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利瑪竇與徐光啟

中國與意大利的文化科技交流源遠流長,兩國距離雖然遙遠,卻早在漢朝和古羅馬時代,就已經瞭解對方的存在,並且給予對方的國家極高評價。

我們今天需要講述的是,中國和意大利在歷史上曾互相傳授過不少文化科學知識,多次幫助對方點亮過“科技樹”,共同促進了文明的進步。特別是進入大航海時代後,一些意大利傳教士在傳播西方知識的活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西方科學向中國傳播的歷史被稱為“西學東漸”。

今天,我們熟悉的一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比如世界地圖、幾何學、代數學、西洋畫法、現代天文學、生物學、地震學、西方近代醫學等等,它們的基礎內容,都是在“西學東漸”活動中,通過西方傳教士,特別是意大利傳教士傳到中國的。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利瑪竇

世界地圖

地圖學在中國有很悠久的發展史,但是直到明朝初年,中國在地圖方面仍侷限於本國周邊地區,對世界地理的認識存在大量空白。16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先將世界地圖帶到了中國,讓中國人第一次瞭解了地球、五大洲、四大洋的知識。

利瑪竇,出生於意大利馬爾凱州的馬切拉塔。1577年,利瑪竇被派往東方傳教,於1582年抵達澳門,並於1584年入居廣東肇慶。為了方便傳教,利瑪竇等人從西方帶來了許多用品,比如聖母像、地圖、星盤和三稜鏡等,甚至還有歐幾里德《原本》等書籍。利瑪竇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山海輿地全圖》

就在1584年,利瑪竇在肇慶公開印行了中文標註的《山海輿地全圖》,這是第一次在中國發行的世界地圖。這幅世界地圖讓明朝的中國人眼界大開,第一次認識到了全球地理的概念。在這幅地圖上,展示了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滄溟宗)、北冰洋(北海)的地理名詞,甚至還畫出了當時尚未發現的南極大陸。

《山海輿地全圖》被譽為中國境內的世界地圖始祖,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歐幾里得

幾何學

利瑪竇帶給中國的,還有很多西方文化和科學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方數學。利瑪竇將15卷本的歐幾里得《原本》帶到中國,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重要數學著作,可說是西方數學的基礎。這本書總結了平面幾何五大公設,以及透視、圓錐曲線、球面幾何學及數論,並提出了公理化的方法,成為構建知識體系的典範。從歷史角度看,歐幾里得的《原本》在西方歷史上的作用幾乎僅次於《聖經》。

1600年,明代數學家、政治家徐光啟與利瑪竇相識後,雙方結為密友,經常來往。1607年,兩個人合作將《原本》前6卷的平面幾何部分譯成中文,並改名為《幾何原本》。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幾何原本》

在這本譯書中,首次將中文的“幾何”定義為數學專業概念,同時提出了“定理”、“公設”、“直線”、“平行線”、“鈍角”、“直角”等數學概念的中文譯名,對於中國數學的發展意義極大。

可惜的是,徐光啟和利瑪竇只翻譯了《原本》的前6卷,後9卷則由英國人偉烈亞力和中國科學家李善蘭在1857年才完成了翻譯。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明末司天監開始引入西洋傳教士

西方天文學和曆法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天文學知識,對中國曆法的影響也極為重大。

明朝末年時候,元代以來沿用的大統歷等曆法開始出現明顯誤差,無法準確預測日月食等天象,對農時的指導意義也下降了。在徐光啟等明朝大臣的建議下,崇禎皇帝開始任命西方傳教士作為司天監人員,引入西方的歷法知識,參與曆法的修訂。

在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等明朝禮部大臣主持下,明朝司天監開始大量翻譯西方天文學和歷學著作。龍華民(意大利人)、羅雅谷(葡萄牙人)、鄧玉函(瑞士人)、湯若望(日耳曼人)等西方傳教士都參與了翻譯,編譯或節譯了不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開普勒等著名歐洲天文學家的著作。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古觀象臺

崇禎七年(1634),《崇禎曆書》正式完成編輯,這部書包括137卷,全書分節次六目和基本六目,前者是關於曆法的,後者是關於天文學理論、天文數學、天文儀器的。《崇禎曆書》大量引用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首次引入“地球”的概念,在計算方法上還利用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並且引入了黃道座標系。

由於明朝末年的戰亂,《崇禎曆書》最終沒能將新的歷法在全國推行。進入清朝順治年間,湯若望刪改《崇禎曆書》為103卷,由順治帝將其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並且根據它的數據編制曆書,稱為時憲曆,隨後推行全國。

時憲曆最重要的一個改進,就是將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由平氣(全年平均分成二十四份,以確定節氣時間)改為定氣(以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為標準),大大提高了曆法的科學性。現代的中國舊曆(或稱夏曆、農曆)的基本標準,實際上就來自時憲曆。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利瑪竇與徐光啟

地震學的知識

在翻譯《崇禎曆書》的過程中,意大利傳教士龍華民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龍華民,1559年生於意大利西西里島,1597年來到中國。他在“西學東漸”活動中的重要貢獻不僅有天文學,還包括了地震學。

1626年5月30日,北京城發生了著名的王恭廠大爆炸,京城內死傷無數,這場爆炸被認為與地震密切相關。身在北京的龍華民,在士紳們對災難原因的迫切求教下,迅速收集西方地震學知識,在當年6月下旬就刻印出了《地震解》一書。

《地震解》不過3000字,分為九章,內容包括:一、震有何故;二、震有幾等;三、震因何地;四、震之聲響;五、震幾許大;六、震發有時;七、震幾許久;八、震之預兆;九、震之諸徵。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龍華民

《地震解》雖然文字淺顯,而且內容理論水準與現代地震學相差甚遠,但卻在中國第一次用理性科學的態度來闡釋地震現象。特別是,《地震解》首次提出了地震等級的概念(里氏地震等級在20世紀初才出現),極具開創性意義。此外,《地震解》還列舉了井水忽渾、井水滾上、海水無風而漲等六大地震預兆,以及多種地震相關的自然現象,非常具有科學普及作用。

相比之下,當時的中國儒家還將地震解釋為“天人感應”,民間則還有“太歲作祟”、“鱉魚翻身”等荒唐解釋。《地震解》將歐洲地震學的知識引入中國,無異於一次巨大的進步。

《地震解》雖然篇幅很短,卻在明清時期作為科普讀物被頻繁刻印,在全國各個省份流傳甚廣。《地震解》表述的一些概念,對中國後世的地震學發展影響很大。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郎世寧《十駿》局部

西洋透視畫法

談到西方傳入中國的繪畫技藝和知識,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的作用舉足輕重。郎世寧,1688年生於意大利米蘭,1715年來到中國,並很快進入清朝宮廷擔任御用畫師。

郎世寧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參加了圓明園的大量設計工作。郎世寧用一生的精力,大膽探索“西畫中用”的新路,將西洋畫法引入中國繪畫技巧,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畫法,堪稱郎世寧新體畫,極大地影響了清代宮廷繪畫風格和審美趣味。

在當時,焦點透視畫是剛剛產生於歐洲的一個畫種,它運用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在平面畫幅上更真實地表現出自然界立體狀貌。這種繪畫方法與中國傳統技法迥異,郎世寧對於焦點透視畫法在中國的傳播起了極為主要的作用。雍正年間,學者年希堯在郎世寧的幫助下,出版了首次在中國介紹西畫焦點透視法的專著《視學》,序言中特別說明受益於“郎學士”。


意大利人多次幫中國點亮過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郎世寧《射獵圖》

郎世寧的大半生,都貢獻給了中國繪畫藝術,繪製了大量具有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使清代宮廷繪畫的數量與水平遠超前代,也讓後人們能夠更清晰、更廣泛地瞭解康乾時期的宮廷和社會風貌。

雖然郎世寧並不能代表西方當時的最高繪畫水平,但他融中國工筆繪法和西洋畫技巧為一體,將中國繪畫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郎世寧,在整個清朝繪畫史上的地位,也是名列前茅的。

以上列舉的例子,都只是“西學東漸”活動成果的一小部分。利瑪竇、艾儒略、龍華民、郎世寧等意大利友人,通過他們對知識的傳播,幫助中國提前點亮了不少科技樹上的重要環節,對中國科學的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