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感染者才是隱患所在,《自然》稱可能導致新冠疫情二次暴發

無症狀感染者正再次成為焦點,這些感染者讓新冠疫情的遏止變得更加艱難。

3 月 20 日,《自然》雜誌報道稱,60% 的新冠感染者可能屬於無症狀或者症狀輕微,而這些感染者可能會導致疫情二次暴發。

無獨有偶,3 月 16 日的《科學》雜誌發表來自來自中國、英國、美國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稱,在 1 月 23 日武漢封城之前,中國所有實際上的感染者中,未記錄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比例高達 86%。研究稱,這些未記錄的感染者因其症狀輕微或未表現,是造成疫情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也是疫情初期難以防控的核心。

無症狀感染者會導致新冠疫情再次暴發嗎?這個問號已經變得越來越大,答案也越來越變得急迫。

無症狀感染者才是隱患所在,《自然》稱可能導致新冠疫情二次暴發

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成謎

無症狀感染者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嗎?多方答案是肯定的。

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專家組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發表文章稱,目前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隱性感染者(即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

文章稱,由於存在一定比例的隱性感染者,並且這部分人群同樣具有傳染性,僅根據有無症狀來篩查密切接觸者無法滿足隔離傳染源的目的,建議對密切接觸者在發現時即進行採樣檢測,以儘早發現可能存在的傳染性,並在醫學觀察解除時開展病原篩查,以防範隱性感染者處於排毒期。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 · 福奇 (Anthony Fauci) 博士說,“我認為,毫無疑問,無症狀病毒攜帶者會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稱,無症狀感染者亦有傳播能力。研究發現從無症狀患者的樣本中檢測到的病毒載量與有症狀感染者很接近,這表明了無症狀或輕度症狀患者都具有傳播潛力,並且在感染早期就可能擁有較強的傳染性。

無症狀感染者到底有多少呢?

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專家組在同期《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另一篇文章中指出,截至 2020 年 2 月 11 日,中國內地共報告 72314 例病例,其中無症狀感染者 889 例(1.2%)。

這個數據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據《自然》雜誌報道,3 月 6 日發佈在醫學預印本 medRxiv 的一項研究指出,截至 2 月 18 日,武漢有 3.74 萬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其中大部分屬於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但仍具有傳染性的感染者。

該研究的領銜者、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鄔堂春教授稱:最保守的估計,至少 59% 的感染者沒有經過檢測,並可能感染他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病毒傳播得如此之快。

不過,《自然》雜誌引述佐治亞州立大學的流行病學家傑拉多 · 喬威爾(Gerardo Chowell)的看法稱,鄔堂春教授的研究結論可能高估了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

日本 “鑽石公主” 號郵輪在不少科學家看來是一個更加典型的研究樣本。傑拉多 · 喬威爾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鑽石公主”號郵輪的新冠感染中無症狀者比例是 17.9%。需要指出的是,“鑽石公主”號的大多數確診乘客是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老年人在新冠疫情中容易表現出症狀,從而降低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一項針對全國 731 名名受感染兒童的研究發現,55.3% 的兒童為輕微或無症狀。

無症狀感染者未納入確診

無症狀感染者具有傳播能力,而其比例又不確定。這讓日前武漢市的一則 “公示” 更加值得關注。

3 月 20 日,網上流傳的一份 “公示” 顯示,19 日礄口區一小區有一新增確診病例。隨後礄口區防控指揮部回應稱,網傳患者系無症狀感染者,並非確診病例。

據新華社報道,武漢市韓家墩街綜合社區麗水康城小區居民張某某,因淋巴結腫塊 (大脖子病) 去醫院就診,體溫正常,無發熱咳嗽等症狀。其新冠篩查第一次核酸結果為陰性。3 月 19 日第二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並收治入院。根據《國家衛健委辦公廳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六版) 的通知》,張某某系無症狀感染者,不是確診病例。3 月 20 日再次採集患者痰拭子、咽拭子,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無症狀感染者的定義為:無臨床症狀,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或血清特異性 IgM 抗體檢測陽性者。

2 月 14 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一般指沒有發燒、咳嗽等臨床症狀,但是標本檢測又呈陽性。

曾益新稱,無症狀感染者主要發現來源有四個:第一,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發現了一些這樣的人;第二,在聚集性疫情的調查中,在開展一些主動檢測的過程中,我們可能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第三,在新冠肺炎病例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進行主動檢測時可能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第四,在對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的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員主動檢測時,可能會發現無症狀感染者。

目前中國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管理措施是,集中隔離 14 天,原則上兩次連續標本核酸檢測陰性者(採樣時間至少間隔 24 小時)可解除隔離。如果無症狀感染者在集中隔離期間出現症狀,則將其歸為確診病例,予以報告。

不過,有學者對無症狀感染者不納入確診病例持有異議。

《自然》雜誌引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免疫學家和流行病學家邁克爾 · 米娜(Michael Mina)的看法稱,無症狀感染者不計入確診病例,會不利於建立病毒模型並瞭解其傳播範圍。

如果忽略無症狀感染者,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就會被高估,同時傳播力會被低估,這可能會讓人們錯誤評估病毒潛在的影響。

據財新網報道,有專家稱,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修訂過程中曾對無症狀感染者能不能診斷為確診病例有過討論,但最後遭到否決。爭議的焦點在於,如果無症狀感染者不算新冠患者,那麼核酸陽性還能不能作為診斷的金指標?並且,既然無症狀感染者攜帶了新冠病毒,這部分人就有可能轉化為病人。

在《自然》雜誌的報道中,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研究員吳尊友認可將無症狀感染者不計入確診病例的做法。他認為,核酸檢測陽性並不一定意味著感染了病毒,實驗室檢測通常會通過咽拭子或鼻拭子檢測到病毒的遺傳物質,但在一些人身上,病毒可能尚未進入細胞並開始複製。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病毒學者安吉拉 · 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則認為,病毒通常在宿主內部複製才能達到可檢測的水平。

窮盡檢測是不可能的

無症狀感染者表現得與常人無異,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照舊,與人的接觸也沒有警覺,那麼可以有效地傳播疾病。

即便體溫槍的溫度傳感器非常精確,也難以發現所有的感染者。感染者可能需要數天的時間才開始發燒,加上已經發燒的旅行者可能會服用退燒藥來抑制症狀,這種情況下,僅僅用體溫槍來發現感染者可能意味著遺漏新病例。

那麼,有沒有必要窮盡一切追蹤和檢測手段來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呢?

據路透社 3 月 19 日報道,荷蘭開始實施一大型項目,對該國獻血樣本進行檢測,以查找荷蘭有多少新冠無症狀感染者。該項目計劃每週對 1 萬個獻血樣本進行檢測。

3 月 20 日,紐約時報報道稱,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利用紐約時報的數據計算出,即使能把傳染率降到一半,美國未來兩個月感染人數也將達到 65 萬。這是因為有很多感染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然而美國的核酸檢測能力有限,窮盡檢測不現實。

最好的解決辦法可能是開發保護性疫苗。如果沒有疫苗產生的話,高強度的干預措施也非最佳選項。嚴厲干預雖然能迅速減緩病毒傳播,但不具有可持續性,一旦放鬆干預,就會二次暴發。

無症狀感染者才是隱患所在,《自然》稱可能導致新冠疫情二次暴發

圖 | 一週內有 100 例 ICU 病患時即開啟干預措施,一週內有 50 例 ICU 病患時即關閉。在這個模型裡,若以 R0=2.2 來計算,英國人在未來一年內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需要生活在開啟措施的日子裡。每週 ICU 發生率顯示為橙色,藍框為干預的有效時間。(來源:帝國理工學院)

英國探索了一個新選項。帝國理工學院在一份報告中將英國能夠採取的措施都考慮進來,分類再加以各種組合,分別作出預測,最終推算出,在發現病例就隔離的基礎上,彈性地讓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如果有必要再加上關閉學校)是最佳選項。詳見 DeepTech 此前報道《倫敦或將封城,但英國仍保留 “群體免疫” 邏輯,以圖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該報告稱,這樣的選擇既能避免發生武漢那樣的醫療資源擠兌,也可以避免疫情二次暴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