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時,韻律和意境哪個更重要?有哪些不押韻的古詩名篇?

俏漁妹海鮮


雖然我寫詩的水平不怎樣,但還是說說我的經歷和看法吧。當我初學寫詩時,完全不管什麼韻律,想到什麼寫什麼,只要寫出來的這一句是我想要的,能夠表達我的意思就行了。當我感覺五言七言可以信手拈來的時候,我才開始去注意押韻和平仄。

我覺得寫詩首重意境,要的就是那種感覺,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即使不押韻也沒有關係。在能夠保證詩意不變的前提下力求押韻才是最好的,如果為了和韻強行拗救,甚至把原詩改的語序不通、晦澀難懂,那我覺得不值得。


星塵夢羽


既然題主問了這個問題,那說明是同道中人。我不知道題主問的是唐詩還是古典詩歌。如果是唐詩的話,那就比較好分析了。我就當題主問的是古典詩歌吧。

容老朽分析一二。可能有點冗長,您慢慢看,我也可以鞏固一下。

古典詩歌包括詩經(西周到春秋),楚辭(戰國時期),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詩、辭、歌、賦。

詩經,唐詩,宋詞屬於詩歌。漢賦和楚辭是介於散文和詩歌的文體。元曲分為元散曲和雜劇。前者是詩歌,後者是戲曲。

現代人所說的寫詩,我覺得大部分就是寫古詩和填詞。一些擅長古文學的專業大佬就不提了。

古詩,從體裁來看,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簡單來說,唐朝以前的是古體詩,初唐以後的是近體詩。

一、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和雜言。它的特點是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

四言就是一句話四個字。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就是以四言詩為主。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比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陶淵明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

五言就是一句話五個字,簡稱五古。比如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古詩十九首》。

六言就是一句話六個字,六言最早見於《詩經》,但比較零散,如室人交遍謫我…室人交遍催我。到了楚辭就很常見了,而且有四句連續出現的情況,比如慷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孔融、曹丕、曹植都有六言詩傳世。

七言就是一句話七個字,簡稱七古。比如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比如曹丕那首有名的《大牆上蒿行》…我將欲何為。不及君少壯之時。乘堅車。策肥馬良。上有滄浪之天。今我難得久來視。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難得久來履…

二、近體詩,是唐代之後形成的主要詩歌體裁。在句數、字數、平仄、押韻上都有嚴格的限制。主要有三個特點。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2、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關於怎麼區分,這是一個學術性難題。我嘗試了歸納一下。

第一個方法,就是看字數,這個不是特別準確,因為有的大詩人就喜歡跟我對著幹(開個玩笑)。絕句,全詩一共四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六言絕句也有,但是極少。)

律詩,一般情況下,全詩一共八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六言律詩也有存在超過八句的稱為長律或排律。)

第二個方法就是看押韻,也就是平仄。

律詩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通常押平聲韻,而且必須按韻書中的字押韻,要求整首詩押一個韻,中間不得換韻。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就算稍微寬鬆一點,也只是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做“借韻”。除了首尾二聯外,中間必須對仗。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跟律詩不同的是,絕句不要求對仗,如果對仗,往往用在首聯。

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跟律詩一樣。在押韻上,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可以用鄰韻)。

古絕,即古絕句,是和律絕對立的一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是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約束而創作的。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這一段可能很多人看的腦袋都大了,我也是一樣。上面有幾個詞,我解釋一下,或許就能明白一些。

平聲韻

上平聲15韻: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15韻: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鄰韻

1:平聲:東、冬;上聲:董、腫; 去聲:送、宋;入聲:屋、沃。 2感、琰、豏; 去聲:勘、豔、陷;入聲:合、葉、洽(網上有鄰韻表,大家可自行搜索) 鄰韻的使用只限於鄰韻表上,突破這個範圍,就屬出韻或落韻。

關於這個韻律和對仗,有幾本不錯的書可以推薦,《聲律啟蒙》《翁笠對韻》是非常好的選擇。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古體詩對韻律,平仄,對仗要求不高。近體詩對字數,句數,韻律,對仗要求及其嚴格。所以我看到有回答說,韻律不重要,我覺得這麼說不負責任,當時我就想報警。

至於意境,有意境有格律的是詩,有意境沒格律的是優美句子,沒意境有格律的是打油詩,沒有意境沒有格律的是廢話。

相對而言,古詩還是比較簡單的,根據詞牌填詞那才是真的難啊!

我是一個熱愛古詩詞的凡人,外號詩渣。寫詩一時爽,一直寫一直爽。與君共勉。


真忘言


詩詞裡你覺得意境和格律誰更重要?

  經常看見這樣的問題,詩詞創作格律重要還是意境重要?

這個按說一個是目的,一個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可比的。 習詩詞什麼最重要?這問題本來是簡單之極,自己所欠缺的,就是自己最重要的。但我問了兩個詩友後卻發現,原來很多人都並不知道自己欠缺些什麼,並不知道自己的詩詞創作水平到底處於那一個層面?所以也不知道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藉此題目,試將其分六個層級簡述一下,歡迎對號入座,看看我們到底缺些什麼,所缺則所要。

第一層,做句

1、能按五言和七言句子的基本節奏寫出五言和七言的句子,並標出節奏分隔線(如:千山|鳥|飛絕)和所用詞彙的構成方法。(如主謂結構、動賓結構 、偏正結構 、後補結構、方位結構、數量結構等。)

2、在頭條對聯中,能對出與上聯節奏、詞性和詞彙結構一致的下聯句子。(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在這一層,句子的暢順達意是最重要的,因沒有要求是一定要做詩句,所以格律、意象、意境都不重要。這一層,要求不高,我相信能讀到這裡的人都應該百份百可過。

第二層,意象

詩是形象的語言,所以進入這一層,首先要將我們的思維切換到形象模式。 我們都知道,意境是通過不同的意象組合達成的,這階段我們對意境的瞭解還比較模糊,所以我們先把境字去掉 。

1、你能夠將你在第一關所做的句子,改為用不同的意象組合,達成同一個意思嗎?

2、詩詞中的意象,由於大都經過歷史的沉澱,有些成為了典故,有些有了特定的含義。我舉個例:鷓鴣,在常人眼中是一種鳥,在廚師眼中是一種食材,而在格律詩人眼中,鷓鴣就是思鄉懷遠的意象,所以有稼軒:“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尤侗:“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徵人盡首低。”這些句子。在閱讀中,對類似的意象、典故,你能準確把握一半以上嗎?

此層的重點是意象的認識和運用,仍然與格律和

第四層,格律

你能將第三層所寫的詩改動一下,在不失意的情況下,使其符合格律詩的要求嗎?

在這層中,主要解決詩的韻律美的問題,所以格律最為重要。

第五層,聲律

聲律和格律有所不同,格律是使句子合符平仄要求,而平仄只是聲調的二元簡化,非平則仄。實際上,仄聲我們又可以分出上聲,去聲和入聲。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促音。今日的南方口音,基本能分辨。北方口音中,入聲字已不存在,所謂不存在,實質是說入聲字的調值發生了變化,有學者研究表示,雖然普通話中入聲字已派入其他三聲,但其調值仍與該聲調中的其他字稍有差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普通話朗讀一些押入聲韻的詞,如《滿江紅·怒髮衝冠》、 《念奴嬌·大江東去》等。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句子力度的原因。

忍淚|屬|何心?忍淚|是|何心?忍淚|竟|何心?這三句句子都是仄仄仄平平,都合律。但屬字是入聲(短促),是字是去聲(降調),竟字是上聲(升調)。同一意思的字句,用不同的聲調朗讀,情感的表達便會不同。降調時,可能是悲哀。升調時,可能會變為悲壯。 所以詩詞寫作中,格律的最終目的,是為情感表述服務,為意境的達成服務。

第六層、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終極目標,是每一詩者的追求。意境,實際上是一種觸感,能觸及則有,觸不及則無。

有時侯,我們讀完一首詩,會陷入詩人的語境中,或安謐閒靜,或沉鬱悲涼,或明快高曠,或慷慨激昂 ,或莫名其妙,這就是意境。 同一首詩詞,不同的人,不同的際遇,不同的心境,感受都有不同。有些人會感受到,也有些人感受不到。

而作為詩者,意境往往產生於詩前。所謂觸景生情,有時候,我們看到某一景色,觸及某一物件時,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意緒。於是,我們便試圖去捕捉,先是選取意象,試圖還原場景。在我們試圖將這種意緒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中,其又不斷在減弱,很多時侯,我們還來不及成句,其便消失無存。只有一些感受強烈的意緒,終於被轉為文字,就有了作品。

所以,意境並不是我們說要有就可以有,其可遇而不可求。還有一點,有了觸感,你還得有將其轉化為文字的功力。而剛才所述的前五層,都是古人為我們總結出的經驗,為我們登上第六層所搭下的階梯。


文化傳媒文學總監


我覺得意境更重要。韻律是詩詞的外在形式美,是為表達美容服務的。形式運用的好了,就能更好的表現內容,形象聳立,意境優美,內涵深邃。但形式代替不了內容。內容才是我們最終要表達的東西。如果為了追求韻律而妨害了內容的表達,那就是買櫝還珠。



謝謝推薦!意境和韻律對於寫格律詩同等重要。那什麼是意境?什麼是格律?

什麼是格律?

是指格律詩也叫近體詩:韻、平仄、對仗在詩中安排的一種規律和格式。

:起、承、轉、合、平仄、對、粘、替、對仗和押韻。律:音律、聲律和韻律。

格律是格律詩的規則和約束,如果沒有格律,那就不是格律詩,餃子沒餡還叫餃子嗎?

什麼是意境?

詩人的主觀感情通過藉助於景象,來想象或幻想達到一種藝術境界!情與景遇,而情愈深。不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現代詩意境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格律詩:格律和意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格律詩之所以詩味雋永,流傳千載,就在於它遵循創作規律,用景物塑造,開拓意境,形象的對現實生活反應,抒寫情懷。只是追求格律沒有意境的詩,空洞失去欣賞的價值,只有意境不遵循格律,何談是格律詩。

"詩聖"杜甫的詩,格律嚴謹、盡工盡善、寫意傳神,才堪稱佳品!如:《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被人譽為"古今七律第一"韻、對仗,平仄都非常工整嚴謹、融情於景,渾然一體,有著交強感人力量,誰人不為之嘆!

所以,格律束縛不了意境,意境也不可放寬格律。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意境和格律完美結合才是一首好格律詩!喜歡古詩就別對格律望而生畏了!


夏小柒


這個問題要這樣去理解,寫出律詩,絕句,各種詞牌,韻律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那有嚴格的要求,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道理。至於意境是作者寫作時要表達的思想,要歌頌的一種景像,有千變萬化,不一而足。

其一,如果要寫律詩,就要分為七律還是五律。七律就要按照要求,分成八句,每句七字,共有56字,首句平聲起的,一、二、四、六、八句押韻,中途不能換韻或者是變韻。首句仄聲起的可二、四、六、八句押韻即可,也是不可換韻、變韻。五律也是八句,四十字,其它的同七律的要求一樣,這些要求都是寫作中必須的。

其二,是在填詞的時候,也要嚴格按照要求,在字數和句式上必須符合,因為在過去是要配樂的,不能出現差異,否則就會唱不了了。比如說,十六字令,就是十六個字,分成了不規則的四句,除平仄要求,一、二、四句押韻。

其三,在古代的詩中也有不講平仄的,現代人都稱為古風,在平仄押韻等方面,可以相對寬泛,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流傳至今仍是精品。打個比方遠在漢代,項羽的《垓下歌》就很有氣勢,詩中這樣寫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理解,如有異義可以討論。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這個問題,不能往二處想,寫作真功夫越全面越好。韻律和意境,這幾方面都很重要,不要有缺憾。

歷史上很多劍走偏鋒,出奇制勝的大作,那是一種無拘無束的大自由,大解放境界,只不過把韻律暗藏在意境裡面了,也不能就說沒韻律,文字和音聲的綁架被超越了,才和意境統一到了一起,於是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讀者一旦閱讀,還是能從其作品中感受到豐贍、豐潤和豐滿的精神盛宴的供養。如果非要排出高低來,那麼還是首推意境為最重要。當下很多詩詞寫作,無病呻吟,就是心中無深切感受,浮在韻律表面上,玩弄風雅,附庸風雅,雖然也很開心,作品營養不足,感染力差,也是需要修心養性,提升美感鑑賞和創造水準。

但是,學習聖賢智慧,弘揚傳統文化,都要力求圓滿,不要有多偏頗,然後,才能厚積薄發,由博返約,集中精力,一點突破,寫出名句,寫出名作,流傳古今,利國利民。與大家共勉。歡迎指正。

❤️💙💜🧡💛💚💖💓💗💕



此心光明幢


格律詩只對格律詩重要,意境對詩都是重要的。除了標註七絕七律五絕五律的格律詩之外好詩多不勝舉。


愛上南山1


寫詩、品詩,第一是意境!第二才是韻律!詩的初創者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以口語、歌唱形式產生,以優美的意境想象吸引大眾!到一段時期後人們發現押韻更動聽,所以加入韻律!但由於文痞的誤導強加入平仄這醜陋要求,令詩詞脫離意境,脫離平民大眾,只供少量文痞孤芳自賞罷了!古人許多詩都是不乎合平仄這垃圾要求,但卻名震千古!如崔顥的《黃鶴樓》等等……《詩經》中許多詩都是不押韻的,但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流傳千古!


八叔186873828


意境更為重要。但韻律也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一首好的詩,不僅要意境好,而且要讀起來通順,悅耳,如行雲流水,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賞心悅目!

但我們不能為了韻律,而偏離了意境。或為了平仄而用一些生澀的字詞,讓人難讀,難懂。讀起來生硬,不流暢,更不知作者曲曲折折,雲裡霧裡的表達了什麼情感!這種詩雖然格律嚴謹,用字都有典故,也不取,它脫離了生活,脫離了民眾。

好的詩都取之生活,接近民眾,人人都能看懂,人人都愛誦讀,這樣的詩才是好詩!如李白的《夜靜思》。

李白是大詩人,他的詩,易讀上口,於易背誦,他有一些詩也是出律的,但這並不影響他在詩壇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