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都關注稅負,那麼稅負率低是否存在風險?


例:某商貿企業以銷售家電為主,經營範圍包含銷售彩電、洗衣機、冰箱、電腦等11個品種,稅務機關對企業涉稅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同行業增值稅稅負0.79%,但該企業本年累計稅負只有0.20%,與同地區、同行業增值稅稅負相比低了0.59個百分點。於此同時,稅務機關又發現該公司企業所得稅稅負率也明顯異常,僅為13.29%,與同地區、同行業相比,低了15.14個百分點;該公司被確定為評估對象。

通過納稅評估,評估人員最終確認,該企業在近幾年經營中,為達到少繳稅的目的,一方面將購進商品全部入賬,但銷售時又只對部分入賬,以達到多抵扣增值稅、多結轉銷售成本的目的,形成毛利率和稅負率偏低的假象,從而少繳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另一方面,為了衝減賬面上多餘的存貨,以估價入賬為由,任意衝減庫存商品,自由調節資產負債表,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


很多企業都關注稅負,那麼稅負率低是否存在風險?


1、 稅負率偏低或者偏高都存在隱患

稅負偏低或者偏高不代表企業一定存在問題,但是這會提高“被關注”幾率,同一年度同一個地區同一個行業大家都這水平,某個企業的稅負突然“跌落谷底”或者“一飛沖天”,這明眼人看著都覺得異常,更禁不住如今強大的金三系統進行分析。

當企業處於穩定的經濟環境下,商貿企業正常的採購與銷售,是不會存在大幅度的購進少量售出的情形。稅負率與同行同區相比明顯偏低,沒有正當理由的,很難自圓其說。


2、 同等概率“被抽查”,商貿企業隱匿收入很容易被揪出來

商貿企業基本無生產加工,產品購進後最多做下簡易加工即可出售,品名、數量在稅局後臺記錄的明明白白,購進與銷售基本都是有跡可循。企業購進時數量多,銷售時數量少,若真沒銷售出去還放在倉庫也就罷了,連庫存也清空了,金三系統怎麼可能不把你列入異常!

也有企業與關聯公司進行貿易往來,為了逃避稅款,搞低價銷售,賣出價遠遠低於買入價,未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作價,這樣不僅要面臨補繳增值稅的後果,還會有企業所得稅的風險。


3、通過商貿企業的財務報表企業可以進行簡單估算應納稅額。

對於商貿企業,人工和房租是企業的大頭,我們可以根據財務報表數據進行簡易估算,通過(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存貨本期增加額)*增值稅稅率求得的金額與企業當年實際繳納的稅額進行比較,當企業無特殊情形(比如固定資產購建時),估算稅額與企業實際若相差較大時建議先做自查,找出原因,做到心中有數,後期稅務機關來檢查時也能從容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