的嫡長子制,也維護了皇位的正統性。

3、皇權的背面

在封建集權的專制統治下,皇權往往代表最高的權力。在這權力頂峰上,其不僅要考慮天下百姓的利益,還要考慮自己家族的利益。可是家族的利益在皇權面前往往更加直接,也更加容易處理。

如此,當皇權被家族利益所矇蔽,那麼天下百姓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所以皇儲之爭,起源於宮廷,受害於百姓。如靖難之役的發起,就導致全國處於水生火熱之中。所以嫡長子制真的是國之根本嗎?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五 明朝皇族

在康熙傳位的過程,其也曾想用嫡長子制確定皇儲,可是實施之後,清朝國本的混亂不亞於明朝。當雍正執政後,其將皇儲默默定於匾額之上,國本之爭就此解除。所以嫡長子制確實有助於皇儲的設立,可是也導致了皇儲的爭奪,因為皇帝的意志與喜好,可以決定最終的所有權。

朱允炆的太子黨成員

在朱標死後,朱元璋性情大變,對其功臣的猜忌,也進一步加深。因為當其想到年紀輕輕的朱允炆要登上皇位時,腦海裡都是其能力難以管理國家大事的畫面。由此,朱元璋開始大肆屠殺功臣,就是為了穩定朱允炆的帝位。

當對皇位有威脅的大臣處理完後,朱元璋曾經問過朱允炆怎樣處理國家大事。可是聰慧的朱允炆早就意識到了最大的威脅——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的叔叔們。因為朱元璋為了保證朱氏家族的皇權,

各地親王的權力成為了中央朝廷以外,最有威脅的地方勢力。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六 朱元璋畫像

為了使朱允炆可以壓制住親王對中央的威脅,朱元璋並沒有主動出手,來剝奪自己兒子的安逸。朱元璋相信,自己為朱允炆精心挑選的臣子,可以保證朱允炆的皇位。可是這幾臣子,卻成為了朱允炆皇位上的絆腳石。

1、懷才不遇方孝孺

在朱元璋選擇方孝孺時,就認識到這是一位潛力無限的人。雖然方孝孺師從大儒士宋濂,而且其學識亦不亞於宋濂。可以洪武年間,方孝孺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幾次科舉,都未中榜,這讓方孝孺異常寒心。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七 方孝孺像

朱元璋意識到方孝孺的才學不淺,也意識到方孝孺過早的出名會使其迷失自己擁有的潛力。由此,朱元璋故意打壓方孝孺,就是為了鍛鍊他。為了讓他在冷落中成長,將來為朱允炆盡忠盡力。最後的歷史證明,方孝孺確實是建文帝最忠義的臣子。

2、洪武好人齊泰

齊泰本是朝廷官員中,一個最普通的官員。可是一次機遇,改變了齊秦的軌道,也改變了朱元璋對他的認知。有一天,朱元璋的宮殿被雷劈壞了,迷信的說法表明,是朱元璋惹怒了上天,需要朱元璋去廟裡祈福。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八 明朝官員

為了舉行祈福儀式,朝廷官員中必須選擇九年內沒有犯過錯誤的官員,而齊泰就是其中一個。朱元璋聽聞齊泰沒有犯過錯誤,對齊泰也另眼相看。為了考察他的才能,朱元璋隨便問了一個邊關將領的名字,沒想到齊泰將大明疆域內的軍事形勢,一清二楚的記載在一本書中,放在袖口中,隨時記背。正是因為齊泰的刻苦與不屑,朱元璋決定將其交給朱允炆。

3、太子死黨黃子澄

黃子澄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會元,其卓越的才學很快被東宮伴讀。朱允炆的學識,也來自黃子澄的培養。在黃子澄眼中,朱允炆不僅是他的學生,還是他盡心輔佐的君主。等到朱允炆繼位,黃子澄立誓要幫朱允炆穩定天下的局面。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九 黃子澄像

這一約定,緣於朱允炆在東閣門的唉聲嘆氣。黃子澄正好遇見朱允炆的愁容,詢問過後,才知道朱允炆對於親王權力的壓力。為了開導朱允炆,黃子澄舉出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的例子,並決定盡心輔佐朱允炆,保證皇帝的權威。

現實與理想的破滅

朱元璋的設想固然好,為了讓年輕朱允炆坐穩皇位,可是其家長式的關心卻導致了朱允炆最後的悲劇。因為為孩子創造再好的外部條件,孩子本人的能力上不去,依舊會使事物像相反的方向發展。

朱元璋原本最有權力也最有能力削弱親王的力量,也有機會使朱允炆成為了一個合格且強硬的君主。可是朱元璋的眼裡,朱允炆只是他的一個小孫子,一個年齡過小,會受到其他權臣威脅的皇子。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十一 朱元璋像

政治的得失,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方向與現實。三位飽讀詩書,不經世事的文人成為了朱允炆最有力的大臣,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導致了靖難之役的提前到來。雖然他們做好了思想的準備,但是在現實面前,他們輸給了理想。

結語:"擇良臣而御之",是自我成功的一大秘訣。可是真正決定發展方向與成功的,是領導者本身。就好比手機攝影與相機攝影,有的人用相機拍出的照片還不如別人用手機拍攝的相片好看。真正起決定性因素的,是掌握主動權的自己。

登基之前的暗中調整,建文帝的皇位並非簡單繼承

圖十二 故宮

當然,朱元璋家長式的錯誤不僅發生在朱允炆的身上,在其實施政務的過程中,也有體現。這也體現了某些家長式管理思維的錯誤,將自己以為好的交給子女,卻不管其是否真的能掌握。在自己的喜愛之中,隨意選取想要的結果,勢必會造成結局的反轉。

最後的歷史證明,朱元璋曾經努力為朱允炆所做的一切,都消失於歷史的煙雲之中。四年的皇帝生涯,離不開其三位忠實臣子的無知與錯誤,也離不開朱允炆自己的膽怯與無能。所以想要改變世界,還是先靜下心來,努力改變自己。


參考文獻:

張廷玉《明史》

張宏傑《帝國的倒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