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愛自由:唐詩“清流”——孟浩然

和王維同為田園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另一位被稱為“詩星”的著名詩人孟浩然是全身心將自己的一生投入自然,醉心山水。他本性上是全身心熱愛山水田園,喜歡泛舟遊覽,就像他在詩中所說的那樣“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正是為了適應了這種性情。他在仕途不得意的時候,選擇隱居鹿門山。因為從他的故居澗南園到新選擇的鹿門山,有大約二十里的水程;從鹿門山到他的故鄉襄陽城,有三十里的水程,行舟往返非常便利快捷。在行舟的過程中,他也能夠遍覽秀麗的山水風光,進而使自己疲憊的心靈得到休憩。

天生愛自由:唐詩“清流”——孟浩然

但是他卻並沒有王維的仕途一樣順利,他一生幾乎沒有做過什麼官,長年隱居鹿門山的他就被稱為“孟山人”。儘管他滿腹才華,才名遠播,但是卻始終無法突破科舉考試的終極目標。他曾經在太學當眾賦詩,進而使得眾多公卿感動震動,在座的都為之傾服,歎為觀止地無法進行作詩應對。但是雖然他如此才華橫溢,但是科舉卻始終不給他一次出人頭地的機會。

天生愛自由:唐詩“清流”——孟浩然

他也沒有得到命運的垂青,以及皇帝的青睞,僅有的一次卻是非常遺憾的——唐玄宗曾經讀過他的詩句,當讀到“不才明主棄”的語句時,唐玄宗十分詫異而且甚為不解地說:“你自己不願意來朝廷做官,我也沒有拋棄你,你為什麼要這樣誣陷我呢?”因此孟浩然的仕途就必然不會非常順利了。

但是雖然仕途上非常不順,但是在文學地位上,他卻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唐詩的著名代表人物“大李杜”就曾給出過這樣的評價——李白讚頌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稱讚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足可見他在唐詩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影響力。而“詩佛”王維,“大李杜”幾乎沒有文字對其表達過什麼感情,可見一生鬱郁不得志的孟浩然因為尊重自己熱愛自然的天性而完全拒絕官場的汙染而更為受傳世詩人的敬仰。

天生愛自由:唐詩“清流”——孟浩然

早年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裡的孟浩然,在自己四十歲到京城尋求官職卻不得之後,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鄉先賢 的事蹟。這裡的龐德公也是襄陽人,他是東漢末年隱居於鹿門山的隱士和名士。他對諸葛亮、龐統等人的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了後來功成名就的諸葛亮的敬重。

龐德公在他們未成名時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因而被認為稱讚為“善知人”。他也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羅貫中著名的《三國演義》中出現過。為了更好地效仿這位先賢,他也在鹿門山開闢了自己的隱居之地。在這裡,他更能夠活出自己,顯現自己的真實情感。

下面這首詩歌就是他四十歲後隱居後的作品,我們一同來分析他的獨特心境: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唐代 孟浩然 《夜歸鹿門歌》

這首詩的首聯前兩句“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寫 人傍晚在江面上行駛時的所見所聞。首句“山寺鐘鳴晝已昏”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漁梁渡頭爭渡喧”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一靜一動,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實這也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對比。接著頷聯“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前句承接“漁梁”的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接“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了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充陳述。這裡作者歸的是“鹿門”,其餘的人歸的是“江村”,兩相對比,也表明了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天生愛自由:唐詩“清流”——孟浩然

到了頸聯“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主要是在自己回來時所見到的景色——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著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這裡奇妙獨特的感覺以及清幽美妙的景色,表現了作者自己的高雅的隱逸志趣,同時也表明了作者與美妙的大自然已經融為一體。

最後的尾聯結句“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寫了這樣的清幽寧靜的景色——山岩之內,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闢小徑。這裡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裡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這裡的“幽人”即是指龐德公,也是自喻,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親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

這首詩可以說是孟浩然隱居狀態的代表,一個他隱居時期的剪影卻表現了他的嚮往“龐德公”的超脫於世與隱逸志趣,他也用自己的後半生來捍衛這自己的隱逸志趣。

文|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