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中國發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

螳螂先生


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創者,擁有了很多的發明專利,他所創立的秦朝,雖然發展時間很短,但貢獻卻收益了整個封建王朝2000多年。

首先說他開創的三公九卿制,這項制度算是貫徹了整個封建時期,雖然後面發展成為了三省六部制、內閣制、軍機處制度,但卻承接了他們對於官員體制的管理和運行機構的核心組成。

其次就是郡縣制,他廢除周朝以來的分封制,讓有才能的人為官,大大減少了“選賢不選親”,讓官僚體系和中央與內部的關係發展成了絕對中央皇權管制地方的領導關係。這對於當時的統一和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第三點,秦始皇統一六國,是一個真正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促進民族融合局面產生,同時也漸漸產生了民族凝聚力,為之後的大一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更加不可忘了的是,車同軌、字同形,奠定了我國在交通和文化發展上的貢獻。

最後,就是修長城,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秦始皇修長城是殘暴、壓榨百姓,可真實情況卻是他修長城只是將六國修的連接在了一起,花費錢財還不如秦始皇陵要多,而且更是抵禦了古代遊牧民族入侵,保護了華夏族的存在。



琴喵喵愛讀史


看到問題,是我喜歡的。謝謝題主的問題。

秦始皇嬴政是我喜歡的帝王! 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和霸氣。

作為年幼登基的帝王,他完成了對內集權,削除叛亂,凝聚力量。對外,統一六國,結束自春秋以來的列國紛爭。統一後沒有狡兔死 良狗烹,但這些是每一位帝王都會做的事情,真正的為中國發展做的貢獻不僅僅是這些程序化的功業。

對中國的發展;

第一,從秦始皇以後,我們中國人就牢牢的樹立一箇中國的原則,在這邊土地上只有一個國家。這是多麼偉大的設計,取消封國,建立郡縣制。一箇中央政府一個集體,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受益,這個制度,這個傳承的精神深深的刻在中國人的腦海。

第二 書同文 車同軌 統一度量衡,這些手段無一不證明了秦始皇擁有超越千年萬年的遠大理想, 自周以來至春秋以後,你是你,我是我,存在於每一個邦國的人心中,但秦始皇打破了這種局面,將這片大地上散亂的人群統一成了一種人。

第三 開拓邊疆,也許主管因素是一位偉大帝王的個人想法,但客觀為中國奠定了版圖基礎。作為農耕文明的我們,土地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而從歷史角度來看,自西晉之後,江南相當於給了我們中華文明一個棲息地。到隋唐之後,江南更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聚集地。

第四 律法制度 嚴苛的秦法雖然有很多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認這套律法的核心在中國一直沿用下來,毛主席說百代都行秦政法說的就是秦律。歷史上有個故事是劉邦入關中用了一招“約法三章”老百姓紛紛擁護,但實際上“約法三章”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因為那樣根本無法實施統治。 (雖然律法屬於商鞅時期制定,但秦始皇將它推廣到了全國。)

以上就是我個人認為的對中國發展的貢獻。


蕭文昌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統一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樂之者2012


大家好 我是微鑑歷史 今天總結了一下秦始皇的五大貢獻,這五大貢獻也影響著我們世代人民。貢獻1:全國的統一是我嬴政做到的。生活在戰亂的年代最受苦的其實就是老百姓。秦、楚、韓、魏、趙、齊、燕七國未統一天下的時候那是斗的死去活來,搶地盤的爭奪那是相當的厲害。你打我、我打你都是一件常事。秦始皇認為這種情況只有用武力解決,秦始皇滅了6國,讓軍閥戰爭消停了,統一了全國。


貢獻2:文字的統一。聰明的人永遠都會做聰明的事,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也就是在文化上開始融入,更好的收入人心。

貢獻3:統一度、量、衡。度,是長度尺碼,即尺、丈;量,是體積單位,如鬥、升;衡,是稱重工具,單位為斤、兩。這個貢獻我們至今都在使用。統一度量對於官和民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貢獻4:貨幣的統一。買賣就需要貨幣,有著流通的性質,如果不統一就不會有全國的貿易,也就無法促進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貢獻5:開疆拓土。如果不開疆拓土,國界永遠都這麼小。秦始皇吞併六國後,收取了蠻荒之地。讓蠻荒的土地擴大了三分之一。

以上是秦始皇的五大貢獻。你對秦始皇的瞭解中,秦始皇是不是大智慧的人?請留言評論。


微鑑歷史


他締造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體系!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基礎!文化上統一文字,度量衡使中國文化的得以延續!鑄造萬里長城,建立了對北方的屏障,嚴重的打擊了匈奴!所有所有的一切讓他的光輝蓋過了之後的所有的帝王!!!

秦王政生於公元前259年,已是東周的末年.春秋戰國始於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統一中國前,歷時近五百多年年。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型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巨大變革。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各民族接觸頻繁,相互融合;各諸侯國先後變法,封建制度最終確立;經濟上,隨著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奴隸社會的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新的剝削關係逐步產生;思想文化上,由於社會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文化呈現出異常繁榮局面,其中哲學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文學藝術,百花競豔.同樣這也是史學上說的第一個大分裂時期!諸侯各國連年征戰,社會局勢動盪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和.秦國傳位到贏政已立國數百年,經商鞅變法,秦朝逐漸強大起來,佔據肥沃的關中平原,笑傲東方六國!公元前260年長平一戰把最後一個可以與他單獨相抗衡的趙國徹底打垮!從而秦朝走向了統一中國的道路!所以有人說如果不是嬴政其他的帝王也可以統一中國!此言看似有道理,其實不然!!秦朝當時的確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戰國老大,但是其並沒有一次滅掉六國的實力,遠交近攻的策略依然是要採取;發展經濟,發展軍事的國策依然要施行;國家體制的控制,人才的集中招攬要繼續!這些是隨便哪個帝王都可以做的到的嗎?????

嬴政公元前247年13歲時繼位,面對大權獨攬的呂不韋,自己時刻謀劃自己的算盤!23歲時首先就廢掉了呂不韋,接著任命法家代表李斯做了宰相著力發展民生,備戰軍事,招攬人才.公元前230年開始東方六個王國滅亡的內在和外在條件,都已具備。內在條件是統治階層日益腐敗無能,人民的貧窮日益加重,渴望著早一點變天的心理狀態日益強烈。外在條件是,秦王國統一當時世界的決心與強大實力,日益膨脹。於是就在十幾年之中,像一根鐵棒搗碎六個雞蛋一樣,輕而易舉的把六個王國全部征服.

如果說秦始皇的征服功績不足以讓大家信服!那我們來看看他在建國後的功績!當然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貢獻!

塵埃已經落定,封國和獨立王國長期的混戰局面,已經過去,中國又統一於一箇中央政府,成為一個單一的國家,而且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最強大的王朝。在它強有力的指揮推動下,一個奇異而龐大的帝國建立起來。

贏政大帝是這個空前偉大事業的總工程師,幾乎就在征服六國的同時,他立即就把軍事上蓬勃的破壞動力,轉變為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的建設動力,在八十年代成為大黃金時代的高峰。

我們敘述贏政大帝為中國作了些什麼事時,必須瞭解一點,他的每一項措施,無論後世的人高興與不高興,讚美或詛咒,卻幾乎件件都影響中國歷史至少兩千年之久。

他先從一件小事情上開始,那就是他不再稱為國王,而改稱皇帝。這是“皇”、“帝”二字第一次結合為一個專有名詞,從它的地位比國王高一等,代表國家最高元首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權力。贏政大帝又規定,皇帝的命令稱為詔書,皇帝並用一種

特別的字作為自己的代名詞,即不再稱“我”而改稱“朕”。並廢除周王朝最得意的溢法制度,皇帝的區別以簡單明瞭的數字作標準,如贏政大帝自己稱秦王朝的創始皇帝,他的後裔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萬世皇帝”。不過中國民間卻把贏政大 帝的稱號簡化,一致稱他為“秦始皇”。

廢除諡法制度只是一件小事,但它顯示一種動向。贏政大帝跟他的政府已完全擺脫儒書裡那些同王朝的重要傳統,眼前展開的是一個自由自主的新的天地。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疆域開始轟轟烈烈的向外擴張。周王朝只限於黃河中游,戰國時代七個強大的王國各自開疆拓土,幾乎每一個王國都膨脹到有周王朝那麼龐大。贏政大帝完成統一的工作後,疆域已包括了黃河、長江,以及桑乾河三大流域的大部分,這已是夠大的帝國了,然而有一個新興的威脅使他不能安枕,就是北方沙漠上,強大的匈奴民族,悄悄崛起。當秦王國剛剛掃平六國,收兵回營的時候,匈奴那個毛茸茸的陰影,忽然籠罩下來。匈奴最南的邊界,在被稱為“河南地”的河套北部,距秦王朝的中華帝國的首都咸陽,只四百公里,騎兵一天就可以抵達城下。這使贏政大帝決心把匈奴逐出河套。

這項任務由大將蒙恬勝利的完成,秦兵團而且越過黃河,挺進到陰山山脈(高闕·內蒙古烏拉特後旗東南)。沿著固有的邊界一帶,戰國時代各國為了抵禦北方蠻族的劫掠,都建有屬於自己的邊防長城,現在,蒙恬為了阻止匈奴的反攻復仇和南下侵略,他

發動軍隊和民眾,把它銜接起來。這個在當時長達兩千餘公里而被稱為“萬里”的長城,東端起自遼東半島遼東郡(遼寧遼陽、的東南,西端到臨挑城(甘肅氓縣),使本來分為三段的長城:燕王國長城,趙王國長城,秦王國長城,聯而為一。這對匈奴以及後來代之而起的其他北方蠻族,是一個阻擋力量,他們必須承受重大的死傷損失之後,才能攻破長城,進入中國本土。

在南方,有兩塊廣袤的蠻荒土地,等待開發,那就是“閩中地”和“陸梁地”。閩中地即現在的福建省跟浙江省南部。陸梁地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和湖南、江西兩省的南部,陸梁的意義是“陸地上的強梁”,形容土著民族的強悍善戰。我們不知道什麼原因促使贏政大帝決心征服這兩個地方,反正是當北方的河套被併入版圖後,秦兵團立即排山倒海般南下,投入這個懊熱難當,到處叢山峻嶺和惡霧毒蟲的原始地帶。

秦兵團一面開路一面前進,完成兩項偉大的工程,一是打通了大庾嶺,一是開鑿了靈渠運河。大庾嶺屬於五嶺之一,它有效的把南中國分隔為二,秦兵團用雙手在嶺上闢出一條山道,使長江流域跟珠江流域豁然相通。靈渠運河連接長江的支流湘江跟珠江桂江,穿過野蠻部落和巨山峽谷,使南北交通發生戲劇性的變化,船隻可由帝國首都咸陽(陝西咸陽)出發,直達南方的海口番禺(廣東廣州)。

閩中地散處著越王國瓦解後殘存的部落,所有的酋長們都以國王自居,但他們跟秦兵團一經接觸,即行投降。陸梁地的一些強悍民族的激烈抵抗,在配備現代化武器的秦兵團水陸夾攻下,也被粉碎。

這是一個空前廣袤的帝國,過去從沒有過。比上世紀(前四)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還大。而且亞歷山大帝國只曇花一現,秦王朝建立的中華帝國卻一直矗立不墜。帝國面積大約三百萬平方公里左右,包括當時中國人已知的全部世界。贏政大帝再擺脫周王朝

最洋洋得意的一個制度——分封制度,把帝國劃分為四十一個郡。郡是地方行政單位,直屬中央政府,郡下再劃分為若干縣,縣下再劃分為若干鄉。完全遵照公孫鞅變法時在秦國所定的制度。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當時沒有一個人敢於想像皇帝的兒子們竟會跟平民一樣,竟沒有擁有土地,更沒有擁有奴隸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學派的學者,面對著這麼大的鉅變,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這簡直是敲碎他們的飯碗了。

贏政大帝的生命是多采多姿的,充分顯示他強力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他面對的是包羅萬象的龐大帝國,充滿陌生的人民

然而,大黃金時代的光芒正在普照。大黃金時代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一種只向前看的心理狀態,人們逐漸地從周王朝那種崇古守舊的傳統中脫穎而出,而以堅決的態度,發揮創造未來的倔強精神。贏政大帝正是這種主流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國最勤勞的帝王之一,不分晝夜地為他的帝國服務。

在政府組織上,贏政大帝給中國曆代王朝奠定了權威性的規範,使得以後幾百個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裡作小小的修正,而無力作巨大改變。秦政府跟周政府大大的不同,周政府不過是一個國王親屬和大部落酋長們住的大庭院,秦政府則是真正的中央

集權的政治機構。在皇帝之下設立宰相,宰相之下設立九卿——九位部長級官員. 秦政府的組織精神,是政治、軍事、監察,三權分立,互不統攝。政府跟軍事不結合,可避免皇帝的權力被剝奪。監察權是皇帝的耳目,它主要目的在查看官吏和人民是

否效忠或是否盡職。

九卿的官制,是秦政府的又一發明,我們在括弧中所註釋的現代官稱,實際上並不恰當,但不如此便無法加強印象。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員和宮廷官員,在秦王朝時還無法劃分。所有官員都為皇帝做私事,也同時為國家做公事。這就跟現代若干獨資經營的 小店鋪,與老闆家庭之間,無論財務和管理,往往混合為一的情形一樣。到了後來,為皇帝辦私事的官員另成一個宮廷系統,九卿才成為政府系統。歷代王朝中央政府的組織雖不斷有變化,但九卿的官稱不變,一直保持兩千餘年,直到二十世紀,才隨著帝王制度的消滅而消滅。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問題,假設現在某一個國家,把地球上所有的其他國家都用武力征服,成立一個強有力的世界政府,它最迫切的政治措施將是什麼?這正是贏政大帝在紀元前三世紀八十年代所面臨的課題,他為了鞏固他的帝國所從事的努力人概分為兩個項目:其一開鑿運河和建築公路。除了靈渠運河外,秦政府又在黃河跟淮河的支流穎水之間,開鑿另一條同樣重要的運河,即鴻溝運河,也即現在的賈魯河,它接連黃河跟淮河,再從淮河轉入長江,航運灌溉,都有高度價值。公路從首都咸陽(陝西咸陽)出發,作輻射形狀,直達各郡,北到遼東郡(遼寧遼陽),南到長沙都(湖南長沙),像蜘蛛網一樣密佈全國。公路寬五十步,每隔十米,即種植一棵松樹或柏樹,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林蔭大道,構成“條條大路通咸陽”的壯觀,不僅有利於武裝部隊的機動性,更促進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使相異的差距日益縮小。

其二統一文化和度量衡制度。各封國和各王國經過長期間的政治獨立,猶如西方羅馬帝國崩裂後的歐洲一樣,每一個國家都發展成為一個文化的和經濟的社會單元,互不相同。齊王國寫出的字與楚王國寫出的字不一樣,韓王國的升斗跟燕王國的升斗不一樣,趙玉國的里程也跟魏王國的里程大大的差異。各國車輛,各有寬度,也就是說,車輛只能在本國行駛,一出國境,因為不能合轍的緣故,寸步難行。贏政大帝要求把這些全部劃一,首先他下令採用一種新文字,也就是一種簡體字,把周王朝及六個王國所使用的那些繁雜而又互相差異的字體,簡化為一種“小篆”——以後更再進一步的簡化為“隸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由政府所發動,對文字所作的第一次劇烈改革,使原來十分笨重的文字,變為靈活,是中國文化最大的一項躍進。其次贏政大帝規定標準長度(度),標準容量(量)和標準重量(衡)。從此在中國境內,文字、尺寸、升斗、斤兩以及車輛的輪距,完全一致。這件事奠定了中國人萬世大一統思想觀念的基礎。

帝國的領導人,上至贏政大帝,下至包括宰相李斯在內的高級官員,都精力充沛,具有活潑的想象力。在本世紀(前三)十年中,他們做出比七十年代統一當時世界還要多的事,也做出幾乎比此後兩千年大多數帝王所做的總和還要多的事。此後兩千多年裡,中國的所有帝王都在秦始皇所做規定的體制範圍內做著小範圍的改動,而沒有一個人能超出其中的範圍!可想而知秦始皇是多麼的雄才偉略!

歷史上多數人在評價秦始皇的時候喜歡有暴君二字!起因恐怕在焚書坑儒和不計民生的徵用勞動力給他建造皇陵!

特在此做點申明!焚書坑儒事件有它深厚的歷史背景!而且是不是就有歷史上說的那樣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呢????看官要是不急看我道來! 澎湃的學術思潮中的四大學派:儒、墨、道、法,發展到本世紀(前三),道家本身沒有組織,從不跟人競爭。墨家也告沒落,沒落的原因不是它的理想不好,恰恰相反,而是因為它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致必須有一種殉道的極端宗教感情,才可以勝任,這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的,不久就發生後繼無人的枯竭現象,逐漸在人群中消失,只留下使人敬仰的學說,供人研究。

於是,實際上只有儒、法兩家在對抗,兩家的學者都渴望得到君主們的垂青,法家學派的方法是向君主分析利害,提出具體方案,使君主們悚然戒懼,不得不賦予權力。儒家學派是拒絕談利害的,他們只談仁義,只對君主歌頌功德,使君主們在非常舒服的

精神狀態中,任用他們擔任官職。大黃金時代是法家學派當權的時代,在各國從事生死存亡的鬥爭中,儒家學派自然被排除於權力之門,不過這並不能使儒家學派灰心。

贏政大帝在九卿之一的“奉常”(祭祀部長)之下,設立數目不定的“博士”官員(祭祀部兼管教育)。當時的博士跟現代的博士不同,當時的博士是國家最高的學術研究員,他們有優厚的薪水,地位僅次於祭祀部長,可以經常覲見皇帝,而皇帝也經常召 見他們。秦政府的博士,包括各學派的門徒和學者。事實上只不過以法、儒、道三家為主,道家所以也被延攬,因為這時候道家已開始發展出來一個新的支派,這個支派跟陰陽家結合,高舉著李耳、莊周的招牌,捏造出姬軒轅也是他們的祖師爺之一,從事跟道 家思想風馬牛不相關的兩件大的行動:一是他們宣稱能夠用火爐煉出使人吃了可以永遠

不死的仙丹;一是他們宣稱能夠用同樣方法煉出黃金。言之確鑿的不死藥或長生藥跟鍊金術,足以打動任何人的心絃。這個新的支派,在本世紀(前三)和下世紀(前二),被稱為“方土”,即是一種高級巫師,以後發生的道教,淵源於此。 贏政大帝喜歡出巡,他的足跡幾乎遍於中國各地著名的山川。每次出巡,當然有一個龐大而威風凜凜的隨從行列,博士也在其中。每到一處,贏政大帝一定要建立石碑作為紀念。石碑上誇耀他征服六國,統一世界的豐功偉業。這正是儒家的拿手,著名的於紀元前二一九年立在泰山頂上的頌德碑,就是儒家學派的博士跟故魯國的儒家學派的學者(儒生)的傑作,贏政大帝十分高興。

於是儒家學派認為機會已到,遂進一步做了一件自信贏政大帝一定會龍心大悅的事,那就是他們建議贏政大帝分封他的兒子們到各地當國王。紀元前二一三年,博士淳于越正式上書給贏政大帝說:“從前商周兩個王朝,立國都近千年(按,這是文化打手式的信口開河,事實上商王朝立國只有六百六十二年,周王國連洛陽那種賣九鼎的日子包括在內,不過八百七十九年,距千年都遠得很),主要原因在於分封兒子兄弟,作為枝葉。現在陛下雖富有世界,可是你的兒子們卻跟平民一樣,一旦發生危險,便沒有人相救。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長久的,從沒有聽說過。”

——注意最後三句話,它表現出儒家學派的中心思想。

然而,這是對秦王朝那種眼睛只看未來的立國精神的挑戰,宰相李斯反駁說:“五帝的制度不相重複,三代的制度不相抄襲。各自使用各自的制度,並不是故意反古,而是時代前進,不得不如此。陛下創立大業,所建立的是萬世功勳,儒家學者愚陋,對此新的局面,不能領略。淳于越所說的是兩千年前三代時代原始社會的事,怎麼能夠效法?儒家學者不向時代學習,只一心一意崇拜古人,用虛偽的言語打擊真實。見到新興事物,先議論紛紛。堅持現在的制度都沒有古代好,擾亂民心。”

贏政大帝採納李斯的意見,儒家第一次碰到政治硬漢。贏政大帝的手段是粗暴的,他下令焚燬那些使魯國國君被強迫叩頭的儒書(詩書)。超過六十天仍不焚燬的人,處以鯨刑(臉上刺字),罰做苦工。兩個人以上談論儒書的,一律處決。凡認為古代才是

好的,現代都是錯的——“是古非今”的人,全家斬首。但政府圖書館收藏,供博士們研究的儒書,以及其他學派的著作,跟醫藥、卜卦、種樹的著作,不在焚燬之列。

這是儒家學派所受到最大一次打擊,但仍准許博士們研究,所以影響不大。大的影響發生於稍後的九十年代,粗野的項羽攻進咸陽後,縱火燒城,政府所保存的圖書,包括儒家的以及其他學派的很多著作,才永久喪失。可以看出如果是算起文化斷代究竟該是誰來負責任呢????所以在我眼中項羽不過是一個會打仗的屠夫,除了毀壞之外對文化的進步沒有任何的幫助.還記得阿房宮嗎??還記得秦黃陵地面陪葬品是誰搶走的嗎???是誰殺了那個頗有才幹的子嬰嗎???是誰坑殺了秦朝已經投降的十萬部隊呢????

贏政大帝雖然焚燬儒書,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傳播,對儒家學者,仍繼續保留他們的職位,而且繼續鼓勵他們研究。可是,焚書事件的明年(前二一二),又發生方士事件,激起贏政大帝採取流血的鎮壓政策。兩位因法術不靈,唯恐怕被砍頭的道家方士侯生、盧生,悄悄逃走。在逃走時宣傳說:“贏政這個人,天生兇惡,只信任他手下的官吏,博士雖然有七十餘人,不過吃吃閒飯,受不到重視。他又喜歡殺人,拒絕聽自己的過失。方士們的法術偶爾不能應驗,就被處死。他只知道煉仙丹、求仙藥。沒有人會這麼傻,把長生不死的丹藥送給他。”贏政大帝聽到後,咆哮起來:“我聘請這麼多知識分子,目的在促進永久的和平。他們中間有人建議說可以煉仙丹求仙藥,像徐福者流,浪費了無數金錢,結果什麼都得不到。而各人之間,你攻擊我,我攻擊你,不停地互相傾害告密。侯生、盧生,我非常尊重他們,想不到卻把罪過全推到我一個人身上,用這種荒唐的話誹謗我。”於是下令把首都咸陽(陝西咸陽)所有的高級知識分子都逮捕起來,調查他們平日有沒有諷刺皇帝的言論。調查結果,罪狀確鑿的有四百六十人,給他們的處罰是全部坑殺,像長平戰役對付那些趙王國的降車一樣。四百六十人中,依情勢判斷,應該全體都是道家的方士,但鑑於崇古也是一種罪狀,恐怕不可避免的也包括了不少儒家學者。

——以上兩項被稱為“焚書坑儒”的事件,使儒家學派把贏政大帝恨入骨髓。在此後兩千年儒家學派當權的漫長期間,一提起贏政大帝,就破口大罵,把字典上所有惡劣的字句像炭火一樣的堆到他頭上。

說了這麼多!把秦始皇的一身的所有時間幾乎都羅列的出來!我不太想再做什麼其他的評論!正如我前面所說,他締造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體系!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基礎!文化上統一文字,度量衡使中國文化的得以延續!鑄造萬里長城,建立了對北方的屏障,嚴重的打擊了匈奴!所有所有的一切讓他的光輝蓋過了之後的所有的帝王!!!而他的過錯也就顯得那麼不值一提了


歷史古與今


一、推行

1、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500多年來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秦帝國。

2、戰國時代,各國都採用不同的度量衡標準,致令在換算過程中顯得十分混亂。顯然不利統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以商鞅變法時制定的秦度量衡作為標準。

3、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得悉六國文字各不相同,決定推行“ 書同文 ”政策,按照當時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廢除關東六國原有文字,將史籀大篆簡化為小篆(亦稱秦篆),作為全國通用字體 。

4、秦代道路並不像後世的水泥路般堅實,下雨時道路即成為一片泥濘,戰車會在泥濘地面留下車轍的痕跡,天晴後路面就會留下堅硬的車輪溝痕。車輪相距(即車軌)不同的戰車,會因與道路上留下的溝痕不同,而有行進困難的情況,這正是秦始皇推行“ 車同軌 ” (統一車距)的背景。

二、修建

1、始皇從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開始,大幅修築以京師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將秦故地和原六國境內的舊道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

2、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佔據河套,並將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3、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現時所居的宮殿狹小,不符合自己皇帝的身份。於是修建阿房宮,但阿房宮一直沒有能夠完成。後被大火燒燬。

4、韓國聽說秦國喜歡大興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國的國力,使秦國無法向東用兵,韓國便讓水工鄭國找機會遊說秦國。工程進行途中,鄭國的陰謀被發覺,嬴政打算殺掉鄭國。鄭國指自己雖然是為韓國做細作而來,但建渠不會為韓國延續多少國祚,而渠建成以後的確會對秦國大為有利。自渠成後,淤積混濁的涇河水被引至灌溉兩岸低窪的鹽鹼地,面積達四萬多頃,畝產達到了六石四鬥。從此關中成為沃野,再沒有饑荒年份,為秦國併吞六國打下堅實基礎,該渠也因此被命名為“鄭國渠”。

5、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的陵墓,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1公里臨潼區的驪山,本稱驪山園。建於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其中一部分。

6、秦始皇嬴政自從登基為王開始,便已著手在驪山營造陵墓,統一天下後,即徵召天下罪犯為他營造帝陵。

秦始皇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建於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陵園佈置仿秦都咸陽,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改革

1、廢除分封制,改革郡縣制。郡縣制正式成為了秦漢以後的地方政治體制。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創制

1、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過去“君、王”等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因而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自稱“秦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簡稱“始皇帝”。

開鑿

1、秦始皇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下令開鑿南通百越的運河靈渠。

2、早在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秦始皇滅六國後,為東巡會稽,在春秋古運河的基礎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鎮江東南丹徒鎮),中經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南到錢塘(今杭州)的水道。



史憶錄


秦始皇文韜武略,胸懷大志,利用先前秦國一代代的積累,統一了六國,雖然秦王朝時間不長,但卻是在歷史上留下了超級濃墨重彩的一筆。

許多書上都說始皇暴政,但我不同意,畢竟當時他要治理的是一個前世沒有的王朝,他要治理的,是七個國家的人民,倘若法不嚴苛,令不嚴明,秦王朝可能連建立的機會都沒有。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第一個名族大一統的國家,為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命人修建了萬里長城,一定程度上阻攔了匈奴的劫掠,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且長城起作用的時間何止一個秦朝,之後的封建王朝,一直用它抵禦外敵,現代長城也是我國著名景點和象徵之一;秦始皇

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結束了自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群雄並起的混亂局面,實現了中原的統一;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主義國家,讓中國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個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一直1912年辛亥革命完成以後清朝滅亡才算結束。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自稱皇帝,號始皇帝,吸取前人的教訓,

廢除分封制度,實行郡縣制度,建立了自中央到郡縣的一整套官僚制度;秦始皇統一文字,讓各個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相互交流,打破了各個民族之間的隔閡;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更加方便,促進了交易發展;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了河南地區,將六國豪族遷往巴蜀之地,防止他們反叛復辟,維護了中原安穩,同時征服百越地區之後,設置桂林、南海等郡,維護了國家疆域的統一和穩定。


遠慕長生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1.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2.廢封國,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書坑儒,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高十三同學


總體來說,秦始皇的出現和他的功績具有一種強大的象徵意義,他在公元前221年建立的大一統帝國甚至可以說是中古時代的開端,他建立的各項制度影響並延續到了之後的兩千年。

秦始皇,名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 。他是戰國時期秦國的最後一位君主,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一代一代強盛起來,最終在秦始皇的時期達到了國家實力的巔峰,終於橫掃六國,形成了統一的國家。

秦始皇認為自己功在千秋,勝過“三皇五帝”,於是自稱“始皇帝”,並且建立了一整套的統一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

分類來看,他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建立統一王朝

1、統一全國

秦王嬴政登基之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大臣,繼續推行先王們的統一戰略。

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國被迫把部分土地給秦國,韓國也被迫把一部分土地獻給了秦國。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滅韓國。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滅趙國。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 燕王喜遷都到遼東。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魏國滅亡。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楚國滅亡。 滅亡燕國。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齊國滅亡。

秦始皇從始皇帝十六年(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經過十年陸續兼併了六國,從此,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可以說,在秦始皇時代以前,夏、商、周、春秋戰國,本質上還屬於部落國家時代,因為地域廣闊,中央政權很難控制全國,所以會用分封的方式來控制,時間久了,合久必分。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開始,我們中國的歷史,才真正進入到了一個統一的時代,分裂是短暫的,統一才是持續的。這是秦始皇最大的功績。

2、建立郡縣制度

為了避免日後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諸侯分裂的情況,秦始皇將秦國的郡縣制度推到了全國,極為勇敢且冒險地使用了一種從未在這麼大範圍和地域使用的政治體制。那

個年代跟現代可不一樣,現代社會交通便利,坐飛機從北方到南方,最多也就四個小時,在秦始皇的年代,人們如果要步行從北方到南方可能需要四個月。交通限制著中央政府對於國家的整體控制。

因此秦始皇可以說是非常勇敢地使用了這種制度。但是非常幸運的是,他的這套制度成功了。

郡縣制度提升了國家的概念,就算到後來漢朝有了分封,但也最終統一於中央政府。這套制度被後來的各個朝代不斷完善,一直沿用了下來。

二、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在秦國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完善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權制度。

首先,他自稱“始皇帝”,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由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設立九卿:奉常、郎中令、衛尉、廷尉、典客、宗正、治慄內史、少府,主管細緻的政務。

其次,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郡”相當於現在的省,由中央直管,“郡”管理“縣”,“縣”下設“鄉”“裡”。這樣,中央的政令可以直達到每一個國民的手裡。同時,一改以往封國的世襲制度,郡縣長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從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官僚主義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再次,秦始皇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

三、完善統一體制

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讓整個中原大地的文化、經濟、商業都處在一種分裂的狀態。

秦始皇開展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這樣的政策,讓整個國家可以從文化、經濟、商業上都統一成一個真正的大一統國家。

他的統一政策,讓整個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龐大無比的帝國真正地成為了一個整體。地域的統一不是真正的統一,經濟、文化、商業的統一才能讓民眾再也無法接受帝國的分裂。

四、奠定了中國疆域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北擊匈奴收河套,平定百越,疆域面積迅速擴展,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是當時疆域最廣闊的朝代。

秦始皇時期的疆域,雖然不包括我們現在的內蒙古和新疆地區,但是卻是中原的核心區域,對於那個年代的農耕文明來說,已經是他們所能佔據的全部區域了。

後來的朝代,也是秦朝的疆域基礎上,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而擴展到東北、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地區等等。也就是說,秦始皇時期,奠定了後來中國的疆域基礎。

總結:

秦始皇是我國古代的一位有作為的君王,雖然歷史上對他譭譽參半,但他對於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發展來說,還是功績相當大的。他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疆域超過了以往所有的朝代和國家,並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將統一的帝國給連接了起來。這個統一帝國的疆域奠定了後來兩千年的中國疆域的基礎。秦始皇開啟了中國歷史的中古時代。

歡迎關注@二凰士 歡迎有感興趣的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二凰士


秦始皇的貢獻可以說極大影響了中華文明,奠定了封建中國的基礎,甚至是今天中國的版圖。

在秦始皇統一之前,中國和現在的歐洲差不多,小國林立戰爭殺伐不斷,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讓中國不會淪落到歐洲分裂的地步,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代有作為皇帝都以秦始皇為表率一統華夏為己任。自秦始皇開始統一深植政治家心中,數千年磨礪柔和產生了中華民族表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

秦始皇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些條件也是五十六個民族能有巨大認同的前提,看看現在的印度國內官方語言20多種,從城市去農村帶四五個翻譯,度量衡都沒有統一,可想而知2000多年前秦始皇所做事情是多麼偉大多麼有前瞻性。

秦始皇為了結束分封制帶來的巨大隱患,開創了郡縣制,歷史證明了郡縣制的成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甚至走出了國門。秦始皇時期的治國策略方式方針一直持續影響今天的中國,可以說今天中國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家而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廣泛的認同性奠基人就是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