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让贫困户居富地住好房

河池日报讯(记者 张锐锐 通讯员 黄炼)3月6日晚,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江安置区64岁的搬迁户邹启丰,一秒不落收看了2遍《新闻联播》,只为重温“县委书记杨龙文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幸福时刻。

“世袭”种养一辈子,邹启丰怎么也想不到干成了祖辈不敢想的事。2018年8月20日,邹启丰一家7口人,从120公里外的板升乡挪窝县城,“山民”摇身变“市民”。

“我们家人均自筹2500元,共计1.75万元就获得了古江安置区这套122.5平方米的‘豪宅’。”虽然时过两年,邹启丰的喜悦之情仍然溢于言表。他家的窗外就是潺潺红水河,楼下便是繁华街市达吽小镇。

“十三五”期间,大化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7万人。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该县经过一番研虑,决定斥资腾地“建城”,引导农民进城安居乐业。于是,县城区原规划用于工业、商业发展的1200亩“黄金地段”存量土地,建起了古江、拿银两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区,13个乡镇也拿出政府所在地的最好地段,集中安置贫困群众。

和邹启丰一样,4年间,该县6600户贫困户2.9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居者有好屋”的梦想。

搬迁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大化县在安置区建设过程中,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特色美食小镇建设等一起融合发展,把搬迁和就业一同谋划,配套建设“一镇一园一城三区”等项目,实现后续产业、就业、增收项目全覆盖,实现搬迁户户均有1名以上劳动力稳定就业。

“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有工做、有钱赚。”该县江南乡尝梅村单响屯贫困户卢勇升说,“拎包入住”古江安置区后,孩子转到县城学校读书,他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业余时间还当达吽小镇表演队的男主角。

为聚焦培育内生动力,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该县根据安置区发展需求,配套建设基层党组织、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同步完善休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落实迁入地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户籍、最低生活保障等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搬迁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大化县委书记杨龙文表示,为彻底拔掉“穷根”,让广大搬迁户安居乐业,该县将以县城安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乡镇安置区建设,统筹谋划,高标准建设,并引入社区化管理,努力把安置区建设成为集移民安居、休闲旅游或产业园区、电商基地、商贸中心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示范安置区。


短评:民生为上
罗新云

大化瑶族自治县斥资腾土将“黄金地段”用于集中安置贫困群众,为的是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千古难题。不仅实现贫困搬迁户“居者有好屋”,还让贫困户居富地、有增收。

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化县党委、政府秉承民生为上的情怀,他们意识到,搬出旧房住进新房,“山民”变“市民”,还不是真正脱贫,更不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目的。易地扶贫搬迁,决不是“一搬了之”,因此,该县致力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有收入、能致富、真脱贫、不返贫。他们在最富地段建造最好的房子,让贫困户居富地、住好房的同时,重点在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壮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实现“人、地、房、业”的有效精准衔接。该县选择“黄金地段”安置群众,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特色美食小镇建设等一起融合发展,把搬迁和就业一同谋划,实现后续产业、就业、增收项目全覆盖,保障搬迁户户均有1名以上劳动力稳定就业,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解决搬迁后脱贫无着落、搬而难安的难题。

为实现“搬而致富”“搬而快富”,大化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美食、手工等产业,注重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良性运作,注重市场培育与开发,为贫困户的长久生计和致富奔小康闯出新路子。同时,养老、医疗卫生、户籍、最低生活保障等配套政策不断有效改善,让贫困户享受搬迁红利,实现安居乐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