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諸葛亮,頂不上臭皮匠

今天,當我們回顧2007年的經濟預測,都會對專家的預測非常驚訝,因為2008年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


問起危機的起因,專家們分析得頭頭是道:格林斯潘統治下的貨幣氾濫、資金房貸寬鬆、信貸評級機構腐敗、自有資本規定太隨意等。現在看來似乎金融危機的爆發完全符合邏輯。


但是,當時全世界那麼多頂尖經濟學家,有幾位能夠真正做出準確的預測?


這就像今天一些網上的意見領袖、財經大V、學院派,在疫情當下,把股票、債券、黃金、原油分析了個遍,好像自己多麼學識淵博,似乎洞穿了歷史的走勢。


可是回想一下,在疫情初期,敢說“疫情人傳人”的,貌似只有鍾南山院士吧。


反正我是承認我才疏學淺,看不透未來,能做的就是分析當下,走一步看一步。


就像在“一戰”的時候沒人會預料到1914年薩拉熱窩的一槍會奪去5000萬人的生命、1980年總統競選李根在第二輪投票仍在苦苦掙扎的情況下最終擊敗卡特一樣,我們無法能夠百分百預測股市行情,即使能夠預測中99回,最後一回失敗也足以讓這麼多年來的心血付諸東流。


事後諸葛亮偏誤會讓我們過分迷信或者自信,錯誤預判人的能力,最終極有可能被預測所坑。


應對這種偏誤並不容易,作者在書中提出,可以採用記日記的方法,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預測可能要發生的事,並且時不時來與現實比較。


你就會發現,不管是你還是你所崇拜的某個預言家是多麼糟糕。

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要拿小概率猜想來驗證它,就像這次疫情一樣。


結果偏誤


不要以結果來判斷。

我記得很早以前,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欄目中講到過這樣一個詐騙案例:

就是說一個詐騙團伙,把自己對股市每天的漲跌預測通過郵箱發給了好幾百萬人,我們假設總共有600萬人,其中300萬人收到了看漲的郵件,另外300萬人收到了看跌的郵件。


第一天過後,股市上漲,這個團伙給猜對了的300萬人發了股市預測,其中150萬人看漲,另外150萬人看跌。


第二天過後,股市下跌,於是這個團伙又雞血給猜對了的150萬人發下一天的股市預測,75萬人看漲,75萬人看跌。

就這樣循環往復、週而復始。


到了第8天,已經有很多人主動來向這個團伙討教預測股市的秘訣,因為這些人就是這一輪輪預測中沒被淘汰的“幸運兒”,也就是說,這些人連續收到了8封成功預測股市漲跌的郵件,當然最後這些人被騙了個頂兒朝天。


公安機關在審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發現他們連最基本的金融常識都不懂,卻運用了概率學的知識成功實施了詐騙。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試驗的例子。研究者分析了3名醫生的手術成績。多年後A醫生的5個病人一個都沒死,B醫生的5個病人死了2個,C醫生的全死了。請問如何評價這三名醫生的醫術。


大多數人的想法肯定是A醫生最好,C醫生最差。但實際上,C醫生的所有病人存活率是最高的。


看到這裡你肯定明白了,因為樣本量太小,無法得出普適的結論。


所以結論就是,不要輕易通過結果去判斷事物的好壞,而是應當去仔細分析過程和原因,只有過程的邏輯通順了,才更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也就是告訴大家,當大家評價某些財經“大V”是否值得信賴的時候,要關注他的分析邏輯,而非最終結論,有些即使過程正確但是結果是錯誤的,也十分值得我們尊重。


選擇的悖論


為什麼更多反而是更少?


你肯定有這樣的經歷。在一家免稅店,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一時間出現了選擇困難症,不知道到底該買哪個。反而是隻有兩三個選擇的時候,更容易做出爽快的決定。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不滿指南》一書中解釋了原因。

  1. 選擇範圍太大導致了無所適從。他做了一個試驗,在一家超市第一天擺出24種果子醬第二天只擺出6種,結果是第二天的果子醬銷售額是第一天的10倍。因為品種太多,顧客無法做決定,最後放棄做決定,有沒有像《愛情公寓》中曾小賢的文藝處女座特徵?
  2. 選擇範圍大會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就好像在列舉擇偶標準的時候,剛開始有善良、樂於溝通、善解人意等要求,可通過各種比較後,得出的結論卻是“長得好看”。
  3. 選擇多會導致不滿。這一點很好理解,
    如何才能在200個選擇中做出正確的決定,別說200個,就連考試中的選擇題都選不對,能不暴躁嗎?


結論就是,把你的標準寫在紙上,並且嚴格執行。就好比選擇一隻基金,對他的五年年化收益、最大回撤、基金風格等做一個嚴格的界定,一旦超出去就堅決不碰,哪怕它兩年內賺取了翻倍的收益。

還是那句話,最好的並不一定適合你,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