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們是怎樣看的呢?

林成龍


知行合一,這是自古以來聖賢提倡的治學原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對學習與實踐的比喻,也是對後生的希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了讀書的作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指明瞭學習方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確定了讀書與行路的關係。

那麼,怎樣掌握讀書與行路的‘’度‘’呢?自認為,多讀書自然好,但是也不必窮其所有,選擇好書,與業務相關的書,讀懂吃透,能幫助自己從事工作遊刃有餘,能陶冶心靈清澈明媚,能言談舉止不落俗套,足矣。而行路,進而說實踐,則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不斷進步,才可。由此說來,行程可不止萬里!

先賢說,學習知識,最終是為改造世界,推動歷史前進。我等雖是俗人,家國志向都是同樣。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人生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知識不能簡單地說“開卷有益”或“不知者不怪”,而是要區別清楚。良知越多越好,歪理邪說越少越好。

順便說一下,很少有人讀書破萬卷的,反正我讀書千卷都不到,而我行路(僅僅計算徒步步行)早已經萬里多多了。



雁來紅17


這句話是古人講的,在過去那種交通不便利的時代背景下,是適用的。放到現代社會,交通這麼發達,就不太適用了。


比如你現在中國,坐飛機去美國,朝發夕至。可是你能因為到了美國,就會有什麼改變和提升嗎?

不會吧。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是在機艙裡度過,只能看看身邊漂亮的空姐,看看窗外的白雲,吃吃太空餐。就是到了美國,也只是看一眼稍微變化一點模樣的機場和城市,你覺得會對一個人有提升和改變嗎?

還不如用同樣的時間去讀一本書呢!讀一本書,多瞭解一個觀念,有可能就會對你的生活有改變。

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社會里,這句話就是適用的。

交通不便利,只能靠步行。行進速度會很慢,每到一個地方,只能停下來休整。而在這種方式下,如果你能行上萬里路,一路上看到的風景和世態,結識不同的人,通過和別人溝通交流,接觸到的新鮮資訊,感受到的風土人情,都會成為你生命中很好的養料和精神食糧。

見識見識,就是你真正看見過那麼多,得到的認識。

之前有段刷屏的旅行文案,說的特別好: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在會議室吵架時,尼泊爾的揹包客一起端著酒杯,坐在火堆旁。”

你只有走出去見識過那麼多,你才會知道快樂的生活方式不只有一種,不會再侷限於眼前的一方小天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你親身經歷,由心而生出的感悟,一定要比你書本上讀來的,要深刻的多,有趣的多,豐富的多。

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遊歷名山大川,見識過了祖國的大好山河,才寫出了流傳百世的《徐霞客遊記》。同時期的那麼多讀書人,大都在八股文的考試裡窮首皓經的時候,只有他卓然獨立,活出了自己的風采。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個行萬里路的典範。他起義造反之前,在黃覺寺裡出家當和尚。本以為當和尚能混口飯吃呢,可是和尚也是分等級的,他就是那種沒飯吃的遊僧,最低等級。俗名:臭要飯的,乞丐。他就是靠著要飯乞討,走過了很多地方。那些起義的重災區,都是他之前要飯的時候,用光腳板,一步一步丈量過的。

所以他不止行了一萬里,好幾萬裡應該是有的。所以他是當時社會上最牛逼的人物,連讀萬卷書的神算子劉伯溫,都是他的臣屬。他就是最典型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證明。


每一句話,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和原始出處。我們要學會吸取當下有用的,去除背景限制的。看問題看本質,越學越聰明。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或許你有高見,歡迎你留言說出你有道理的想法。


作家楊文華


書,是啟迪人智慧的金鑰匙,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載體,也是全人類共享的精神食糧。

人,自懂事明理之時,就與書相伴,從中學習知識,掌握語言詞彙能力,接受文化教育的薰陶,開闊未來視野。人,通過讀書,提高了文化水平,提升了文化修養。許多人對書情有獨鍾,愛不釋卷,如醉如痴。許多人通過讀書,掌握了本領,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許多人在書的海洋裡遨遊,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開拓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誠然,讀書是值得讚美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但是有許多人,儘管讀了大量書籍,卻成為了書呆子。雖然有了書本知識,卻與社會實踐相脫節。雖然學富五車,卻無用武之地。雖然滿腹經倫,卻在現實生活中碰的頭破血流。

歸根結底,就是讀書要會讀書,千萬不可讀死書,死讀書。周總理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是為了自己能夠成為有用之才,是為了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去。

如果讀書不行萬里路,不融入到社會洪流之中,不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就算是讀萬卷書,破萬卷書,又有何用?就算是一輩子鑽在書堆裡,成為書蟲書痴,又有何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唯一途徑,也是讀書的終極目標。


楊林海825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必須有前提條件,讀的書有價值否?讀的都是爛書,用不了萬卷,幾卷就讓你精神垮掉。行萬里路,如果就在自家方圓走,走再多,見識很少,井底之蛙。

倘若,是有規劃的讀書,書破萬卷下筆出神,才華四溢!

有規劃的行萬里,是社會實賤知識的積累,是另一種方式的讀書。

對此,兩者都可贊而非論高低!


專家zj126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我想到的像徐霞客,李時珍,李白……等古代的大咖牛人[可憐]。徐霞客行萬里路成為了古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李時珍行萬里路嚐遍百草著作《百草綱目》,李白更是遊覽千山萬水著詩歌無數成為“詩仙”。但如今的科技發展行萬里路不在是大的事情,你可能會上午還在家吃著早飯,下午就有可能到了巴黎的廣場喂鴿子[我想靜靜],但讀萬卷書卻成了需要咱們毅力的堅持。外界的誘惑太多,佔用的時間讓我們不知不覺,可能一刷小視頻或玩個遊戲幾個小時過去。也有可能你會說我要進步我要學習,但我沒有時間呀,你沒時間有人已經給你準備好了——聽書,各種的精髓給你摘出來講給你。有的人適合聽書,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定的閱讀量,可以聽聽別人不同的見解。但有的人不適合,聽的時候覺得講解的牛逼呀老鐵,但過後忘了也差不多了,因為聽的時候沒有過多的思考沉思,只覺得羨慕而已!

還有好多家長總是為孩子的如何教育而發愁,其實樊登老師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你考個駕照都需要拿一個證件,那麼你為教育孩子認真的讀過一本書嗎?

當代世界,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感悟萬物,思考生命!不要總覺得我們被世界的步伐淘汰了,其實它就在那,需要你靜下來用心感悟!!!





小虎哥聊高考


二者相得益彰。

1 讀萬卷書是前提,屬於奠基性的。不讀書,行千萬里路,也是一個郵差。因為你不知道那些路上的故事、故事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這些故事引發的恩愛情仇,蕩氣迴腸。

2 行萬里路是驗證。紙上來的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沒有現實的體會,書本上學來的東西變不成能力。行萬里路,增長我們的見識,幫助我們體會世態人情,生活滋味。

親愛的朋友們,讀和走吧!腰纏十萬貫,騎馬下揚州。陽春三月,拿上書本,邁開雙腿,開走!


朱顏靈語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古人的一句經驗之談。

讀和行,是人們對知識和經驗的兩種獲取方式。通過“讀”獲取書面知識,通過“行”獲取實踐經驗。

此話的第一個含義是:讀和行都很重要,不可偏廢。

書面知識本來就是人類實踐經驗的記錄和總結,讀書可以直接、快速汲取前人的這些經驗和智慧,以使後人少走彎路。即俗話所說讀書是走向成功的階梯。

讀萬卷書,就是要儘可能地博覽群書,全面瞭解吸收前人的經驗智慧。

但是,僅僅具備書面知識還遠遠不夠,人們還必須通過實踐,用行動去驗證這些知識,並在實際運用中不斷髮揚光大。

此話的第二個含義就是:讀書重要,但不能只侷限於此。因為讀書是基礎,行動才是目的。

行萬里路,就是要勇於擺脫思想束縛,通過實踐去遍覽人間疾苦、世間風情,在實踐中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避免眼高手低。

此話的最好反證就是“紙上談兵”的故事,教訓極其深刻!


夏野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句話有了更多的認識。


原文出處

這句話原出自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

“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開始是講繪畫的,個人理解,對於繪畫除了要看書卷上的描述以及畫作,還要看盡現實中的山水人情,最後達到胸有成竹,落筆有神。


引申發展

後來,這句話漸漸發展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最開始,我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與其在書中獲取知識,莫不如在現實經歷種種而得來的經驗,書中的內容即使讀懂了也是別人的,而在現實中摸爬滾打獲得的才是自己真正領悟的。而萬里路的行走難免有彎路,若有名師指點,就會避免走很多冤枉路,用更短的時間更小的代價獲得更多的道理。


以行踐知

小時候,上學讀書但是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看別的小朋友都這麼做。長大一點,也喜歡讀書,但是依然是死讀書,看起來沒什麼用但還是受其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為了明白事理。


讀萬卷書是知,行萬里路在做。王陽明說“知行合一”,懂得了知識還要在生活中踐行,就是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在我看來,行比知更重要。


《論語》中,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選擇妻子注重品德而非容貌,侍奉父母都夠盡心竭力,侍奉君主能捨身盡職,對待朋友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有讀書學習,我一定認為他已經學習過了。


所以,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比讀多少書更重要。一個人讀書再多,但是毫無素質,甚至以此賣弄學問,那還不如不讀的好。


總而言之,讀書明白知識道理,而後內化為個人的修養,在生活工作中展現出來,若不然,讀過之後,書還是書,自己還是自己,有何用呢?最後以荀子《勸學》內容作結: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妙華心地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

作為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研學實踐已被列入教學體系,研學期從小學一直到初高中,旅行中不斷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讓他們去提出更多的問題,並想方設法通過觀察、實踐和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

對於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的青少年來說,相對於黑板粉筆、PPT投影的課堂,讓他們真正走出校園、離開課桌、親近自然、親近社會、親近科學,更容易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藝天美學


行萬里路會讓你有更多切身經歷,小到怎樣定便宜機酒,大到在旅途中交到生死與共的朋友,這些都會豐富你的人生閱歷。但行萬里路有幾個前提,首先,你要讀過一定的書,有了知識的積累,你會感悟更多,收穫更多。比如,你想去故宮參觀,在故宮什麼都不瞭解的情況下,相信你會參觀不到一半就覺得了無生趣。如果你提前看了上新了故宮,或者翻閱了其他關於故宮的資料。你會花兩天時間逛故宮都逛不夠。其次,你要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讓你行萬里路。我一個朋友環遊了半個地球,代價是辭去了穩定的工作,錢花沒了,只能停止旅行,踏實上班,三十歲了,單身男,現在沒有任何積蓄。但,他家在北京鼓樓旁邊,有一套待拆遷的房子。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支撐,多讀一些感興趣的書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你在這個領域裡會遇到同樣興趣的人,與人接觸,你人生的故事情節也會很豐富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