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中語言素養的培養

在評判學生作文的過程中,語言對評判者價值評判神經的挑逗性是不言而喻、眾所周知的。事實上,學生作文寫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語言素養的高低,一般而言,文章的內容可算內因,語言就是它的外因。沒有好的語言,好的內容也很難誕生。

對語言表達能力的偏重,符合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的本質和規律。語文,無論把它解釋成語言文字,還是語言文學,語言都是其本質所在,也是其目標和歸宿。我們學習語文,難道不是為了讀和寫嗎?至於聽、說更是離不開語言了。語言既是外殼,也是內核。作文是一個一個字、詞、句的排列組合。語言表達能力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採用“寓言與樂,寓言於用,寓言於愛”的原則,對學生進行語言素養的訓練和培養。樂中學語言,運用中學語言,使學生最終養成愛語言、煉語言的良好習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訓練和培養。

一、名人一揮手,大家跟著走

名人,多數功成名就並令人仰慕。名人效應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用名人的好語言例子來激勵學生愛語言、學語言、用語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人的語言大都具有簡介、含蓄、深邃、靈動、形象生動的特點,而這些,正是學生平時運用語言的弱點,缺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區區幾萬字,卻蘊含豐富的內涵,其處處散發的象徵意味引來無數人為之揮毫潑墨,說長道短。它是寓豐富於簡潔中的典範。斯大林的《論列寧主義基礎》中,給列寧主義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僅僅24個字卻包括了豐富的內容。它解釋了列寧主義的性質—馬克思主義;它闡明瞭列寧主義的特徵—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它還告訴讀者,列寧主義是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具有國際性質。如此言簡意賅的語言在名人名作中屢見不鮮,俯拾即是,舉不勝舉。多給學生介紹這些語言,欣賞,講解,分析,模仿,創造,使學生逐漸養成這方面的語言思維習慣。

二、妙語人人愛,苦學練高手

任何一門功夫,都不能信手拈來,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千錘百煉”才“出深山”的。為激發學生苦練語言,還應廣泛尋找一些精美的語言材料,既擴展了範圍,又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認識到,好的語言是誰都能創造的。首先應給他們介紹古人練語言的榜樣,使他們認識到,煉語言是一門必修課,古已有之。如唐朝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朝釋歸人:“日日為詩苦,唯論春與秋。一聯如得意,萬事總忘憂。”唐朝皮日休:“百鍊成字,千煉成句。”唐朝賈島:“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其他如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的第一段,作者修改了六十多遍,等等。讓學生了解,一切偉大的文字,都必須經過苦練而來。宋朝學者陳騤一語道破:“鼓瑟不難,難於調絃,作文不難,難於煉句。”作文的語言,必須要經過多次修改、推敲、逐漸養成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多找一些能給學生開竅的好句子。如有這樣一副對聯:“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膽敢進十方百姓千家萬戶門。”這裡的“一口”、“孤膽”對得極妙,後邊的謂語,賓語,也對的相當嚴整,尤其是數詞的兩兩相對更是奇巧精妙,是一副難得的極富創造性的語言精品。學生在猜寫下聯的過程中,得到了語言藝術的陶冶,自己也渴望一試身手,接著可再給學生幾副對聯,讓學生對。如讓學生對一個反轉聯“閒人免進,盜者休來。”既是語言的考驗,也是智慧的昇華。

時代的發展一日千里,日新月異。當代科技的發展,使媒體趨向多樣化。多種媒體尤其是新興的媒體常是新語言的發源地。教師應適時指導學生廣泛接觸各種媒體,注意吸收其中有活力的語彙。如,政策不公開一一暗箱操作,玩笑過分一國際玩笑,間接報告一一沉底傳中,異軍突起一黑馬,初嘗勝果一一首開紀錄,二次成功一一梅開二度,三次成功一帽子戲法,等等。

個性化的有創造力的語言在當代作品中俯拾即是。如張慶國的中篇小說《黑暗的列車》裡妙語充溢全篇:“一個穿長裙的女一個穿長裙的女人在揩眼淚,臉上的表情揉成一團" 、“ 笑聲在黑暗中爆炸"、 濃密的頭髮與黑暗糾結成一團"、“霓虹燈在高樓頂上閃亮,紅黃綠的光芒在夜色中盲目地跑過來跑過去。''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課堂內、課堂外、或研究性課堂中,多介紹這樣一些材料,讓學生天天處在 美妙的語言空氣中,才能使學生的美語生根開花。

三、讀書破萬卷,不用皆白看

其實,每個人的大腦庫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許多積累,但許多人都讓這些積累落滿灰塵,生鏽以致爛掉。應不斷地激發學生:讀書破萬卷,不用皆白看;才學雖三鬥,盡用即高手。從小學到高中這一段時期,詞語、知識、經驗、妙語等,在每個學生的腦庫中都有“積壓",它們象貨物一樣年久就失效無用了,必須“隨產"、“隨銷"。每次學完新詞,就讓學生用之編一段故事;每次學些妙句精語,就要讓學生或“邯鄲學步”,或推陳出新,或“克隆"一把;學完文學常識,就可讓學生聯想,連綴一段有趣的文字;學古文,學生就可做一次古人;學戲劇,就可當一回劇作家、演員;學完詩歌,就做一回詩人“,一學是為了用,學中用,用中學,才會煉出真功夫。看如下學以致用的案例:“血可流,頭可斷,髮型千萬不能亂。“克隆綿羊,沒爹沒孃,名人出書,一塌糊塗。"學語言還應講個移花接木,這樣,才會誕生出有個性,有創造力的語言來。除了老師多提供材料給學生外,還要讓學生勤看,勤摘錄,勤悟,勤練。

四、舊瓶裝新酒,酒香照樣有

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裡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前代詩人庾信《馬射賦》裡的句子“落霞與芝蓋齊飛,楊柳共青旗一色"改造而來的。魯迅的“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一我燼你熟了,正好辦酒席"就是套用了曹子建的《七步詩》。

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常常使語言得以不斷地發展,既保藏了原味,又創造了新品,我在教授《竇娥冤》的第一誓願的地方," 血濺白練"後我說立竿見血套用立竿見影一詞,頓時刺激了學生的語言神經。這種方法,在很多地方會使語言、語意獲得新生。《紐約時報》曾刊登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道歉啟事》:“日前,敝人在酒席上發言,說有些國會議員是狗孃養的,事後有人向我興師問罪我再三考慮,覺得有些話是不妥當的,而且不合事實。故特登報聲明如下: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孃養的"。這段極具諷刺幽默性的文字,只改動了一個字,而境界全新,諷刺更甚。在教學中,學生這方面的才能是不可低估的。下面舉兩個學生用“舊瓶裝新酒"的例子。

蕭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學生:“學生有兩大苦惱: 個是未得到高分,另一個是隻得了高分。”

王國維:“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人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人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人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學生:“學生對於知識書本,須鑽乎其內,又須走出其外。鑽乎其內,故能生根;走出其外,故能繁葉。鑽乎其內,故有肉體;走出其外,故有靈魂。”

經過實踐檢驗,這種方法確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學就是為了用。宋朝學者陳輔就深諳此理,他說:“世人常言老杜讀盡天下書,過矣。老杜能用所讀之書耳。

五、說話戀修辭,呆言變活語

在語言運用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表達內容和語境,選擇最恰當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佳的效果的活動就是修辭的過程。修辭過程是對語言各方面的綜合運用,它與語音、詞彙、語法、辭格密切相關、修辭用好了,定會使單調、平板、無味的語言頓時光彩照人。好作文的浯言,應該有音樂感、絵畫感、雕塑感、鮮活感。為此,應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辭好的文章,接觸豐富多彩的生活,美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 多提供給學生好的浯言範例,指導他們習慣於修辭活動。

語音方面。多介紹一些詩歌中的精品,欣賞配樂詩朗誦、配樂散文。同時,介紹一些諧音,擬聲,雙聲疊韻,字調,語調,押韻,兒化等專門性的知識。

詞彙方面。多找一些富有活力、表現力的詞語,增加學生這方面的積累、體驗。如,拉動內需,經濟軟著陸,人生的座標,經濟滑坡,人才斷層,這些詞語比“增加”,“穩定”,“位置”,“倒退”,“接不上”等詞語要生動形象的多。朱總理在一次答記者問時有過一句令人感動不已的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由於兩個加點詞的運用,把艱難困苦和障礙險阻一下子鮮明、形象的擺出來了。一個激情洋溢,不畏艱難險阻的堅強的領導人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在語法方面,句式的靈活多變會使文章充溢著靈動的活力,會給讀者帶來愉悅的閱讀感,降低讀者的閱讀疲勞感。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只要多提示學生,學生是不難掌握的。

辭格,是修辭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既涉及到個別的詞語、句子,也涉及到部分、全篇。像比喻,通感,移用,借代,擬人,雙關,誇張,反語等在現實中利用率極高,應重點關注。當然,要練就高水平的語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必須在廣泛閱讀的前提下才能成為可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早已有的真理。清朝學者姚鼐也說:“凡學詩文之事,觀覽不可不泛博。”清朝的李沂更是一語道破:為文有八字訣“多讀多講多做多改而已”。

七、歧義詞,生新義

漢語中,有許多詞語平平常常,但一旦用的好,就奇妙無窮了。抗戰時期,日寇進犯廣西,國民黨廣西省主席黃旭初慌張請假,稱歸鄉掃母墓,聞風而逃。《新華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桂林危機聲中,黃旭初掃他媽的墓”。作者依託事實,把“母”換成“媽”,利用了“他媽的”一詞的不同語義,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斥責了黃旭初臨陣脫逃,氣憤之情油然而生,罵得文明、合理,痛快淋漓。這一標題令人拍案叫絕。

學生作文中,也創造了許多這樣的範例。如,“老師熱心勤下毛毛雨,學生痴心接受粒粒冰雹。”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只要認識到了這一點,學生就會妙筆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