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自3月1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了電視重要講話,法國國內掀起一片“沸騰”,超市再次迎來人流高峰,今天華人在十三區華人超市發現一個現象:菜價上漲了!

我們注意到以下幾個時間節點:

1. 2月29日國家宣佈公共健康危機防範計劃從1階段進入2階段,禁止密閉空間5000人以上的聚會;當時確診人數100人;

2. 3月8日禁止1000人以上與國民生命無關的聚會;確診人數1126人;

3. 3月12日宣佈關閉全法學校和託兒所;確診2876人;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84. 3月13日,禁止100人以上的聚會;確診3664人;(下萊茵省定為禁止50人內聚會);

羅浮宮、埃菲爾鐵塔、迪士尼樂園、凡爾賽宮等全部關閉;14日瘋馬夜總會關閉;

5. 3月14日24點起,關閉餐館、咖啡吧、影院、夜總會;關閉“非必要”商店,藥房、食品店、煙店和銀行繼續營業;限制所有出行;確診4499人;

6. 3月16日全法學校和託兒所關閉;截止時間另行通知;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COVID-19已經延至全世界135個國家,引起諸多國家的恐慌,截止3月14日晚20點,意大利21157人、伊朗12729、南韓8066人、西班牙6313人、德國4525人、法國4499人…看著不斷攀升的人數,儘管很多人還在質疑政府的數據準確度,但局勢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不少華人因為擔心孩子上學而被感染的心終於放下來了,但接下來生活如何繼續也成為一個新的難題;因為目睹了國內抗疫的連篇報道和親人朋友們的溝通,法國的華人們早早做好了心理準備,購買了生活用品、儘可能早的購買了口罩和消毒洗手液等,唯一會糾結的是“帶不帶口罩”的問題,好在這個問題隨著意大利形式的變化,逐漸被法國大眾所理解和接納。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3月14日愛德華·菲利普總理在週六新聞發佈會上宣佈關閉“非必要”的公共場所,這對於愛熱鬧、喜聚眾的法國人而言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也是形勢到了不容樂觀的時刻,更是政府慎重的抉擇!當然市鎮選舉的第一輪投票仍在3月15日繼續,但棄權率一定會創紀錄。歐洲已經處於疫情流行的“震中”,法國外交部表示將損失100億歐元的旅遊收入。

當疾病侵擾人類時,我們會發現社會意識和社交行為都會悄然改變,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解讀,有幾個細節值得關注和探究: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 衛生紙搶購 & “羊群效應”

中國的雙黃連搶購和國外的衛生紙搶購都是一類現象,表面上看似因為歐美民眾認為衛生紙的原料大都來自於中國,擔心貨源不足甚至擔心漲價,本質上是一種“羊群效應”的心理反應;

“羊群效應”是一種從眾心理,即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的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儘管事後自己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仍是不分個體所“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重大事件來臨時只有很少人保持獨立性、理性和客觀性。我們通常說“隨大流”;

������ 禁止貼面親吻 & “社交距離”

法國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家,貼面禮和親吻是現實中民眾經常使用的禮儀,而這次

COVID-19的侵擾,被政府和專家反覆提醒禁止,許多人不理解甚至我行我素,這主要源於“習慣”和“情感”的需求,人類對於已經適應的行為模式存在慣性,一旦被改變如同打破“舒適區”,會有種種不適應,產生排斥、反抗甚至逆反;

而“社交距離”是社會學和心理學常用的概念,指交際雙方的關係、心理狀態和民族文化特點,它包括空間距離、目光注視、身體接觸和姿態動作、面部表情等;

空間距離→如親密接觸(45cm)、私人距離(45~120cm)、禮貌距離(120~360cm)等;

目光注視→不同國家文化差異有不同的理解,法國人特別欣賞“鑑賞似”的注視,這是一種非語言的信號;西班牙和英國都都很重視目光的交流,例如,

西班牙哲學家奧塔加在《人與眾人》中說“每一次注視都說出了注視者的心路歷程”;

莎士比亞說“眼睛裡鎖著整個靈魂”,“眼睛是透露著人的內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經,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態度的變化,都能從眼睛裡顯示出來”;而美國人文化則不同;

因此法國人喜歡泡在咖啡吧、喜歡聊天和泡吧,喜歡彼此近距離的注視,甚至熱烈;

身體接觸→握手、擁抱、親吻、其他接觸(貼面、摸頭、摟抱)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社會文化意義對此有不同理解,法國人的接觸形式是一種文化沉澱,根深蒂固,因此很多人不在乎主要是“不適應”,特別是“心理上”的不接受;

當然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很多人的習慣也在“悄然”改變、不同民族間應多增加理解才會更加包容;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 菸草店為何不屬於“非必要”場所

法國的菸草店不僅能買到香菸,還可以滿足民眾繳納稅款、罰款、醫療費用、孩子學校的伙食費、托兒費等,而且菸草店在法國市鎮隨處可見,涵蓋了香菸、彩票、報刊雜誌等“便民店”。在法國,菸草店和麵包店一樣,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也是法國政府監管的高稅收的行業。

������ 意大利的判若“兩人”&“趨利避害”

今天網絡上出現了意大利羅馬上空歌唱中國國歌,高喊“謝謝中國”,相比2月初意

大利第一時間中止與中中止與中國的直航,並且在民間有許多歧視華人的行為;3月12日晚歷

經12小時、9619公里的飛行,31噸醫療救援物資從上海抵達意大利羅馬機場,國家

還派遣了9人的專家組,這也是繼伊朗和伊拉克之後的第三支醫療專家隊。

很多小夥伴很不理解中國為何出手援助“不近人情”的意大利人?

其實這是典型的“趨利避害”心理效應,它是一切從經濟行為的出發點,也是一切經濟活動的驅動力,因為在心理學上講“歸因”,當人們的角色和處境不同時,觀察問題的視角不同,對事物的看法有差別,因為對行為的原因解釋有不同。

意大利民眾早期受到國際輿論的誤導,認為COVID-19源自中國,擔心中國人帶給自己威脅和傷害,因此敵視華人,隨著整個世界的疫情變化,發現很多國家與中國無關,“時間是最好的鑑證”,加上在意大利四處求助無緣時,是中國人民不計前嫌,用人道主義的情懷支援意大利,不僅政府感謝,也感動了普通的意大利民眾。才會出現前面高唱國歌的一幕。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 個人意識和民眾意識

即使在法國總理發佈了關閉餐廳、咖啡吧和學校的禁令後,“黃馬甲”依然在3月14日舉行了400多人的遊行,看似高舉“自由和民主”的名義,其實是典型的個人主義!而且嚴重違返了公眾安全,也更理解法國總統之前在愛麗捨宮深刻的講話,覺得法國已經到了最危難的關頭,而有小部分人還在為個人的“私利”影響著法國整個的改革進程!當個人意識凌駕於公民意識時,會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民主與自由需要有限度和邊界。

很佩服小馬哥最後率領政府“強行”通過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這也是再次啟動了“49-3”條款,推動法國的改革,頗有“壯士割腕”的決心,也反映出利益是個雙刃劍!

【艱難的選擇“非必要”】7️⃣

疫情是個照妖鏡,是人是妖現原形!

接下來將是更艱鉅的一段時光,唯有堅定信心才能讓法國迎來希望。祝福每位華人朋友家庭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