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雅克38是一款比較失敗的艦載機,為什麼採用類似佈局的F35艦載機卻獲得成功?

52832114582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雅克38同F35沒有什麼聯繫,只是外形有些接近而已。

雅克38有3臺發動機,分別是機尾的發動機的1部和在駕駛艙後方的2部發動機。

駕駛艙2部發動機,只是用來起飛。

尾部的發動機則用來起飛和向前飛行。

當雅克38起飛時,3部發動機一起產生向上的推力,同時主發動機有3個噴管向後產生推力,使得飛機向前飛行。

F35B採用了不同佈局,用1臺發動機帶動前後2種噴管,後部為發動機噴管,可向上旋轉,前部則是風扇,靠風力推動飛機的起降飛行。

雅克38受到70年代的技術限制,性能很差。

它的機械機構複雜,協調3部發動機一起工作很容易出故障。

同時,有兩部發動機只是用於起飛,飛機向前飛行時這些發動機就毫無作用,成為增加重量的廢物。

雅克38還有很多設計缺陷,在當年來說倒是很正常的。

雅克38的發動機在垂直升降時,向飛行甲板噴出灼熱氣流而把甲板燒穿,所以航母的飛行甲板上加上厚厚的隔熱鋼板並且用鈦合金鉚釘固定。

這問題還不算誇張。

雅克38最大的問題是可靠性差。

比如1976年基輔號航空母艦的演習,出發以後不久就有一半的雅克38無法起飛。

演習持續1個月,只有1架雅克38還可以訓練。

200架雅克38服役15年期間,事故不斷,據統計一共墜毀了 36 架。

另外就是雅克38的航程太短,一說滿載的話只能有200公里的作戰半徑。

蘇軍送它一個非常形象的外號:桅杆保衛者。

這個航程太短,只能用於艦隊的防空,很難襲擊敵人的艦隊。

實際上,雅克38最初的目的,也是掌握戰場制空權。要不然,基輔號航母就不會裝備那麼多反艦導彈了。

當時蘇聯紅海軍,因長期忽視航母,出現了嚴重的防空問題。面對美國強大的航母艦隊,依靠軍艦自己的防空導彈和火炮,顯然不足以防禦,也是完全被動挨打的局面。

當時蘇聯海軍司令曾經說:哪怕艦隊上空有1架艦載戰鬥機,也比沒有要好得多。

雅克38也就是這個目的,所以無需對它苛求。

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很有道理的。馬島海戰中,如果英國艦隊沒有海鷂戰機,還不知道會被阿根廷空軍打成什麼樣子。

雅克38主要用來防空,雅克141才是具有攻擊力的垂直起降戰機。


薩沙


兔哥回答這個問題,雅克38是前蘇聯研製的一款具備垂直/短距起降能力的戰鬥機,由於前蘇聯對於武器裝備的保密性原因,這款戰機露面較晚。這款戰機從六十年代中期就開始研製了,七十年代初入役,雅克38有幾種改性,如雅克38M型。雅克38北約給起的綽號是“鐵匠”。應該說這款飛機研製的比較倉促,效果並不好,不能和同時期的英國的“鷂式”垂直/短距飛機相比。更不能和現代的F35B戰鬥機相提並論了。(下圖雅克38)



雅克38研製的目的是裝備當時的基輔級航空母艦,作為該級航母的標配作戰飛機,由於基輔級航母起降甲板較短,並沒有滑越起飛角度,因此,只能採用短距/垂直起降的飛機,這也是雅克38“鐵匠”飛機的由來。(下圖雅克38噴管原理)

和F35雖然都屬於短距/垂直起降的飛機,但有本質上的區別,也不同於同時代的英國的“鷂式”雖然雅克38,鷂式,F35B都是相同功能的戰鬥機,但在設計理念上完全不同,英國的“鷂式”採用的噴管旋轉技術是一臺發動機帶四個噴管旋轉噴嘴,機身兩邊前後各兩個。需要垂直起降時,四個噴嘴向下旋轉,平飛時在變成水平向後噴氣。(下圖英國鷂式)



雅克38似乎沒這麼聰明,由於技術落後,又時間緊,所以就採用了土辦法,前面座艙後面直接裝了兩臺提供升力的發動機,後部用了一臺大的發動機,等於是兩小一大三臺發動機四個噴嘴。另外,還有機翼兩端和尾巴下面用於調平時小型噴嘴。(下圖雅克38噴管原理)



F35B由於和前兩種有代差,技術也最先進,所以佈置也有很大不同,F35B採用了更直接的前一後一的佈局,用一臺發動機帶動前後兩種噴管,後部為發動機噴管,可向上旋轉,前部則是風扇,靠風力推動飛機的起降飛行,同時,F35B採用了隱身設計,一體化的液晶顯示器,這些在雅克38時代都屬於夢中的技術。(下圖F35B噴管原理)


從佈局上看,雅克38並不和F35B相同,到是雅克41更接近些。無論是哪種,性能差太大了,雅克38更是一箇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只所以說雅克38並不實用,是由它的性能決定的,首先就是起降性,由於是三臺航空發動機,因此,噴出的火焰氣體都是高溫,而且相互作用,因此,炙熱的火焰把航母的甲板燒蝕非常嚴重。第二性能,我們看看它的基本數據,機長(A型)15.50米,(B型)17.68米,最大速度(高空)M0.9馬赫。(海平面)M0.8馬赫。實用升限12000米。作戰半徑約240公里左右(1000公斤載彈量時)。這個實際上並達不到,通常約200公里左右。載彈量2000公斤時作戰半徑100公里多點點。從上面數據看,靠 2,000 公斤的載彈量,100 公里的作戰半徑和有限的機載電子設備, 想和當時的F-14、F-18過招,顯然是去送死。充其量也就是各 S-3“北歐海盜”和 A-6“入侵者”以及 P-3 之類的低速飛機過過手,或者攻擊一些小型艦艇。(下圖雅克38座艙)


作為一款具備短距/垂直起降性能的作戰用的艦載機,雅克38無疑是失敗的,入役即落後顯然是不能勝任其職責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技不如人。而F35B則不同了,時代變了,加上美國本來就是先進武器的研發強國,一直是世界武器裝備的領跑者,F35B自然要先進的多,也實用的多,即便這樣,F35經歷了這麼久的改進卻依然毛病不斷,並不能說是一款非常成功的作戰飛機,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用時間來檢驗。(下圖F35B)

F35B這款用金錢打造出來的二十一世紀,所謂的先進短距/垂直起降戰機,到底是否是最成功的一款戰鬥機還真不好說。只能用時間來檢驗了。

以上論點僅代表兔哥個人的看法,不代表平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也不看看雅克38艦載機是五十年前的東西~

雅克38是在1967年的雅克36垂直起降試驗機的基礎上倒騰出來的。

(果然濃濃的蘇式審美,佩奇 是你嗎?)

雅克38是蘇聯海軍第一種也是唯一一種服役的垂直起降戰鬥機。雅克38是為基輔級航空母艦(艦載機巡洋艦)而搭配設計的

雅克38在甲板上“旱地拔蔥”垂直起飛,駕駛艙後方的蓋打開,內裡的兩部升力發動機啟動,同時在機尾的發動機其噴管向下,三部發動機同時工作將飛機推離甲板,到達一定高度後駕駛艙後的升力發動機關閉,機尾發動機噴管向後運轉。飛機即可向前飛行

垂直起飛時又太燒油,開始平飛時升力發動機變成了死重,還特別佔機體空間(導致油箱太小)。老毛子又是極端注重火力密度的,不到20平小小的機翼還要掛載導彈火箭彈

死重加上掛載,小小的油箱撐死2.75噸的內油量,註定了雅克38是個跑不遠的小短腿。為了省油,採用滑行起飛的情況下作戰半徑也才195KM,於是蘇軍親暱(頭大)的稱呼雅克38“桅杆保衛者”~

老毛子的雅克38結構太複雜因此可靠性實在是太差了,1976年一甲板的雅克38乘基輔號航空母艦出巡遊街,在出發不久即有近一半故障不能飛行,在一個月後更只有一架可以繼續飛。蘇軍還無奈的叫他“和平鴿”

而老毛子正著手改進雅克38,在1987年鼓搗出了升級版雅克141,

可是沒幾年,蘇聯就莫得了~而碩果僅存的幾家雅克141雖然在90年代經常露臉,但最後都無疾而終。

要是老毛子活到了現在,估計雅克141連兒子都有了吧


瘋狗的輕武


因為雅克38在其所屬的時代確實是落後的,但是如今的F35B畢竟是能垂直短距起降的五代機,本身在這個五代機裝備量極為有限的時代就已經十分先進了,而且應對的目標更多的還是三代機、四代機,所以更是佔據全方位的優勢。 雅克38戰鬥機於60年代才開始研發,70年代才進入蘇聯海軍裝備序列,但是和同時期的戰機相比,雅克38幾乎一無是處。雅克38可以說是為基輔級航母定做的,可是為了兼顧垂直短距起降能力,其在各個方面都做了很大的犧牲,最終其實際性能堪稱雞肋。

雅克38戰鬥機出現時,二代機早已成為了主流裝備,而美國的三代機都已經距離正式服役不遠了,但是雅克38的性能幾乎就是一代機的水平。雅克38存在有載重量低、作戰半徑小、航電設備簡陋等缺陷,其最大速度還不到1馬赫,作戰半徑只有240千米。更嚴重的是,其掛載能力也很差,最初僅能裝備機炮、火箭彈、炸彈等武器,後期的雅克38M才具備了發射AA2環礁和AA8蚜蟲兩種近距格鬥彈的能力,面對二代機為主的敵機幾乎就是待宰的羔羊。 因此總的來說,雅克38只是一款聊勝於無的飛機,解決了蘇聯海軍航母沒有固定翼艦載機的問題,其本身作為一款戰鬥機放到當時是很失敗的,要知道當時美國海軍裝備的已經是F4艦載戰鬥機了。而與雅克38同時代的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機,性能要比雅克38好得多,並一直服役到本世紀初,連美軍都從英國進口了一部分,而雅克38則早已退役進了博物館。


戰爭之王


雅克38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受蘇聯海軍奇葩的使用思路拖累。

雅克38是前蘇聯於上個世紀70年代研製的一型垂直起降戰機,主要裝備“基輔”級載機巡洋艦。

雅克38是蘇聯第一型實用的垂直起降戰機,很大程度上受英國“鷂”式影響。

英國”鷂“式的研發成功使得蘇聯海軍認識到發展一款垂直起降戰機作為艦載機的可能性。雅克38在整體佈局上也深受”鷂“式影響。

雖然雅克38採用了主發動機+升力發動機的佈局,但是主發動機噴口採用了與鷂式相似的偏轉方式,有左右兩個偏轉噴口。

相比之下,雅克38的後繼機雅克141與F35的佈局更像,尤其是發動機偏轉噴管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坊間傳聞洛馬公司購買了雅克141噴管的設計資料。

說回雅克38,作為前蘇聯一款使用的垂直起降戰機,它的整體飛行性能與”鷂“式相近,但是在服役生涯中卻有著大相徑庭的表現。鷂式戰機在整個服役生涯中大放異彩,不但被英國空、海軍裝備,而且還在美國海軍陸戰隊、西班牙海軍、意大利海軍中作為艦載機,而馬島海戰中創下的21:0的空戰交換比更是奠定了鷂式傳奇戰機的地位。

相比之下,雅克38則暗淡了許多,在短短的服役生涯中不但沒有什麼像樣的表現,一直沒有形成可靠戰鬥力,而且事故頻發,早早退役。

雅克38暗淡的職業生涯既有其本身性能的原因,也與蘇聯海軍落後、奇葩的使用思路有關,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雅克38載荷航程性能差,作戰半徑極小,戰術意義有限。

雅克38曾被蘇聯海軍寄予厚望,作為”基輔“級的艦載機,承擔著艦隊防空、偵察以及攻擊任務。但是由於雅克38採用耗油率較高的渦噴發動機,以及面積較小的機翼,使其載荷航程性能非常差。而且,與鷂式滑躍起飛的方式不同,蘇聯海軍愚蠢的讓雅克38以垂直起飛的方式在“基輔”級上運作,進一步惡化了其原本就非常差的載荷航程性能,使得雅克38在實際運用中的最大作戰半徑僅為100公里左右,最大載彈量約1噸,被譏諷為“桅杆保衛者”。而且,雅克38航電系統落後,不具備使用的反艦、對地打擊能力,實際作戰能力還不如卡-25艦載直升機。

2、雅克38可靠性差,服役期間屢發墜機事故,基本沒有形成可靠戰鬥力。

雅克38在十幾年的服役生涯中總共墜毀了36架,而其總產量也不到200架,墜機率高的嚇人。不過傳奇的是,雖然發生了36起墜機事故,但是沒有任何人員傷亡。雅克38可靠性極差主要原因源於其主發動機+升力發動機的佈局方式。

雅克38機身前部的2具升力發動機向下噴出的高溫氣流與飛機進氣口很近,高溫氣流被吸入後容易引起主發動機推力驟然下降,在垂直降落階段極易引發墜機。鷂式戰機也飽受高溫氣流影響,墜機率也較高,只不過沒有雅克38那麼誇張。

這個問題在F35B上得到了較好的解決,F35B採用升力風扇+主發動機的動力方案,機身前部的升力風扇由主發動機壓氣機上的一根軸驅動,向下噴出的是常溫空氣,不會引起發動機推力劇烈下降。

總之,雅克38是蘇聯在航母艦載機方面的第一次嘗試,也是一次不成功的嘗試。縱觀蘇聯海軍在航母之路的曲折探索,雅克38只是一個縮影而已。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現在說F-35B能夠成功還太早,F-35B才剛剛服役,現在還不能說是不是成功,而且拖F-35整體後腿的就是這個B型,也就是垂直起降型。
F-35現在剛剛服役,說是非常成功為時過早,美國人可以用廣告的手法把35吹的天花亂墜,但是實際使用情況還是要看一段時間,不能現在就下結論。


雅克38鐵匠是和蘇聯的基輔級航母配套的艦載機,如果用鐵匠和當時美國的艦載戰鬥機F-14去空戰,那就不是空戰是鐵匠去給雄貓送人頭去了。


雅克38鐵匠是多少年前的東西,它和英國的鷂式飛機是世界上最早的2種實用的垂直起降飛機,它的出現只不過是蘇聯解決了一個有無的問題,其實就像是英國的鷂式飛機一樣,問題多了去了。而且鐵匠的問題更多,本身鷂式飛機和它的衍生型號就是以難以操作和容易摔飛機而著稱,鐵匠還要加上一個更字。

和鷂只有一臺飛馬發動機不同,鐵匠是用2臺升力發動機加上1臺轉向噴口發動機,這樣做的好處是相對升力相對比較均衡,但是這樣做控制更加複雜,而且那兩臺升力發動機向下噴的是熱氣,這些廢氣經常被後邊的轉向噴口發動機吸進去,結果是後邊的主發動機經常是出現停機,喘振等故障。這也是鐵匠的可靠性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

F35B頂多是參考了一下雅克141,說什麼
抄襲太可笑了,本身雅克141只是到了原型機階段,距離定型還早著呢。
F35B是F-35系列中最拖後腿的一型,垂直起降時複雜的氣流變化,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搞清楚。

而那兩臺升力發動機除了在起飛降落的時候用一用以外,其他的時候就是沒有用,這就是一個叫做死重的東西。其實,F-35B是借鑑了鐵匠的佈局,但是在機身中部提供動力的不是升力發動機,而是升力風扇,是從後邊的發動機接出來一個傳動軸驅動升力風扇,這樣就避免了吸入發動機廢氣的問題,加上通過各種飛控軟件緩解了起降時的操作問題。

但是,說F35的垂直起降型是一型成功的飛機還太早,對於垂直起降時的空氣氣流影響以及這個時候的空氣流體問題,現在各個國家的技術儲備和理論研究都是比較滯後的,對於這些氣流造成的影響,各個國家基本上是不太清楚的,象V-22魚鷹,到現在也是可能會出各種說不清楚故障。魚鷹已經服役多年,都沒有完全解決安全問題,F-35B只不過通過了驗收,但是新的飛機在服役初期還會出各種各樣的故障,象我最喜歡的F-15在服役初期就被叫做機庫皇后,就是由於服役初期發動機出現了設計上的問題,導致F-15大面積趴窩,後來經過改進以後才有了F-15的赫赫威名。

F-15原來由於發動機的問題,造成大面積的趴窩,一度有機庫皇后的美稱。


紅色手電筒


拿雅克38和F35比有些暴殄天物了,雅克38是蘇聯垂直起降戰機的初代產品,很多技術根本不成熟,加上這款戰機自身就小,性能更是差得驚人,可以說連直升機都不如。

雅克38據說作戰半徑只有可憐的100公里,垂直起降過程就耗費了一大半的油,這樣的戰機只能起飛攔截一下導彈,然後就沒有太大作用了。

而且這款戰機蘇聯有些急於服役,性能非常不穩定,服役生涯摔了38架之多,不過彈射器非常給力,沒有造成1名飛行員犧牲,這也算是一個奇蹟了。

而F35戰機本身美國科技儲備就非常牛,加上站在了英國海鷂和俄羅斯的雅克141的肩膀上,美國洛馬公司早在蘇聯解體後不久就與俄羅斯合作,併購買到了雅克141的專利,其高瞻遠矚可想而知。而且後來英國沒錢參與到F35項目上,又拿出了海鷂垂直起降技術來作為投資股份,因此F35的垂髮技術吸取了兩款戰機的優缺點,再加上美國全球最牛的技術,出來的F35B自然就很牛了。

至於雅克38,這款戰機性能真的不值一提!


狼煙火燎


蘇聯主要發展過兩款垂直起降戰鬥機,分別是雅克-38和雅克-141,它們都算不上是成功的戰鬥機。和今天美國的F-35B垂直起降戰機相比,它們在設計佈局、起飛場景方面的確是比較類似的。但仔細深究就可以發現,其實它們的區別還是相當巨大的,在有些設計上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它們最終擁有不同性能、命運的一大原因。

當初雅克-38為了在實現垂直起降的同時擁有常規戰鬥機的飛行能力,選擇了裝備兩臺RD-38升力發動機+一臺R-28V-300升力/推進發動機的發動機組合模式。在進行垂直起降時,三臺發動機都同時工作,幫助平穩起降。在正常飛行時,只有R-28V-300升力/推進發動機工作。

而F-35B垂直起降戰機採取的動力組合方式明顯不同,它採用的是常規推進系統(F135-PW-600發動機)+升力風扇的組合方案。機體前部提供升力的不是升力發動機,而是升力風扇。

在進行垂直起降時,尾部的F135-PW-600發動機的噴管將會向下偏轉90度,提供機體的後部升力。同時發動機還會輸出大量功率驅動座艙後部的升力風扇,升力風扇負責提供機體前部的升力。此外F-35B在機體兩側翼下還各設置有一個滾轉噴管,它們可以幫助F-35B維持平穩姿態。

實際上,F-35B和雅克-38並沒有什麼技術相似的地方,和雅克-141也只有一個相似之處,F-35B的F135-PW-600發動機採用的三軸承旋轉噴管,噴管可向下偏轉90度的這個設計。就是跟雅克-141學到的。

垂直起降戰鬥機最難的地方就是垂直起降發動機系統,無論是採用什麼升力風扇,升力/推力發動機,三軸承旋轉噴管、滾轉噴管等,它背後都隱藏大量技術風險,需要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雄厚的資金投入。

今天F-35B的成功,和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在某種程度上說,如果F-35B不是出生在美國,那麼它將難以實現當初的性能指標,難逃被迅速淘汰的命運,在這一點上,雅克-38和雅克-141顯然沒有更好的出生環境和機遇,導致它們最終來去匆匆。


科羅廖夫


雅克38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是上世紀冷戰時期蘇聯研製出來的一款先進的艦載戰鬥機,它的氣動佈局與垂直升力系統都極具特色。雖然很多人說雅克38是一個早產嬰兒,什麼垂直起降動力系統用的是三臺發動機了,發動機尾焰容易焯傷曱板了;垂直起降作戰半徑短了;載油量少了;電子設備落後了等等等等。儲多的不是,我們冷靜思考一下,雅克38是一款定性為垂直/短距起降的艦載戰鬥機,它的垂直/短距起降在航母都做到了,並打破了西方在此軍事技術上的壟斷和封鎖。而不是和美帝的F35一樣是一款三軍多用途聯合攻擊機,有趣的是F35暫時只能佈置在兩棲攻擊艦上。再則,沒有雅克38的研發成功,怎麼會有蘇聯後期的雅克141驗證機,這才有了後來美帝的F35。時間跨度之大,爺爺老朽了,孫兒正年少如何比得?那時候說雅克38這不好那不行一定是北約與華約之間冷戰的說辭,雅克38那麼不近如人意,也沒有看見北約的鷂式把雅克38打得一敗塗地的報告,甚至北約對裝載雅克38的基輔級航母有些害怕呢?雅克38在當時開創了了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戰鬥機的新技術應用,值得點贊。





鮑爾金vs巴特爾


生硬的直接拿雅克38和F35對比來說誰成功誰失敗,其實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不過我們還是要大致分析一下雅克38“失敗”的原因。

雅克38戰機是蘇聯從雅克36戰機發展而來的艦載戰鬥機,可以說是紅海軍的希望開始的地方,不過在任何時候看這型戰機都算不上成功,幾個為人詬病的要點在於動力系統、航程和載彈量、維護等。

動力系統來說,蘇聯在航發方面總體技術還是要落後於美國的,為了實現垂直起降,蘇聯當年使用了兩臺升力發動機+一臺推進發動機的組合,這就使得動力系統變得異常複雜,雖然解決了較低推重比和升力不足的問題,但是也造成了機身臃腫空重過大的問題。

再說一下航程和載彈量的問題。因為動力系統複雜、發動機過多和機翼太小的原因,戰機本身可攜帶的燃油量就變得很少,使得航程只有可憐的240公里半徑範圍,得了個“桅杆保衛者”的綽號,另外由於動力系統能耗太大、機翼太小,使得有效載彈量只有可憐的兩噸多,可以說毫無優勢可言。

至於維護問題就更簡單了,複雜的動力系統對於地勤來說是最大的噩夢,加上蘇聯比較粗糙的石化技術,發動機出現問題是常有的事情,僅這兩項就讓維護問題變得困難無比,更別說還有蘇聯落後的航電技術了。

綜合這些原因,雅克38在它的服役生涯中始終都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產量也是想當然的低。不過非要把兩個跨越40年的機型拉出來做比較,還是很不客觀的。技術層面上來說,歐美的航發技術一直比較先進,F35使用的F135-pw600型發動機是這款戰機唯一可用的發動機,也是目前世界上單體推力最大的發動機,可以說是目前國際航發領域的頂點了,比起雅克38的三臺發動機自然是強出來太多,不過這四十年的技術進步也是不容忽視的。此外,F35升力風扇的使用,可以以一臺發動機雙通道輸出的方式,一前一後的同時提供向上的升力。值得注意的是F35尾噴偏轉90度向下輸出的構想是源自蘇聯的雅克141戰機,這是一款因雅克38的失敗而發展來的新型垂直起降戰鬥機,只可惜生不逢時。

最後再從設計思路來說,因為技術的不足,只能開動腦筋搭配技術,但是肯定是不能做到完美的,滿足一個需求就難以滿足另外的需求,這是技術落後的必然,不過好在蘇聯也在技術進步,在最後的日子裡總算找到了比較好的路子解決問題,只可惜蘇聯也走到了盡頭。

最後,我們只能說人和技術才是成功的關鍵,任何跨越式的對比都是不負責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