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史丨“金陵鎖鑰”清流關

清流關位於我省滁州西郊十多公里處的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始建於南唐,宋代以後多次擴建。此關形勢險峻,深十餘丈,塊石壘砌,氣勢雄偉,是出入重鎮金陵(南京)的必經之地,因此被譽為“金陵鎖鑰”,號稱“九省通衢”。

徽史丨“金陵鎖鑰”清流關

古清流關

清流關始建於南唐時期。據史料記載,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在此設關的目的是“以御北師”。因其時地屬清流縣,又處於清流河上游,故名“清流關”。清流關由古驛道、古關隘、古戰場組成。

為了便捷軍事情報和政治文件的傳達,同時作為當時南唐金陵城的屏障,南唐後主李煜的父親李璟開始修建清流關,並在清流關上設兵把守。

有研究者指出,清流關的開鑿,打通了南京過江通往南唐這幾個州的道路,由這條道路一路北上,可直通北京。即使在今天我們置身此地,還能感受到其地形險要、山高谷深,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但到了南唐後主李煜時代,情況就有了大變化。我們都知道,這李煜被後人稱為一代詞帝。詩詞歌賦空前絕後,然而對文韜武略的治國之道卻勉為其難。

宋太祖趙匡胤率二萬前鋒猛攻清流關受阻,遂派一輕騎沿小路繞到關後,奇襲得手。很快攻下金陵,破南唐軍15萬,並生擒大將皇甫暉和姚鳳。

後歐陽修任滁州太守,著文《豐樂亭記》追記此事曰:“滁(州)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璟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南宋詩人陸游《送張野夫寺丞牧滁州》“皇天方憂九州裂,建龍真人仗黃鋮,陣雲冷壓清流關,賊壘咿嚶氣如發……”也是記詠此役。

從這以後,清流關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部下常遇春,兵出清流關渡江取採石,攻滅張士誠,繼北上滅元。

明嘉靖年間始建關樓,明崇禎初年,增建關券,明崇禎八年(1635)李自成與明兵部侍郎盧象升激戰於清流關一帶。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於咸豐三年(1853)五月攻克南京後,派羅大綱攻滁州,與清臣琦善部將勝保三千騎隊大戰清流關。

直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都在此有過戰事……可謂世代著名戰場。

徽史丨“金陵鎖鑰”清流關

古清流關遺存

除了是兵家必爭之地外,清流關古驛道還被稱為“九省通衢”,是歷代的交通要驛。通過當時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古清流關為華東地區陸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是中國南方的福建、浙江、江西、江蘇經南京過安徽、山東、河南、山西、河北溝通北京的一條重要通道。

直至清朝末年,津浦鐵路通車,現代公路構築、改道,才被閒置。

如今的清流關古驛道還存有約長2.5公里,寬4米,路面為青石鋪成,關口下,古道旁立有“賤避貴、幼避長、輕避重、緩避急”的路碑。特別是歷代車輛留下的凹陷車轍,還整齊有序,相互連續貫通,清晰可見轍寬約3-5釐米。

而古關隘位於古驛道關山的山峰上。據史料記載,明清時代清流關還保存有關樓基座及關樓,以及關聖殿、包公祠、大佛殿等。

這一點在明代詩人陳璉的《清流關》詩中有體現,“憶自南唐始於鑿,據守形勢真險惡。”但經過抗日戰爭侵華日軍等暴行後,現存古關隘部分基座和部分壘砌的青石條。

不過,方圓百里的清流關古戰場,其遺址還有一部分,比如清流四石(上馬石、點兵石、磨刀石、試劍石)及三古遺址(古關隘、古驛道、古戰場)殘跡猶在。

徽史丨“金陵鎖鑰”清流關

車輪留下的深深轍痕

因為清流關有如此的歷史和地位,所以引得歷代文人墨客,頌清流關詩文甚多。尤以歐陽修“清流關前一尺雪”及陸游“陣雲冷壓清流關”兩首為最。

更有明代文學家程敏政在《夜渡西關記》中說,“……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嶇崟,悉下馬,累肩而上。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適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皆滅,四山草木蕭颯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銅徵哄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里,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計此關乃趙檢點破南唐擒其二將處。茲遊雖險,而奇當為平生絕冠……”及清代文學家戴名世的《乙亥北行日記》,均記敘了清流關險要風景。

因此在1989年,安徽省政府將清流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記載,一些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後,對地處江淮間的這一重要古道遺址,給予“國內罕見”的評譽。“瀟瀟寒雨渡清流,苦竹雲蔭特地愁。

回首南唐風景盡,青山無數繞滁州。”今天,當我們再次來到清流關,似乎對清代王世楨的這首《題清流關》一詩有了更不一樣的感悟。

徽史丨“金陵鎖鑰”清流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