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樂隊的夏天》在去年夏天火了之後,國內樂隊的市場似乎被打開了,接著就有多檔關於樂隊的節目播出。《一起樂隊吧》緊接其後,而《我們的樂隊》也開播了。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我們的樂隊》節目運營模式就是公司化的模式,比如在樂手中進行招聘選拔。樂隊公司的三位霸道總裁,市場總裁王俊凱、運營總裁謝霆鋒、技術總裁蕭敬騰負責招聘。

其實從三位總裁的定位來看,就已經能明確一點——這個節目沒打任何情懷牌,標明商業目的,就是商業運作模式。運營總裁謝霆鋒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詞,叫“企業化”,這也就意味著,節目的內容與市場運作從一開始就是並行的。企業,資本家,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似乎也被應用到了樂隊上。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節目提前從60多位頂級樂手當中選定15位樂隊核心候選人(ACE),在首期競逐10個“ACE”席位,然後選擇樂手組成樂隊,通過階段競演,最後產生一支新聲代樂隊。而選定的“ACE”也並非安枕無憂,在後續的殘酷PK中隨時會被替換掉。

這樣看來,在這裡組樂隊的標準就是技術,甚至可以說就是如同現代公司的聘用員工一般。我看你技術過關,而且合我胃口,我就要你,之後再考慮排練和創作的問題。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節目中用到了一個詞,就是“ACE”,是樂隊發起者與樂隊核心。

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承認確實有,就像是每支樂隊都會有一位核心人物一樣,但在還未成團之前就這樣明確提出這種“ACE”的概念真的好嗎?既然已經先確定了所謂的“ACE”,之後再由這位核心成員“僱傭”其他高技術的樂手作為樂隊成員,那這種組樂隊的模式不就成為了一個音樂人找伴奏樂手、找工作人員的過程了嗎。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正常情況下樂隊中的每個樂手都是平等的,一般不存在某個人從樂隊還未組建之時就自認為是樂隊的核心的“ACE”。樂隊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分工,每個人都是互助互補的,其他樂手並不是所謂的核心人物的附屬以及僱傭樂手。但在《我們的樂隊》中,明顯樂隊就是以某個人為核心而組成的。雖然每個人都是技術型人才,但卻沒有了彼此的感情與羈絆,這樣的樂隊技術再好,也只是僱傭關係。

看看三位總裁是怎麼看待樂隊的:

謝霆鋒:“樂隊是青春熱血。”

蕭敬騰:“樂隊是一種依賴,是夥伴,也是兄弟。”

王俊凱:“每一位年輕熱愛音樂的男生都想去做的一件事。”

《我們的樂隊》的標語是想要打造年輕人喜歡的樂隊,想一起製造火花與未來。但可惜的是,與三位總裁所說的相反,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場以樂手為題材的企業招聘秀。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組建一支真正的樂隊其實很難。

舉個例子,最早蘇見信還是主唱的信樂團以及五月天。熟悉這兩支樂隊的朋友們應該知道,信樂團當時只有蘇見信自己準備發唱片,但公司覺得他自己一個人勢單力薄,所以一通電話叫來了其他人組成了一個樂團,當然最後他們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當初唱片公司為蘇見信尋找其他成員的做法,不就和此時《我們的樂隊》如出一轍嗎,為一位核心人物配備其他成員,組成一支所謂的樂隊。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另一面我們來看五月天,從還沒出道還是小鬼頭的時候就在一起,從高中到結識鼓手冠佑,出道再到各自服兵役、出國、天空之城復出,直到現在那是那五個人。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兩支樂隊兩種不同的結果與狀態。

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覺得是感情。信樂團的幾個人可以說是以前沒有過任何交集,沒有感情聯繫,只是為了發唱片為了工作而臨時湊在一起,就像是入職公司後一起工作的同事一般,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更好的選擇與更大的利益誘惑必然是各自飛、猢猻散。歸根結底這樣的樂隊成員之間只是一種同事關係。而五月天的每個人是有感情聯繫的,除去工作與音樂,他們還是同學,是朋友。他們參與過彼此的青春與人生,一起經歷過低谷與高潮,這樣十年二十年的感情跟同事之間的關係是不可相提並論的。

你能跟你的同事在一起多久,你能跟你的朋友在一起多久?

我大學期間組樂隊,光是找合適的樂隊成員就花費了兩年時間。首先技術要過關,其次人要能合得來。一個人一個人的去接觸去聊去相處,有合適的就拉著一起玩樂隊,沒合適的就寧缺毋濫等下一屆大一新生,不知不覺兩年時間就過去了。不過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彼此最開心的時候,無論什麼情況,我們都能一起去面對和承擔,一起出去玩一起逃課排練……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所以說,如果想要組建一支真正的樂隊很難。如果你只是想隨便玩玩、為了名利、演出掙錢,那隻要隨便拉幾個技術過得去的即可,就像《我們的樂隊》中那樣,把優秀的個體拼在一起,至於以後會不會有好的發展會不會有劇烈的人員變動,那隻能看彼此是否能相互忍受以及利益是否夠誘人了。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怎樣組一支樂隊,還是要看你是以什麼目的去組樂隊的。但搖滾樂隊,是幾乎承載了所有艱難的最純粹的群體。

每一支樂隊的組建,都幾乎是從幾個人發現彼此有相同音樂風格的愛好而走到一起,再到歷經漫長的創作與排練,過程中遇到困難,彼此爭吵、相互扶持,經歷樂隊成員之間的相互磨合與照顧,一步步走向完整與成熟。從技術層面的不斷提升與磨合,再到用雙腳和雙肩扛起樂器走遍四方的攜手歷練,直到有一天,那些鋪滿血汗的音符和節奏,每一個鼓點每一聲嘶吼,都會停留在聽眾心中,喚醒麻木的靈魂。在共同經歷了酸甜苦辣,參與了彼此人生之後的每一位樂隊成員,才會感受到信仰的光輝與夢想的美好。

《我們的樂隊》也許改名叫《我僱傭的伴奏樂手》更合適

其實不管是《一起樂隊吧》還是《我們的樂隊》,它都跟韓國的《超級樂隊》是一個模式下的衍生品。

但韓國的這檔節目很成功,成功的原因很多,比如選手的質量,包括製作團隊對於音樂的理解、是否不會太乾預選手自己的創作,而且花樣也多,古典音樂也可以搖滾,架子鼓也可以抒情,吹薩克斯也能rap。節目裡讓所有的歌曲都強調“大眾性”,希望把“樂隊”這種小眾模式推廣成像偶像組合那樣的大眾化。在看韓國《超級樂隊》這個節目的時候,作為觀眾的我們是能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精神滿足的。

而國內的複製,第一個以失敗告終的是《一起樂隊吧》,最後沒什麼出彩的樂隊,節目也銷聲匿跡,完全沒有激起任何的水花。這次《我們的樂隊》是第二次嘗試。但一場沒有樂隊精神,沒有樂隊的靈魂的樂手招聘會,能與誰一起製造火花與未來?

用最商業最勢利的目的去組建一支最純粹的樂隊,沒有火花,也很難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