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增雨人:拉著火箭彈四處“追雲”

江西增雨人:拉著火箭彈四處“追雲”

去年增雨上千次,累計增雨量約26.87億立方米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作為傳統農耕大國,“祈雨”是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之一,而如今,我們不用再祈求神明,而是將目光轉向天空中那漂浮的雲層,氣象部門設置了各級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以下簡稱“人影辦”),利用高科技手段影響天氣,進行人工增雨。

在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記者聯繫了江西氣象部門,探秘人工增雨的那些事兒。

贛南老區“追雲人”,最遠追了70多公里

有一句歌詞唱著“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江西,一群氣象工作者為了追逐這一朵朵雨雲,從天引甘霖滋潤大地,跋山涉水,晝夜不息。

王癸酉是贛州市崇義縣氣象局副局長,也是一位資深“追雲人”。3月20日,記者聯繫上王癸酉,聆聽他和同事們的追雲故事。

回憶最近一次人工增雨作業,王癸酉告訴記者,那是今年1月初,由於年前許多人返鄉祭掃,為了降低森林火險等級,當地政府要求氣象部門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根據天氣過程系統的預判,1月中旬一天下午,崇義縣上空出現了充足的水汽條件,適合降雨作業。“捕捉”到積雨雲後,王癸酉和同事們換上作業服,帶上人工增雨作業裝備,駕車開往指定區域開始“追雲”。那一天,他們在崇義縣陽嶺森林公園門口的空地發現合適作業點,在申請到空管同意後,順利發射4枚碘化銀增雨火箭彈,10分鐘後,縣城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一枚增雨火箭彈降雨範圍在15~30平方公里,成本約2000元/枚,相對而言算是比較低成本的人工增雨方式。”王癸酉表示。

不過,一捕捉到雨雲很快就能作業的情況在王癸酉多年的“人工增雨”工作生涯中算是比較幸運的。更多時間,他們需要拉著增雨火箭彈四處“追雲”。“有的時候積雨雲離我們很遠,我們需要很早就去蹲守,哪怕是半夜三更,只要有降雨的條件,我們就要出發。”這時,也會有尷尬的情況出現,比如等王癸酉他們到了目的地,積雨雲散了,老天爺頑皮地忽悠了他們。

“機動部隊”是王癸酉對和自己一樣的人影工作者的戲稱,他們根據天氣雷達回波圖分析積雨雲的行動軌跡,驅車跟著雲層遊走。很多時候,他們需要蹲守20多個小時,甚至1天1夜。“最遠一次我們追了70多公里。”他告訴記者。

據介紹,2019年,崇義縣一共成功進行16次人工增雨作業,發射56枚增雨火箭彈,增加雨量50~60毫米。“去年江西出現罕見的乾旱,但我們縣沒有出現農作物受災的情況!”他自豪地說。

衝上雲霄引甘露,3000米高空雲層“化雨”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近年來,“飛機增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作業人員乘飛機衝上雲霄“化雨”,成為現代版的“風伯”“雨師”。

曾梵高是贛州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助理工程師。2019年11月,隸屬於中國氣象局的空中國王350ER飛機抵達贛州開展抗旱增雨作業,據統計,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共開展19次飛機增雨作業。

12月下旬的一次飛機增雨作業任務中,在飛行計劃已於前一天向贛州機場和相關部隊報告的情況下,當日8時,曾梵高和同事們統一到機場集合,一批人去機坪檢查飛機和裝載“煙條”,另一批前往機場調度室申報增雨計劃,等待批覆。

記者瞭解到,所謂“煙條”,其實是碘化銀煙條,是一種改良版增雨劑。“我們還要根據雲體的溫度和厚度決定攜帶的煙條類型,‘暖雲’煙條還是‘冷雲’煙條。”曾梵高告訴記者,高空的雲有暖型雲(整個雲體溫度高於0℃)和冷型雲(溫度為-30~0℃的雲)。

經過嚴格審批後,當天11時43分,飛機起飛了。在上升到海拔3000多米高度時,工作人員會觀察是否有適宜開展作業的條件,條件合適就會啟動飛機上的播撒開關,開始播撒飛機左右兩側的煙條。據介紹,那一天,他們在空中飛行了2個多小時,順利完成了飛機增雨作業。

對比地面火箭增雨作業,記者瞭解到,飛機增雨區域更大,選擇性更強,作業更有針對性,但易受空域、天氣條件和自身性能限制,地面火箭作業相對而言更容易把握作業時機和部位。

天上有“富礦”,江西年平均水汽總量約7萬億噸

據江西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雲水資源評估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近10年來,江西省的年平均水汽總量約7萬億噸,其中水汽淨輸入量約1.1萬億噸,水汽更新期約8天。大氣水凝物(雲水)年總量約4000億噸,更新期僅2小時,空中雲水資源約1136億噸。空中雲水資源,已成為應對“缺水”問題的有效“開源”出路之一。

據省人影辦介紹,江西目前人工增雨發展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起步階段(1959~1961年):飛機試驗;調整階段(1974~1982年):飛機、高炮、土火箭作業,開展增雨服務;發展階段(1988~至今):高炮、新型火箭、飛機作業、地面碘化銀髮生器。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開展增雨、防雹和增雪服務。

根據江西省氣候中心統計分析,2019年7月16日至2019年12月16日全省降水量之少、氣溫之高等多項氣象指標創歷史之最,氣象乾旱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範圍最廣、強度最強。因旱造成全省552.6萬人受災,其中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101.5萬人。

針對歷史罕見的夏秋冬連旱,各級氣象部門抓住每次有利天氣過程,開展地面作業1336次,發射火箭彈2929枚,燃燒地面焰條364根,飛機人工增雨作業24架次,作業累計影響面積71.64萬平方千米,累計增加降水量26.87億立方米,直接經濟效益10.75億元,作業次數是近十年平均作業次數的5倍,有效緩解了旱情,保護了生態環境。

同時,為積極應對嚴峻的抗旱形勢,中國氣象局緊急調配1架空中國王高性能人工增雨飛機從黑龍江飛往江西。據悉,該空中國王350ER飛機隸屬中國氣象局,是目前全國最先進人工增雨飛機之一。飛機搭載了兩套機載粒子探測系統,利用這些高科技探測技術,人影技術人員可在飛行過程中動態掌握雲中水汽、雲滴、雨滴等水凝物的變化,科學準確把握有利的作業時機和條件。空中國王飛機的成功升空,也突破江西飛機人工增雨的技術瓶頸,使得江西省飛機人工增雨技術工作跨上了新臺階。(邱龍燕、劉敏、邵元亭、嚴芳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記者沈冠楠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