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經濟大衰退……只有一類企業能熬過這三道坎

◎作者 | 傅斯特

形勢大逆轉,從世界支援中國,轉為中國拯救世界。


3月16日,曾經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新增病例僅1例,全國31個省另外新增20例全為輸入性病例。


當天,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要求制定方案組織援鄂醫務人員分批撤離,各地要及時足額兌現對防控一線醫務等人員的補助。


這正式宣告,國內疫情基本結束。


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經濟大衰退……只有一類企業能熬過這三道坎


全球疫情中心轉移至歐洲,歐美文體明星、高管政要等精英階層感染人數迅速飆升,普通民眾新增確診病例也較快,累計確診和死亡人數超過中國。


面對洶湧的疫情,國外的情況大多不容樂觀,要麼民眾反對,要麼企業生產跟不上,要麼醫療經費不足,逼得英國甚至採取“群體性免疫”策略。


我們的醫療隊、醫用物質、治療方案等等,開始源源不斷支援意大利、塞爾維亞等國家。


是時候為我們這段艱苦的抗疫做個反思和總結了。


面對疫情衝擊,普通企業在求助,優秀企業在施救


這段抗疫經歷,我們能夠控制住疫情,除了感謝醫護人員、志願者等群體的努力,也不應該忘記企業的付出。


為了控制住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經濟暫停1個月,經濟損失超萬億,一季度經濟增速有可能為負值,我們的經濟和企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不出所料,前兩個月的經濟數據極其慘淡,不僅遠差於經濟學家們的預期,不少數據甚至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官方數據:


1-2月份,中國的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

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去年底還增長5.4%;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3.5%;

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比去年同期下降13.0%;貨物進出口總額41238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


全國停工停產,物流受阻,疊加季節性影響,導致我們的失業率攀升至6.2%,物價水平仍然維持在5.2%的高位。


宏觀經濟不好,企業現金流也吃緊,百程旅行網、職業教育企業“兄弟連”、“K歌之王”等等已經宣告破產。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的企業第一反應就是求助,扮演“弱勢群體”。


而作為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紅星美凱龍等優秀企業怎麼做的?施救!


2月1日,紅星美凱龍發佈通知,全國商場延期至2月9日開業;2月6日,紅星美凱龍發佈補充通知,全國商場開業日期再次延期至2月15日。


2月29日,在採取了防控措施的情況下,比如每2小時整體換新風一次,關閉中央空調,紅星美凱龍285家商場正式復工開業。


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延遲商場復工時間,雖然每一天損失的都是金錢,犧牲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但是把員工和消費者的利益放在了前面。


關鍵時刻,金錢利益讓位給員工和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這只是一個有良知的企業應該做的事情。要想成為一家優秀的企業,還需要為行業、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2月2日,中國最大的家居賣場之一,紅星美凱龍最早出手,出臺一系列幫扶政策,牽頭和協調上下游企業,共同拯救黑天鵝下的行業生態。


提出“1+1+1”的行業自救模式,即一個月幫扶經銷商,工廠出臺相應的產品政策,幫扶一個月,經銷商自救一個月,自己熬一個月,通過“1+1+1”的三廠合一的模式,贏得三個月左右的時間,用時間換空間。


在紅星美凱龍宣佈免租後,越來越多的家居賣場對商戶實行租金減免,越來越多的家居企業對經銷商讓利、補貼、承擔員工底薪。


2月25日,我們抗疫的最關鍵時刻,紅星美凱龍宣佈跟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合作,共同發起6600萬的愛家基金。


捐贈基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湖北省武漢市等地區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定點接收醫院,用於對ICU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的關愛,並確保關愛至ICU醫護人員本人。


緊接著,紅星美凱龍再度發起員工自願捐款的倡議,向逆行英雄們獻出愛心。


紅星美凱龍只是抗疫大戰下,一個優秀企業的行為縮影。疫情信息完全公開後,我們的醫護人員感染率之所以迅速下降,我們的抗疫工作之所以迅速見效,其中也因為我們擁有無數像紅星美凱龍這樣的企業,在不停的付出金錢和精力。


這場疫情就要勝利了,我們不應該忘記一線英雄背後的優秀企業,他們也是抗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經濟大衰退……只有一類企業能熬過這三道坎


企業優秀,根源在於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優秀


無數商業教科書上都寫著,企業最大的道德就是,盈利。


疫情爆發,別的企業在等救助,等國家補貼,甚至冒著傳染的風險開門營業,都符合這個“企業道德”。


問題是,為什麼紅星美凱龍一枝獨秀,不惜消耗寶貴的現金流,來救助他人呢?


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總裁謝堅跟我們講過一個理論,讓我們深刻的理解紅星美凱龍的做法。


他認為,人是有磁場的,人的磁場當中最大的能量就是愛。如果一個人愛家人,那麼他的磁場可能就是五六個人;如果愛一個小區,那麼他的磁場就是幾千個人;如果愛整個公司,那麼他的磁場就是3萬人。


磁場之間能夠反射和相互作用,愛消費者,心在消費者身上,那麼3億消費者也會給到反饋。


再擴大一點,如果愛整個國家,擁有強烈的愛國之心,那麼愛的磁場力量就是14億人。


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經濟大衰退……只有一類企業能熬過這三道坎


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總裁謝堅


除了專業能力,紅星美凱龍還非常看重員工的“愛商”,認為這才是驅動公司和員工向前進步的最大動力。


紅星美凱龍出售的是空間美學,希望提升國人的居家關懷,讓人民更加“愛家”。紅星美凱龍的文化就是,愛家文化。


每個醫生、護士、患者,以及每個抗疫的志願者,他們都不是孤零零的存在,每個人都有父母、子女,他們都有家人。只有他們的生命存在,他們的身體健康,他們的“家”才存在,“愛家”才有根基。


所以,疫情激發了紅星美凱龍的使命感,非常順利和高效地通過了前面的救助政策。


越是在危機的狀態之下,越是要體現一個企業的擔當。紅星美凱龍的員工,越是在危機時刻就越能體現出他們在企業和社會當中的責任。


在這種公司文化和企業價值觀之下,紅星美凱龍員工早就自發地展開抗擊疫情的救助工作。


比如,紅星美凱龍的孝感商場,就有夥伴非常熱心,每天一個人來回25公里,用自己的車給居民去送貨。


在方艙醫院剛剛開始建設的時候,紅星美凱龍的員工也自發的去做志願者,非常勤勞有使命感,每天都忙到凌晨兩三點。


還有一些在國外的員工,他們在國內防疫物資非常緊缺的時候,也都自發地在國外去採購,然後發送給國內需要的人。


企業組織形式,跟幾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企業文化,也早已經“進化”了很多代。


“以我為主”的企業文化早就過時了,合作、共贏、貢獻、責任等等詞彙,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


環顧四周看一下就會發現,一家優秀的企業,根源都在於他們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優秀。


貿易摩擦、疫情衝擊、經濟大衰退……只有一類企業能熬過這三道坎


擁有兩大法寶,企業才能化危為機


紅星美凱龍成立30多年,也經歷過不少危機,度過危機的法寶就兩個:一個法寶恆定不變,這是道;一個法寶一直在變,這是術。


不變的是,企業價值觀。


紅星美凱龍13字價值觀,最核心的是“正”字,位於價值觀之首,包括正義、正氣、公平、公正等。紅星美凱龍的很多管理動作,比如績效考核、晉升體系、選人用留等等,都建立在“正”字這個基礎之上。


紅星美凱龍相信,所有管理動作,若不建立在一個合適的土壤上,那麼到最後這些管理動作都可能會走形。


為了維護公司價值觀,紅星美凱龍甚至建立了一個政委體系。


如果把企業員工看作士兵,那麼每個士兵必須要明白,他是為誰而戰鬥,怎麼樣去戰鬥。


謝堅總舉了《亮劍》裡面李雲龍和趙剛的例子。李雲龍負責打仗,負責攻城拔寨,但是趙剛政委負責戰前動員、戰後療傷,負責評估這一場戰役是否符合價值導向。


通過這個政委體系,紅星美凱龍的價值觀層層地往下面去落實,最後落到很多具體點上面。


企業價值觀不變,變的是組織形式,打造一個學習型組織,這是術。


不確定性是常態,面對不確定,核心的密碼只有一個,打造學習型的組織,不停地跟不確定的社會保持同頻,保持與時俱進。


比如,這次疫情把線上營銷、視頻直播推上風口浪尖。在推進業務的時候,紅星美凱龍發現個規律:成單率最高的並不是在早上10點到下午的6點之間,反而是在晚上的8:30開始,甚至是到10:30、11:30。


有鑑於此,紅星美凱龍迅速進行調整,說幹就幹,加強對線上業務的佈局。


3月6日,紅星美凱龍5大總裁同時亮相直播間,聯手9大頂級家居品牌引爆流量上限,狂攬112.72萬在線觀看,包攬家居行業直播四項第一,每小時觀看人次KO千萬級網紅,躋身全淘寶直播TOP10,刷新家居直播營銷紀錄。


這場疫情,紅星美凱龍也對線上業務做了很多思考,收穫也很大,更加堅定了“兩條腿”走路的戰略。這就是一個學習型組織迅速進行調整的成果。


紅星美凱龍的未來清晰可見,線下打造一個高端體驗場地;線上提升溝通效率,解決大部分購買問題,最後線上跟線下進行融合。


30多年了,宏觀環境、行業格局、消費者習慣等等,早已經滄海桑田,但是紅星美凱龍一步步做成了行業龍頭,優秀的價值觀和學習型組織,一道一術相結合,就是成功的密碼。


國外疫情才剛剛進入爆發期,根據張文宏主任的預測,今年夏天前不可能結束,甚至有可能橫跨整年。


這給我們兩個啟示:第一、對比國外情況,國內疫情防控成果來之不易,我們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不應該忘記那些默默奉獻的抗疫企業。


第二、不確定性是常態,危機是更大號的不確定性。面對不確定性,只有奉行“高尚”價值觀,打造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才能化危為機,不斷進步。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拉長曆史看,災難還會重演,更大號的不確定性總會以出其不意的形式出現,希望今後更多企業成為施救者,而不是求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