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杜祥琬:提高東部能源自給能力,對全國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院士谈」杜祥琬:提高东部能源自给能力,对全国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中國能源轉型涉及範圍廣,內容豐富,需向高效、綠色、低碳轉型,格局仍待優化等等。中國的能源消耗和能源負荷區主要在東部地區,這決定了西電東送、北煤南運是長期國情。

關於能源供應,我提過“遠方來”和“身邊來”相結合的觀點。我國東部地區能源資源雖不及西北部,但換一個思路來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能源同樣不豐富,也沒有“西電”可“東送”,卻都在大力推進能源轉型,這為我國東部地區提供了參考。

然而,提高我國東部能源自給能力,在觀念、體制、實踐上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我國能源格局,更涉及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只有在觀念、體制、實踐上做出改變,才會加快我國能源轉型的進程。

「院士谈」杜祥琬:提高东部能源自给能力,对全国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杜祥琬

提高東部城市能源自給比例

可行性高

談及發展可再生能源,大家首先想到在西北地區建設大型風電基地,西電東送。那麼,我國東部有沒有能力利用自身可再生能源發電?

我認為,提高我國東部城市能源自給比例,在資源、技術、經濟三方面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極大潛力。

首先是資源可能性。中東部各省對外來電依賴程度高,自行發電用煤也基本來自北煤南運。數據表明,在考慮低風速區域的情況下,我國中東部地區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共8.96億千瓦。水深在5-20米範圍內的海上風電可開發量約2.1億千瓦,陸上和海上風電可開發資源量共計約11億千瓦。

在太陽能方面,中東部地區集中式光伏電站可開發的潛力是3.58億千瓦,分佈式光伏裝機的潛力是5.31億千瓦,包含光伏建築一體化在內,共計近9億千瓦。中東部地區可再生能源現有開發利用量僅佔可開發資源量的1%,加上生物質能、地熱能、東部特有的海洋能等等,東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潛力非常大。再考慮到東部是我國核能發展的先行區、進口LNG的主要接收區等優勢,這使我對東部城市能源“身邊來”信心十足。

第二是技術可行性。光伏發電的技術可行性已得到社會認可,風電的可行性也已成為現實,這幾年發展很快,技術上也不斷進步,低風速區和遠海地區風能發電技術都在提高。光伏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可行性問題已基本解決,儲能技術進步也很快,火電調峰技術也在進步,這些都為東部地區發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技術基礎。

第三是經濟可行性。高成本曾是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因素之一,然而這些年成本不斷下降,2010-2017年間國際上光伏發電成本從0.36美元/千瓦時已經降到了0.1美元/千瓦時,下降幅度達73%,並且還在進一步下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太陽能還是風能,技術進步帶動了成本的大幅下降,經濟可行性十分樂觀。

從資源可能性、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等方面出發,東部各省完全有可能做到能源較高比例的自給。比例具體能達到多少,各個地方要因地制宜,且並不排斥與西電東送相結合。

從“消費者”到“產消者”

觀念需轉變

個人建議,我國東部地區城市應優先開發和使用“身邊來”的能源,同時再加上西電東送的“遠方來”的能源,把東部能源自給和西電東送相結合,不應坐等西部供應東部,而應轉變思路,進行能源自產自銷,持續提高能源自給比例。

城市能源轉型需要哪些力量?我認為政府、企業的努力以及配合非常重要,但最需要的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即讓東部從能源的“消費者”變為能源“產消者”,寓電於民。如果東部的能源開發和自給做得好,就能減少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這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好事,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改善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我在東部多省調研後發現,這些地區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使用身邊能源的觀念。長三角地區包括沿海的大型城市,都應該樹立這樣的思想觀念,即要儘可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可再生能源。

我注意到,浙江省湖州市正在推進“家庭屋頂光伏計劃”,力爭到2020年建成10萬戶家庭屋頂光伏,屆時該市煤電裝機佔比要降到37%,這是很大進步,我認為該計劃在浙江具有普適性。另外,江蘇省鹽城市也提出儘快把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提高到50%以上。可以說,東部地區新能源產業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低碳、智慧、無廢城市協同建設

體制是關鍵

大氣汙染、交通擁堵、垃圾圍城是眾所周知的三大城市問題,這三個問題都與能源有關,因此也可以從能源角度解決以上問題。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可有效減少汙染物排放,發展綠色公共交通和智能出行會大量減少堵車和尾氣汙染,將垃圾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和能源化,如變成沼氣或發電等等,均可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三大城市問題。 為解決城市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不同部委在分別推行低碳城市試點、智慧城市試點和無廢城市試點。我和業內同仁們提出《關於通過“無廢城市”試點推動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建設“無廢社會”的建議》和《關於建設“無廢雄安新區”的幾點戰略建議》兩個院士建議,得到國家領導的重要批示。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中專門提出雄安率先建成“無廢城市”,現在已成為行動。我認為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和無廢城市可以統籌起來。例如採用智慧城市信息大數據手段對垃圾處理、能源使用、碳排放等進行綜合管理。 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和無廢城市協同建設,

體制是關鍵。光伏建築一體化就非常適用於東部城市,然而推廣卻不暢,究其原因,是建築管理部門與能源管理部門沒有協調統一,沒有要求新建建築必須與光伏結合,並上升到國家標準。這就是體制和政策方面存在問題。東部城市能源自給觀念確立後,進一步要解決體制問題,把我國東部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各部委政策相結合,包括建築、農業、土地等等,制定明確的能源轉型目標,然後落實到各個產業部門、企業、用戶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國能源的格局和能源結構將會有極大改善,中國的能源轉型、能源革命前景將會無限光明。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

注:本文原創首發於《中國城市能源週刊》2019年3月4日第1期。

猜你還想看:

王家耀院士:建設智慧城市,缺乏系統思維怎麼行?

城鎮清潔供熱是一場能源消費倒逼供給的革命!

關於我們

《中國城市能源週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中國能源報社與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聯合出版;是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的核心刊物。

於2019年3月4日正式創刊,全綵,雙週刊,每期4個版面,每週一出版,隨《中國能源報》發行。通過行業組織和權威媒體互動的平臺連接力、專業的輿論引導力,打造城市與能源的輿論高地,引領城市能源轉變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報紙、網站、微信為一體的融媒體新聞載體。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院士谈」杜祥琬:提高东部能源自给能力,对全国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