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的蘇聯軍隊為何唯獨打不下庫爾蘭?

寫哯茬


在1944年的秋天,慘無人道的納粹德國已經失去了勝利的希望,蘇聯的軍隊如潮水般湧向德國,任何的抵抗都是徒勞,德國的軍隊在東西兩面腹背受敵,士兵的心理防線逐漸崩潰。因為有350萬正在撤退中的德軍,幾十萬的傷員,還有250萬的德國僑民將永遠消失在戰爭的洪水中。

軍人就是這樣,危難時刻將自己留下保證人民的生存。這就是留在庫爾蘭地區的德軍,根據上級的命令,他們必須留下來,與蘇聯大軍正面交火,緊緊咬住蘇聯大軍,給後方製造更多的撤退時間,他們在極度艱苦絕望的條件下,頂住了蘇聯大軍排山倒海的連續猛烈攻勢。


就在庫爾蘭地區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聯的領導人突然對外宣稱:“庫爾蘭地區的戰鬥已經無關輕重”,然而事實卻是蘇聯在庫爾蘭戰役中已經投入了五個集團軍,難道只是為了所謂“無關緊要”的半島?事實證明:蘇聯的攻擊沒有突破庫爾蘭德軍,哪怕蘇聯的軍力是德國軍隊的幾倍,但是德軍就像一隻瘋狂掙扎的獅子,死咬住庫爾蘭不放。庫爾蘭地區是屬於蘇聯的領土,奪回庫爾蘭地區,這不但關係到蘇聯的國家榮譽,還關於在同盟國之間的面子,所以,庫爾蘭是蘇聯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拿下的。


在整個庫爾蘭戰役中,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對庫爾蘭德軍總共發動了六次大的攻擊,每一次都是集結重兵,依靠著絕對的數量優勢,打算將德國部隊“推平”,有一點需要知道,在戰爭後期的蘇聯軍隊,不論軍人素質還是武器裝備,已成為世界一流軍團,但是如此優越的硬件水平,越來越猛的攻勢,卻始終沒有拿下“庫爾蘭堡壘”,直到二戰結束後德國宣佈投降,庫爾蘭守衛軍才放下武器。顯然,這是二戰裡的奇蹟,雖然在戰役中最後存活的守軍,大部分還是死在了蘇聯的戰俘營,但是蘇聯始終沒有把他們打敗。

遺憾的是,庫爾蘭戰役一直鮮為人知,因為蘇聯不願意提及這並不光彩的戰役。但是,在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卻看到了一支善戰的軍隊,更看到了一支品格高貴的軍隊。如何說“高貴”呢?做為軍人,他們完美地體現了“軍人”得氣魄。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從下達命令的那一刻,他們就知道自己的命運,長官沒有騙他們,就是要他們死守到底,“你可以死,但是你要守住!”他們也希望活下去,也希望能與家人團聚,但他們更需要把這希望留給戰友和同胞,這就是他們犧牲奮戰的目標,去完成這些目標,對他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我們看來高貴非凡之處。



涼城空閒之餘


首先我們要明白,庫爾蘭在哪裡?再分析為何蘇軍打不下庫爾蘭。戰火觀察室為您解析。

庫爾蘭地區位於波羅的海沿岸,南可到東普魯士,北可到列寧格勒,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該地區相當重視,因為這裡既是波羅的海的咽喉區域,同時也是戰爭後期德軍撤退的重要通道。


庫爾蘭地區之所以出名,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它是德國無條件投降之前蘇軍唯一沒有攻佔的國土。眾所周知,在二戰後期,由於自身工業潛力全開,加上美國的傾力援助,蘇軍的T34和謝爾曼坦克可謂是一路橫推至柏林,無人能擋。

然而,庫爾蘭地區就是個例外。庫爾蘭地區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決定了戰爭雙方對其都是高度重視。為了更快的結束戰爭,蘇軍勢必全力攻佔該地區,以切斷德軍撤退的道路。以防夜長夢多。而德軍為了保存實力,同時轉移一部分有生力量,讓自己在整場戰爭中留有變數,必須死守庫爾蘭這一交通樞紐。



在戰爭的後期,大量的德軍通過庫爾蘭地區撤退回國內,而他們所攜帶的相當一部分重型裝備,根本帶不回去,只好留在庫爾蘭。庫爾蘭地區的德軍早以明白該地的重要意義,不僅加固了防禦工事,還準備了大量彈藥,做好了長期死守的準備。而撤退的德軍將重型武器留在了庫爾蘭,庫爾蘭的留守德軍於是獲得了充足的重型火力,火力配備進一步加強。而德軍上層則是下了死命令,無論如何,也要在庫爾蘭拖住蘇軍。不得不說,德軍的戰鬥意志和戰爭素養相當高,在高層的要求下,庫爾蘭留守德軍硬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與蘇軍死磕八個月,直至二戰結束,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綜上,蘇軍之所以打不下庫爾蘭,一方面是因為庫爾蘭德軍意志堅定,死守陣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庫爾蘭擁有大量的重型武器,給蘇軍進攻帶來很大壓力。


戰火觀察室


庫爾蘭地區可能許多人都沒聽說過,這片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向南可到東普魯士,向北則能一直抵達列寧格勒,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於該地區可以說相當重視,因為這裡既是波羅的海的咽喉區域,同時也是戰爭後期德軍撤退的重要通道。但這塊土地還有更令人稱奇地方,它是德國無條件投降前蘇軍唯一沒有解放的國土。



庫爾蘭半島海岸線向南一直延伸到東普魯士,向北經立陶宛一直到列寧格勒,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德軍非常重視這個地區,這是德軍撤退的重要通道,也是防止蘇軍駐守在這個地方的空軍對德國本土的襲擊,庫爾蘭半島上的港口是德軍一個命脈牢牢掌握在手中,戰爭的發展德軍付出了大量的傷亡。1944年夏,蘇聯紅軍在三支艦隊的配合下擊潰了蘇德戰場北翼的德軍。希特勒不允許向蘇軍投降,激戰在所難免,德軍遭到重創,節節敗退。 1944年1--2月間蘇軍在西北方向的進攻,使德軍對列寧格勒長達900多天的封鎖完全解除。


1945年1月25日,德軍最高統帥部認識到庫爾蘭地區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將德國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殘部聯合起來,重新組建庫爾蘭集團軍.最終還是被蘇軍包圍孤立起來。

1944年9月,德軍由戰略進攻改變成防禦作戰,這一時期戰爭平凡激烈和慘烈,在庫爾蘭港口城市利耶帕亞,德庫爾蘭集團軍群也發動了幾次大的戰役和反攻行動。德陸海空軍和武裝黨衛軍也參加了會戰。德軍在幾次會戰中頂住了蘇軍的猛烈進攻,鞏固的半島的防禦,地面進攻陷於停頓。


庫爾蘭半島東面和東南面地區是兩軍爭奪的要點,德軍幾乎所有部隊都進行過戰鬥,其中第四、第12、和第14裝甲師和205、第215步兵師,更是遭受蘇軍沉重打擊,傷亡慘重!

蘇聯紅軍的第5次打擊最為猛烈,但還是沒有將集團軍群分割開,以後蘇軍的進攻也慢慢減弱。

戰後報告數據:此戰役期間蘇聯紅軍共投入總兵力為42.092萬人,其中減員30501人,傷病130447人,合計160948人。

1945年5月3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由於納粹德國投降時刻即將到來,集團軍群司令部發布命令通知所有部隊停火,1945年5月8日庫爾蘭戰役正式宣告結束。

庫爾蘭集團軍群,42名將官、8038名軍官、181032名士兵,以及約14000名拉脫維亞籍的士兵在內的約203000人,於1945年5月8日向蘇軍投降。


該集團軍地大多數人被抓到西伯利亞做勞工而且死在了西伯利亞,1955年的時候餘下的一萬多人返回到了德國。


鷹揚縱橫


我認為:“蘇軍為何打不下庫爾蘭”,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德軍精神”。



希特勒早就說過:“我的士兵,我讓他們朝著懸崖一直走,只要我不喊停,他們就會一直走下懸崖。”希特勒的這句話,在現在的我們看來“有點誇張”了。因為在二戰時期,德國投降的士兵還是蠻多的,但我們也確實不能否認“德軍精神”。



大家可以客觀的梳理一下,二戰時期的德軍,不論勝敗,是不是在每一場大戰役中,都給予“對手”慘痛打擊。我們能戰勝納粹德軍的戰役,無一不是“慘勝”。當然這裡邊肯定有,德軍裝備比較先進的優勢。那我們再看,即便是德軍在面對盟軍和蘇軍,處於劣勢的“兩線作戰”情況下,是不是也能表現出強悍的戰鬥力,這就是“德軍精神”。



然後在看“庫爾蘭戰役”中,德軍為什麼那麼頑強。德軍在平時作戰中,由於受到“希特勒的精神”感召,會爆發出“百分之一百的戰鬥力”。即使是這樣,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二戰時期有很多德軍投降,是因為他們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又是在別國領土上作戰;而且在明知打不贏的情況下,有些德軍士兵也會投降。



但是,如果你告訴德軍:“現在需要掩護德國平民(婦女、兒童、老人)撤離,還要掩護自己被圍困的戰友撤退。”這時的德軍就會爆發出“百分之二百”以上的戰鬥力,這就是“德軍精神”的“昇華”。



在“庫爾蘭戰役”中,恰恰激發出了這種昇華了的“德軍精神”。以至於德軍把數倍與己的蘇軍,擋在了陣地之外長達半年之久。當然,庫爾蘭的德軍再堅強,也擋不住“法西斯”滅亡的腳步,最終還是“節節敗亡”的下場。



在我軍歷史上,也無數次的表現過這種昇華了的“戰鬥精神”。為了保家衛國,為了保護老百姓,為了掩護戰友,我們的戰士寧願粉身碎骨,視死如歸。



所以說:“德軍精神”才是“勢如破竹的蘇聯軍隊,唯獨打不下庫爾蘭”的根本原因。


深度迷彩本色


自從蘇軍攻佔梅梅爾,切斷北方集團軍群同東普魯士的聯繫後,在庫爾蘭半島的德軍就成了孤軍。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建議放棄庫爾蘭半島,將北方集團軍群撤回德國本土,以加強柏林正面的防禦。希特勒並沒有同意這一計劃,因為他還幻想著將來以此為跳板向蘇聯發起反攻,而且保住這塊蘇聯領土也可以讓德國留下一絲“尊嚴”。在希特勒的頑固堅持下,德軍留在了庫爾蘭半島,直到戰爭結束。從北方集團軍群被圍到德軍投降,蘇聯人曾發起六次進攻,但無論蘇軍從哪裡展開進攻,他們都沒有前進超過25英里,庫爾蘭半島似乎成了蘇軍的剋星。

誠然,德軍的頑強拼搏的精神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顯然不是全部的真相。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庫爾蘭半島的面積非常小,而且它三面環海,這就導致蘇軍可採取的戰術非常有限。地獄狹小,德軍密度大,蘇軍又無法迂迴包抄,那隻能在正面拼消耗,德軍完備的防禦體系自然會讓蘇軍吃盡苦頭。另一方面,由於地域狹小,蘇軍兵力很難有效地展開,這就削弱了蘇軍在兵力上的優勢。德軍作為防守的一方,本身就佔據著一定的優勢,此刻地利上的優勢又在德軍一側,那麼蘇軍的進攻自然會變得困難重重。

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實力並不強,他們根本無力對庫爾蘭半島實施徹底封鎖,所以庫爾蘭集團軍群並不能算是一支孤軍。在庫爾蘭戰役期間,德軍依靠海上力量不僅運出了大量傷兵,甚至還曾將7個師的兵力運回了德國本土,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庫爾蘭半島上的德軍也具備一定的後勤保障,而這也是德軍堅持幾個月不敗的原因之一。

從1944年12月開始,封鎖庫爾蘭集團軍群的蘇軍數量便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而且蘇軍後三次攻勢的強度也有所減弱,這說明蘇軍最高統帥部的關注點已經開始從庫爾蘭地區轉移。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德軍據守庫爾蘭並不會對蘇軍進攻柏林產生任何影響,與柏林相比,庫爾蘭半島根本不值一提,所以蘇軍才沒有耗費太多的精力對付這一股德軍。在蘇聯人看來,庫爾蘭集團軍群不過是一支自我囚困的囚犯,消滅他們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好處,除非他們撤回德國本土。或許蘇聯人的後三次攻勢並不是為了消滅德軍,很有可能是為了防止德國軍隊從海上撤離,如果我們按照這一思路推測的話,我們就找到了蘇軍未能拿下庫爾蘭半島的根本原因。


戰情解碼


在被德國人戰史稱為六次庫爾蘭會戰前,蘇軍以整個德北方集團軍群覆滅為目標的戰役企圖有兩個,一1943年2-4月的北極星行動,二1944年9-11月的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前者因蘇軍進攻不力半途而廢,後者以44年10月21日德北方集團軍群整體撤入庫爾蘭半島建立環形防禦無果而終。此時的蘇軍也談不上勢如破竹,尤其長期與德北方集團軍群僵持對峙的蘇列寧格勒、波羅的海沿岸第二(原西北方面軍)、三方面軍(原沃爾霍夫方面軍),可說兵疲將惰!



撤入庫爾蘭半島的北方集團軍群10月轄第18集團軍第1軍第11、126步兵師,第10軍第30、第14裝甲師,第39裝甲軍第4、12裝甲師、第61、225步兵師。

第16集團軍第2軍第227、563步兵師;第43軍第23、83、218步兵師、第12空軍野戰師、第207、390警衛師;第50軍第290、281步兵師;克勒菲爾戰鬥群黨衛軍第19步兵師;格拉瑟爾戰鬥群第38軍第32、81、121、122、329步兵師、第21空軍野戰師、第201警衛師,直屬第24、31、87、132、263步兵師、第300特種師。

軍群預備隊黨衛軍第3裝甲軍諾爾蘭德師、第20步兵師、尼德爾蘭裝甲步兵師、北方野戰訓練師。12月1日統計陸軍42.8萬人、黨衛軍警察3.8萬人、空軍3.2萬人、海軍0.6萬人,總計50.5萬人。


在經過白俄羅斯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慘敗後,北方集團軍群是在蘇軍猛烈攻勢下實力保存最完整和最強大的一個集群。

第一次庫爾蘭會戰1944年10月27—11月7日、第二次11月19—25日、第三次12月21—31日、第四次1945年1月24—2月3日、第5次2月20—3月13日、第六次3月17—28日,6次會戰除了前三次圍困庫爾蘭半島的波羅的海沿岸第一、二方面軍投入近乎全部70萬兵力支持進攻外,其他三次都不足20萬人。

庫爾蘭半島德軍僅朝南、東南方向面對蘇軍的攻擊,防禦密度是整個東線戰爭之最。在森林、湖泊、沼澤地形下,蘇軍坦克機動部隊隱蔽突破、快速穿插無用武之地,只能以航空兵炮兵轟擊、步兵硬啃德軍堅固防禦陣地,這對自1941年12月季赫溫戰役失敗後就一直保持防禦態勢的北方集團軍群來說輕車熟路、得心應手,加之德海軍保有波羅的海制海權,德軍無憂於後勤補給和海軍第二、三戰鬥群的艦炮火力支援。對蘇軍而言,白俄羅斯戰役和羅馬尼亞戰役後,通過波蘭進軍德國本土、東普魯士和巴爾幹是戰略最優先方向,庫爾蘭半島淪為次要,不過以偏師消耗下德軍,避免其優勢兵力過多的撤回本土增添攻擊難度,得之喜失之也不悲。猶如東普魯士戰役後,蘇軍依然讓德第2、4集團軍殘餘湊合而成的15-18萬人東普魯士集團軍苟延殘喘於維斯瓦河河口的半島沙咀和格但斯克東北地域樣。



1945年5月10日以希爾佩特大將為首的庫爾蘭集團軍群18.9萬人向列寧格勒方面軍投降,它不是甚麼永不言敗,不過退無可退的武裝俘虜營。甩鍋帝要是當它的司令,或許自己首先遊過波羅的海!


歷史扒糞機


德軍也沒有攻破馬奇諾防線。美國也沒有逐島佔領。

所謂的戰略價值,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甕中之鱉了,以後也會乖乖投降的。

投降後就由不得你了


一葉楓流


說起庫爾蘭地區可能許多人都沒聽說過,這片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向南可到東普魯士,向北則能一直抵達列寧格勒,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於該地區可以說相當重視,因為這裡既是波羅的海的咽喉區域,同時也是戰爭後期德軍撤退的重要通道。但這塊土地還有更令人稱奇地方,它是德國無條件投降前蘇軍唯一沒有解放的國土。 解放里加的蘇聯軍隊 1944年9月,蘇聯軍隊取得了巴格拉季昂行動的勝利,擊潰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線,一直推進到波羅的海的戰略重鎮——里加。同年10月,里加戰役結束,這意味著蘇軍只要攻下庫爾蘭地區,就能徹底打開通往東普魯士的大門。為了能夠儘快解放庫爾蘭,蘇聯共調集了90萬人、約17500門各型火炮、超過3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600多架作戰飛機。而此時退守到該地區的德軍,無論是人員數量還是重型裝備的保有量都遜於蘇軍,在不少人眼中,蘇軍很快就能攻克庫爾蘭地區。但是,意外發生了。 在庫爾蘭地區作戰的德軍士兵 與蘇聯急於奪取庫爾蘭的心情相同,德軍也千方百計想要守住該地區。德國高層深知,一旦庫爾蘭地區被蘇軍解放,數百萬撤退中的德軍和平民以及數十萬傷員將成為俘虜。因此,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扼守住這塊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畢竟德國海軍當時還掌握著波羅的海的制海權,大量人員可以通過海運回到德國本土。在這種情況下,德軍高層下令,庫爾蘭必須守住,無論敵人出現在哪兒,都要抓住機會消滅他們,以減輕德國本土所受到的壓力。即使是蒼蠅也要學會打槍。首要任務就是拖住敵人! 記錄庫爾蘭戰役詳情的書籍——《永不言敗-庫爾蘭戰役》 一方想要奪取庫爾蘭,而另一方得到的命令則是死守,要說戰鬥不殘酷恐怕誰也不相信。據《永不言敗-庫爾蘭戰役》一書記述,從1944年10月27日到1945年3月底,蘇德兩軍在庫爾蘭地區共發生了六次大規模會戰。每次會戰,蘇軍都調集精銳力量,打算徹底摧毀德國守備部隊。然而,無論蘇軍的攻勢多麼凌厲,他們依舊無法解放庫爾蘭地區。等到第六次會戰結束後,德軍的防線已經搖搖欲墜。由於缺乏人員補充,德軍精銳部隊早就消耗殆盡,留下的不過都是些老幼病殘。但即便是這樣,包括港口在內的多處戰略要地依舊在德軍手中,直到1945年5月9日凌晨1時,德國海軍還從庫爾蘭等地的港口搶運出上萬人。 從庫爾蘭半島撤退的軍隊和居民 隨著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庫爾蘭地區殘存的德軍也從5月9日開始陸續向蘇聯軍隊投降。直至5月23日,蘇聯人才徹底完成了對庫爾蘭地區的接收工作。這塊面積僅有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蘇聯軍隊在二戰中唯一沒能解放的國土。而在這片土地上拼死一戰的德軍,也因為自己的頑強和勇猛被後人所津津樂道。


李豪坤


蘇聯的攻擊沒有突破庫爾蘭德軍,哪怕蘇聯的軍力是德國軍隊的幾倍,但是德軍就像一隻瘋狂掙扎的獅子,死咬住庫爾蘭不放。庫爾蘭地區是屬於蘇聯的領土,奪回庫爾蘭地區,這不但關係到蘇聯的國家榮譽,還關於在同盟國之間的面子,所以,庫爾蘭是蘇聯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拿下的。



聰明的小史冊


說起庫爾蘭地區可能許多人都沒聽說過,這片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向南可到東普魯士,向北則能一直抵達列寧格勒,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於該地區可以說相當重視,因為這裡既是波羅的海的咽喉區域,同時也是戰爭後期德軍撤退的重要通道。但這塊土地還有更令人稱奇地方,它是德國無條件投降前蘇軍唯一沒有解放的國土。1944年9月,蘇聯軍隊取得了巴格拉季昂行動的勝利,擊潰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線,一直推進到波羅的海的戰略重鎮——里加。同年10月,里加戰役結束,這意味著蘇軍只要攻下庫爾蘭地區,就能徹底打開通往東普魯士的大門。為了能夠儘快解放庫爾蘭,蘇聯共調集了90萬人、約17500門各型火炮、超過3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600多架作戰飛機。而此時退守到該地區的德軍,無論是人員數量還是重型裝備的保有量都遜於蘇軍,在不少人眼中,蘇軍很快就能攻克庫爾蘭地區。但是,意外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